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王光祈音乐论著选集》汇集并完整呈现了王光祈最重要的音乐理论成果。共分上下两部分。上部选辑作者的11篇论文,主要为作者对发展我国音乐文化的主张和对传统音乐、中西音乐文化比较的研究,并涉及三大乐系学说以及音乐历史观和研究方法等。下部主要为作者的专著《中国音乐史》以及比较研究东西方乐律学、声学和乐音心理学方面的4篇论文。《王光祈音乐论著选集》由选编者作了必要的校订和注解。《王光祈音乐论著选集》使用的是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本。
作者简介
王光祈(1892~1936),四川温江人。音乐学家。作为我国最早采用比较研究方法考察中国、东方与西方音乐学的一代学术大家,
内页插图
目录
上册目录
我国现代音乐学的奠基人王光祈
选注工作说明
王光祈常用音乐术语释义
王光祈译名对照表
德国人之音乐生活(节录)
(一)德国音乐与中国
(十)音乐中之民族主义
欧洲音乐进化论(节录)
自序
(一)著书人的最后目的
(二)研究音乐进化的类别
(九)欧洲音乐进化概观与中国国乐创造问题
(十)译名述要
音乐与人生
通信
翻译琴谱之研究(节录)
(一)导言
论中国古典歌剧
前言
绪论
古典戏曲的发展及其特点
附录(一)三十本著名古典戏曲剧情介绍
附录(二)我的简历
东方民族之音乐
自序
上编 概论
(一)世界三大乐系之流传
(甲)中国乐系
(乙)希腊乐系
(丙)波斯亚刺伯乐系
(二)音阶计算法
中编中国乐系
(一)中国
(甲)中国之律
(乙)中国之调
(丙)中国之作品(内附中国乐谱两篇)
(二)西藏
(甲)西藏之乐制
(乙)西藏之作品(内附西藏乐谱十九篇)
(三)蒙古
(甲)蒙古之乐制
(乙)蒙古之作品(内附蒙古乐谱十篇)
(四)高丽
(甲)高丽之乐制
(乙)高丽之作品(内附高丽乐谱一篇)
(五)安南
(甲)安南之乐制
(乙)安南之作品(内附安南乐谱一篇)
(六)日本
(甲)日本之律
(乙)日本之调
(丙)日本之作品(内附日本乐谱一篇)
(七)爪哇
(甲)爪哇之律
(乙)爪哇之调
(丙)爪哇之作品(内附爪哇乐谱一篇)
下编 波斯亚刺伯乐系
(一)波斯亚刺伯
(甲)波斯亚刺伯之律
(乙)波斯亚刺伯之调
(丙)波斯亚刺伯之作品(内附波斯及亚刺伯乐谱各一篇)
(二)土耳其
(甲)土耳其之律
(乙)土耳其之调
(丙)土耳其之作品(内附土耳其乐谱一篇)
(三)印度
(甲)印度之律
(乙)印度之调
(丙)印度之作品(内附印度乐谱一篇)
(四)缅甸
(甲)缅甸之乐制
(乙)缅甸之作品(内附缅甸乐谱一篇)
(五)暹罗
(甲)暹罗之乐制
(乙)暹罗之作品(内附暹罗乐谱一篇)
附录 各国音名
(甲)西洋诸国
(乙)东洋诸国
中文名词索引
西文名词索引
中西音乐之异同
千百年间中国与西方的音乐交流
音乐与时代精神(节录)
(一)导言
(二)政治宗教之影响于音乐者
(三)伦理学说之影响于音乐者
(四)哲学思潮之影响于音乐者
(五)美术思潮之影响于音乐者
(六)结论
西洋音乐史纲要(节录)
提纲挈领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治音乐史之方法
第二节 音乐史之种类
第三节 与音乐史有关之各种学术
……
中册目录
中国音乐史
第一章 编纂本书之原因
第二章 律之起源
第三章 律之进化
第四章 调之进化
第五章 乐谱之进化
第六章 乐器之进化
第七章 乐队之组织
第八章 舞乐之进化
第九章 歌剧之进化
第十章 器乐之进化
附录 袁同礼君中国音乐书举要
下册目录
东西乐制之研究
甲编 乐制概论
乙编 中国
丙编 欧亚非三洲接壤诸国
丁编 希腊
戊编 欧洲中古时代
己编 欧洲近代
附录 王光祈著译论文目录
精彩书摘
王光析,是以“五四”时期著名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社会活动家和音乐学家双重身份载入史册的,关于他的一生,有三个问题值得分析研究。一是,他作为“五四”爱国反帝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后来何以转向以音乐学为终生事业,如此强调音乐在复兴祖国中的作用。二是,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进人物,在音乐思想上何以如此强调孔子“乐教”,所谓“谐和精神”。三是,如何评价其学术上的正误得失及其历史地位。
王光祈是个内蕴炽烈,秉性执着,重感情,富幻想,天赋诗人气质的人。民国三年,当他22岁离乡,乘船东渡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一带)时,写下了六首五言律诗,其中第三首最能披露他忧国伤民的广阔襟怀和投入时代洪流时的心态。
万里瞿塘水,滔滔怒不平。
中原还逐鹿,竖子竟成名!
