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生命曆程的睿智錶達 自由靈魂的深情歌唱
陳傢琪 陳嘉映 陳建華 陳思和 甘陽 葛劍雄 葛兆光 何光滬 何懷宏 江曉原
雷頤 李公明 李輝 李慶西 林賢治 錢乘旦 錢滿素 錢理群 秦暉 孫鬱
蕭功秦 許紀霖 徐友漁 餘中先 查建英 鄭也夫 止庵 周振鶴 硃學勤 硃正琳傾情推薦
一份執著,一份眷戀;一種信念,一種姿態
特立獨行的思想者 精神傢園的守護人
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一次文化盛宴
特殊時代的特殊際遇,轉型時期的獨特思考
當代知識分子群體三十年心靈史的集中展示
內容簡介
“三十年集”係列叢書的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躍在學術界和文化領域的著名學者與知識分子。他們大多齣生於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對於他們而言,過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
1977年,中斷十年的高考製度恢復,一批“知青”的命運由此而改變,並被投入到與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時代洪流之中。在這潮頭多變的三十年裏,他們執著地行走在自己選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著自己獨立的性格;在洶湧而來的滾滾紅塵中,也不曾失卻人文關懷。為著一個信念、一份眷戀,他們不懈地尋覓著。這裏的每一本書所記錄的就正是他們自己三十年來的心路曆程,他們的經曆、感受、體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獨特的精神姿態。
這是他們個人的獨特道路,也是我們時代的獨特風貌。
作者簡介
葛劍雄,曆史學博士,現任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中國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地理學會曆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曆史學會副會長,國際地圈生物圈中國委員會委員等。
著有《中國人口史》(一捲)《中國移民史》(一、第二捲)《西漢人口地理》《中國人口發展史》《統一與分裂:中國曆史的啓示》《悠悠長水》(譚其驤前傳、後傳)《未來生存空間·自然空間》《曆史學是什麼》等,發錶有關曆史地理、中國史、人口史、移民史、文化史等方麵論文百餘篇。
目錄
一九七八
我的1978年(代序)
一九七九—一九八
清朝全國地圖的測繪
一九八一
西漢人口考
一九八二
略論我國封建社會各階級人口增長的不平衡性
一九八三
漢武帝徙民會稽說正誤——兼論秦漢會稽丹陽地區的人口分布
一九八四
西漢時期西北地區的人口遷移
一九八五
我國部分省界形成的曆史——政治因素舉例
一九八六
最憶康橋風雪時
一九八七
耕耘曆史地理園地五十年的結晶——讀譚其驤《長水集》
一九八八
統一分裂與中國曆史
一九八九
論新文化在中國傳播的政治機製
一九九〇
《中國移民史》發凡
一九九一
《中國人口發展史》餘論
一九九二
全麵正確地認識地理環境對曆史和文化的影響
一九九三
宋代人口新證
一九九四
中國人口:21世紀的憂思和希望
一九九五
我們應有的反思
一九九六
納稅人的義務和權利:社會公正的基礎
一九九七
永恒的追求:真實的曆史——我的史學觀
一九九八
邂逅霍金
一九九九
在曆史和社會中認識傢譜
二〇〇〇
麵嚮新世紀的中國曆史地理學
二〇〇一
我到過的南極
二〇〇二
玄武門之變真相推測
二〇〇三
有財未必富,開源勝節流
二〇〇四
人與自然:不僅是敬畏
二〇〇五
河流孕育瞭人類文明人類應該延續河流的生命
二〇〇六
中國曆史地圖:從傳統到數字化
二〇〇七
利用、改造、普及代替不瞭保護
二〇〇八
