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学堂

上海老学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祖馨 等 著
图书标签:
  • 上海
  • 老学堂
  • 民国
  • 教育
  • 历史
  • 文化
  • 上海历史
  • 旧上海
  • 风俗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ISBN:9787807418412
版次:1
商品编码:1045968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海派文化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5-01
页数:22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上海人常把学校叫作学堂,而创办早的学校就被唤作老学堂。《上海老学堂》通过对上海中学、南洋模范中学、育才中学、市三女中、澄衷中学等14所上海老牌中学办学史的介绍,使我们清晰地看到清末、民初以来上海普通教育在西方教育思想影响下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百余年来,上海有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有资产阶级兴办的私立学校,有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民众学校,还有当时地方政府等创办的公立学校。上海普教呈现了多元教育结构体系,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多样化的学科内容。
上海老学堂耐人寻味,从中亦可见海派文化的特色。

作者简介

许祖馨,多年救龄的老教帅,结命校生活和科背活动撰写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品,其中不少得到全国和上海市的奖项。他还荣获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家的称号。
于传璋,原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区办公室主任。多年来对普教工作做了大量调查研究,撰写了一批有价值的文史材料。
陈叔骐,原静安区教育学院教师,后任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长期关注教育工作,尤其对普教史和学校教学法,发表过一批有价值的作品。

目录

总序 李伦新
前言
数字化与国际化——上海市上海中学
从龙门书院到上海中学
与时俱进的改革步伐
战略性的转变

一本现代教育的经典之书——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
莘莘学子情系南模名师
新南模,向着新的“路标”前行

教育改革的一枝奇葩——上海市育才中学
百年老校西学东渐
办新型校教改初探
从“茶馆式”教学到三自教育

一所以创造教育为特色的百年名校——上海市向明中学
学贯中西创新为宗
明理向上求索创造

好学力行之校训——上海市市西中学
从西童公学到市西中学
努力发扬“好学力行”的校训
独立之人格生存之能力

具有特色女学传统的学校——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学校创立与恢复
优秀女校文化的传承
培养“独立、能干、关爱、优雅”的女生

择传统之优 走创新之一上海市松江二中
学校的建立
百年树人,五育兼进,健全品格,张扬个性
培育优秀文化传统,盈造良好树人氛围

具有爱国传统的百年名校——上海市大同中学
集资兴学
文化瑰宝
焕发新春

企业家办学的成功一例——上海市澄衷中学
蒙学堂的诞生
人才辈出,底蕴丰厚
办学成就来源于学校的办学特色_

北南开,南浦东——上海市浦东中学
毁家办学的杨斯盛
一切为了学生
重振历史名校雄风

我国西洋办学第一校——上海市徐汇中学
土山湾旁的洋学堂
马相伯从这里走出来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升攀

翱翔在蓝天上的金凤凰——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
百年前的一所女校
弄堂里飞出的金凤凰
凤凰涅槃展新姿

一所地下党创办的民族堡垒学校——上海市省吾中学
艰难的建校历程
革命据点,民主堡垒
成人先成才,成才先铸魂

英语教学超群的学校——上海市时代中学
卓有特色的英语教学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百年老校焕发青春
跋 郑家尧

精彩书摘

2003年6月,全国第一家建成MP多空间视频教学网络,实行了任意两空间或多空间实时视音频交流,寻找到了适合于教学的数字技术。2003年以来,学校将数字技术进一步运用到现代实验室的建设中,新建了12个现代化实验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了新的可能,也拓展了数字技术的运用空间。
原来上中图书馆只有图书12万册,经过技术改造,扩展为图书信息中心,建立了图书信息中心网站,实现了文献检索、资料服务、信息咨询和发布的网络化。在全校任何一个计算机终端都可以通过校园网实现馆藏文献的联网检索。还与超星数字图书馆、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等网络图书馆连接,可登陆世界各国著名图书馆网站,共享互联网上的海量资源。
现在上中校园网每天24小时免费开放,上千台电脑可以同时联通国际互联网,日均流量达40GB,国际出口流量达4GB。“有线网”、“无线网”、“MP网”三网合一的校园网络,硬环境的大部分指标已达到或超过美国学校的平均水平。
分层选择教育长期以来,教育改革一再呼吁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但由于课程设置本身强调受教育者的共性,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使得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无法落实下来。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校园数字化建设为课堂教学探索个性化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唐校长从国际部借鉴了很好的经验。国际部40个行政班,有483个教学班,每个学生都有一张不同的课表,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班,而且事实证明这种教学的确行之有效。经过讨论,老师们接受了唐校长进行个性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见,选择在2006届对数学、英语两门课程进行模块选择实验。把这两门课程,分成核心模块(每周三课时)+选择模块(每周两课时)的模式。

