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农林牧渔系列:植物组培快繁技术

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农林牧渔系列:植物组培快繁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邱运亮 著,邱运亮 等 编
图书标签:
  • 植物组培
  • 快速繁殖
  • 高职高专
  • 农林牧渔
  • 教材
  • 农业技术
  • 生物技术
  • 组培技术
  • 植物育种
  • 十一五规划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75482
版次:1
商品编码:1028066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农林牧渔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植物组培快繁技术》全书共九章。其主要内容有组培快繁实验室、培养基及其配制、无菌技术、外植体的初代培养、继代增殖培养、生根与移栽、脱毒技术、组培苗工厂化生产、植物组培快繁技术实例。章前设有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章后设有相应的技能训练项目,以突出其职业技能训练和生产应用。41个植物组培快繁技术实例,分别介绍了林木与园林树木、药用植物、果蔬、花卉和一些经济作物的组培快繁技术。教材内容由浅入深、简明扼要、实用性强。
《植物组培快繁技术》可作为高职高专园林、园艺、生物、林学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植物组培快繁技术的工作人员参考。

目录

绪论001
一、植物组培快繁技术的概念001
二、植物组培快繁的理论依据002
三、植物组培快繁体系的形成002
四、植物组培快繁的培养程序004
五、植物组培快繁技术的应用004

第一章 植物组培快繁实验室007
第一节 组培快繁实验室的设置007
一、实验室的设置要求007
二、实验室的组成008
第二节 植物组培快繁常用仪器设备010
一、电子分析天平和托盘天平010
二、高压灭菌锅012
三、烘箱012
四、酸度计012
五、超净工作台013
六、光照培养箱013
七、电蒸馏水器013
八、其他仪器设备014
第三节 必要的器皿及器械014
一、玻璃器皿014
二、金属器械015
【本章小结】016
【思考题】016
[技能训练1-1]参观植物组培快繁
实训室016

第二章 培养基及其配制018
第一节 培养基的种类018
第二节 培养基的成分及作用019
一、无机营养物019
二、有机营养成分019
三、植物生长调节物质020
四、琼脂021
五、活性炭021
第三节 常用培养基的配方及其特点021
一、几种常用培养基的配方021
二、几种常用培养基的特点025
第四节 培养基的选择026
第五节 培养基的配制027
一、母液的配制和保存027
二、培养基配制程序029
【本章小结】030
【思考题】030
[技能训练2-1]MS培养基母液的配制030
[技能训练2-2]固体培养基的配制032

第三章 无菌技术034
第一节 无菌室的灭菌034
第二节 外植体、培养基和器具的灭菌034
一、培养基的灭菌034
二、特殊药品的灭菌035
三、器皿(具)灭菌036
四、外植体的灭菌(消毒)037
第三节 洗涤技术039
第四节 无菌操作技术040
一、检验无菌室空气污染状况041
二、无菌操作方法及要求041
三、无菌操作程序042
【本章小结】042
【思考题】042
[技能训练3-1]外植体的灭菌与接种043

第四章 外植体的初代培养045
第一节 初代培养的概念及关键技术
要求045
第二节 外植体的选择及接种046
一、外植体的类型046
二、外植体的选择条件046
三、外植体的接种047
第三节 营养器官的初代培养048
一、根的培养048
二、茎、芽的培养049
三、叶的培养050
第四节 初代培养应注意的问题051
一、菌类污染051
二、褐变现象053
【本章小结】054
【思考题】055
[技能训练4-1]××植物的初代培养055

第五章 继代增殖培养057
第一节 试管苗的繁殖057
一、试管苗快速繁殖的类型057
二、提高增殖率的方法058
三、转接操作的技术要求059
四、继代培养计划的制定060
第二节 继代增殖培养应注意的问题061
一、玻璃化现象061
二、驯化现象062
三、分化再生能力衰退现象063
【本章小结】065
【思考题】065
[技能训练5-1]组培苗转瓶技术操作065

