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集

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常培 著
图书标签:
  • 语言学
  • 罗常培
  • 中国语言学
  • 历史语言学
  • 比较语言学
  • 句法学
  • 语义学
  • 语言哲学
  • 学术著作
  • 语言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38409
版次:1
商品编码:10284897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罗常培先生字莘田,号恬庵,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8月9日生于北京一个满族平民家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文学门(系)。因父亲刚去世,不得不负起全家生活重担,一边读书,一边在众议院做速记,半工半读直至毕业,又转入哲学系读了两年。1921年离北大后,在京津两地教中学,并代理过校长。1926年,到西安任西北大学国学专修科主任兼教授,讲授音韵学。次年回京。1926年至1928年先后在厦门大学、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授。1929年到刚成立于广州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研究员,专力研究中国音韵学和汉语方言。1934年,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1936年兼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辗转到长沙临时大学(北大、清华、南开组成)任教。次年学校迁云南,改称西南联合大学,他随校入滇。1940年任联大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兼师范学院国文系主任。1944年赴美国讲学,1948年回国,继续在北大教书,并兼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他受命筹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被任命为所长。他还被任命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1949年),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1951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1952年,1954年改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5年)。1954年和1958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从1951年起患高血压症,仍长期带病辛勤工作,终于不治,1958年12月13日逝世,刚满59岁。
罗先生在学术界工作约30年,主要是在研究所专力研究和在大学任教;任教也从来没有停止研究工作,而是将研究所得充实教材或开设新课。例如《汉语音韵学导论》一书,就是在许多所大学教音韵学的讲义,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和研究的逐步深入,历时20余年,前后修订8次,才正式出版的。研究、教书互相促进。他多方面开创了中国语言学的新局面,教出许多方面语言研究专门人才,不愧为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他的业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音韵学研究。音韵学发展到20世纪初,上古音的声部和中古音的声类、韵类的分合研究,都取得了重要成果,积累了经过研究整理的大量资料。如果要更进一步,就必须有新方法、新工具、新材料。罗先生适逢其时。他充分研究了前人各家音韵学著作,包括国外汉学家这方面的著作,全面掌握历代音韵资料。在这基础上利用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现代语音学方法,引用方言和梵汉、汉藏等对音材料,对音韵史上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关于古代某些声韵母读音和音类分合的独到见解。这方面的论文,如《鱼虞的音值及其所据方音考》(1930年)、《知彻澄娘音值考》(1930年),等等,都是力作名篇。常被引用。另一方面,对音韵学中的某些术语,主要是等韵中的术语,做了使人容易理解的音理解释,如《释内外转》(1933年)、《释重轻》(1932年)等。罗先生的工作使传统音韵学从“考古功多,审音功浅”的状态上升为我国现代语言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他还对前人某些较为生僻的音韵著作,用序跋的形式加以评介,给以音韵史中的适当位置。为了填补传统音韵学从上古音到切韵音中间的一大段空白,他对汉魏南北朝的韵部进行了全面研究,另外,沿切韵音往下延伸,研究近代音,写了《(中原音韵>声类考》等论文。这就跟现代音相贯通了。