前言/序言

在中国所有的城市中,没有也不可能有两个城市是完全相同的,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个性。上海,无论是城市的形成过程、发展道路,还是外观风貌、人文内蕴,抑或是民间风俗习惯等,都有鲜明的特点和个性,有些方面还颇具奇光异彩!
如果要我用一个字来形容上海这座城市,我以为唯独一个“海”字,别无选择。
上海是海。据研究表明,今上海市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市中心地区,在六千多年以前,尚是汪洋一片。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的奔流不息,大海的潮涨潮落,渐渐淤积成了新的陆地,以打鱼为生的先民们开始来这一带活动。滩涂湿地渐长,围海遣地渐移,渔民顺势东进,于是出现了叫上海浦、下海浦的两个小渔村,由此迅速发展起来。到南宋成淳三年(1267年),在今小东门十六铺岸边形成集镇,称上海镇。后于1292年正式设置上海县,县署就在今老城厢内的旧校场路上。一个新兴的中国滨海城市就这样开始崛起。所以我认为,上海可以说是一座水城,上海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水是上海的血脉,水是上海的精灵。
《石库门里的光阴故事》 晨光熹微,穿过雕花的木窗,在斑驳的石库门墙壁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是上海,一座永远年轻却又饱含厚重历史的城市。而在这座城市的脉络中,石库门不仅是建筑的符号,更是无数寻常百姓家烟火气、人情味最生动的载体。《石库门里的光阴故事》便是一扇推开的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隐藏在红砖白墙、门楣雕饰背后的,鲜活而绵长的生活片段。 本书并非一篇宏大的史诗,也非一部冰冷的学术考证。它是一系列细腻而真实的叙事,如同邻里间的闲聊,又似老照片里定格的瞬间,邀请读者一同走入昔日石库门弄堂,感受那份独属于上海的,细腻而温暖的光阴流转。 我们跟随笔触,进入的不仅仅是老建筑,更是其中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书中描绘的,是那个年代里,街头巷尾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是早晨飘出的早餐香气,是傍晚升起的炊烟,是孩子们在弄堂里追逐嬉闹的笑语,是成年人坐在门口摇着蒲扇闲谈的惬意。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生活的质感,细致入微,仿佛能触手可及。 那些熟悉又陌生的物件,也在这里焕发了生命:晾在竹竿上的万国旗般的衣物,诉说着家庭的日常;角落里堆放的旧报纸,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厨房里世代相传的食谱,承载着味蕾的记忆。作者用充满温度的笔触,将这些看似平凡的物件,编织成了一张关于时光的网,每一根丝线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回忆。 书中的人物,也同样鲜活。有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将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有辛勤劳作的小商贩,用汗水支撑着家庭的希望;有在书桌前埋头苦读的学子,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还有那些在弄堂口摆摊算命的老先生,或是操持着小茶馆的大娘,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构筑着石库门里的人情世故。这些人物,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们构成了时代最坚实的肌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都深深地烙印在上海这座城市的记忆里。 《石库门里的光阴故事》更关注的是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角落。它让我们看到了,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普通人的韧性与智慧。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如何用最朴素的智慧,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如何守住内心的宁静与对家人的关怀;在邻里之间,如何用最淳朴的情感,温暖彼此。这些,都是石库门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髓。 本书的叙述风格,力求真实而不做作,情感饱满而不滥情。作者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却又怀着一颗同理心,去观察、去倾听、去记录。文字之间,流淌着对往昔岁月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性的洞察。它不是在贩卖怀旧,而是在邀请读者一同回味,那些曾经真切存在过的,那些值得我们铭记的,关于生活本身的美好与力量。 读完《石库门里的光阴故事》,你或许会想起自己家乡的某个角落,想起某个熟悉的面孔,想起那些被时光淡忘的细节。你会发现,即使时光荏苒,城市变迁,那些关于人与人之间温暖的连接,关于生活最本真的追求,依然会在我们心中,散发出淡淡的光芒,如同石库门斑驳的墙壁,承载着岁月,也见证着生命。这,便是《石库门里的光阴故事》想要留给读者的,一份属于上海,也属于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的,绵长而动人的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上海老学堂》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个充满书卷气和生活气息的上海老学堂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成长的哲学寓言。书中那些看似朴实无华的片段,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我喜欢书中对当时社会环境的细致描绘,那种独特的时代印记,让老学堂的存在显得更加真实可贵。那些在老学堂里发生的点点滴滴,都仿佛凝聚成了一段段宝贵的人生经验。它让我看到了,即使在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年代,人们依然能够通过教育,实现精神的富足和人格的升华。这本书没有刻意去渲染,没有生硬的说教,只是将一个个鲜活的场景呈现在眼前,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感悟。它像一位博学的长者,用平缓却充满力量的语言,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看到了那个年代的上海,看到了那个年代的教育,也看到了那个年代人们的生存智慧。

