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介绍现代苏格拉底对话教学法的英文文集。在书中,苏格拉底对话是一种自主学习过程。它可以为教育者和其他人提供如下机会:
·学会苏格挝底对话这种新的工作方法
·培养理智的批判思维技能
·发展学习者的自主性
·培育情绪智能和素养,如移情能力
苏格拉底对话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哲学思考过程,对公民课、个人和社会教育,以及与健康、社会工作、社区等问题相关的课程有潜在的积极影响,因诧引起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兴趣和关注。德国哲学家莱奥纳德·内尔松在苏格拉底哲学的激励下,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将苏格拉底对话用于思考和学习。到20世纪50年代,主要在德国,苏格拉底对话已发展为一种学习和教学过程。
本书头一部分主要从理论方面讨论苏格拉底对话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第二部分介绍英国和德国部分中小学运用苏格拉底对话的实践经验,就其组织、规则、步骤等提出指导。第三部分主要是莱奥纳德·内尔松的奠基性文章。附录部分提供了英国、德国和荷兰在推动苏格拉底对话活动方面的相关信息,以及一份对已有文献的概览。
教育工作者很可能会对本书感兴趣,特别是哲学、伦理学、宗教研究、数学等学科的教师。本书将为希望培养学习者探究精神的教师提供可靠的指导。
勒内·萨兰(Rene Saran)博士是学校董事,是很有经验的苏格拉底对话辅导者,在中小学和成人教育中都尝试过苏格拉底对话,在教育政策和管理方面发表了多部论著。芭芭拉·奈塞尔(Barbara Neisser)博士是一位教师培训者,也是一位很有经验的苏格拉底对话辅导者,曾主编一套有关苏格拉底对话的德文版丛书。
序
前言和致谢
作者简介
第一部分 苏格拉底对话法和教育
1 前言
2 苏格拉底对话法及自我指导学习
3 苏格拉底对话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部分 学校经验
4 苏闰底对话与学校发展
5 在伦理学教学和哲学教学中组织苏格拉底对话
6 小学进行苏格拉底对话的经验
7 第一次苏格拉底对话体验
8 在中学开展苏格拉底对话的经验
9 “我们必须自己思考”: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苏格拉底对话
10 中学六年级哲学教学中的苏格拉底对话
第三部分 理论与实践
11 学校层面的苏格拉底法:四种模式
12 六项教学策略和苏格拉底式辅导
13 苏格拉底法
更多信息
译后记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沉稳而又不失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着烫金的书名,瞬间就能抓住我的眼球。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哲学理论著作,没想到翻开扉页后,我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了。它不仅仅是对某个特定学派思想的梳理,更像是一场与智者的灵魂对话。作者似乎拥有将复杂概念剥离至其核心的魔力,用最朴素的语言勾勒出那些宏大思想的轮廓。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不是因为读不懂,而是因为某些句子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知识、对真理的渴望,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学习和思考的方式。这种“被引导”的阅读体验,远比那种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要有效得多,它激发了我主动探索的欲望,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共同在文字的迷宫中寻找出口。整体而言,这本书的阅读门槛比我预期的要低,但其思想的深度却令人回味无穷,是一本能让人静下心来,真正思考“如何思考”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低调,却透露着一种历久弥新的质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沉浸式阅读体验来说至关重要。内容上,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展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但绝没有陷入故纸堆中自我陶醉。她巧妙地将那些几千年前的智慧,与当代社会中常见的认知偏差和教育弊端进行了有力的对比和映射。我深感共鸣的是其中关于“教”与“学”之间关系的探讨,许多时候,我们都在忙于“教”,却忘了如何真正地“学”。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回归本源的视角,让人重新审视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灌输知识点,而是点燃内在的求知火焰。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严谨的理论论证,也有生动的案例分析,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张弛有度,绝不枯燥。它更像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哲学随笔,而非刻板的教科书。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处于一个职业转型的迷茫期,对于如何系统地建立新的知识体系感到束手无策。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一盏及时出现的明灯。它并非直接给出“你应该学什么”的答案,而是着重于解析一种思维的结构和提问的艺术。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苏格拉底式反诘”的拆解,那种层层递进、步步紧逼的追问,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对逻辑严密性的极致要求。我尝试将书中所描述的提问技巧应用到我日常的工作汇报和自我反省中,惊喜地发现,以往那些模糊不清的问题,在经过这种“洗礼”后,竟然清晰地露出了本质。这不只是一本理论书,更像是一本实用的“思维工具箱”。它教会我的,是如何通过精准的提问,来破除认知的壁垒,这对于任何需要独立思考和解决复杂问题的人来说,都是无价的财富。它改变了我看问题的角度,让我明白,提问比回答本身更具力量。
评分初读此书时,我以为它会偏重于对古代哲学家生平事迹的描绘,但事实远比这丰富和深刻。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她并未将苏格拉底塑造成一个遥不可及的圣人形象,而是将他还原为一个在雅典街头与人真诚交锋的普通人。这种“去神化”的处理,反而让他的教学方法更具可操作性。书中对于对话过程的还原,尤其是对那些关键的“概念澄清”环节的分析,让我对“何谓美德”、“何谓正义”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有了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章节末尾设置的“反思练习”,它们不是简单的问答题,而是引导读者进入自我对话的契机。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不断地与书中的“导师”进行一场心照不宣的辩论,它强迫你走出舒适区,去面对自己认知中的漏洞和武断。这对于提升个人的思辨能力,无疑是一次强力的“思想健美操”。
评分坦率地说,市面上关于经典哲学思想的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让人“用起来”的却凤毛麟角。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对“方法论”的介绍上,更深入剖析了在实际教学或引导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和伦理困境。她对“无知之知”的阐释,尤其让我感到震撼,它不是一种故作谦虚,而是一种高度的自我觉察和对知识边界的清晰认知。阅读到后半部分,我开始有一种感觉:这本书不是在教我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教师”,而是教我如何成为一个“更诚实的思考者”。它要求我放下已有的偏见和自以为是的洞察,用最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个新信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任何速成班或技巧手册都无法比拟的,它塑造的不是技巧,而是心性。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常读常新的心灵指南。
评分怎么办?继续前行!
评分开悟吗?开悟之后呢?
评分关于对话的书,就缺这本。
评分我不禁有些沮丧。
评分这是一本很贵的书 不厚 定价38元但是这本书足足读了二十天的时间 摘抄本上 写满了从里面摘抄的语句大段大段的 让我豁然开朗从自怨自艾的底谷 重新见到阳光 闻到活力的味道 随着故事的深入 我也慢慢学会调节自己的呼吸然后 感觉力量重新回到身体 我想 每个人 都在等待一个契机 让自己悟出道理而我 就在这个时间 豁然开朗
评分怎么办?继续前行!
评分开悟吗?开悟之后呢?
评分观者如我,在字句之间,从烦躁到平静,从字面的解读到心里的接受,直至我完全地敞开心扉,感觉到自己一直掩饰的脆弱站在自己面前,低问:“修炼的目的是什么?”
评分书包装还可以,内容不太满意。基本可以说是纯理论,欠缺一些案例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