二、方言研究。罗先生研究汉语方言是跟研究汉语语音史密切相关的。早在1930年就发表了专著《厦门音系》和论文《鱼虞的音值及其所据方音考》。前者用历史的语言系统驾驭现代复杂的方音,后者用六朝韵文中所反映的方言特点帮助考证并构拟历史语音。1940年出版《临川音系》一书,把临川语音同切韵音和现代北京语音作了比较,对某些“特殊词汇”作了语源学的探索。1933年出版了《唐五代西北方言》,利用了梵汉、汉藏对音,在方法上是创新,是用现代语音学方法去考证汉语古代方音的典范之作。他还调查了在方言分类上很有价值的徽州方言,写过几篇介绍这个方言特点的文章,个别材料用作他某些著作的例证。广大官话(大北方话)内部差异的调查,那时还没引起方言研究者的兴趣。罗先生独具只眼,抗战期间在昆明写了《昆明话和国语的异同》发表。十余年后许多性质和名称都类似的书接连出现,为推广普通话起了重要作用。罗先生这篇文章实开其先河。他还对西汉杨雄《方言》以下,直至清末各家的方言著述,作出总结式述评。罗先生方言研究的特色是贯穿古今,多作比较,不只是平面描写。
三、民族语言研究。他从汉语方言研究转入民族语言研究是在抗战时期的云南。这里民族语言众多,语言学者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引自他《语言学在云南》)。他以身作则,鼓励并带领学生进行调查,曾三次为此去大理,平日在昆明也找发音人记录。他调查了民家(白)语、纳西语、俅(独龙)语、怒语、景颇语、傈僳语、摆夷(傣)语。发表了《莲山摆夷语初探》(与邢庆兰合著)、《贡山俅语初探》(中文、英文)、《贡山怒语初探叙论》等。有些材料用作他别的著作的例子,如《普通语音学纲要》(与王均合著)就引用不少;《语言与文化》中也不难发现。更重要的是,一些青年学者在他的带动下逐渐成为民族语研究专家。新中国成立后开展大规模民族语言调查,他们起了骨干和种子作用。
四、借鉴域外。罗先生研究音韵史,早在20年代末就注意到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为学习汉语用罗马字母拼汉字的材料,写了《耶稣会士在音韵学上的贡献》长篇论文(1930年,十余年后又写了补篇)。后来这工作扩大到传教士之外的许多国外与汉语研究有关的著作,逐一单篇介绍。又在大学开设《域外中国声韵学论著述评》课程,并编成讲义印发。域外中国声韵学重要著作中当首推瑞典高本汉的巨著《中国音韵学研究》(作于1915—1926年)。当年中央研究院打破不译书成例,特委托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三位,经多年努力把此书由法文译成中文,并改正其中错案,补充某些材料。这个译本1940年出版以来,对我国语言学界的影响至今未衰。罗先生除了在《中国音韵学的外来影响》(1935年)着重介绍高氏此书,还发表了专篇介绍。罗先生顺着研究耶稣会士的汉语拼音往下走,从另一方向扩大到对我国拼音字母源流的研究。这既是学术专题,也为配合当时的推行国语运动。他研究了注音字母(后改称注音符号)制定前各家各派为标注字音或拼写口语的字母,陆续发表,后总成《国音字母演进史》一书(1934年)。50年代中期,在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这书应需要改名为《汉语拼音字母演进史》重印。
五、铺起一条中国语言学新的路基。语言学所以列为一门社会科学,因为和产生语言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早在《临川音系》的叙论里,罗先生就论述了临川话和客赣话的历史关系。后来这叙论抽出加以修订,单独发表,题为《从客家迁徙的踪迹论客赣方言的关系》,进一步阐明民族迁徙和语言演变的关系。40年代他在云南,结合语言调查,注意搜集有“父子连名制”这一民族文化特征的材料,连大理荒郊野外的墓碑也未放过。他数次发表有关“父子连名制”的文章。后来总成一篇分为三纲六项十三目的长文《论藏缅族的父子连名制》。这篇文章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云南西部人数多、分布广的民家(白族)应属藏缅族;二是以大理为中心的古南诏国(约8世纪至10世纪)的建国者是有父子连名制文化特征的藏缅族中的彝族和仍有这特征遗迹的白族的祖先,而不是没有这特征的非藏缅族称为“白夷”或“摆夷”的傣族。罗先生另一拓展语言学的力作是《语言与文化》一书。这书写定于北京解放的炮声中,而框架构建和资料积累由来已久。他用大量语言事实,论证语言与人类社会文化多方面的关系,并“自信这本小书对中国语言学新路把路基初步铺起来了”。这书40年后重印,被推许为“我国第一部文化语言学开创性著作”。
六、音韵学的普及工作。在这方面,罗先生主要从两项工作使深奥难懂的音韵学去影响社会:一是把音韵学延伸到文艺领域,解决其中某些问题,显示音韵学并非一门孤立的“绝学”,而是与文艺相通,对文艺有用的学问。他初到北大任教的时候,就写了《音韵学与戏剧》(1935年)、《旧剧中的几个音韵问题》(1936年)等从课堂通向剧场的文章。能体现他这方面业绩的,是《北平俗曲百种摘韵》一书。他用“丝贯绳牵”法归纳100种北平俗曲押韵而成。1942年在重庆出版后,当地《新华日报》写专篇书评介绍,称它“就内容说,称得起是一本通俗的科学著作,而所附的字汇,又可以实际帮助诗人们用来合辙押韵。”这本书解放后曾两次重印(改名为《北京俗曲百种摘韵》),可见受到社会重视。罗先生普及音韵学知识另一方法是直接写些浅近易懂的有关音韵学的文章。30年代,就有《音韵学研究法》一文(1934年)。十年以后,又写了《音韵学不是绝学》(1944年)。这两篇文章的十年中间,他写了一系列音韵学通俗性专题文章,如《从“四声”说到“九声”》(1939年)、《四声五声六声八声皆为周氏所发现》(1941年)、《什么叫双声叠韵》(1942年)、《汉语的声音是古今一样的吗?》(1942年)、《反切的方法及其应用》(1944年)等等。他本来打算把这些文章集结为《恬庵说音》一书,跟《中国音韵学导论》相辅而行。因出国讲学,无暇整理作罢。
罗先生的一生业绩联系着我国语言学发展的许多方面。诚如魏建功先生所说:“他称得起是中国语言学的奠基人,他是继往开来出力多的人。”罗先生自己也说过:“我们的工作应为后人铺路”,“前修未密,后出转精”。他逝世40多年来,主要是近20多年来,我国语言学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这正是他生前的愿望。

