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类研究

现代汉语词类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锐 著
图书标签:
  • 现代汉语
  • 词类学
  • 语言学
  • 汉语语法
  • 词汇研究
  • 语言文字
  • 学术著作
  • 研究专著
  • 汉语言学
  • 现代汉语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36214
版次:1
商品编码:10285870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语言学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现代汉语词类研究》是“中国语言学文库”之一,《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共分10个章节,主要对现代汉语词类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与词类划分有关的基础问题、词类的本质和表述功能、划分词类的标准、如何根据词的分布划分词类、现代汉语词类系统等。《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汉语词类研究需回答的几个问题
1.2 汉语词类划分的困难
l.3 汉语词类研究概述
1.4 各章内容简述
1.5 本书的方法和主要结论
第2章 与词类划分有关的基础问题
2.1 词的切分
2.2 词的同一性
2.3 现代汉语的内部分层
2.4 词的功能考察问题
第3章 划分词类的可能性和目的
3.1 划分词类的可能性
3.2 划分词类的目的
第4章 词类的本质和表述功能
4.1 分布本质论的悖论
4.2 语法位置对词语选择限制的依据
4.3 表述功能的类型和层面
4.4 词类的本质
4.5 划分词类的实质
4.6 划类依据和划类标准
4.7 表述功能的转化和词性的转化
4.8 词类、表述功能和句法成分的关联
第5章 划分词类的标准
5.1 划类标准的条件
5.2 词的形态、意义和语法功能
5.3 什么是语法功能
5.4 语法功能的概括水平
5.5 为什么可以根据语法功能划分词类
5.6 分布在词类划分中有多大效力
第6章 如何根据词的分布划分词类
6.1 其他学者的研究
6.2 功能的相容性和划类标准的选择
6.3 汉语实词划分标准
6.4 小结
第7章 兼类词和“名物化”
7.1 兼类词和异类同形词
7.2 什么是真正的兼类词
7.3 划类策略和兼类词
7.4 “名物化”问题
第8章 现代汉语词类系统
8.1 词类的共性和词类的层级
8.2 语法功能的概括水平和词类的层级
8.3 如何选择划类标准
8.4 汉语词类分层划分的标准
8.5 各词类的划分标准和说明
8.5.1 动词
8.5.2 形容词
8.5.3 状态词
8.5.4 量词
8.5.5 方位词、时间词、处所词
8.5.6 名词
8.5.7 拟声词
8.5.8 数词
8.5.9 数量词
8.5.10 指示词
8.5.11 区别词
8.5.12 副词
8.5.13 介词
8.5.14 连词
8.5.15 语气词
8.5.16 助词
8.5.17 叹词
8.5.18 代词
第9章 汉语词类的统计研究
9.1 词频与词的功能的相关性
9.2 影响分布的非语法因素
9.3 词频与各类词数量的相关性
9.4 词类实际分布的统计研究
第10章 结语
附录(插页)
参考文献
后记
专家评审意见

