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遗丛稿(二编)

海遗丛稿(二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牟润孙 著
图书标签:
  • 海遗
  • 丛稿
  • 文学
  • 历史
  • 文化
  • 学术
  • 研究
  • 古籍
  • 中国古典文学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1451
版次:1
商品编码:10466090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字数:264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海遗丛稿(2编)》为牟润孙先生所著,牟润孙,1908年生于北京,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毕业,受业于陈垣先生、顾颉刚先生,并从柯劭忞先生受经学。早年曾任教于河南大学、上海同济大学、上海暨南大学、台湾大学。1954年,应钱穆先生邀请赴港,就任新亚书院文史系主任、新亚研究所导师,兼图书馆馆长;文史系分立后,任历史系主任。1964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首任讲座教授,直至1973年退休。1988年11月逝世于香港。生前为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

作者简介

牟润孙(1908-1988),原名传楷,生于北京,祖籍山东省福山县。毕业于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指导老师为陈垣先生与顾颉刚先生,并从柯劭忞先生受经史之学。先后任教于河南大学、上海同济大学、上海暨南大学、台湾大学、香港新亚书院、新亚研究所,1964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1973年退休。
牟先生博通经史,精熟目录版本之学,讲究著述体例,重视语言文字,著有《注史斋丛稿》、《海遗杂著》等,内容涉及史事考证、政事述论、思想阐发、人物回忆、往事追述、名物商讨,以至小说、戏曲之评论等。

目录

学林话旧
从癸丑修禊说到纪念梁启超——王羲之、粱启超修禊时的心情
林纾逝世六十周年
题“蓬山话旧图”
北京学林话旧——跋钱玄同给魏建功的两封信
谈故宫盗宝案
说胡适的提倡语体文——跋《胡适之寿酒米粮库》
我对胡适的新认识
蓼园问学记
附录一 名学人的联语
附录二 孔德成的亲戚
敬悼先师陈援庵先生
励耘书屋问学回忆——陈援庵先师诞生百周年纪念感言
从《通鉴胡注表微》论陈援庵先师的史学
陈援庵先生的目录学——《中国佛教史籍概论》读后
发展学术与延揽人才——陈援庵先生的学人丰度
敬悼陈寅恪先生
附录 和陶然亭壁间清光绪时女子所题
咏丁香绝句
蒙自南湖作
读《陈寅恪先生论集》
论中外思想融合的途径——寒柳堂励耘书屋论学互证
读《寒柳堂记梦未定稿》札记——论光绪十年后清王朝政治的腐化
陈寅恪与钱锺书——从杨太真入宫时是否处女说起
书艺的气韵与书家的品格——题《静农书艺集》
启元白教授在香港首次公开讲演
郭绍虞和顾颉刚
谭其骧与杨宽
方东美二三事
谨慎的学人
悼念殷海光
傅孟真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感言
乔大壮之死
悼念向达
悼亡友王德昭
悼念吴晗
悼念唐兰
悼念沈尹默先生
吊李济
悼亡友方杰人——陈援庵先生与方豪
敬悼顾颉刚先生——兼谈顾先生的疑古辨伪与提携后进
学兼汉宋的余季豫先生
方杰人司铎六十寿序
徐森玉先生九十寿序
附录 石鼓复原
张丕介博士墓表
清华国学研究院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
北京忆往
满汉全席
广和居与万福居
茶泡饭与芝麻酱面
酸白菜
谈致美斋
烤肉
北京的饽饽
几礼居制戏目笺题记
一批被遗忘的珍贵中国戏曲史料——《几礼居藏戏曲文献目录》读后记
自述
六十五岁自咏
买书漫谈
谈谈我的治学经历
论为学之取法与守约
附录
乌台正学兼有的牟润孙教授
心送千里——忆牟润孙师
由一封信说起——追忆牟师润孙先生