目录

《切韵》鱼虞的音值及其所据方音考
知彻澄娘音值考
梵文腭音五母的藏汉对音研究
《中原音韵》声类考
释重轻
释内外转
释清浊
《通志·七音略》研究
《经典释文》和原本《玉篇》反切中的匣于两纽
汉语方音研究小史
杨雄《方言》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地位
论藏缅族的父子连名制
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
耶稣会士在音韵学上的贡献
汉语音韵学的外来影响
王兰生与《音韵阐微》
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渊源
论龙果夫的《八思巴字和古官话》
京剧中的几个音韵问题
台词和语音学的关系
从“四声”说到“九声”
误读字的分析
四声五声六声八声皆为周氏所发现
音韵学不是绝学
校印莫友芝《韵学源流》跋
《声韵同然集》残稿跋
敦煌写本守温韵学残卷跋
《唐五代西北方音》自序
泰兴何石闾《韵史》稿本跋
读牟应震《毛诗古韵考》
《榕村韵书》正名
《十韵汇编》叙例
校补本《十韵汇编》序
《北京俗曲百种摘韵》再版自序
编后记
附表一六朝诗文鱼虞合用韵字表
附表二六朝诗文鱼虞分用韵字表
附表三四十九根本字诸经译文异同表
附表四圆明字轮四十二字储经译文异同表
附表五梵藏汉字母对照表
附表六守温字母源流表
深耕华夏语言沃土,洞察汉语演变脉络——《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集》导读 《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集》,这部汇集了中国现代语言学巨擘罗常培先生毕生学术精研的鸿篇巨制,不仅是中国语言学发展历程中的一座丰碑,更是每一位对汉语溯源、演变、特征及其背后文化底蕴怀有深厚兴趣的读者不可或缺的案头之作。本书并非孤立的学术论文汇编,而是罗常培先生以其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对祖国语言深厚的热爱,对汉语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语言进行系统性、多维度剖析的智慧结晶。通过研读这些论文,我们得以窥见汉语在漫长历史河流中如何孕育、成长、发展,以及其内在的逻辑规律和时代烙印。 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对汉语历史演变的宏大梳理与精微探究。罗常培先生以其深厚的古文献功底和语言学理论素养,将汉语的历史进程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实,而是致力于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层面发生的深刻变革。例如,在语音方面,他细致地分析了上古、中古、近代汉语语音的演变规律,考察了声调的消长、韵母的变化、辅音的演变等,为我们重建汉语古音系统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这些研究不仅是纯粹的语音学探讨,更与汉字的演变、文学作品的韵律、乃至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展现了语言研究的跨学科魅力。 在词汇方面,罗常培先生同样展现了其卓越的分析能力。他关注词汇的来源、演变、以及词义的迁移。通过对古代文献和口语材料的细致辨析,他揭示了大量词汇的起源,考察了词义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丰富、狭化、引申或转移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对汉语中吸收外来词的历史过程的关注,这不仅是对语言接触现象的记录,更是对中国文化对外开放与吸收历程的生动写照。他对于一些常用词语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观念、社会习俗的深入挖掘,更是将语言研究提升到了文化研究的层面,使我们能够更深切地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语法是语言结构的核心,《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集》在这方面亦有令人瞩目的成就。罗常培先生通过对不同时代汉语语法的比较分析,揭示了汉语语法结构在历史上的动态发展。他关注句子结构的变化,词类功能的演变,以及句法规则的变迁。他并非照搬西方语法理论,而是立足于汉语自身的特点,提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法分析视角,例如他对汉语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在语法结构中作用的探讨,对语序和虚词在表达语法关系中的地位的分析,都具有开创性意义。这些研究帮助我们理解汉语为何能够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丰富的意思,也为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除了对汉语历史演变的宏观把握,罗常培先生的研究更深入到汉语的地域差异与方言研究。中国幅员辽阔,语言环境复杂,《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集》中包含了大量关于中国各地方言的深入考察和分析。他不仅记录了各地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特征,更致力于分析这些方言之间的亲疏关系,探讨其形成的历史原因。