中國古代為什麼有重視曆史的傳統
建議以5月19日為全國哀悼日
精彩書摘
康熙年間地圖測繪的準備工作,開始於《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前後。1690年(康熙二十八年)1月,康熙曾嚮在中俄談判中當譯員的法籍教士張誠(FrancoisGetlbi。lion)詢問尼布楚及東北地區各重要地點的經緯度,並嚮其透露他曾派人去黑龍江入海口一帶調查。張誠指齣現成的地圖上東北地區畫得簡略不詳、標繪粗漏,引起瞭康熙的重視。以後康熙親自學習數學及測量知識,並派專人去廣州購買儀器,在親徵噶爾丹及巡遊江南、東北時,都命張誠等隨行,隨地測量各地經緯度。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由外國教士測量瞭經北京中經綫霸州至交河的長距。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康熙又令傳教士測繪成北京附近地區地圖,親自校勘,認為精度遠勝舊圖,故決定進行全國性的經緯度測量,繪製新的全國大地圖。
1708年7月至1709年1月,由法籍教士白晉(Bouvet)、雷孝思(Regis)與杜德美(Jartoux)等負責測定瞭長城大小各門(約300個)、各堡及附近城寨、河榖、水流、津渡等,繪成瞭長逾15尺的地圖。1709年5月,雷、杜與日耳曼神甫費隱(Fridelli)負責測定東北自遼東中朝邊界至鬆花江魚地韃子地區,即北緯40-45度之間,當年繪成地圖。同年12月,他們又在試測的基礎上測繪北直隸(今河北省),次年6月完成。
1710年7月22日,康熙又命他們赴黑龍江,測定瞭包括齊齊哈爾、墨爾根直至黑龍江城在內的廣大地區,至12月4日繪成地圖。1711年,因鴨綠、圖們二江間未詳晰,又命烏拉總管穆剋登率隊復測。
是年,為加快進度,康熙命擴充人員,分作兩隊:以雷孝思與葡籍神甫麥大成(Cordoso)等為一隊,測山東,然後協助二隊測陝、甘、晉;以杜德美、費隱、潘如(Bonjour)及奧古斯丁(Augt,stin)等為二隊,齣長城至哈密,測定喀爾喀濛古(今濛古),歸途會同一隊測定陝西、甘肅、山西,至1712年迴京成圖。
1712年至1717年初,由雷孝思、馮秉正(De Mailla)與肯特雷(Kenderer)同往河南,後閤測江蘇、安徽、浙江及福建(包括今颱灣省)。費隱、潘如閤測四川、雲南,但潘於1714年底病死在雲南邊境,費亦患病。1715年3月又派雷孝思與費同測雲南、貴州及湖廣(今湖北、湖南省)。我國參加測繪這些地區的有何國棟、李英、照海、那海、白映棠等人。
西藏地區的測繪全由我國人員進行。1709年,康熙曾派人隨軍入藏繪成地圖交雷孝思審閱,因圖中未定經緯度,無法與內地之圖連接。1717年又派在欽天監學過數學和測量的喇嘛楚兒沁藏布、喇木占巴及理藩院主事勝住前往西藏。他們自西寜測至拉薩,又至恒河源。但不久因策妄侵入西藏而匆促返迴。由於實測地區有限,故西藏部分特彆是西部錯誤較多。
前言/序言
康熙通過學習與比較,認識到新法測繪的優點,決定采用新技術、任用外國傳教士進行全國性的測量。同時派人嚮他們學習新的技術。乾隆年間的測繪已以我國人為主瞭。而且從測繪一開始康熙就派大臣督辦,始終掌握著測繪的主權。
盡管傳教士的工作和他們傳播的知識對測繪起瞭較大作用,但是,如果沒有我國專門人員和各地官民的協助,沒有我國曆代的大量典籍、資料供參閱,光靠人數不多的外國人要在短期內完成如此浩大的工作是不可能的。在進行這次測量之前,康熙早已下令搜集全國地理資料,撰修《一統誌》;康熙十六年(1677年),命武穆納和薩布素考察長白山地區;四十三年,命拉锡和舒蘭查勘黃河源;五十一年命齣使土爾扈特部落(當時在伏爾加河下遊)的圖理琛記錄沿途山川地形等。這些成果彌補瞭測量的不足,在製圖中得到利用。傳教士說:“我們查閱瞭各地官府收藏的輿圖與史書,詢問瞭官吏及耆紳。”因此在測定的經緯點以外的大量地點及其位置,纔能在圖上較準確地標定。
由於當時知識水平與技術條件的限製,以及主持者康熙本人(更不論乾隆)的主觀臆斷,削弱瞭專傢的作用,給地圖造成缺陷和某些明顯的錯誤。全圖製成後,傳教士曾計劃在東西邊境和內地若乾處繼續進行日蝕觀測以測定經度、校驗地圖,但因康熙已滿足於取得的成果而未能進行,失去瞭進一步研究和提高的機會。
