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院

中国古代书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炳照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史
  • 书院文化
  • 教育史
  • 学术研究
  • 文化史
  • 高等教育
  • 宋明理学
  • 传统文化
  • 历史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1344
版次:1
商品编码:1042297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读本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0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书院之名始于唐中叶贞元年问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其职责为收集整理、校勘修订图书,供朝廷咨询,兼作皇帝侍读、侍讲,类似宫廷图书馆一唐末五代,读书士子多隐居避乱读书山林,后发展为聚书授徒讲学,常以书院命名读书讲学之地,遂演化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作者简介

王炳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考入北京外语学院俄语系读书,两年后转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1961年本科毕业后保送教育系第一届中国教育史研究生班学习,毕业留校工作至今。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和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史学科组组长,人事部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担任《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史分卷的主编,还担任《教育学报》主编,《高等师范教育研究》和《教育史研究》副主编等。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河南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大学的兼职教授。主要从事先秦教育思想、孔子、书院、蒙学等方面的研究。
先后协助陈元晖先生完成《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毛礼锐、沈灌群先生主编《中国教育通史》(六卷本)以及《中国教育家评传》(三卷本)等。主编了《中国教育思想通史》(八卷本)、《中国书院史》、(《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八卷本)、《历代教育论著选评》等著作。

目录

第一章 书院概说
第二章 书院的起源
一 书院之名始于唐
二 书院教育起于唐末五代

第三章 宋代书院的发展与勃兴
一 宋初的著名书院
二 北宋的三次兴学及其对书院发展的影响
三 南宋书院的勃兴及其原因
四 朱熹与南宋书院
五 陆九渊、吕祖谦、张杖等与南宋书院

第四章 元代书院的官学化
一 元代的文教方针及书院政策
二 元代书院的发展和官学化
三 元代的书院和理学的传播

第五章 明代书院的新发展
一 明代的文教政策与书院
二 王阳明及其后学与明代书院
三 明代书院的讲会和学风
四 东林书院和明末书院遭禁

第六章 清代书院的衰落和改学堂
一 清代的文教政策和书院发展
二 清代独具特色的书院
三 清末书院改学堂
附录 各省(区)历代书院统计表

精彩书摘

从总体上看,官学的课程和教学比较冗繁、呆板,过于程式化;而书院的课程和教学比较简约、灵活,师生有较多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毛泽东早年创办湖南自修大学时,曾借鉴古代书院的办学传统,肯定书院课程简约、教学灵活,师生共同研讨,悠然自得,师生感情融洽,远优于官学。
书院基本属于私学性质,但它不同于一般的私塾、社学、义学。可以说,书院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私学。书院的教学是以学术研究为主的,多数书院往往都是某一学派的活动中心或研究基地。书院既是学校,又是研究机构,同时还是一个学术团体;而一般私塾、社学、义学等多数是启蒙教育的性质,主要是识字、日用常识、基本伦理、行为规范的灌输和训练、应试备考的初步准备。在古代私学系统中,可以认为,一般私塾、社学、义学属初等教育或基础教育范畴,而书院基本上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当然,有的时期,书院设置十分普及,有些书院也承担部分初等教育的职能,特别是一些家族式书院,即使如此,书院也与私塾、社学、义学有明显区别。
讲学和学术研究是书院主要的活动内容。讲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成为书院教育的突出特点,结合的方式灵活多样。通常由书院主持者主讲,每讲立一主题,称为明立宗旨,讲授其研究心得和研究成果,生徒边听讲,边质疑问难,形成讨论式教学。