第六章 试管苗的生根与移栽067
第一节 试管苗的生根067
一、试管内生根067
二、试管外生根071
第二节 试管苗的移栽技术074
一、试管苗移栽难以成活的原因074
二、提高移栽成活率的技术和措施075
【本章小结】078
【思考题】079
[技能训练6-1]试管苗的生根培养079
[技能训练6-2]试管苗的驯化和移栽080

第七章 植物脱毒技术082
第一节 植物脱毒的意义082
第二节 植物脱毒的方法083
一、热处理脱毒083
二、微茎尖脱毒培养085
三、微体嫁接脱毒088
四、其他脱毒方法089
第三节 脱毒苗的鉴定089
一、直接观察鉴定法089
二、指示植物鉴定法(生物学鉴定法)089
三、抗血清鉴定法091
四、免疫电镜吸附鉴定法092
五、酶联免疫吸附鉴定法092
六、脱毒苗农艺性状的鉴定092
第四节 无病毒苗的保存与繁殖应用093
一、无病毒原种的保存093
二、无病毒原种的应用093
【本章小结】094
【思考题】094
第八章 组培苗工厂化生产095
第一节 快繁工厂化生产的主要设施和设备095
一、组培快繁常用设施和设备095
二、保护栽培设施096
三、试管苗移栽设施和设备096
第二节 快繁工厂化生产的工艺流程097
第三节 快繁工厂化生产技术098
一、品种选育和母株培育098
二、离体快繁组培基本苗098
三、组培苗的移栽驯化098
四、苗木传送和运输103
五、苗木质量检测104
第四节 快繁工厂化生产机构设置及各部门岗位职责104
一、生产部105
二、质量检验部106
三、技术开发部106
四、市场营销部107
五、物资供应与后勤保障部107
第五节 组培快繁的影响因素及生产计划107
一、培养基的需要量107
二、继代增殖系数和继代周期107
三、生根诱导108
四、生产计划108
第六节 组培苗的生产成本与经济效益概算110
一、直接生产成本110
二、固定资产(厂房、设备及设备维修等)折旧110
三、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开支110
四、组培苗的增值111
【本章小结】111
【思考题】112

第九章 植物组培快繁技术实例113
第一节 林木及园林树木组培快繁技术113
一、桉树的组培快繁技术113
二、杨属植物的组培快繁技术117
三、翅荚木的组培快繁技术120
四、樱花的组培快繁技术121
五、紫叶石楠的组培快繁技术122
第二节 花卉组培快繁技术123
一、非洲紫罗兰的组培快繁技术123
二、蝴蝶兰的组培快繁技术124
三、大花蕙兰的组培快繁技术126
四、红掌的组培快繁技术127
五、球根秋海棠的组培快繁技术129
六、“金娃娃”萱草的组培快繁技术130
七、八仙花的组培快繁技术131
八、重瓣矮牵牛的组培快繁技术132
九、墨兰的组培快繁技术133
十、非洲菊的组培快繁技术134
十一、百合的组培快繁技术135
十二、香石竹的组培快繁技术137
十三、月季的组培快繁技术139
十四、牡丹的组培快繁技术140
十五、铺地锦的组培快繁技术142
十六、龟背竹的组培快繁技术142
十七、杜鹃的组培快繁技术144
十八、马蹄莲的组培快繁技术146
十九、满天星的组培快繁技术147
第三节 药用植物组培快繁技术148
一、库拉索芦荟的组培快繁技术148
二、人参的组培快繁技术149
三、怀山药的组培快繁技术151
四、台湾金线莲的组培快繁技术152
五、金银花的组培快繁技术153
六、罗汉果的组培快繁技术153
七、丹参的组培快繁技术154
第四节 果蔬组培快繁技术155
一、火龙果的组培快繁技术155
二、金柑的组培快繁技术157
三、食用仙人掌的组培快繁技术158
四、茄子的组织培养技术159
五、木枣的组培快繁技术160
六、美国叶用莴苣的组培快繁技术161
第五节 经济作物组培快繁技术162
一、甜瓜的组培快繁技术162
二、马铃薯的脱毒快繁技术163
三、油葵的组织培养和试管内开花166
四、食用甘蔗的脱毒和组培快繁技术167
【本章小结】169
【思考题】169

