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中文报刊史 [A History of the Missionaries' Chinese Press]

传教士中文报刊史 [A History of the Missionaries' Chinese Pres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晓兰,吴潮 著
图书标签:
  • 传教士
  • 中文报刊
  • 近代中国
  • 新闻史
  • 出版史
  • 基督教
  • 文化传播
  • 社会史
  • 媒体史
  • 近代传媒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081404
版次:1
商品编码:10813985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 History of the Missionaries' Chinese Pres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8-01
页数:43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传教士中文报刊史》界说清晰,搜罗丰富,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学术史梳理系统而有分析,既有对传教士与中文报刊的宏观论述,也有对重点报刊的个案介绍。全书既吸收了学术界的已有成果,也有作者赵晓兰,吴潮自己的心得,堪称关于传教士与中文报刊的集大成之作。

目录

序言
绪论
一、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基本描绘
1.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基本概念
2.传教士中文报刊发展概述
二、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学术史回顾
1.传教士中文报刊的研究状况
2.传教士中文报刊研究状况的基本评价
三、本书的研究说明
1.本书所依据的研究资料
2.对本书中有关20世纪传教士中文报刊研究的说明
3.本书体例与章节结构
第一章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背景
1.传教士希望到中国传教
2.清政府对传教的态度
3.为什么选择马六甲
二、《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诞生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
2.编撰人员及其停刊时间
三、主要内容与特征
1.“让中国哲学家们出来讲话”
2.“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3.宗教的婢女——知识和科学
4.与新闻勉强沾边的一些报道
5.发行及其意义
第二章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第三章 鸦片战争前的其他传教士中文报刊
第四章 《遐迩贯珍》
第五章 《中外新报》
第六章 《六合丛谈》
第七章 《万国公报》
第八章 《中西闻见录》与《格致汇编》
第九章 《郇山使者》/《闽省会报》/《华美报》与《教保》/《华美教保》/《兴华报》
第十章 以儿童与青年为主要对象的传教士中文报刊
第十一章 天主教报刊
第十二章 19世纪下半叶的其他传教士中文报刊
第十三章 20世纪上半叶的广学会报刊
第十四章 20世纪上半叶的其他传教士中文报刊
第十五章 关于传教士中文报刊的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前言/序言


