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肥料无风险施用100条

新型肥料无风险施用100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文胜陈宏坤编 著
图书标签:
  • 肥料
  • 新型肥料
  • 施肥技术
  • 农业技术
  • 植物营养
  • 土壤改良
  • 农业生产
  • 安全用肥
  • 高效农业
  • 作物种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68993
商品编码:1044626728
出版时间:2013-09-01

具体描述

作  者:高文胜 陈宏坤 编 著作 定  价:25 出 版 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09月01日 页  数:208 装  帧:平装 ISBN:9787122168993 1 缓控释肥料概念1
2 缓控释肥料原理2
3 缓控释肥料种类3
4 缓控释肥料特性4
5 缓控释肥料施用原则5
6 缓控释肥料施用注意事项6
7 小麦施用技术7
8 玉米施用技术9
9 水稻施用技术12
10 棉花施用技术16
11 花生施用技术19
12 大豆施用技术21
13 油菜施用技术23
14 茶树施用技术25
15 甘蔗施用技术27
16 烟草施用技术30
17 马铃薯施用技术32
18 黄瓜施用技术34
19 辣椒施用技术37
20 番茄施用技术40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新型肥料无风险施用100条》按照新型肥料的类别共分为六章,分别是缓控释肥料、微生物肥料、硝基肥料、水溶性肥料、中微量元素肥料和其他肥料。对每种新型肥料的概念、特点、分类和科学施用技术以100条的形式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新型肥料无风险施用100条》以新型肥料安全施用技术为主线,内容新颖,重点突出,技术**,科学实用,浅显易懂,适合从事安全农业生产的科技人员、广大农民、肥料生产企业相关人员、农资经销商等参考使用,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新型肥料安全应用百法:大地馈赠,精准呵护 在现代农业追求高产高效的浪潮中,新型肥料以其精准施用、养分高效利用、环境友好等优势,正逐渐成为作物增产提质的“秘密武器”。然而,任何一把双刃剑,都需谨慎对待。当您手中捧起《新型肥料安全应用百法》之时,您所获得的,并非一份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一本凝聚了无数实践经验与科学智慧的“操作指南”。它将带领您深入探索新型肥料的奥秘,掌握其最安全、最有效的应用之道,让这份大地馈赠真正成为您丰收的坚实后盾,而非潜在的风险隐患。 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基于对当前新型肥料市场现状的深入洞察,以及广大农户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困惑与挑战,精心梳理提炼出的100条实用法则。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无风险施用”这一核心理念,从肥料的辨识、选择、储存,到具体作物、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土壤条件的施用方案,再到潜在风险的规避与应急处理,每一个环节都力求详尽,每一项建议都饱含实操性。 第一部分:知己知彼,精准辨识——筑牢安全应用的第一道防线 在开始应用新型肥料之前,了解其“身份”至关重要。本书的第一部分将从源头出发,帮助您全面认识新型肥料的家族构成。我们将系统介绍各类新型肥料的定义、基本原理、主要特点,例如: 缓释/控释肥料: 它们如何通过物理或化学机制,让养分缓慢释放,延长肥效,减少流失?不同包膜材料(如聚合物、硫磺、树脂等)的特性与适用范围是什么? 水溶性肥料: 高浓度、高溶解度意味着什么?如何避免因溶解不充分或过快导致的肥害?不同离子配比对作物的影响有何差异?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有机质的加入带来了哪些好处?如何辨别其中的有机质含量与有效性?与纯化肥相比,其养分释放模式有何不同? 微生物肥料: 活体微生物的“生命周期”有多长?它们如何与土壤环境互动?如何保证其活性与效果?不同菌种(如固氮菌、解磷菌、促生菌等)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叶面肥: 它们是如何通过叶面吸收的?养分浓度与喷施时机有何讲究?如何避免因浓度过高或喷施不当造成的叶片灼伤? 微量元素肥料: 铁、锰、锌、铜、硼、钼等微量元素虽需求量小,但至关重要。如何根据土壤检测结果,精准补充?不同形态的微量元素(如螯合态、硫酸盐态)的吸收效率有何区别? 我们还将深入剖析各种新型肥料的“身份证”——产品标签。如何解读其中的有效成分、含量、助剂、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识别劣质肥料的“蛛丝马迹”,避免“假冒伪劣”带来的经济损失与环境污染。