附录170
附录1 培养物的不良表现、可能原因及改进措施170
附录2 常用植物生长激素浓度单位换算表171
附录3 常用英文缩略语171
附录4 常用术语中英文对照173
附录5 蒸汽压力与蒸汽温度对应表174
附录6 酒精稀释,稀酸稀碱的配制方法174
附录7 常用生长调节物质、维生素、糖类的主要功能174
参考文献175

精彩书摘

4.植物种质资料的保存
在植物育种工作中,离不开种质资源的保存。曾有人说,谁掌握了种质资源,谁就掌握了农业的未来。种质资源的收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用常规法保存种质资源是一项耗资费时又占土地的巨大工程,同时又易丢失珍贵的品种资源。据报道,若要保存800个品种的葡萄种质,需占土地15亩,而养护费用也十分昂贵。随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对于无性繁殖的植物也可采用低温冷冻组织材料的方法来保存种质。在离体培养中,较常用中低温(1~9℃)调控外植体生长量,因植物组织培养材料的体积小,保存和繁殖所需的空间也就比田间栽培的要小得多,而且繁殖率又高。如将葡萄茎段经组培形成的组培苗保存在试管中,将温度控制在9℃以下,植株便停止生长,每年只需转管一次,这样800个葡萄品种,每品种重复6个,只占用2m2的面积。许多植物都可采用这样的试管繁殖,低温保存,每年转接1~2次,就可长期保存。如果生产需要,随时可把培养物转移到常温下,利用组培快繁技术,将其进行快速繁殖。