他对于方言区划的界定,对于方言中独特现象的解释,都体现了其严谨细致的治学精神。通过对抗不同方言的比较研究,我们得以更清晰地认识到汉语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解汉民族在地域上的文化差异与认同。这些方言研究的成果,对于保存和传承中国丰富的语言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集》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对汉语研究方法的创新与发展。罗常培先生深受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但又不拘泥于理论,而是能够将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语言学研究方法。他既重视文献研究,也强调实地调查和口语材料的收集。他对语言现象的分析,往往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提出独到的见解。例如,他在汉语语音学研究中对音质、音长、调值等细致的区分,在词汇学研究中对词语的溯源和演变的层层剥离,在语法研究中对句子成分的辨析,都展现了他卓越的分析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本书的意义,远不止于学术研究本身,它更承载着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情感。罗常培先生对汉语的研究,是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深情回望与赞美。他通过语言这个窗口,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生命力。在那个国家民族独立和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罗常培先生以语言学研究为载体,为确立汉语作为现代科学研究对象的地位,为中国语言学的独立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于当代读者而言,《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集》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汉语。当我们阅读这些论文时,我们不仅仅是在学习语言学知识,更是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我们会意识到,我们所掌握的汉语,是历经数千年演变而来的活态遗产,它承载着祖先的智慧,记录着民族的变迁,也塑造着我们当代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认同。 总而言之,《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集》是一部集历史深度、理论高度、实践广度于一体的语言学巨著。它不仅是语言学研究者案头的必备参考,更是每一个渴望深入了解汉语本质、探索中华文化根源的读者,能够从中获得启迪、增长见识、激荡思考的宝库。通过阅读此书,我们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清晰地看见汉语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更深刻地理解汉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与无穷魅力。它是一次对汉语的深度认知之旅,也是一次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深刻探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极为宏大而系统,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思维像是经历了一次彻底的重塑和校准。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些孤立的研究成果,而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具有自洽性的分析方法论。特别是关于语用学和历史音韵学交叉地带的探讨那几章,作者似乎开辟了一片全新的研究疆域,他巧妙地将时间维度和交际维度引入同一分析模型中,展现了语言动态演变的完整面貌。这种跨领域的整合能力,显示出作者非凡的学术魄力和广阔的视野。我个人体会最深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带着“结构性”的眼光去看待日常交流中的每一个词语选择和语序安排,原本习以为常的语言习惯,在作者的引导下,都显现出了其背后深藏的规律和历史印记。这是一种从“使用语言”到“理解语言本质”的质的飞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硬壳封面散发着一种低调的古典美,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了略带米黄的哑光纸,触感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对着文字工作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油墨的印刷质量也无可挑剔,字体清晰锐利,排版疏密得当,没有任何模糊或重影的现象,这显示了出版方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更值得一提的是,书脊的处理非常牢固,即便经常翻阅,也丝毫没有松动的迹象,这保证了它能成为案头常备的工具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对读者的尊重,比如扉页上那枚精致的烫金印章式样,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装饰,却瞬间将人带入一种学术的庄重氛围之中,让人在翻开的第一刻起,就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和郑重。