传教士中文报刊史 [A History of the Missionaries' Chinese Press] 溯源与开端:西方文明的种子与中国近代舆论的萌芽 《传教士中文报刊史》一书,并非简单罗列文献,而是旨在深度剖析一群特殊群体——来华传教士,如何在中国土地上,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构建并经营起一套属于他们自己,却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中文报刊体系。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风云变幻、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探寻这些西方人如何放下手中圣经,拿起中文笔墨,在中国新闻史、出版史上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本书的叙事起点,并非直接从报刊的诞生讲起,而是回溯至传教士初抵中国,面对语言、文化、政治等多重障碍时,他们对于信息传播的初步探索。早期传教士,如马礼逊,其工作重心固然是翻译圣经和宗教典籍,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中文的学习和运用,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和记录,已经为日后报刊的出现埋下了伏笔。本书将详细考察这些早期文献,如马礼逊编纂的《中文—英文词典》、他的传教日志,以及一些零散的中文印刷品,来展现传教士在语言工具构建上的早期努力,以及他们对中国社会信息流通现状的初步认知。这些早期尝试,虽然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报刊”尚有距离,但它们确是传教士们理解中国、并试图与中国社会沟通的基石。 随着来华传教士数量的增加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对定期、系统性信息传播的需求日益凸显。本书将聚焦于19世纪中期,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门户洞开,传教士们获得更多在中国内地活动的自由,同时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文报刊应运而生。本书将重点梳理这些早期报刊的创办脉络,考察其发起人、办刊宗旨、资金来源以及早期读者群体。例如,对《中国教会新报》(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圣经报》(The Chinese Bible Monthly)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刊物的诞生过程,本书将进行细致的文献考证和背景分析。我们将探讨,这些报刊最初是作为传教士内部交流、信息传递的工具,还是直接面向中国社会的宣传媒介,以及它们在初期是如何克服印刷技术、发行渠道、内容审查等多重困难的。 内容与形式的探索:传教士视角下的中国社会 《传教士中文报刊史》并非仅仅关注报刊的“出生”,更将深入挖掘其“内容”和“形式”。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对传教士中文报刊所刊载内容的系统性梳理和分析。这些报刊,作为西方传教士观察中国社会的一扇窗口,其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宗教宣传、道德教化,也包含了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方面的报道和评论。本书将对这些内容进行分类,例如: 宗教宣传与神学探讨: 分析传教士如何运用中文,以中国读者易于理解的方式传播基督教教义、辨析神学观点、回应中国传统宗教观念。探讨他们如何将西方宗教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和策略。 社会观察与新闻报道: 考察传教士中文报刊中关于中国社会事件的报道,包括政治动荡、社会习俗、民生疾苦、科学技术引进等。分析其报道的视角、立场、客观性以及对中国读者理解外部世界的影响。例如,在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中,传教士报刊提供了怎样的视角? 教育与启蒙: 探讨传教士中文报刊在推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分析其刊载的关于西方教育制度、教学方法、科学知识的介绍,以及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例如,他们是否在报刊中倡导新式学堂的建立,传播西方科学知识,从而启蒙中国民众? 文化交流与翻译: 考察传教士中文报刊在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分析其刊载的西方文学作品、科学著作的片段翻译,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评论。例如,他们是否翻译了西方的名著,或者对中国的诗词、哲学进行评价? 道德教化与文明改造: 分析传教士如何通过报刊传播西方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试图影响中国社会的价值体系。探讨其对中国传统道德的批判,以及对西方“文明”的推崇。 除了内容,本书还将详细分析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形式”。这包括: 语言风格与表达方式: 探讨传教士在运用中文进行写作时所采取的策略,如何适应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如何处理中西语言表达的差异。分析其语言风格的变化,从早期生硬的翻译腔到逐渐本土化的表达。 版式设计与插图运用: 考察早期报刊的版式特点,以及传教士是否运用插图来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和理解度。这些插图本身是否也承载了文化信息? 印刷技术与发行渠道: 深入研究当时中文报刊的印刷技术,以及传教士如何克服技术难题。分析其发行网络的建立,以及报刊如何触达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包括中国知识分子、官员乃至普通民众。 影响与遗产:塑造中国近代舆论格局的隐形之手 《传教士中文报刊史》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历史,更在于揭示其深远的影响。本书将着重探讨传教士中文报刊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多方面影响,以及它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塑造中国近代报刊业的雏形: 尽管传教士报刊的初衷是宗教传播,但它们却客观上开启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先河。本书将分析,传教士的办刊经验、技术传播、发行模式,如何为后来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例如,他们是否影响了中国报人对信息传播的认知,对报刊栏目设置的思考? 引入西方信息与观念: 传教士中文报刊成为中国读者了解西方世界的重要窗口。它们将西方的新闻、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源源不断地引入中国,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启迪。本书将详细分析,这些信息和观念如何在中国社会引发讨论,如何与中国的本土思想碰撞,并最终促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变革。 引发中国知识分子的思考与参与: 传教士报刊并非单向输出,它们也激起了中国知识分子对其自身文化的反思,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本书将考察,中国近代一些重要的思想家、改革家、革命家,是如何阅读、评论、甚至受到这些报刊的影响的。例如,他们是否将传教士报刊作为信息来源,或者对其内容进行反驳和批判? 模糊的边界:宗教、政治与文化: 本书将深入探讨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复杂性。它们既是宗教传播的工具,也常常卷入中国当时的政治漩涡。它们以西方文明的姿态出现,又试图与中国本土文化进行对话。本书将辩证地分析,传教士的宗教意图、政治立场和文化偏见,是如何交织在他们的报刊内容中的,以及这些复杂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于中国社会的。 遗产的延续与转型: 传教士中文报刊的活动并非止步于某个特定时期。本书将追溯其在20世纪初的演变,以及它们如何逐渐被中国人自己的报刊所取代或融合。探讨其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印记,以及对现代中国媒体形态和信息传播格局的潜在影响。 《传教士中文报刊史》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勾勒出这群特殊的“记者”和“编辑”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独特轨迹。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报刊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文化碰撞、信息传播、思想演变,以及一个古老国度如何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开启近代化进程的生动写照。它将帮助读者理解,在那些泛黄的纸张背后,隐藏着怎样一段跌宕起伏的岁月,以及一群外国人如何以他们的笔触,在中国社会留下了一抹难以磨灭的色彩。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作者的文笔是极其克制而富有洞察力的,但这种克制反而更显功力。它不是那种煽情或过度解读的写作,而是基于扎实考证后呈现出的冷静叙述。然而,即使是这种冷静的笔调,也偶尔会透露出历史的悲凉感。通过那些失焦的、半途而废的刊物记录,我看到了早期现代传媒理想在现实泥潭中的挣扎与幻灭。有些报刊创办之初雄心勃勃,试图建立起一个跨越地域的思想桥梁,却因为资金链的断裂、地方势力的干预或是目标受众的疏离而迅速消亡。这些“被遗忘的角落”正是历史的真实肌理所在。这本书没有刻意去美化或贬低传教士的角色,而是客观地呈现了他们在那个特殊时代,既是外来者,又是某种程度上“中国现代化先驱”的矛盾身份。这使得整部作品在学术价值之上,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与同情心。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研究宗教史或新闻史的专家。对于任何对近代中国知识精英的形成过程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而言,它都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它让我明白了,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新闻”概念和“公共讨论”的场域,其根基是多么脆弱,又是多么依赖于那些早期开拓者的试错与积累。作者通过对报刊内容的筛选、对读者反馈的分析,构建了一个关于“知识的接受与重塑”的模型。它回答了这样一个根本问题:当一种全新的信息系统被植入一个古老的文明结构时,这场缓慢而剧烈的内在震荡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这本书的启发性在于,它让你跳脱出现代媒体的“理所当然”,去重新审视信息传播在人类社会变革中的核心驱动力。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并且会不断在脑海中留下回响的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它没有采取绝对线性的编年史写法,而是巧妙地设置了几条贯穿始终的“主题脉络”,像探照灯一样聚焦于报刊在特定社会议题上的角色转变。比如,有一章集中讨论了报刊在晚清“开眼看世界”思潮中的催化作用,分析了它们是如何挑选和翻译西方的科学、地理、政治概念,并将其植入到中国读者的认知版图中。这种分析层次之高,让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浩如烟海的原始资料中提炼出清晰逻辑的能力。它不是简单地讲述“发生了什么”,而是深究“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发生”,以及“这种发生对后续的社会舆论产生了怎样的结构性影响”。它将报刊从纯粹的宗教宣传工具,提升到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一环,视角宏大而又不失微观的敏锐性。