精彩书摘

学林话旧
从癸丑修禊说到纪念梁启超——王羲之、粱启超修禊时的心情
依照中国旧历计算,今年是癸丑。六十年前的癸丑是民国二年(1913)。那年的旧历三月初三日(4月9日),梁任公先生约集当时名士修禊于北京西直门外万生园(清为三贝子花园),到者四十馀人。当日赋诗的人很多,编成《修禊诗录》,我未见过这本书。现在从《饮冰室文集》中,读到任公先生的诗。这首诗不仅可以显示出任公先生当日的心情,最应当指出的是他对于王羲之修禊时心情的了解。丁文江所著《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载有4月12日任公给他女儿梁令娴的信,说:“《修禊诗录》一分寄汝,共和宣布以后,吾第一次作诗也。同日作者甚多,我此诗殆压卷矣。方将尽(疑脱一“请”字)南中名流各为题咏。兰亭以后,此为第一佳话矣。再阅六十年,世人亦不复知有癸丑二字矣。故我末联云云,感慨殊深也。”别人同日作的诗,我没见到,以任公先生诗而论,在辞藻雕琢上或者尚有人能超越,说到气魄之大,寄慨之深,任公先生的自许,颇为可信。王羲之修禊后历史上颇有些人步武效颦,若说“此为第一佳话”,似乎过分自夸。
任公先生的诗题是《癸丑三日,邀群贤修禊万生园,拈兰亭序分韵,得激字》。诗云。