前言/序言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自德国植物生理学家Haberlandt(1902)提出细胞全能性理论以来,经过无数科学家100余年的科研与实践,才逐步发展形成的一套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现已成为生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前景广阔,这已为近年来日益增多的生产应用实践所证实。在植物组织培养的各种技术中,其中组培快繁是目前应用最多、最广泛和最有成效的一种实用技术,如桉树、兰花、香蕉、甘蔗、葡萄、草莓等已进行工厂化大规模商品化生产,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基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迅速发展及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根据花卉企业、果蔬生产基地、种苗公司等企业的需求,各高职高专院校的园林、园艺、林学、农学等专业均开设了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主要讲授植物组培快繁技术。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满足行业的需求,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们十几所院校的教师根据多年来的组培教学经验和科研实践,共同组织编写了《植物组培快繁技术》一书,侧重试管苗的快速繁殖,旨在介绍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名、优、特、新、稀”等植物品种的方法和技术,力求言简意赅,可操作性强。
本书绪论、第一章至第八章扼要地介绍植物组培快繁技术的形成及基本理论,详细叙述了组培快繁的各种技术、实验方法、技能操作和组培快繁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第九章植物组培快繁技术实例,重点介绍利用组培技术快速繁殖林木、园林树木、果蔬、花卉和药用植物及一些经济作物的方法、步骤和技术要点,可操作性强,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园林、园艺、林学、农学、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植物组培快繁技术教材,也可供从事植物组培快繁技术的工作人员及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首先由邱运亮教授拟订出编写提纲及内容框架,经广泛征求各位参编老师的意见后,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着手编写。参加本书编写的有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沈阳农业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宜宾职业技术学院、荆楚理工学院、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长治职业技术学院、邵阳学院、韶关学院、海南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17所高校的19位教师。编写的初稿由邱运亮、段鹏慧、赵华、鞠志新等同志分别进行适当修改补充,最后由邱运亮同志统稿。
书名: 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农林牧渔系列:植物组培快繁技术 简介: 本书聚焦于现代植物繁殖的关键技术——植物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旨在为高职高专农林牧渔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一套系统、实用、前沿的教学教材。在“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的框架下,本书紧密结合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深刻剖析了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操作技术、应用前景以及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全书内容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本书系统阐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及其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地位。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发育原理,以及激素调控、营养物质供给等关键生理生化过程。这部分内容为读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其能够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科学内涵。 接着,本书详细介绍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常用技术方法。从无菌操作室的建设与管理,到培养基的配制与选择,再到外植体的选择、消毒、接种等每一个关键步骤,都进行了详尽的图文并茂的讲解。书中重点介绍了继代培养、愈伤组织诱导、器官发生(芽、根的形成)、胚状体诱导与发育等核心技术。此外,针对不同的植物种类,还提供了具体化的培养方案和操作技巧,例如名贵花卉、药用植物、珍稀树种以及重要农作物的组培快繁实例,使读者能够掌握不同植物的培养要点。 本书的特色之一在于其对“快繁”技术的侧重。除了传统的组织培养技术,还深入探讨了当前主流的快速繁殖技术,如微型芽增殖、不定芽诱导、胚状体诱导等,并分析了如何通过优化培养条件、选择高效增殖系来最大化繁殖效率。同时,对批量培养、规模化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如继代培养的效率衰退、继代性状退化等,也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指导。 在应用方面,本书充分展示了植物组培快繁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包括: 种苗繁育: 快速、高效地繁殖优良品种,克服传统繁殖方式的限制,解决种源短缺问题,提高种苗质量和纯度。 脱毒种苗生产: 利用植物培养技术,可以有效地去除植物病毒,生产出无毒、健壮的种苗,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遗传改良与新品种选育: 结合其他生物技术,如基因工程,通过组培技术可以快速培养和筛选新品种。 珍稀濒危植物的抢救与保护: 为濒危植物的繁衍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脱难繁育: 针对一些难以通过传统方法繁殖的植物,组培技术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产业化示范: 书中还结合案例,介绍了植物组培快繁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模式,包括工厂化育苗、合作社模式等,为学生未来创业就业提供参考。 此外,本书还关注了植物组培快繁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未来趋势,例如自动化、智能化培养技术的发展,以及与其他生物技术的融合,如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对于产业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设备选型、成本控制、市场分析等方面,本书也提供了初步的指导和建议。 本书的编写团队由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组成,他们在植物组织培养领域耕耘多年,对理论和实践都有深刻的理解。力求内容真实可靠,贴近生产实际,避免空泛的理论阐述。 本书图文并茂,配有大量的彩色图片和示意图,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各种操作步骤和培养形态,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每章后附有思考题和实践操作指导,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作为“十一五”规划教材,本书不仅服务于当前的教学需求,更着眼于培养面向未来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本书的出版,将为高职高专农林牧渔类专业的教学提供有力支持,也为行业内的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一本有价值的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宝藏”。我从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植物组培快繁的技术知识,更是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深刻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组培技术在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的论述,它让我看到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如何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如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书中提到的利用组培技术生产高品质的种苗,不仅能够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能够满足市场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我还在设想,如何将书中的知识与我所在地区的农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组培产品,带动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农业科技的巨大潜力,也让我对未来的农业发展充满了信心。它不仅仅为我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一种“使命感”,让我觉得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肩负着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任。

评分

《植物组培快繁技术》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接地气”。虽然作为一本高职高专的规划教材,它有着严谨的学术性,但它的语言和内容却非常贴近基层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关于实际操作中的“小窍门”和“经验之谈”,它们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宝贵财富。例如,在关于外植体消毒的章节,书中不仅列出了常用的消毒剂和浓度,还提到了不同植物外植体消毒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这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来说,是非常实用的指导。我还在思考,如果这本书能增加一些实际案例的分享,比如介绍一些成功的组培快繁项目,或者一些典型农业企业利用组培技术实现快速发展的经验,那就更好了。这些鲜活的案例,能够让我们看到组培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巨大价值,也能激发我们学习和应用这些技术的动力。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难得的、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实用技术书籍,值得我们反复研读和学习。