评分

深入阅读后,最让我着迷的是它对于“文化翻译”这一核心议题的探讨深度。报刊作为一种舶来的传播形式,它如何被嫁接到中国传统的话语体系中,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张力的过程。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对不同宗教派别、不同语言习惯背景下的传教士们所采用的文体差异进行了精妙的对比分析。有些报刊追求的是教会内部的交流和稳定,语言风格相对保守严谨;而另一些则更侧重于向更广大的中国知识阶层“传道授业”,其文字的力度和策略性就显得更为激进和巧妙。这种对文本细节的捕捉,使得整本书的论证不再是平面化的,而是呈现出多维度的光谱。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悖论:这些旨在传播“普世真理”的媒介,其最终呈现出的面貌,无不打上了特定历史人物和特定文化环境的深深烙印。它让我思考,即便是最纯粹的意图,在跨文化传播中,也必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异和适应。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光是“传教士中文报刊史”几个字,就带着一股浓郁的历史沉淀感,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部严肃刻板的学术著作,堆砌着枯燥的史料和晦涩的理论,但翻开之后,发现它的叙事方式远比我想象的要生动有趣。作者仿佛是一位资深的“文物修复师”,小心翼翼地揭开那些泛黄报纸背后的尘封往事。他不仅仅是在罗列创刊时间、发行频率这样的基本信息,更是在试图还原那个特定历史语境下,第一批中文报刊是如何从无到有,挣扎着在文化碰撞的前沿站稳脚跟的。这种对早期媒介生态的细致描摹,让我对那个时代知识传播的艰辛有了更直观的感受。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油墨印刷机“咔嗒咔嗒”的声响,感受到早期编辑们面对语言障碍和审查压力时,那种既兴奋又惶恐的复杂心境。它不是一份冰冷的文献汇编,而是一幅描绘思想交锋的动态画卷,展示了西方传教士如何试图用中文这个他们仍在学习的载体,去构建一个全新的公共话语空间。

评分

全書從《察世俗每月統紀傳》開始講起,涉及到《東西洋每月統紀傳》、遐邇貫珍》、《中外新報》、《六合叢談》、《萬國公報》、等報刊,基本上是以報刊(或者說是重要報刊)串聯起來的。似乎也有點報刊家譜的味道。自己並沒有看過傳播學或者新聞學相關的書籍,對《傳教士中文報刊史》全書的觀點可能有所偏頗。就整體而言,《報刊史》這本書給人一種三段論的感覺,或者說是感覺是由一篇論文擴充而來的。書的前半部分是各種報刊的簡介概要等,後半部分是各種報刊的簡介概要;簡單說就是前後相比較是一對多。雖然新生事物的發展是由點到面擴散的,但是《報刊史》一書的處理還是讓人感覺有點彆扭。