同时,本书还会提供简便易行的现场辨别方法,让您在购买时就能擦亮眼睛,选对产品。 第二部分:科学储存,严谨运输——守护养分的生命线 肥料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物品,其储存与运输环节的规范性,直接关系到肥料的活性、有效性,乃至安全性。本书的第二部分将为您提供详尽的指导: 储存环境: 不同的肥料对储存环境有何要求?是需要阴凉干燥,还是通风避光?例如,微生物肥料需要特定的温度范围,而易吸湿的肥料则需要严格防潮。 分类存放: 为什么不同种类的肥料不能混放?如何区分易燃、易爆、腐蚀性肥料?如何避免因化学反应产生的危险? 包装完整性: 为什么肥料包装袋的破损会导致养分流失或变质?如何及时发现并处理破损包装? 堆放原则: 肥料堆放的高度、间距有何讲究?如何防止挤压、坍塌,以及由此引发的意外? 运输安全: 在运输过程中,如何固定肥料,防止颠簸?如何避免与食品、药品等混装?遇到恶劣天气,又该如何应对? 我们将通过大量实例,讲解因储存不当而导致的肥料失效、环境污染、甚至火灾等事故,让您深刻理解“细节决定成败”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量体裁衣,精准施用——解锁新型肥料的最大潜力 掌握了肥料的“身份”和“脾性”,接下来便是如何将其“用好”。本书的核心部分——第三部分,将为您呈现100条贯穿作物生长全周期的精准施用法则: 作物营养需求分析: 不同作物,如粮食作物、蔬菜、果树、经济作物等,其在不同生长阶段(苗期、生长期、花期、果期)对氮、磷、钾、中微量元素的需求有何差异?本书将提供各类作物的典型营养需求曲线,帮助您做到心中有数。 土壤环境评估: 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持水量、通透性等因素,如何影响肥料的吸收与利用?本书将指导您如何通过简易的土壤测试,了解土壤的“性格”,从而选择最适合的肥料配方。 施用时机与方式: 追肥、基肥、种肥、叶面喷施……哪种方式最适合您的作物和肥料?何时施用能达到最佳效果?我们将详细解读不同施用方式的原理与注意事项。例如,水溶性肥料的滴灌与喷灌技巧,缓释肥料的沟施与撒施方法。 剂量精算与调控: “过犹不及”,肥料施用量过少达不到预期效果,过量则可能导致肥害、土壤板结、甚至作物中毒。本书将提供基于作物生长模型、土壤肥力水平、肥料养分含量等多种因素的剂量计算方法,并指导您如何根据作物反应进行动态调整。 配方优化与兼容性: 如何将不同类型的新型肥料进行科学配比,发挥协同增效作用?不同肥料之间是否可以混合施用?本书将提供丰富的配方实例,并提醒您注意避免养分拮抗、沉淀等不良反应。 特殊作物与环境应用: 如何针对温室大棚、水肥一体化系统、有机种植模式等特殊应用场景,优化新型肥料的施用方案?如何在干旱、盐碱等不利环境下,科学施用肥料,减轻对作物的胁迫? 每一条法则都配有清晰的文字说明、图文并茂的示意图、以及实际应用案例,让您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 第四部分:风险预警,应急处置——化解潜在危机,守护丰收之梦 即便我们做足了功课,但在广阔的田野上,总有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本书的第四部分,将为您提供一套全面的风险规避与应急处置方案: 肥害的早期识别与诊断: 作物出现黄叶、焦边、落花、落果等现象,是缺肥还是肥害?本书将提供详尽的肥害症状图谱,帮助您快速诊断问题所在。 快速解救措施: 一旦出现肥害,如何紧急处理?例如,浅耕稀释、大量灌水淋洗、喷施解肥剂等。本书将提供不同类型肥害的针对性解救方案。 环境污染预警与防控: 如何避免肥料流失对地下水、地表水造成污染?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本书将提供科学的施肥建议,助力绿色农业发展。 人畜安全防护: 某些肥料具有一定的腐蚀性或毒性,如何确保施用过程中的人畜安全?本书将提供个人防护指南,以及意外接触后的急救常识。 技术咨询与信息获取: 当您遇到棘手问题时,如何寻求专业的农业技术支持?本书将提供权威的咨询渠道与信息获取途径。 《新型肥料安全应用百法》不仅是一本书,更是您在新型肥料应用道路上的贴心向导、可靠伙伴。它将帮助您从“望肥生畏”到“运筹帷幄”,从“盲目施用”到“精准呵护”。让您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丰厚回报的同时,也能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翻开它,您将拥有一份安心,一份自信,以及一份通往丰收的绿色通行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或许在于它对“施用安全”这个概念进行了极其细致的拆解和重构。安全并非仅仅指对环境的无害,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对作物经济效益的“安全保障”。作者通过对不同肥料配比下作物经济系数的统计分析,清晰地揭示了“边际效益递减”的临界点。换句话说,他用翔实的资料告诉我们,多投入的那一克肥料,很可能带来的不是产量的增加,而是净利润的下降,甚至是种植成本的增加,这才是对农民经济状况最直接的“风险”。