评分

“十一五”规划教材·农林牧渔系列:植物组培快繁技术,光是这个书名就透露着一种扎实、务实的风格,像是那种沉甸甸、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厚重感的书。我当初选择它,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冲着“十一五”规划教材这个前缀来的,感觉这套教材经过了国家层面的审定和推荐,内容上应该是有保障的,而且“农林牧渔系列”也让我觉得它聚焦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对于我这个想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岗位上有所建树的人来说,这类教材的价值不言而喻。拿到书后,翻开第一页,那种熟悉的学术排版和清晰的章节划分,瞬间就让我觉得找到了“组织”。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每一页,但从目录的设置就能看出,它涵盖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常用培养基配方,以及不同植物类群的组培快繁实例,甚至还提到了组培苗的驯化移栽和质量控制等实际应用环节,这对于我这样从理论学习转向实践操作的人来说,无疑是打通了知识的“任督二脉”。我尤其期待其中关于“快繁技术”的部分,毕竟在实际生产中,提高繁殖效率、缩短生产周期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关键,而这正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最闪光的优势所在。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南,一本能够帮助我们在基层农业生产中提升技术水平、解决实际困难的得力助手。

评分

拿到《植物组培快繁技术》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非常“实用”。书中的内容并没有过多地纠缠于理论的深奥之处,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如何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详细的操作流程和图示,它们就像一本“工具书”,随时可以拿出来参考。比如,在进行组培苗的驯化移栽这一环节,书中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包括如何逐步降低湿度、如何选择适宜的基质、如何进行病虫害防治等等。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基层工作的技术人员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总结。我一直在想,如果这本书能够增加一些常见组培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办法,那就更贴心了。比如,在组培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芽败、根腐、继代困难等问题,如果书中有关于这些问题的诊断和处理建议,那将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不过,即使没有这些,这本书的实用性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了一位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老师”在指导我。

评分

我一直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感到非常着迷,尤其是那些能够大大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新技术。《植物组培快繁技术》这本书,在我看来,正是这样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材。它不仅仅是对传统育种和繁殖方式的补充,更是一种颠覆性的创新。我喜欢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它从最基础的组织培养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各种复杂的培养技术和应用。比如,书中对于愈伤组织诱导、芽增殖、不定根形成等关键步骤的详细讲解,让我对植物细胞分化的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快繁”这一概念的强调,这正是现代农业所急需的。想想看,如果一种珍贵或者濒危的植物,能够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那将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种可能性,并且它提供了实现这种可能性的技术路径。我还在思考,如何将书中介绍的技术与我所在地区的特色农作物相结合,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组培快繁技术。例如,对于我们当地的一种特色水果,如果能够利用书中的技术实现其快速繁殖,那么不仅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还能带动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关于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灵感,我期待着能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评分

这本《植物组培快繁技术》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非常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基础理论到实际操作,再到后期的应用推广,几乎涵盖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方面面。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植物种类组培快繁方法的介绍,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植物在组培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特殊问题和解决方案。例如,对于一些木本植物,其组培难度相对较大,书中是如何克服这些难点的?对于一些观赏植物,其组培的目的是为了快速获得大量优质种苗,书中是如何指导实现这一目标的?这些具体而微的分析,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技术框架,更是为不同情况下的应用提供了详细的指导。我还在设想,如果这本书能附带一些视频教学资源,或者提供一些相关的网络学习链接,那就更加完美了。因为在一些操作细节上,比如显微镜下的观察,或者某些精细的操作步骤,仅仅通过文字和图片是很难完全传达的。不过,即使没有这些辅助资源,这本书本身所蕴含的知识量和深度,已经足以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对植物组培快繁技术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评分