评分

作者從《察世俗每月統記傳》(以下簡稱《察世俗》)與《東西洋考每月統計傳》(以下簡稱《東西洋考》)寫起,這兩份刊物也確實有其重要之處。前者與1815年創刊於麻六甲,是中國“近代化報刊的肇始”,“是傳教士創辦的第一份以中國人為物件的報刊,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報刊”。後者1833年創刊于廣州,“是創建於中國境內的第一家中文近代報刊”。我們可以這樣說,有賴於傳教士的努力我們的中文報刊的發展基本上是與世界同步的;雖然傳教士們的初衷是“直接宣傳基督教”。儘管《察世俗》“始終沒有跨出宗教報刊的範疇”,但“它最早向中國讀著介紹了西方近代報刊的概念,並將這一概念引入中國”。“中文近代報刊史上的第一條新聞”也是《察世俗》刊載的。而《東西洋考》“它所刊登的《新聞紙略論》,是中文報刊史上的第一篇新聞學專文”。

评分

作者從《察世俗每月統記傳》(以下簡稱《察世俗》)與《東西洋考每月統計傳》(以下簡稱《東西洋考》)寫起,這兩份刊物也確實有其重要之處。前者與1815年創刊於麻六甲,是中國“近代化報刊的肇始”,“是傳教士創辦的第一份以中國人為物件的報刊,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報刊”。後者1833年創刊于廣州,“是創建於中國境內的第一家中文近代報刊”。我們可以這樣說,有賴於傳教士的努力我們的中文報刊的發展基本上是與世界同步的;雖然傳教士們的初衷是“直接宣傳基督教”。儘管《察世俗》“始終沒有跨出宗教報刊的範疇”,但“它最早向中國讀著介紹了西方近代報刊的概念,並將這一概念引入中國”。“中文近代報刊史上的第一條新聞”也是《察世俗》刊載的。而《東西洋考》“它所刊登的《新聞紙略論》,是中文報刊史上的第一篇新聞學專文”。

评分

傳教士報刊從《察世俗》肇始,我們循著足跡見證了傳教士報刊創辦過程的篳路藍縷。鴉片戰爭前,傳教士在中國活動屬於非法。辦報刊自然也屬非法,因而只能暫厝於麻六甲。鴉片戰爭和隨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帶來一個“傳教士中文報刊在中國大規模興辦的時代”。事實上傳教士的報刊總是與政治風險如影隨行。這種風險並不因鴉片戰爭的列強的獲勝而削弱多少。《萬國公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萬國公報》因鼓吹變法而聲譽鵲起,又因變法失敗不得不收斂鋒芒、減少對變法的宣傳而影響下降,這是不可避免的結局,也可以說是導致《萬國公報》最終停刊的主要原因。”這種政治風險委實讓傳教士報刊很受傷,以至於最終導致傳教士中文報刊“奉行‘超政治’方針,以傳播教義為直接目的”,讀者受眾劇減。後來,因為都清楚的原因,就沒有後來了。

评分

还是比较简单的介绍了传教士中文报刊~不够深入~

评分

为备课服务,还没仔细看,至少有材料价值吧

评分

晒单,必须的晒单,必须的

评分

全書從《察世俗每月統紀傳》開始講起,涉及到《東西洋每月統紀傳》、遐邇貫珍》、《中外新報》、《六合叢談》、《萬國公報》、等報刊,基本上是以報刊(或者說是重要報刊)串聯起來的。似乎也有點報刊家譜的味道。自己並沒有看過傳播學或者新聞學相關的書籍,對《傳教士中文報刊史》全書的觀點可能有所偏頗。就整體而言,《報刊史》這本書給人一種三段論的感覺,或者說是感覺是由一篇論文擴充而來的。書的前半部分是各種報刊的簡介概要等,後半部分是各種報刊的簡介概要;簡單說就是前後相比較是一對多。雖然新生事物的發展是由點到面擴散的,但是《報刊史》一書的處理還是讓人感覺有點彆扭。

评分

傳教士報刊從《察世俗》肇始,我們循著足跡見證了傳教士報刊創辦過程的篳路藍縷。鴉片戰爭前,傳教士在中國活動屬於非法。辦報刊自然也屬非法,因而只能暫厝於麻六甲。鴉片戰爭和隨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帶來一個“傳教士中文報刊在中國大規模興辦的時代”。事實上傳教士的報刊總是與政治風險如影隨行。這種風險並不因鴉片戰爭的列強的獲勝而削弱多少。《萬國公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萬國公報》因鼓吹變法而聲譽鵲起,又因變法失敗不得不收斂鋒芒、減少對變法的宣傳而影響下降,這是不可避免的結局,也可以說是導致《萬國公報》最終停刊的主要原因。”這種政治風險委實讓傳教士報刊很受傷,以至於最終導致傳教士中文報刊“奉行‘超政治’方針,以傳播教義為直接目的”,讀者受眾劇減。後來,因為都清楚的原因,就沒有後來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