千载忧难已,深宵剑自鸣。
直行终有路,何必计枯荣。
他放眼祖国河山,激情慷慨,满腔热血似乎和滔滔的瞿塘江水交汇一起了。他在为自己的前途预卜,那将是一条崎岖不平的路。他决意不计枯荣,要走一条正直的路,诚笃自信,决不饷仰依人。也许是彻夜难以成眠吧!滔滔热血,铿锵剑鸣!后来,王光祈果然如他自誓,走完他后一半的人生途程。他之所以积极投身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爱国反帝运动之中,后来又为音乐学事业供献了健康和生命,完全不是偶然的。
……
前言/序言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加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这些著作,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
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均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传之久远。“中国文库”收集百余年来的名著分类出版,便是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对20世纪出版业绩的宏观回顾,对未来出版事业的积极开拓,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大凡名著,总是生命不老,且历久弥新、常温常新的好书。中国人有“万卷藏书宜子弟”的优良传统,更有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中华大地读书热潮空前高涨。“中国文库”选辑名著奉献广大读者,便是以新世纪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帮助更多读者坐拥百城,与睿智的专家学者对话,以此获得丰富学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为此,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以登高望远、海纳百川的广阔视野,披沙拣金、露抄雪纂的刻苦精神,精益求精、探赜索隐的严谨态度,投入到这项规模宏大的出版工程中来。
《西方音乐史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 作者: [知名音乐史学家姓名,如:理查德·塔鲁斯金 或 简·萨维尔·威尔逊(此处为示例,请根据实际情况替换)] 出版社: [知名学术出版社名称,如:牛津大学出版社 或 商务印书馆] --- 内容简介 本卷《西方音乐史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是一部宏大而精微的音乐学著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西方音乐历史发展脉络。本书摒弃了传统音乐史叙述中常见的简单罗列作曲家和作品的窠臼,而是将音乐置于其产生的社会、文化、哲学和技术背景之中,探讨音乐形式、风格、理论体系以及听众审美观念是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化的。 全书分为六大部分,横跨近三千年历史,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旨在为专业音乐学者、高年级音乐专业学生,以及渴望深入理解西方艺术音乐传统的严肃爱好者提供一份权威性的参考指南。 第一部分:起源与奠基——古希腊至中世纪早期(约公元前500年 - 公元1000年) 本部分追溯西方音乐思维的源头。我们细致考察了古希腊的音乐理论遗产,重点分析了毕达哥拉斯主义对音高和和谐概念的哲学性建构,以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音乐伦理(Ethos)的论述,这些奠定了西方音乐美学的基石。随后,本书转向早期基督教音乐的形成,探讨了格里高利圣咏的规范化过程,分析了其单音性、礼仪功能以及早期记谱法(如纽姆谱)的发展,如何从口头传统转向视觉记录。 第二部分:信仰与形式的交织——中世纪盛期与晚期(约公元1000年 - 公元1400年) 中世纪是西方复调音乐(Polyphony)诞生的关键时期。本章详述了从奥尔加农(Organum)的原始平行进行,到诺特丹画派(Notre Dame School,如列奥宁和佩罗坦)对节奏的精确化控制。