书中对那些“看似多余”的检测环节的坚持,比如土壤板结度、地下水TDS值的定期监测,都体现了一种对长期经营的责任感。它让读者深刻理解到,肥料管理绝非简单的“填饱肚子”,而是一项需要精算投入产出比的精密科学工程。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展现出的“克制”非常值得玩味。对于“新型肥料”这个吸引眼球的标题,这本书并没有像市面上许多快速致富类的书籍那样,去追逐那些未经充分验证的“黑科技”产品,反而更侧重于对现有成熟技术进行“精细化管理”的探讨。例如,书中用了整整三章的篇幅来论述“缓释技术”的实际应用效率,不是泛泛而谈,而是对比了不同包膜材料的降解速率在不同pH值土壤中的表现差异。这部分内容对于追求稳定产出的专业农场主来说,简直就是一份无价的参考。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无风险”并非来自于使用了某种神奇的新物质,而是来自于对现有物质的施用时机、用量和环境条件的完美匹配。这种冷静、务实的态度,使得全书的论点站得住脚,也更符合当前农业生产对可持续性和可控性的高要求。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一部精心布局的“风险规避路线图”。它没有采用简单的章节递进,而是构建了一种“问题—分析—对策—验证”的循环体系。每一项建议的提出,背后都紧跟着一连串的“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及其规避措施。比如,当作者推荐使用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基肥时,他立刻警示了有机质分解初期可能产生的临时性氮锁定期,并给出了如何通过添加少量速效氮肥来平滑过渡的具体方案。这种预见性和周全性,体现了作者极强的系统思维能力。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提供的不是一套现成的“菜谱”,而是一整套面对复杂多变农业环境的“决策工具箱”。它教会的不是“该做什么”,而是“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如何思考和应对”,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传递。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与其说是技术手册,不如说更像是一位资深农艺师的“经验传承录”。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操作细节时的那种口吻,那种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泥土芬芳的真实感。比如,在讲解如何根据植物的“生理需肥期”来调整灌溉量,进而影响肥料吸收效率的那一节,他没有使用那些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用非常直观的“观察法”来指导农民判断。他详细描述了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叶片颜色的微妙变化,如何通过这些肉眼可见的信号,来提前预警潜在的营养胁迫,从而避免过度施肥的风险。这种“以人为本”的写作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技术门槛,让那些没有深厚理论背景的基层农技人员也能迅速上手。我感觉自己仿佛坐在田埂边,听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一招一式地传授他几十年摸爬滚打积累下来的“看家本领”,那种实在感是那些充斥着高深术语的教科书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坦白说,初看之下略显平淡,那种老派的农业科技书籍的风格,让我差点错过了它。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能与时俱进,充满创新思维的土壤改良指南。然而,当我翻开内页,真正开始阅读那些关于作物营养、土壤微生物群落以及宏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平衡的章节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先入为主是多么的狭隘。作者在阐述基础理论时的那种严谨和深入,简直可以用“庖丁解牛”来形容。他并没有急于展示那些光怪陆离的“新型”概念,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溯源现代农业肥料使用的历史脉络,详细剖析了传统施肥模式下那些被忽视的、潜藏的风险点。特别是他用大量的田间试验数据来佐证,说明了在特定气候和土壤条件下,即便是被认为是“安全”的肥料,也可能在长期累积下引发盐渍化或特定养分的失衡。这种对基础科学的尊重和对实践经验的细致梳理,让我对整个农业肥料领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远超出了我对一本“新型”肥料书籍的最初期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