前言/序言


海遗丛稿(二编) 序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自《海遗丛稿》初版问世以来,已过去数载。期间,作者秉持一贯的治学精神,勤勉不辍,搜集整理,笔耕不辍,终成此《海遗丛稿(二编)》。此书虽名为“二编”,然其精神内核,依旧是对历史长河中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被遮蔽的真相进行不懈的探寻与钩沉。作者深知,历史的厚重,并非仅在于那些波澜壮阔的史诗,更在于无数细微之处的脉络勾连,在于那些被时间尘埃掩埋的真实个体与群体命运的轨迹。 《海遗丛稿》之所以冠以“海遗”之名,实乃寓意深远。这“海”非仅指地理上的海洋,更是广袤无垠的历史文化之海,其中蕴藏着无数珍贵而又易逝的遗珠。而“遗”字,则点明了本书的旨趣——聚焦于那些被历史洪流所冲刷、所遗落的片段,试图将其重新打捞,置于日光之下,让其重焕光彩。初版的《海遗丛稿》已为读者打开了一扇窗,窥见了作者在此领域的初步探索。而今,二编的问世,则标志着作者在这一方向上更为深入、更为系统的发掘与梳理。 本书的编撰,承袭了初版的严谨态度,并在细节之处力求精益求精。作者深信,任何历史的解读,都必须建立在对原始材料的忠实呈现与审慎分析之上。因此,二编的每一篇文字,都经过反复考证,力求史料翔实,论述有据。作者的笔触,一如既往地沉静而有力,不追求辞藻的华丽,但求真理的显露。他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对待历史的每一个细节,对待每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力图在字里行间,复原一个真实而鲜活的过去。 “丛稿”二字,则体现了作者一种谦逊而开放的态度。他并非试图撰写一部面面俱到的通史,而是将自己的研究心得、零散的见解、阶段性的成果,汇集于此。这种“丛稿”的形式,本身就意味着探索的持续性,意味着对新材料、新视角的欢迎,也意味着对读者反馈的珍视。初版《海遗丛稿》的出版,便曾收到许多热心读者的反馈与建议,为作者日后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二编的问世,也希望能继续与学界同仁、广大读者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本书的结构,力求清晰而有机。虽为“丛稿”,却也并非杂乱无章。作者在编排上,已尽量考虑到了内容的关联性与递进性,使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作者的研究思路与学术脉络。每一个章节、每一篇文章,都如同大海中的一处礁石,共同构成了作者在这片历史海洋中探索的地图。 内容梗概 《海遗丛稿(二编)》并非一本涵盖全貌的史书,而是一系列对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区域、特定群体及其相关事物的深度挖掘与考证。本书的主题和内容,旨在填补现有史籍在某些边缘领域或被忽略视角上的空白,通过对零散史料的整理、解读与辨析,呈现出更加丰富、细致、立体的历史图景。 本书的内容,将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相互关联但又相对独立的方面: 第一部分:边缘文化的踪迹与流变 此部分着重于那些不常出现在主流史书叙事中的文化现象、社会群体或地理区域。作者通过对地方文献、碑刻、口述史料(如有可能)、以及零散的考古发现的梳理,试图勾勒出这些“边缘”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存在形态、发展轨迹以及与其他文化元素的互动。 古代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与习俗考证:作者将深入研究古代沿海地区,如古代的州郡、海港、岛屿等地的特定民间信仰,例如对海洋神祇的崇拜、与渔业生产相关的祭祀活动、海上贸易中的祈福仪式等。这些信仰往往具有地域性、传承性,并可能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通过分析相关的神话传说、寺庙遗址、祭祀规仪、以及文献中零星的记载,还原这些信仰的起源、演变过程及其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也可能涉及一些与海上生活相关的习俗,如特定的航海禁忌、渔民的劳作方式、海上婚丧嫁娶的习俗等。 近海岛屿的早期居民及其生活方式探析:书中将对一些古代近海岛屿的早期居民进行考证。这部分内容可能涉及这些居民的族属、迁徙来源、社会组织结构、生产方式(如渔猎、农耕、手工业)、以及与大陆地区的交往模式。通过对考古发现的器物、聚落遗址、墓葬资料的解读,以及结合文献中对岛屿的记载,力求勾勒出这些岛屿居民的真实生活面貌。例如,他们是否拥有独特的语言、服饰、建筑风格?他们如何适应岛屿的自然环境?他们的贸易活动范围有多大? 特定海域的航道变迁与贸易网络的考察:作者将选取若干重要的古代航道或贸易节点,对其历史上的变迁进行考察。这可能包括对古代海图、航海日志、商船的航行记录、港口城市的兴衰、以及与贸易相关的政策法令等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这些信息,可以揭示古代海上贸易的复杂性,了解不同时期海上交通网络的形成、发展与衰落的原因,以及哪些商品在这些航道上得以流通。 第二部分:被遗忘的个体与群体故事 历史的宏大叙事往往掩盖了个体的悲欢离合,遮蔽了许多普通民众或特定群体的生存状态。本部分将试图通过对零散史料的发掘,重现一些鲜为人知的人物故事、群体经历,从而为历史增添人性的维度。 古代远航商人的生存状态与风险研究:对于那些活跃在古代海上贸易线上的商人,他们的生活并非总是光鲜亮丽。本书将通过对一些商人的传记、族谱、以及与贸易相关的账簿、契约等材料的梳理,尝试描绘他们的经营模式、社会关系、面临的风险(如海盗、风暴、政治动荡、市场波动等),以及他们为实现财富梦想所付出的努力与代价。 古代的海上罹难者与漂流者研究:海上的航行充满了不确定性。本书将关注那些在海上遭遇不幸的人们,包括因海难而罹难的船员、乘客,以及那些幸运地漂流到异域后又辗转回乡的故事。通过对记载海难事件的史书、地方志、以及一些口述传说、诗文作品的解读,尝试还原他们的遭遇,以及当时社会对这些事件的反应。 古代沿海地区的特定社会群体画像:除了商人,书中还将涉及其他一些在沿海地区具有特殊地位或经历的群体,例如古代的海盗及其与官方或民间社会的复杂关系,古代的海上劳工群体,以及因战乱或饥荒而被迫迁徙至沿海地区的人们。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挖掘,展现他们的生活困境、社会互动以及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文化交流的微观断面 海上通道不仅是物质的通道,更是文化的传播途径。本部分将着眼于一些具体的文化交流案例,通过微观的视角,展现古代中国与其他地区在思想、技术、艺术等方面的互动。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外来文化输入与本土化研究:本书将选取若干具体的外来文化元素,如宗教教义、艺术风格、工艺技术、生活习俗等,考察它们是如何通过海上贸易传入中国,并在本土地区得到传播、融合与改造的。例如,某一种外来宗教在沿海地区的传播情况,某一种外来工艺如何在本土手工业中得到应用,或者某种外来生活习俗如何被当地民众所接纳。 中国本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反之,本书也将关注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特别是通过海上贸易对周边地区或更遥远地区产生的影响。这可能包括中国的手工艺品、陶瓷、丝绸在海外市场的销售情况,以及中国的思想文化(如儒家思想、佛教教义)、艺术形式、乃至技术(如造纸术、印刷术)在海外的传播痕迹。 结语 《海遗丛稿(二编)》并非一部一蹴而就的宏大著作,而是作者在历史长河中拾遗补阙、钩沉索隐的持续努力的体现。本书所呈现的,仅仅是作者在这一广阔研究领域中所触及的部分片段。作者希冀通过这些零散的研究,能够引发更多人对被遗忘的历史细节的关注,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对历史的深入探索之中。历史的真实,往往隐藏在细微之处,需要我们以足够的耐心与细致去发掘与理解。本书的目的,正是要为读者提供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被历史洪流所裹挟,却又依旧鲜活的历史瞬间。 本书的编撰,离不开作者对史料的深厚积累与审慎辨析,离不开作者对历史发展脉络的独到洞察,更离不开作者对历史真相的不懈追求。二编的问世,是对初版《海遗丛稿》的一次拓展与深化,它将继续引领读者走进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角落,感受历史的丰富与厚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沉静而富有力量的。它不像那些追求轰动效应的作品,而是像一位老者,坐在摇椅上,缓缓地向你讲述他一生的见闻与思考。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情感的内敛方式。喜悦也好,悲伤也罢,都经过了时间的过滤和沉淀,展现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通透。很少有作品能让我产生如此强烈的“共情”——不是被情节推着走,而是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的心境。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为何会选择这样的表达,这种表达背后的文化根基是什么。这种深度的互动,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而且,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精妙,章节之间的过渡衔接流畅得如同行云流水,丝毫没有断裂感,显示出作者极高的驾驭能力。它不是一本让你快速翻阅的书,它要求你慢下来,去感受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文字的温度。