评分

从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来看,《上海老学堂》这本书为我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启发。它并非一本简单的回忆录,而是将历史的厚重感与人性的温暖巧妙地融为一体。我被书中对于当时社会背景下教育模式的细致梳理所吸引,它让我对“教育”这个概念有了更宏观、更深入的理解。书中所呈现的,是一种与现代教育理念截然不同的教育哲学,它更加强调个体的主体性,更加注重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我从书中那些关于师生互动、同学情谊的描绘中,看到了教育最本真的形态。它没有过多的理论框架,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来展现教育的力量。这本书就像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它的光芒不耀眼,却足够温暖,足够深邃。它让我开始反思当下教育中存在的过度商业化和功利化倾向,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我思想的一次洗礼,让我对教育的未来有了新的憧憬和期待。

评分

不得不说,《上海老学堂》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更像是一面映照出时代变迁的镜子。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书中所描绘的那个时代的老学堂,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学校有着天壤之别。那是一种更注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没有冰冷的考试分数,没有课外辅导班的硝烟弥漫,只有老师们发自内心的关怀,以及学生们对知识最纯粹的渴望。我读到书中对那些老一辈教育家的刻画,他们的学识渊博,他们的品德高尚,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都让我深感敬佩。他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老师,更是塑造人格的导师。书中关于一些经典教学场景的描绘,虽然简单朴实,却充满了智慧的光芒,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本质。读完之后,我反思了当下教育的种种乱象,不禁感慨万千。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审视现代教育的机会,让我重新思考“教育”二字的真正含义。它就像一股清流,洗涤了我心中对教育功利化的浮躁,让我重新找回了教育最淳朴的初心。

评分

刚拿到《上海老学堂》这本书,第一感觉是沉甸甸的,仿佛承载了许多时光的重量。封面设计很有年代感,泛黄的书页纸张也恰到好处地营造出一种怀旧氛围。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模糊的童年记忆,关于那些曾经存在于巷弄深处,却承载着无数孩子欢声笑语的老式学堂。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关于一所学校,更像是上海这座城市一段段生活化、人情味的缩影。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过去的时光缓缓铺展在读者眼前。我特别喜欢书中所描绘的那些细枝末节,比如课间休息时孩子们追逐打闹的场景,老师在课堂上循循善诱的神态,还有放学后学生们背着书包结伴而行的背影。这些画面感极强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亲历那个年代的上海。它勾起了我对童年 Those were the days 的那种纯真年代的无限遐想,也让我对如今的教育方式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静静地坐在那里,等你来倾听它讲述那些尘封的故事,而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

评分

以我个人的阅读体验而言,《上海老学堂》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温暖且宁静的感受。它不像那些市面上充斥着激烈冲突和戏剧性情节的书籍,而是以一种舒缓的节奏,娓娓道来那些发生在上世纪的上海老学堂里的故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人物的刻画,那些形形色色的老师和学生,每一个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他们或慈祥,或严厉,或顽皮,或聪慧,他们共同构成了老学堂里一道道生动的风景线。书中那些关于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细节描写,尤其触动人心。我仿佛能感受到老师眼中关切的目光,能听到学生们稚嫩却充满求知欲的提问。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聚焦于普通人、普通的生活,却从中提炼出最动人的情感和最深刻的哲理。它让我明白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连接,是精神的传承。读完这本书,我的心也变得更加柔软,也更加懂得珍惜身边那些平凡却伟大的教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