现代汉语词类研究:一部跨越时代的语言学探索 序言 语言,作为人类思想传递与社会交往的基石,其内部的奥秘与规律始终是学者们孜孜不倦探究的领域。在现代汉语的浩瀚词汇海洋中,词类的划分与归属,无疑是理解其结构、功能以及演变轨迹的关键所在。本书《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并非对既有理论的简单罗列,而是旨在以一种更为精细、深入的视角,剖析现代汉语词汇单位的内在属性,揭示其跨越时空、灵活运用的本质。本书的研究,既是对语言学前沿问题的积极回应,也是对汉语作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语言的深刻反思。 第一章:词类研究的理论溯源与方法论 在展开具体的词类分析之前,理解“词类”概念的形成及其发展演变至关重要。本章将追溯西方古代语法传统对词类的早期认识,如古希腊、拉丁语法对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划分,并探讨这些传统如何影响了早期中国语言学界对汉语词汇的认识。我们将重点梳理20世纪以来,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结构主义、生成语法以及功能主义等流派对词类研究的推动作用。 我们将深入讨论不同词类研究方法的优劣。静态分析方法,例如基于词汇的形态学特征(尽管汉语形态变化不明显)和句法位置的描述,提供了基础的分类依据。然而,仅仅依靠形态与位置难以完全捕捉词汇的语义功能和实际运用。因此,本书将着重探讨基于功能和意义的分析方法。这包括考察词汇在句子中所扮演的角色,其在语义网络中的位置,以及与语篇的衔接能力。 本书的研究将严格遵循科学的研究范式。我们将采用“观察——描述——解释——验证”的循环式研究路径。首先,通过对大量真实语言材料的细致观察,梳理词汇的出现模式和组合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严谨的描述,勾勒出不同词汇单位的共性与个性。接着,尝试从句法、语义、语用等多个维度解释这些现象,提出假说,并最终通过更多的语料和对比分析来验证这些解释的有效性。 第二章:名量词的跨界与边界模糊 名量词,作为现代汉语中最具特色的词汇类别之一,其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界的难点与热点。《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将对名量词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审视,重点关注其“名”与“量”的二重性,以及由此带来的词类边界的模糊性。 我们首先将区分单纯量词(如“个”、“本”、“只”)与名词性量词(如“张”、“条”、“座”)。单纯量词通常脱胎于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并在量词化过程中失去了部分名词的独立语义,成为量词的通用符号。而名词性量词则在保留部分原名词语义的同时,兼具量词的功能,能够限定名词的数量。 本书将重点探讨名词性量词“活化”与“僵化”的现象。一方面,一些具有特定语义特征的名词,如“座”用于高大建筑,“条”用于细长物品,成为固定的量词,其名词性特征相对减弱,趋于“僵化”。另一方面,一些原本不用于量词的名词,如“批”(一批人、一批货)、“套”(一套衣服、一套家具),却因广泛使用而逐渐获得了量词的功能,呈现出“活化”的趋势。我们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语用因素、语义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 更进一步,本书将考察名量词在指称、判断、修饰等不同语用功能下的表现。例如,在“一张桌子”中,“张”起限定数量的作用;而在“这是我的那张”中,“张”则扮演了代词性的角色,指代特定物品。本书将通过分析大量实例,揭示名量词在不同语境下的灵活运用,以及由此产生的词类混淆现象。我们将探讨,在某些情况下,一个词汇单位是否可以被同时视为名词性量词和代词,以及如何准确界定其在特定语境下的词类属性。 第三章:动词的性状与句法角色 动词,作为表达动作、行为、状态的词汇,其在句法结构中的核心地位不言而喻。本书将从“性状”角度,深入剖析现代汉语动词的内在特征,并考察其在不同句法结构中扮演的角色。 我们首先将区分实义动词与功能动词。实义动词,如“跑”、“吃”、“看”,具有丰富的语义内容,能够独立表达核心意义。功能动词,如“了”、“着”、“过”,则主要承担语法功能,表示时态、体态或语气。本书将重点关注实义动词的“情态”和“体貌”。“情态”指的是动词所表达的动作或状态的性质,例如是否是瞬间的、持续的、还是完成的。“体貌”则侧重于动词所描绘的动作或状态的动态过程。 本书将深入研究动词的“位移”与“变化”属性。一些动词,如“去”、“来”、“进”,直接表达空间上的位移。而另一些动词,如“变”、“成”、“化”,则表达状态的改变。我们将分析这些动词在构成复杂句式,如介词短语、动补结构、趋向补语等时的特殊表现。 句法角色的分析将是本章的重点。动词可以充当谓语,也可以作为动词短语的核心,与其他成分形成各种结构。我们将探讨动词与主语、宾语、补语、状语等成分的搭配关系,以及动词的“受事性”和“施事性”如何影响句法的选择。例如,及物动词需要一个受事宾语,而不及物动词则不需要。本书将分析“有”、“是”等特殊动词的句法功能,以及它们在判断句、存在句中的独特地位。 第四章:形容词的语义场与修饰力 形容词,作为描绘事物属性、特征的词汇,其丰富性与灵活性是现代汉语语篇色彩的重要来源。本书将从“语义场”的角度,深入挖掘形容词的内在逻辑,并分析其强大的修饰力。 我们将首先构建不同形容词的“语义场”,例如表示“大小”的形容词(大、小、高、矮、长、短),表示“颜色”的形容词(红、黄、蓝、绿),表示“情感”的形容词(高兴、悲伤、愉快、愤怒)等。在每个语义场内,我们将分析词汇之间的对比、并列、包含等关系,以及它们在褒贬、程度、范围等维度上的细微差异。 本书将重点研究形容词的“描述性”与“判断性”。描述性形容词,如“红色的”、“漂亮的”,直接描绘事物的性质。判断性形容词,如“好”、“坏”、“对”、“错”,则带有评价的色彩,常用于表达观点和立场。我们将分析这两种功能在不同语境下的融合与区分。 修饰力是形容词的核心功能。本书将深入探讨形容词如何通过各种方式修饰名词、动词,甚至其他形容词。我们将分析形容词单独使用、与副词连用(如“非常”、“特别”)、以及在构成形容词短语时的修饰效果。