评分

说真的,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探险。它的信息密度非常高,每一个段落似乎都蕴含着多层次的含义。我发现,每次重读某一章节,都会有新的感悟,这正是好书的标志。初读时,我可能只注意到了表面的叙事或记述,但随着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加深,我开始能捕捉到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讽喻、自嘲或是对时代的深刻反思。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什么,更在于它“如何”记录。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他似乎站在一个超越时空的位置,冷静地审视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这种宏大的视角,却又没有失去对个体命运的关注,这是一种高超的平衡艺术。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撰写这些篇章时,是怀着怎样一颗沉甸甸的心。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老酒”,时间越久,其醇厚的味道才会愈发彰显出来。

评分

从装帧设计到内容本身,这本书都散发着一种强烈的“匠人精神”。它不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诞生的,它有自己的坚守和原则。这种坚持,让它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消费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必须承认,阅读这本书需要付出一定的耐心和精力,但这种付出是完全值得的。它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滋养,让我在浮躁的环境中找到了一片可以沉淀心神的小小绿洲。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控,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无论是对景物的白描,还是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都精准到位,绝不拖泥带水,却又极尽其妙。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文字的力量”——并非声嘶力竭的呐喊才算力量,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才是最持久的震撼。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内心似乎被重新梳理了一遍,获得了某种清明。这绝对是我近年来读到的一部重量级作品,其价值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评分

这本书,我翻开的时候,首先被它那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配上古朴的书名,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了旧时光。书页里散发出的那种特有的墨香,是现代印刷品难以比拟的。我带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小心翼翼地翻开了第一页。里面的文字,如同精雕细琢的玉石,每一个字都带着作者深厚的功底。那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透过字里行间流淌出来,让人肃然起敬。我并不是一个文学评论家,但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在构思和布局上花费了多少心血。行文的节奏感很强,时而如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时而又如深谷回音,引人深思。特别是那些引用的典故和注释,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丰富了内容,又没有让读者感到阅读的负担。读完一部分后,我常常需要合上书本,静静地回味一番,那种韵味,实在是妙不可言。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绘场景时的细腻笔触,仿佛身临其境,能嗅到空气中的味道,听到远处的声响。这绝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体验,而是一种需要沉淀和品味的艺术享受。

评分

坦白说,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时,我有点不知所措。它的语言风格是如此的古典和凝练,以至于我需要频繁地借助工具书来理解一些生僻的词汇和典故。这对我一个习惯了现代白话文阅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但正是在这种“挣扎”中,我逐渐体会到了它的魅力所在。作者似乎并不刻意讨好读者,而是坚持着一种高度的文学自律。这就像攀登一座险峻的山峰,过程虽然艰辛,但一旦抵达顶端,视野的开阔和内心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我注意到,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梳理和个人的感悟结合得非常自然,没有生硬的割裂感。更难得的是,在那些看似枯燥的记录中,总能捕捉到一丝人性的光辉或无奈。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知识的迷宫,每走一步,都能发现新的出口和更深邃的通道。我甚至开始模仿作者的遣词造句,虽然只是皮毛,但那种对文字力量的重新认识,已经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牟润生先生的大作,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一天买了一百多本书,光收货就收了半天,还没来得及每本打开看,呵呵,京东真是让我欢喜让我愁呀,欢喜的是活动给力,愁的是这么个买法家里快放不下了。