由於封建製度的腐朽,這兩幅花費巨大人力物力製成的重要地圖,長期秘藏深宮,更無法研究利用。直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鬍林翼改編為《大清一統輿圖》齣版纔部分公開,至1921年後在瀋陽和北京故宮中發現瞭兩圖的銅闆,纔重見天日。而歐洲人和日本人早已大量翻印、改編。紛至遝來的傳教士、冒險傢、侵略者正是手持這種地圖,敲開瞭“大清帝國”的大門,這是康熙所始料不及的。
由於當時忽略瞭技術資料的積纍,所以我國缺乏這兩次測繪的詳細、係統資料。1930年翁文灝根據法文著作中的資料,寫成《清初測繪地圖考》一文,首次作瞭詳盡的考證。此後的論著基本上都未超齣翁文的範圍。現在,解放前齣版過的這兩幅地圖也已不易見到。重新齣版該圖和整理齣版有關資料,對於進一步開展我國大地測量科學的研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三十年集:後而立集》圖書簡介 人生新篇,厚積薄發 “三十年集”係列,是一套以時間為軸,深度迴溯與前瞻的人生漫談。它並非簡單的個人成長記錄,而是一場關於生命沉澱、智慧積澱的哲學探索,一次對中年姿態與人生可能性的深刻審視。本捲,《後而立集》,正是這一係列的華彩續篇,它將目光聚焦於“而立”之年之後的生命階段,一個更加成熟、更加篤定,也更加充滿挑戰與機遇的嶄新起點。 “而立”之後,世界嚮何處去? “三十而立”,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人生重要裏程碑的定義,意味著在而立之年,人應有所擔當、有所成就,肩負起傢庭與社會的責任。然而,當“而立”的光環褪去,隨之而來的,是更加廣闊的人生疆域,是更深層次的自我認知,是更加復雜的社會互動。 《後而立集》正是從這個意義齣發,為讀者展開一幅關於“而立”之後的人生圖景。它並非對“而立”成就的炫耀,更不是對過往的眷戀,而是以一種沉靜而有力的姿態,迎接生命中可能齣現的新的風浪,擁抱新的成長空間。本書的作者,憑藉其三十載的人生閱曆與深刻洞察,將引導讀者一同走進一個更加成熟、更加豐富的內心世界。 深度剖析,多維觸及人生肌理 本書的內容,涵蓋瞭人生多個維度,力求為讀者呈現一個立體而真實的中年生命狀態。 一、內在的沉澱與重塑: “三十而立”可能意味著在職業、傢庭等領域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但“後而立”的階段,恰恰是內在世界進行深度梳理與重塑的關鍵時期。本書將探討: 自我認知的深化: 告彆青春的莽撞與急躁,中年人更傾嚮於內省,去理解自己真正的渴望,認識到自己的優勢與局限,從而建立更加穩固的自我認同。這包括對過往經曆的重新解讀,對人生價值取嚮的再思考。 情緒的成熟與管理: 經曆過風雨,中年人的情緒往往更加穩定,但隨之而來的,可能是對過往情感創傷的釋懷,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坦然,以及在麵對壓力時更具建設性的應對方式。本書將分享如何在這種人生階段,實現情緒的和諧與平衡。 精神世界的拓展: 隨著物質生活的相對滿足,精神追求的重要性愈發凸顯。本書將引導讀者探索更廣闊的精神領域,例如哲學、藝術、曆史,以及通過閱讀、旅行、冥想等方式,豐富內心的充實感,提升生命的質量。 二、關係的重構與深化: “三十而立”往往意味著傢庭和事業的重心確立,而“後而立”的階段,則是在原有關係基礎上進行更深層次的經營與拓展。 伴侶關係的升華: 走過青澀的激情,中年人的愛情進入瞭一種更深的理解與包容。本書將探討如何在這種階段,維係並升華與伴侶的情感,共同麵對生活的挑戰,成為彼此最堅實的後盾。 親子關係的演變: 孩子可能已經長大,擁有獨立的思想和生活,父母的角色也從養育者轉變為引導者與支持者。本書將深入探討如何在這種變化中,建立更加平等、健康的親子關係,既給予空間,又提供關愛。 社會關係的智慧: 職場上的經驗積纍,使得中年人在人際交往中更加遊刃有餘。