此外,我们将关注形容词的“程度”与“范围”,以及如何通过程度副词和范围副词来精确控制形容词的修饰力度。 第五章:副词的句法位置与语用功能 副词,作为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的词类,其功能多样,且在句子中扮演着重要的“润滑剂”角色。本书将从“句法位置”与“语用功能”两个维度,全面梳理现代汉语副词的特点。 我们将区分不同类型的副词,例如时间副词(今天、昨天)、程度副词(很、最)、否定副词(不、没)、语气副词(吗、呢)等。本书将分析这些副词在句子中的典型位置,以及其位置变化对句子意义和语气的细微影响。例如,“不”通常置于动词前,而“也”则可以出现在不同的位置,表达不同的逻辑关系。 语用功能是副词研究的重中之重。我们将深入探讨副词如何表达时间、空间、方式、程度、否定、肯定、原因、结果、目的、条件、让步等各种语用意义。例如,语气副词“吗”、“呢”、“吧”在提问、确认、猜测等语用功能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书将特别关注副词的“关联性”与“限定性”。关联性副词,如“因此”、“所以”、“然而”,用于连接句子或段落,表达逻辑关系。限定性副词,如“只”、“仅”、“才”,则用于限定数量或范围。我们将分析这些副词如何帮助构建连贯、清晰的语篇。 第六章:代词的指代与语篇衔接 代词,作为替代名词的词汇,其主要功能在于指代与语篇衔接。本书将深入探究代词的指代机制,以及其在构建流畅语篇中的关键作用。 我们将首先分析人称代词(我、你、他)、指示代词(这、那)、疑问代词(谁、什么)和泛指代词(所有、任何)的不同指代对象和使用范围。本书将关注代词指代时的“回指”与“前指”现象,即代词指向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的词语。 语篇衔接是代词的核心功能之一。我们将分析代词如何通过指代,将前文信息与后文信息联系起来,避免信息重复,提高表达效率。例如,使用“他”来指代前文提到的人物,使得句子之间的连接更为自然。 本书将探讨代词在不同句式中的表现,特别是其在主语、宾语位置的出现。我们还将分析代词的“省略”现象,以及在特定语境下,代词的省略如何不影响句子的理解。 第七章:介词、连词、助词的黏着性与功能性 介词、连词、助词,这几类词语虽然不直接表达核心意义,但它们在句法结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黏着和连接作用。本书将集中分析它们的“黏着性”与“功能性”。 介词,如“在”、“给”、“从”,主要用于构成介词短语,为名词或名词短语提供一个句法上的补充成分,表达与动词或名词的关系。本书将分析介词所表达的空间、时间、方向、对象等关系,以及其在不同句式中的灵活性。 连词,如“和”、“但”、“因为”,主要用于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达并列、转折、因果等逻辑关系。本书将分析不同连词的连接功能,以及其在构建复杂句式中的作用。 助词,如“的”、“地”、“得”,以及时态助词“了”、“着”、“过”,则主要附着在词语或句子上,起到表示结构、时态、语气等语法功能。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助词如何精细地标记句法关系和语义信息。 第八章:叹词、拟声词的表意与语用 叹词和拟声词,作为现代汉语中最具感情色彩和表现力的词汇类别,常常被忽视,但它们在口语表达和语篇的生动性中起着重要作用。 叹词,如“啊”、“呀”、“嗯”,主要用于表达说话人的情感、语气或态度。本书将分析不同叹词所传达的喜怒哀乐、惊讶、犹豫等情感色彩,以及其在口语交流中的即时性与互动性。 拟声词,如“喵”、“汪”、“哗啦”,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声音来达到描绘效果。本书将分析拟声词的构成方式,以及它们如何将抽象的声音转化为具体的文字符号,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结论 《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力求超越传统的词类划分框架,以更加动态、多维的视角,深入剖析现代汉语词汇单位的内在属性与运用规律。本书的研究,不仅为汉语词类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汉语教学、语言应用以及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我们相信,对词类边界的持续探索,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语言,以及人类语言的本质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段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给我一种非常扎实的学术感。封面是那种低调的深蓝色,字体选择也偏向于宋体或黑体,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严谨。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非常好,印刷清晰,字迹工整,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长时间盯着那些复杂的句法结构和词汇分析,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排版上非常注重细节,图表和示例的布局逻辑清晰,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语言学概念,通过直观的视觉呈现变得更容易理解。比如,在讨论某些词类的边界模糊性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例子,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树状图或矩阵,这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但对语言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这种对实体书本身的用心打磨,让我感觉作者不仅对研究内容倾注了心血,对读者的阅读体验也同样重视,这在当下很多快餐式出版物中是相当少见的。