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已经算得上是一件令人愉悦的艺术品了。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精神滋养是持久而深刻的。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在一边的“快餐式”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位老练的导师,在你需要的时候,总能从某个章节中汲取出新的灵感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我多次在遇到瓶颈的研究难题时,会重新翻阅其中的某一页,往往能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启发,也许是某个词汇的精确定义,也许是某个论证的巧妙衔接方式。它对语言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工具属性,上升到了文化传承和人类思维模式构建的高度,读罢令人心胸开阔,对人类交流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这本书无疑是语言学领域内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值得所有对人类思维和表达艺术感兴趣的人细细品味,并将其作为长期的智力伙伴珍藏。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引言部分,我立刻被作者那股穿透历史的学术洞察力所折服。他对于语言现象的剖析,绝非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或简单的归纳,而是深入到构成语言体系的最底层逻辑结构中去探寻其生成和演变的必然性。比如他对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方言差异的论述,那种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痕迹,即便是在文字记录中也清晰可见,让人仿佛能听到当年那些活生生的口音在耳边流淌。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运用严谨的语言学理论框架时,始终保持着一种难得的清晰和克制,他从不故作高深地堆砌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般流畅的笔触,将那些复杂的概念层层剥开,直至其核心原理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将深奥学问阐释得平易近人的能力,实在令人叹服,它极大地降低了跨学科学习的门槛,让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语言科学的精妙之处。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其极强的“问题意识”。它似乎总能在看似平静的语言描述下,挖掘出最尖锐、最值得深思的矛盾点。例如,作者对某些传统语言学流派的批判部分,绝不是盲目的否定,而是基于无可辩驳的事实和逻辑推导,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既有理论的局限性所在。这种批判性的精神,对于保持学术的活力和进步至关重要。它鼓励读者,也鼓励后来的研究者,不要满足于前人的结论,而要永远保持一种“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探究欲望。书中引用的大量一手资料和罕见文献,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献功底,这些佐证材料并非简单地罗列,而是被有机地编织进论证链条中,为他的每一个论点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基石,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对结论深信不疑。

评分

大师著作,无需赘言,赞!

评分

这系列的名家语言学论文集,都有料,值得静心一读的!

评分

早年在中央研究院与赵元任、李方桂共同翻译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解放后只有他一人留在了大陆

评分

很好 羅大師的有些東西已經成為基礎了。。

评分

很好 羅大師的有些東西已經成為基礎了。。

评分

很好 羅大師的有些東西已經成為基礎了。。

评分

名家名作,值得购藏。

评分

早年在中央研究院与赵元任、李方桂共同翻译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解放后只有他一人留在了大陆

评分

罗常培,语言学的大山之一,好好看看看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