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沉静而富有力量的。它不像那些追求轰动效应的作品,而是像一位老者,坐在摇椅上,缓缓地向你讲述他一生的见闻与思考。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情感的内敛方式。喜悦也好,悲伤也罢,都经过了时间的过滤和沉淀,展现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通透。很少有作品能让我产生如此强烈的“共情”——不是被情节推着走,而是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的心境。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为何会选择这样的表达,这种表达背后的文化根基是什么。这种深度的互动,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而且,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精妙,章节之间的过渡衔接流畅得如同行云流水,丝毫没有断裂感,显示出作者极高的驾驭能力。它不是一本让你快速翻阅的书,它要求你慢下来,去感受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文字的温度。
评分说真的,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探险。它的信息密度非常高,每一个段落似乎都蕴含着多层次的含义。我发现,每次重读某一章节,都会有新的感悟,这正是好书的标志。初读时,我可能只注意到了表面的叙事或记述,但随着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加深,我开始能捕捉到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讽喻、自嘲或是对时代的深刻反思。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什么,更在于它“如何”记录。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他似乎站在一个超越时空的位置,冷静地审视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这种宏大的视角,却又没有失去对个体命运的关注,这是一种高超的平衡艺术。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撰写这些篇章时,是怀着怎样一颗沉甸甸的心。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老酒”,时间越久,其醇厚的味道才会愈发彰显出来。
评分从装帧设计到内容本身,这本书都散发着一种强烈的“匠人精神”。它不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诞生的,它有自己的坚守和原则。这种坚持,让它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消费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必须承认,阅读这本书需要付出一定的耐心和精力,但这种付出是完全值得的。它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滋养,让我在浮躁的环境中找到了一片可以沉淀心神的小小绿洲。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控,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无论是对景物的白描,还是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都精准到位,绝不拖泥带水,却又极尽其妙。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文字的力量”——并非声嘶力竭的呐喊才算力量,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才是最持久的震撼。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内心似乎被重新梳理了一遍,获得了某种清明。这绝对是我近年来读到的一部重量级作品,其价值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评分这本书,我翻开的时候,首先被它那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配上古朴的书名,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了旧时光。书页里散发出的那种特有的墨香,是现代印刷品难以比拟的。我带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小心翼翼地翻开了第一页。里面的文字,如同精雕细琢的玉石,每一个字都带着作者深厚的功底。那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透过字里行间流淌出来,让人肃然起敬。我并不是一个文学评论家,但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在构思和布局上花费了多少心血。行文的节奏感很强,时而如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时而又如深谷回音,引人深思。特别是那些引用的典故和注释,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丰富了内容,又没有让读者感到阅读的负担。读完一部分后,我常常需要合上书本,静静地回味一番,那种韵味,实在是妙不可言。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绘场景时的细腻笔触,仿佛身临其境,能嗅到空气中的味道,听到远处的声响。这绝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体验,而是一种需要沉淀和品味的艺术享受。
评分坦白说,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时,我有点不知所措。它的语言风格是如此的古典和凝练,以至于我需要频繁地借助工具书来理解一些生僻的词汇和典故。这对我一个习惯了现代白话文阅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但正是在这种“挣扎”中,我逐渐体会到了它的魅力所在。作者似乎并不刻意讨好读者,而是坚持着一种高度的文学自律。这就像攀登一座险峻的山峰,过程虽然艰辛,但一旦抵达顶端,视野的开阔和内心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我注意到,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梳理和个人的感悟结合得非常自然,没有生硬的割裂感。更难得的是,在那些看似枯燥的记录中,总能捕捉到一丝人性的光辉或无奈。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知识的迷宫,每走一步,都能发现新的出口和更深邃的通道。我甚至开始模仿作者的遣词造句,虽然只是皮毛,但那种对文字力量的重新认识,已经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牟润生先生的大作,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一天买了一百多本书,光收货就收了半天,还没来得及每本打开看,呵呵,京东真是让我欢喜让我愁呀,欢喜的是活动给力,愁的是这么个买法家里快放不下了。
评分品相好,速度快,感谢京东
评分同事介绍的,还可以吧
评分封面素朴,子行间距适中,看着舒服。
评分書中對輔仁大學的回憶,可與臺靜農先生《北平輔仁舊事》一文相參照。輔仁由天主教會創辦,卻延聘基督教徒陳垣先生任校長,又放手由其從教外物色人才,如余嘉錫、張星烺、鄧之誠、沈兼士、倫明、柯昌泗、朱師轍、溥雪齋、張爾田、周祖謨等人,師員陣容之強大,實不輸清華國學院。雖逢亂世,學術上卻是一派昇平氣象。對於輔仁這一段傳奇,好逞中西學之爭,好論基督教與中國文化不相容者,不知該作何解釋?王國維先生嘗斷言:“中西二學,盛則俱盛,衰則俱衰。”是為篤論!西學蓬勃輸入的時代,傳統的國學研究在外國教會創辦的大學里得到尊重與發揚,而到了文革,西方的東西固然統統被視作敵對,自己的傳統也被蹂躪地一塌糊塗了。觀堂又言,“學無中西也。中國今日實無學之患,而非中學西學偏重之患。”中西交會,無分你我,兼容並包,這是輔仁的經驗、是牟先生一代人的經歷給今人的最大啟示。否則,即便引進再多大腕,即便把孔子學院像麥當勞一樣開遍全世界,夫復何益?