评分

第三段 这本书的论证风格,用“步步为营、滴水不漏”来形容或许最为贴切。作者的语言风格是典型的学院派,极其审慎和精确,很少使用夸张或情绪化的表达。每一个论断的提出,都紧跟着严密的逻辑推导和大量的语料支撑。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语料时,不仅限于现代标准汉语的规范表达,还广泛涉猎了不同地域的口语化表达和一些新兴的网络用语,这使得整部著作的生命力大大增强,避免了理论脱离实际的空洞感。例如,在分析助词的演变时,作者不仅回顾了中古汉语的形态,还细致对比了当代普通话与方言中的细微差异,并通过对比分析,清晰地勾勒出功能词汇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固化和漂移的。这种扎实的实证基础,让读者在面对那些复杂的语法规则时,能找到坚实的“锚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抽象的定义层面,非常有助于加深对汉语特性的理解。

评分

第四段 虽然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毋庸置疑,但从阅读体验来看,它对读者的知识背景要求是相当高的。如果你是初次接触语言学,尤其是对句法学、形态学不熟悉的读者,可能会在最初的几章感到吃力。作者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语言学常识,因此在解释一些核心术语时,采取了“开门见山”的方式,缺乏对初学者的友好引导。不过,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积累的研究者或高年级学生而言,这种“直击要害”的写作方式反而节省了大量时间。我个人在阅读过程中,时不时需要翻阅其他工具书来核对一些术语的英文对应或更基础的理论背景,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阅读速度,但也迫使我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知识串联。可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高级研讨会报告”,而非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其价值在于推动专业领域的对话和深化。

评分

第二段 我得说,作者在构建其理论框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叙事能力,实在令人印象深刻。这不是那种仅仅罗列语言现象然后简单归类的教科书式的写作。相反,它更像是在铺设一条通往理解现代汉语深层结构的高速公路。开篇部分,作者并没有急于进入具体的词类划分,而是先对既有的各种分类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梳理——哪些是历史遗留的窠臼,哪些是受西方语言学理论影响过度的结果。这种“先破后立”的论证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其后续提出的新模型的说服力。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近乎于“哲学思辨”的探讨,例如,关于“词”与“语素”的边界,以及不同语境下词类灵活性的深层动因,这些讨论已经超越了纯粹的描述性语言学,触及到了人类认知和语言生成的核心问题。读到后面,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那个关于功能-意义统一性的新判据,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那些传统上被视为“边缘”或“例外”的词汇现象。

评分

第五段 整本书的收束部分处理得尤为精妙。作者没有急于给出一个“终极答案”,而是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未来的可能性和未解之谜。在总结部分,作者非常坦诚地指出了其理论模型目前尚存的局限性,比如在处理跨语言对比时的普适性问题,以及在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语言快速变化时,现有分类体系的滞后性。这种对自身研究边界的清晰界定,体现了一种高度的学术自省精神。更吸引人的是,作者在最后提出了几个富有启发性的研究方向——比如,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词类划分模型、或动态语义网络在词类界定中的应用潜力。这使得读完此书后,我的思绪并没有戛然而止,反而被激发了更多的求知欲,感觉像是参与了一场高质量的学术对话,并被邀请去探索下一步的未知领域。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吸收,更是一种学术探索精神的感染。

评分

商务语言学丛书是学术水准较高的语言类著作,果断收藏。

评分

进城务工的小贵有着农民的朴实与执拗,为了生存,拼命工作;为了延续对城市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实现此目的的希望,他不顾一切地死死找寻被盗的单车。小坚,作为现代城市贫民的他,表现的是一种既想追求与生活环境相配的生活质量,但又囿于自身经济水平的无奈的尴尬。本该在这一年纪享受青春的两个人,又因各自的身份不得不承受起这生命的沉重。

评分

研究研究

评分

不错的东东!!很好!

评分

上课老师推荐的书,对汉语词类划分的总结与创新研究,值得认真阅读。结合袁毓林的书读,肯定有收获。《现代汉语词类研究》是中国语言学文库之一,《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共分10个章节,主要对现代汉语词类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与词类划分有关的基础问题、词类的本质和表述功能、划分词类的标准、如何根据词的分布划分词类、现代汉语词类系统等。《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评分

看不太懂 所以没怎么看

评分

非常不错

评分

再看,故事中的女人都是故事。恪守公司规定看似恶感却难以遮掩善良的澡堂前台,憧憬爱情的潇潇,懂事认真的小坚妹妹,还有那没一句台词、爱打扮的女保姆。试问,生活中的女人不就是上述几位的综合体吗?可是,故事中的女性却以平面化的形象出现,这不得不让我们做出思考。

评分

第一次网购是在大学时候,自己还是一个小青年,一晃已经快而立了。那年的一天看新闻,第一次听说了京东,在电视画面中看到了他们的老板,那个胖子。很好奇,于是点开了他们的网页,开始了我的网购之路。这些年也囤积了很多书,都还没来得及看,也许这好像生命一样,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么,却难以停下种种盲目。买的书都经过了筛选,特别是京东搞活动的时候这类筛选变得尤为刺激,仿佛一本本精华将要被我吸收,自己即将变成宇宙强人一般,不停地看不停地选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