前言/序言


《山水草木间:古人的生活美学》 一、 序言:寻觅失落的诗意 翻开中国古代的书卷,我们常常会为那些隐匿于山林之间的书院,那些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雅致生活所吸引。它们并非仅仅是传道授业的场所,更是古人寄情山水、涵养性情、追求精神自由的桃花源。《山水草木间:古人的生活美学》一书,便是一次深入探寻中国古代文人心灵深处,追溯其生活美学源流的旅程。 本书并非要讲述某一座具体书院的历史沿革,也不是罗列名家学者的传记轶事。相反,它聚焦于那些流淌在文人雅士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那些他们与自然万物对话的瞬间,那些他们构建的精神家园。从一草一木的栽种,到一花一石的布置;从品茗赏泉的闲适,到抚琴读书的静谧;从对四时变化的感知,到对宇宙人生的哲思,无不折射出古人深邃而独特的生活美学。 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走进古人的庭院,漫步他们的园林,感受他们置身山水草木之间时,那份淡泊宁静,那份超然物外,那份与自然契合的诗意。这是一种不被物质洪流裹挟,而是返璞归真,在精神世界里寻求富足的生活态度。 二、 第一章:庭院深深:一方天地,一派乾坤 古代文人的庭院,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微缩宇宙,更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延伸。它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遮蔽,更是心灵的栖息地,是他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理想写照。 “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植物哲学: 庭院中的花草树木,并非随意栽植。古人对植物的选取,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象征和个人情怀。“梅、兰、竹、菊”四君子,以其高洁的品格,寄托着文人的道德追求;“松、柏、梧桐”,则象征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顶天立地的气概。一株迎春,带来春的消息;一丛竹林,营造清幽的意境;一株老树,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古人懂得根据季节的变化,精心选择适合的植物,让庭院四季有景,生机盎然,而非一成不变的单调。他们观察植物的生长习性,体会其生命的律动,并将这份感悟融入到庭院的布局之中。 “移步换景,曲径通幽”的园林艺术: 真正的庭院之美,在于其“步移景异”的巧妙设计。古人并非追求宏大开阔的视野,而是善于利用有限的空间,通过叠石、理水、栽植、筑亭等手法,营造出变化无穷的景致。蜿蜒的小径,引导观者步入探寻的旅程,每转过一个弯,都能发现新的风景。假山石的堆砌,模拟自然山峦的起伏,带来野趣盎然之感。池塘的设置,映照天空的云彩,倒影着岸边的垂柳,增添了几分灵动与诗意。亭台楼阁的点缀,则为观赏者提供了休憩和欣赏景致的绝佳场所。这种“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园林艺术,体现了古人对空间、对自然,乃至对人生的一种深刻理解。 “静谧致远,虚怀若谷”的院落精神: 庭院,更是古人修身养性的道场。在一方宁静的院落里,他们可以远离尘嚣,沉淀心灵。清晨,伴着鸟鸣醒来,感受日出的温暖;午后,在树荫下品一杯香茗,读一本古籍;黄昏,凭栏远眺,感悟夕阳的余晖。庭院的静谧,滋养着古人的平和心境,让他们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内心的安宁与力量。庭院的开阔,也象征着古人虚怀若谷的胸襟,他们接纳自然的一切,也拥抱生活中的一切。 三、 第二章:草木情深:与自然共语,与万物同悲喜 古代文人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已然升华为一种深刻的情感连接。他们不仅仅是自然的观察者,更是自然的参与者,他们的喜怒哀乐,常常与草木荣枯、四时更迭紧密相连。 “花开不语,却胜却人间无数”的赏花情趣: 古人赏花,并非流于表面。他们欣赏花的形态,更品味其背后的寓意。赏桃花,感念春的生机与爱情的萌动;赏牡丹,赞叹其国色天香与富贵吉祥;赏菊花,体味其凌霜傲雪的坚韧与淡泊的隐逸。他们为花的盛开而欣喜,也为花的凋零而感伤,这份“花开花落二十四番风雨”的共情,是古人细腻情感的体现。一首咏花诗,一句悼花词,都饱含着他们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光穿石水无痕”的竹韵与石趣: 竹,以其“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品格,成为古人理想人格的象征。他们喜爱竹的清雅、挺拔与坚韧,将其视为君子的化身。院中的竹林,不仅提供了阴凉,更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而山石,则是庭院的骨骼,是自然的缩影。古人赏石,并非追求奇石的稀有,而是看重其浑然天成的形态,体味其饱经风霜的沧桑,从中感悟岁月的沉淀与生命的坚韧。一块看似平凡的石头,在古人的眼中,可能就蕴含着千山万水的意境。 “春风秋雨,夏日冬雪”的四时皆景: 古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超乎寻常。他们懂得在不同的季节,欣赏不同的景致,体验不同的心境。春风初拂,万物复苏,他们感叹生命的勃发;夏日炎炎,绿树成荫,他们享受一份清凉与宁静;秋高气爽,层林尽染,他们沉醉于丰收的喜悦与色彩的斑斓;冬日凛冽,寒梅独放,他们感悟生命在严寒中孕育力量。四时流转,在古人眼中,是一种自然的韵律,是一种生命的轮回,也是他们哲学思考的源泉。 四、 第三章:雅事闲情:慢煮生活,细品人生 在古人的生活中,时间并非是匆忙赶路的进程,而是可以细细品味的慢煮生活。那些看似“无用”的雅事,恰恰是他们涵养性情、追求精神自由的重要途径。 “一盏清茶,半卷闲书”的日常: 茶,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杯清茶,不仅解渴,更是品味生活,静思默悟的媒介。古人对茶的讲究,从茶叶的选取,到水质的甄别,再到冲泡的技艺,都充满了仪式感。而一卷闲书,则是他们精神的食粮,是他们与古圣先贤对话的桥梁。在寂静的午后,伴着茶香,沉浸于书海之中,是多么美好的时光。 “抚琴听风,品泉观月”的艺术体验: 音乐、茶道、观赏自然,这些看似闲适的活动,在古人那里,是一种高度的精神体验。抚琴,不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情感的抒发,是与天地万物的共鸣。他们听风的呼啸,感受自然的脉搏;他们品泉的甘洌,体会生命的纯净;他们观月的圆缺,感悟宇宙的规律。这些雅事,将古人的生活,从物质的层面提升到了精神的层面,赋予了生活以深度和广度。 “棋局消磨,对弈人生”的智慧: 围棋、象棋等棋类活动,在古代文人中颇为盛行。棋局的推进,不仅仅是策略的较量,更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隐喻。进退得失,运筹帷幄,每一次落子,都可能影响全局。古人通过棋局,磨练心智,培养耐心,也从中体悟人生的变幻莫测与智慧的博弈。 五、 结语:传承与启示 《山水草木间:古人的生活美学》并非一本简单的生活指南,它是一次关于生命态度的探索,一次关于精神回归的呼唤。在当下这个节奏飞快、信息爆炸的时代,古人那种“慢下来”,去感受生活,去亲近自然,去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方式,显得尤为珍贵。 本书希望通过对古人生活美学的细致描摹,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那份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引导大家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与生活本身的关系。或许,我们可以从一草一木的栽种开始,从一杯清茶的慢品开始,从一次静心的冥想开始,重新找回那份属于自己的“山水草木间”的宁静与美好。这是一种不落伍的智慧,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妙,它并非那种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生动的历史场景再现。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编年史家,他巧妙地将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书院发展脉络编织成一张富有张力的历史画卷。我尤其欣赏他如何通过对几位著名书院山长的生平侧写,来折射出当时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期待与困境。例如,书中对某位宋代理学大师在创立书院时所遭遇的阻力与坚持的描述,读来令人心潮澎湃,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士人风骨跃然纸上。它没有过多地渲染宏大的政治背景,而是聚焦于教育理念的萌芽、发展与冲突,使得原本严肃的学术史变得鲜活而富有戏剧性。这种叙事手法,让即便是对古代教育史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跟随作者的笔触,体会到知识传承的艰辛与伟大,让人读罢,对古代学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评分