《植物组培快繁技术》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所传递的“科学精神”。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种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方法论的体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结果判读等方面的讲解,它教导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的实验,如何客观地评价实验结果。我作为一个在农业科研单位工作的人员,深知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是多么重要。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即使是看似简单的组培操作,背后也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需要我们去深入探究和理解。我还在思考,如何将书中的科学方法论应用到我日常的工作中,如何通过更科学的实验设计来提高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会我“怎么做”,更是教会我“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它让我对植物组织培养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科学研究的更大热情。我期待着能将书中传递的科学精神,应用到我的实际工作中,为农业科技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

作为一名农业院校的毕业生,我深知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的鸿沟。在多年的学习生涯中,我接触过不少教材,但真正能够让我觉得“学以致用”的却不多。《植物组培快繁技术》这本书,在我眼中,就是一本极具实践价值的教材。它没有回避实际操作中的难点和细节,反而将这些内容作为重点进行阐述。我非常赞赏书中关于无菌操作的详细讲解,这在植物组织培养中是至关重要的,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培养失败。书中的描述非常具体,从实验室环境的消毒到操作人员的着装,再到器械和培养基的灭菌方法,都做了详尽的说明,并且还提到了可能出现的污染问题及相应的防治措施。这对于我这样即将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还在思考,书中提到的各种培养基配方,是否可以根据不同的植物种类和培养阶段进行优化调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接下来我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实验操作相结合,不断地去探索和优化。我期待着这本书能成为我在实验室里的“宝典”,指导我完成一次又一次成功的组培实验。

评分

当我翻开《植物组培快繁技术》这本书时,我首先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所吸引。作为一本“十一五”规划教材,它在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上有着极高的要求。我仔细地阅读了关于植物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在组培技术中的应用章节,发现它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组培技术层面,还积极融入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前沿知识,这让我感到耳目一新。我一直对植物的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非常感兴趣,而植物组织培养作为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手段,其在书中的体现让我看到了无限的潜力。书中关于脱毒组培、优良品种快速繁育等方面的介绍,让我认识到组培技术在保障农产品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我还在思考,如何在书中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一些前沿的组培技术,比如体细胞胚发生、器官发生等,以及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我所在地区特色作物的种质资源创新中。这本书给我提供的不仅仅是技术知识,更是一种科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向的指引,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充满了期待。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植物组培快繁技术》的时候,心情是既兴奋又有点小忐忑。兴奋是因为终于找到了一本专门针对我感兴趣方向的教材,感觉多年的理论学习终于有了落脚点;忐忑是因为植物组织培养听起来就很高深,我担心自己能否真正掌握其中的精髓。但当我开始翻阅这本书时,这种忐忑很快就被一种踏实感所取代。它的语言风格很贴近读者,虽然是教材,但并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用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解释复杂的概念。我特别喜欢书中大量的图文并茂的插图,那些清晰的组织培养过程示意图、不同培养阶段的形态图,让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我甚至觉得我能通过图片就大致理解某些步骤的操作要点。我是一个比较注重实践细节的人,所以我在看书的时候,会特别留意那些关于操作技巧的描述,比如如何进行无菌操作、如何调整培养基的pH值、如何判断组培苗是否出现继代培养的时机等等。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它不仅给出了操作流程,还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做,背后的原理是什么,这对于我理解技术背后的逻辑非常有帮助。我一直在想,如果这本书能再多一些实际案例的分析,比如针对一些经济价值高、但繁殖困难的作物,深入剖析其组培快繁的技术要点和难点,那就更完美了。不过,整体而言,这本书已经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信心,让我觉得掌握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并非遥不可及。

评分

毕竟是教材,看看理论还可以。

评分

好~~非常的棒~!!~

评分

我只是帮别人买的书,看过的。

评分

我只是帮别人买的书,看过的。

评分

可作为高职高专园林、园艺、生物、林学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植物组培快繁技术的工作人员参考

评分

专业的正版书,很满意

评分

毕竟是教材,看看理论还可以。

评分

挺好的呀!感觉还不错

评分

可以可以,是正品,推荐大家可以来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