评分(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
评分牟先生《海遺叢稿》二編中有《發展學術與延攬人才》一文,追憶先師陳垣先生熱忱辦學、提攜後進的宗師氣度,當中提及這樣一段往事:“有位清華國學研究院出身的某君,將日本白鳥庫吉在日本《史學雜誌》發表的《東胡民族考》譯為漢文,分成《鮮卑民族考》、《契丹民族考》若干篇,署了自己的名字,送給援老看。援老認為他不僅通德、日語,又通蒙古、滿洲、契丹語文,真是了不起,就介紹給《燕京學報》發表。後來為人揭穿,他固然十分狼狽,援老也受了連累,被指摘為粗心大意……”(P.120)不論放諸八十年前學界,還是當下,這都是樁大醜聞。牟先生重提陳年往事,只是為了讓讀者“觀援老之失誤,可以明白援老急於求才的心理”,并無意追究“某君”責任,故而輕描淡寫一筆掠過。然我輩讀書至此,難免生出好奇,八十年前冒失小伙,想必已成今人目中大家。正好手邊有舊《燕京學報》一至四十期,略一檢索,民國十九年十二月第八期學報上,《匈奴王號考》、《鮮卑語言考》二文赫然在列(同牟先生所記稍有出入),且超拔張星烺、吳世昌、錢穆、陳垣本人文章,特意作“置頂”處理,可見編者重視程度,作者為方壯猷先生。查方壯猷(1902~1970),原名彰修,字欣安。環山彭何觀人。民國十四年考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專攻北方少數民族史。十八年留日,恰是從東京大學白鳥庫吉教授研究東方民族史。次年不滿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行徑,憤然棄學歸國(竊據日人著作倒不憤然)。經陳垣、黎錦熙介紹,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諸校任兼職講師,講授宋、遼、金、元史等課程。與清華國學院同學徐中舒、余嘉錫公子余遜等合著有《東北史綱》。同牟先生筆下完全吻合。他後來任中央大學歷史系講師。又留學法國巴黎大學研究院,從伯希和教授研究東方民族史。抗日戰爭時期任武漢大學歷史系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文物處副處長,兼任中南圖書館館長,五五年任湖北省文化局局長。看來此事對其學術生涯并無任何影響。可能當時學界對此類事慣採取隱惡揚善、息事寧人態度。只是陳垣先生自己深通日文,牟先生又說他“非常注意日本或歐美的漢學家有什麽著作論文發表,時時看日本所編的雜誌目錄索引,也告訴學生要時時留心國際學術行情……”(見牟潤孫:勵耘書屋問學回憶,陳智超編《勵耘書屋問學記:史學家陳垣的治學》)居然亦不能識破,“粗心大意”之程度著實不淺。簡介還說方壯猷“發表《室韋考》、《契丹民族考》、《匈奴王號考》、《鮮卑語言考》和《匈奴語言考》等論著,用三千年歷史事實,駁斥日本軍國主義者所謂‘滿蒙在歷史上非支那領土’的謬論。”知情後讀來未免諷刺。後來商務印書館于民國二十三年出版白鳥《東胡民族考》一書,(下載地址在此:http://bbs.ltgx.net/thread-51420-1-1.html),譯者正是這位方先生,倒也順水推舟。不禁叫我聯想起前段時候鬧到紛紛揚揚的張新樟博士先抄後譯事件,方先生地下當欣慰吾道不孤了。
评分同事介绍的,还可以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