我必须赞扬这本书在资料引证上的严谨程度,这几乎达到了学术专著的水准,但阅读体验却远超一般教科书。我注意到,作者在阐述某一重要学派的教育思想时,引用的原始文献注释详实到令人惊叹,每一个关键概念的提出和演变,都有确凿的文本支撑。这种扎实的学问功底,给了我极大的信任感——我知道我正在阅读的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成果,而非捕风捉影的臆测。然而,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将这些繁复的考据以一种极其流畅、不拖泥带水的方式呈现出来。他懂得如何“藏拙”,把那些艰深晦涩的学术辩论,转化为充满智慧光芒的对话,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量深层次的知识。这种平衡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的能力,是极为罕见的,这本书无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书院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细致入微,堪称一绝。作者并未将“书院”视为一个铁板一块的符号,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南方私学注重义理的精微,与北方官学背景下对经世致用强调的侧重。通过对比江西、湖湘、山东西路等地书院的课程设置、招生标准乃至师生互动模式,勾勒出了一幅中国古代教育版图的立体地图。这种分层解析,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文化多样性的理解,避免了“一概而论”的窠臼。例如,书中对某一特定时期特定地区书院“半隐居式”教学法的描述,细致到连学生日常起居的安排都做了生动的描摹,让人感受到那种生活与学术融为一体的境界,读来趣味盎然,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让我对古代文人的生活图景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从封面那雅致的水墨晕染,到内页纸张的温润触感,无不透露着一种沉静而古朴的文人气息。我特别喜欢它在版式上的处理,字里行间留白的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能感受到古代书院那种清幽、专注的学习氛围。作者在引言部分对“书院”二字的考究,立意高远,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绪拉回了那个“万卷藏书,一室清风”的年代。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那油墨与旧纸混合的特有香气,耳边似乎还有琅琅书声回荡。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配插的那些古建筑手绘图,线条精准,意境深远,它们不仅仅是图解,更是对古代教育精神的一种诗意还原。即便是对古代建筑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领略到古代士人对“格物致知”的执着追求。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工艺,无疑是近年来我收藏的实体书中最为精致的一部,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把玩的艺术品,收藏价值极高,能让人在翻阅时,获得一种由内而外的精神愉悦。

评分

这本书在探讨教育理念的现代性意义时,展现出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洞察力。它没有沉湎于对过去的简单怀旧,而是将古代书院的“精神内核”与当下社会对素质教育、独立思考的呼唤进行了深刻的对话。作者对于书院“独立于官方”的体制之外,如何培养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的论述,尤其发人深省。我合上书本时,脑海中反复出现的不是那些古老的建筑名称,而是“师道尊严”与“求真务实”这些核心价值在当代语境下的重塑问题。这种跨越时空的思辨能力,让这本书从历史著作的范畴,提升到了哲学探讨的高度。它不仅是了解过去历史的窗口,更是反思我们今天如何培养下一代的思想镜子,对于教育工作者和为人父母者来说,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评分

很好,长知识

评分

不错!!!!!!!!!!

评分

普及图书,可以一观。

评分

内容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评分

唐代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并迅速得到推广。明代学者胡应麟《少石室房笔丛》中称:“雕版肇自隋,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并在唐五代得以大规模推广应用,为书籍的印刷制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民间和私家藏书具备了良好的条件。唐中叶之后,各地民间或私人的书舍、书屋、书楼、书堂、书院之类的设施先后一批批地涌现。

评分

不错!!!!!!!!!!

评分

内容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评分

可以

评分

作为教育组织性质的书院起源于民间的私人聚书讲学活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