评分

品相好,速度快,感谢京东

评分

同事介绍的,还可以吧

评分

封面素朴,子行间距适中,看着舒服。

评分

書中對輔仁大學的回憶,可與臺靜農先生《北平輔仁舊事》一文相參照。輔仁由天主教會創辦,卻延聘基督教徒陳垣先生任校長,又放手由其從教外物色人才,如余嘉錫、張星烺、鄧之誠、沈兼士、倫明、柯昌泗、朱師轍、溥雪齋、張爾田、周祖謨等人,師員陣容之強大,實不輸清華國學院。雖逢亂世,學術上卻是一派昇平氣象。對於輔仁這一段傳奇,好逞中西學之爭,好論基督教與中國文化不相容者,不知該作何解釋?王國維先生嘗斷言:“中西二學,盛則俱盛,衰則俱衰。”是為篤論!西學蓬勃輸入的時代,傳統的國學研究在外國教會創辦的大學里得到尊重與發揚,而到了文革,西方的東西固然統統被視作敵對,自己的傳統也被蹂躪地一塌糊塗了。觀堂又言,“學無中西也。中國今日實無學之患,而非中學西學偏重之患。”中西交會,無分你我,兼容並包,這是輔仁的經驗、是牟先生一代人的經歷給今人的最大啟示。否則,即便引進再多大腕,即便把孔子學院像麥當勞一樣開遍全世界,夫復何益?

评分

(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

评分

牟先生《海遺叢稿》二編中有《發展學術與延攬人才》一文,追憶先師陳垣先生熱忱辦學、提攜後進的宗師氣度,當中提及這樣一段往事:“有位清華國學研究院出身的某君,將日本白鳥庫吉在日本《史學雜誌》發表的《東胡民族考》譯為漢文,分成《鮮卑民族考》、《契丹民族考》若干篇,署了自己的名字,送給援老看。援老認為他不僅通德、日語,又通蒙古、滿洲、契丹語文,真是了不起,就介紹給《燕京學報》發表。後來為人揭穿,他固然十分狼狽,援老也受了連累,被指摘為粗心大意……”(P.120)不論放諸八十年前學界,還是當下,這都是樁大醜聞。牟先生重提陳年往事,只是為了讓讀者“觀援老之失誤,可以明白援老急於求才的心理”,并無意追究“某君”責任,故而輕描淡寫一筆掠過。然我輩讀書至此,難免生出好奇,八十年前冒失小伙,想必已成今人目中大家。正好手邊有舊《燕京學報》一至四十期,略一檢索,民國十九年十二月第八期學報上,《匈奴王號考》、《鮮卑語言考》二文赫然在列(同牟先生所記稍有出入),且超拔張星烺、吳世昌、錢穆、陳垣本人文章,特意作“置頂”處理,可見編者重視程度,作者為方壯猷先生。查方壯猷(1902~1970),原名彰修,字欣安。環山彭何觀人。民國十四年考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專攻北方少數民族史。十八年留日,恰是從東京大學白鳥庫吉教授研究東方民族史。次年不滿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行徑,憤然棄學歸國(竊據日人著作倒不憤然)。經陳垣、黎錦熙介紹,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諸校任兼職講師,講授宋、遼、金、元史等課程。與清華國學院同學徐中舒、余嘉錫公子余遜等合著有《東北史綱》。同牟先生筆下完全吻合。他後來任中央大學歷史系講師。又留學法國巴黎大學研究院,從伯希和教授研究東方民族史。抗日戰爭時期任武漢大學歷史系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文物處副處長,兼任中南圖書館館長,五五年任湖北省文化局局長。看來此事對其學術生涯并無任何影響。可能當時學界對此類事慣採取隱惡揚善、息事寧人態度。只是陳垣先生自己深通日文,牟先生又說他“非常注意日本或歐美的漢學家有什麽著作論文發表,時時看日本所編的雜誌目錄索引,也告訴學生要時時留心國際學術行情……”(見牟潤孫:勵耘書屋問學回憶,陳智超編《勵耘書屋問學記:史學家陳垣的治學》)居然亦不能識破,“粗心大意”之程度著實不淺。簡介還說方壯猷“發表《室韋考》、《契丹民族考》、《匈奴王號考》、《鮮卑語言考》和《匈奴語言考》等論著,用三千年歷史事實,駁斥日本軍國主義者所謂‘滿蒙在歷史上非支那領土’的謬論。”知情後讀來未免諷刺。後來商務印書館于民國二十三年出版白鳥《東胡民族考》一書,(下載地址在此:http://bbs.ltgx.net/thread-51420-1-1.html),譯者正是這位方先生,倒也順水推舟。不禁叫我聯想起前段時候鬧到紛紛揚揚的張新樟博士先抄後譯事件,方先生地下當欣慰吾道不孤了。

评分

同事介绍的,还可以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