我们深入剖析了世俗音乐(如游吟诗人Trovatore和行吟诗人Trouvère的作品)与宗教音乐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地,本书用相当篇幅探讨了“新艺术”(Ars Nova)的出现,揭示了菲利普·德·维特里(Philippe de Vitry)和纪尧姆·德·马肖(Guillaume de Machaut)如何通过复杂的节奏划分和对位技巧,极大地拓展了音乐表达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人文主义的复兴与风格的统一——文艺复兴时期(约公元1400年 - 公元1600年) 文艺复兴标志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对艺术的渗透。本部分重点关注了“模仿”(Imitation)复调风格的成熟,特别是弗兰德学派(如雅各布斯·奥布雷赫特、若斯坎·德普雷)如何将文本清晰度与复杂对位相统一。本书详细分析了宗教音乐(弥撒与经文歌)和世俗音乐(如法国香颂和意大利低音咏叹调Madrigal)的典范作品。此外,我们探讨了音乐印刷术的发明如何加速了音乐的传播,以及早期对位法的规则(如帕莱斯特里那风格)如何被确立为一种理想化的纯净典范。 第四部分:情感的戏剧性与“巴洛克”的诞生(约公元1600年 - 公元1750年) 巴洛克时期是西方音乐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转型期之一。本书阐述了“第二实践”(Seconda Pratica)的兴起,即情感表达优先于严格的对位规则。我们详细考察了歌剧的起源(佛罗伦萨卡梅拉塔),以及“通奏低音”(Basso Continuo)这一核心实践如何确立了和声功能思维的主导地位。从蒙特威尔第的早期戏剧性作品,到科雷利的小提琴奏鸣曲,再到巴赫和亨德尔的集大成之作,本书系统梳理了协奏曲、赋格、清唱剧、受难曲等主要体裁的规范化和完善过程,并以巴赫的逝世作为这一辉煌时代的节点。 第五部分:清晰、平衡与革命的时代——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初期(约公元1750年 - 公元1850年) 本书将古典主义风格的形成归因于启蒙运动对清晰、理性结构的需求。我们详尽分析了奏鸣曲式(Sonata Form)作为组织宏大音乐结构的逻辑框架,如何取代了巴洛克的“不断重复”原则。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被置于这一分析框架下,重点解读了贝多芬如何通过对既有形式的“拓展”和“危机化”,为浪漫主义埋下伏笔。进入浪漫主义早期,本章探讨了音乐如何转向表达主观情感、个人英雄主义和文学叙事(如舒伯特艺术歌曲Lied的兴盛),以及管弦乐队编制的显著扩展。 第六部分:风格的碎片化与现代性的探索(约公元1850年 - 公元1950年) 这是西方音乐经历最剧烈变革的世纪。本部分首先分析了晚期浪漫主义(如瓦格纳的“总体艺术作品”和德彪西的印象主义)中调性系统的“耗尽”过程。接着,我们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初的音乐革命:勋伯格的无调性(Atonality)尝试、十二音体系(Serialism)的建立及其对音乐逻辑的颠覆。此外,本书也并未忽视民族乐派(如俄国五人组、捷克音乐)对地方色彩的汲取,以及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的原始主义(Primitivism)如何通过节奏的重新激活来冲击既有的审美规范。最终,本章总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音乐界在寻求新的组织原则(包括电子音乐的萌芽)方面的探索与挣扎。 --- 本书特色: 深入的理论联系: 每一历史阶段的音乐发展都紧密结合当时的音高理论、和声发展和记谱技术的变革。 跨学科视野: 音乐被置于哲学(如莱布尼茨、康德)、美学(如黑格尔)和社会历史(如宗教改革、法国大革命)的语境中考察。 细致的曲目分析: 选取关键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进行深入剖析,而非泛泛而谈。 目标读者: 音乐史及理论专业人士、音乐学院师生、严肃的古典音乐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