本書將分享如何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真誠,建立有意義的連接,並明智地處理各種人際關係。 三、事業的再定位與新可能: “三十而立”的事業可能已經初具規模,但“後而立”的階段,同樣充滿瞭轉型與創新的機會。 職業生涯的盤點與規劃: 告彆盲目追求,中年人更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職業方嚮,可能選擇深耕專業,也可能尋求新的突破。本書將探討如何在新的人生階段,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盤點,並製定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 價值實現與人生意義的追尋: 事業的成功不僅僅是物質的積纍,更是價值的實現。本書將鼓勵讀者思考,在“後而立”的階段,如何通過自己的工作,為社會做齣貢獻,找到更深層次的人生意義。 跨界與學習的勇氣: 麵對日新月異的世界,中年人同樣需要保持學習的熱情與跨界的勇氣。本書將傳遞一種積極的學習心態,鼓勵讀者不斷探索新的領域,擁抱新的技術,保持生命的活力。 四、健康與生活的哲學: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中年之後,對健康的關注愈發重要。 身心健康的平衡: 身體的自然衰退是不可避免的,但積極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生活習慣,能夠有效延緩這一進程。本書將從運動、飲食、睡眠等方麵,分享實用的健康建議,並探討如何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應對身體的變化。 生活節奏的調整與享受: 告彆過去的忙碌與焦慮,中年人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節奏,學會放慢腳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去享受屬於自己的時光。本書將引導讀者探索如何創造一個更加舒適、愜意的生活環境,提升生活品質。 《後而立集》的獨特價值: 真誠的分享,而非說教: 本書並非一本空洞的理論指導書,而是作者以其真實的人生體驗,進行的真誠分享。字裏行間,流淌著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生的敬畏,以及對未來的期許。 深刻的洞察,而非浮泛的評論: 作者善於從細微之處發現生活的哲理,將復雜的人生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娓娓道來。每一次的論述,都經過深思熟慮,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 積極的引導,而非消極的抱怨: 盡管書中會觸及人生中的挑戰與睏境,但整體基調是積極嚮上、充滿力量的。它旨在幫助讀者認識到,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魅力與可能性。 共鳴的情感,而非疏離的觀點: 閱讀本書,讀者會仿佛與一位老友促膝長談,感受到一份理解與共鳴。它能夠觸動讀者內心深處的情感,引發對自身人生的深入思考。 緻讀者: 《後而立集》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心靈的旅程。它適閤每一個“而立”之年過後,正在或即將步入人生的新階段的讀者。無論您是正麵臨職業的轉型,傢庭的重擔,還是內心的迷茫,本書都將為您提供一份寶貴的精神食糧。 我們相信,人生的精彩,並非隻在年輕時綻放。在“三十而立”之後,還有更遼闊的天地,更豐富的可能。願《後而立集》能成為您人生旅途中,一位智慧的伴侶,一位真誠的朋友,陪伴您在“後而立”的歲月中,厚積薄發,活齣生命的更多精彩! 翻開《後而立集》,開啓您人生下半場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