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蔬菜作物卷)(全2册)》是《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系列专著之一,分为导论和各论两大部分。导论部分论述了作物的种类、植物学、细胞学和农艺学分类,以及起源演化的理论。各论部分共五十一章,第一章概述了蔬菜作物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世界和中国的生产与供应概况,蔬菜的种类以及中国蔬菜种质资源的特点等。第二章至第五十一章分别叙述了萝卜、大白菜、芥菜、结球甘蓝、花椰莱、番茄、茄子、辣椒、黄瓜、冬瓜、南瓜、西瓜、甜瓜、菜豆、豇豆、姜、山药、韭菜、大蒜、洋葱、菠菜、莴苣、芹菜、莲、茭白、黄花莱、竹笋、食用蕈菌等50种主要或常用蔬菜作物的生产意义和生产概况,植物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及其多样性,起源、传播和分布,植物学和栽培学分类以及包括野生近缘种在内的自交不亲和、雄性不育、抗病虫、抗逆、优质、特异、适宜加工或其他用途的各种类型种质资源,并择要地介绍了各章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的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有关方面的研究与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蔬菜作物卷)(全2册)》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理论性、新颖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既较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也吸收了近年现代生物技术快速发展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它既为蔬菜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各种类型的种质资源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蔬菜种质的改良和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它既是一部基础理论性较强的专著,也是一部较为实用的工具书。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蔬菜作物卷)(全2册)》适合蔬菜种质资源、遗传育种、生物技术和生物多样性工作者,以及有关大专院校师生阅读与参考。
第一节 中国作物的多样性
作物是指对人类有价值并为人类有目的地种植栽培并收获利用的植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作物就是栽培植物。狭义的作物概念指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广义的作物概念泛指粮食、经济、园艺、牧草、绿肥、林木、药材、花草等一切人类栽培的植物。在农林生产中,作物生产是根本。作物生产为人类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和其他物质基础,也为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所以说,作物生产是第一性生产,畜牧生产是第二性生产。作物能为人类提供多种生活必需品,例如蛋白质、淀粉、糖、油、纤维、燃料、调味品、兴奋剂、维生素、药、毒药、木材等,还可以保护和美化环境。从数千年的历史看,粮食安全是保障人类生活、社会安定的头等大事,食物生产是其他任何生产不能取代的。从现代化的生活看,环境净化、美化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所有这些需求均有赖于多种多样的栽培植物提供。
一、中国历代的作物
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作物生产历史非常悠久,从最先开始驯化野生植物发展到现代作物生产已近万年。在新石器时代,人们根据漫长的植物采集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开始把一些可供食用的植物驯化成栽培植物。例如,在至少8 000年前,谷子就已经在黄河流域得到广泛种植,黍稷也同时被北方居民所驯化。
……
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将“作物”这个概念从田间地头延伸到了更广阔的生态和历史维度。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物种介绍,而是探讨了人与植物之间数千年的互动史。阅读时,我仿佛能感受到古代农民在面对自然挑战时,如何通过不断的试错和选择,逐渐塑造出今天的农作物。书中对一些地方性、非主流作物的关注,尤其让我感动,这些物种往往承载着地方的文化记忆和生存智慧。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享有的丰饶餐桌,背后是无数代人与自然的“合作”与“博弈”的结果。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对农业文明的深刻致敬。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插图简直是艺术品!我收到的是套装,打开后就被那些精美的彩图所吸引。不同于那些只有黑白线条图的专业书籍,这里的每一页都仿佛是一幅精心描绘的植物画。即便是对植物学细节不太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通过这些细腻的插图直观地了解不同叶片、花朵和果实的形态特征。我一个从事设计的朋友也翻阅了,他连连称赞其版式设计兼具科学的严谨性和视觉的美感。阅读体验非常愉悦,那种捧着一本厚重但又不失精致的典籍的感觉,是电子书无法替代的。它让我愿意花更多时间沉浸其中,慢慢品味那些文字和图像的细节。
评分这本关于中国蔬菜作物的书简直是烹饪爱好者的福音!我一直对我们餐桌上的蔬菜来源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名字听起来很陌生,但在市场上却越来越常见的“新”品种。这本书详尽地介绍了各种蔬菜的起源地、驯化过程,甚至还提到了它们在不同地域的风味差异。比如,它深入探讨了某种特定的豆类,是如何从最初的野生形态一步步演变成我们现在食用的扁豆、豇豆等,这种溯源的过程读起来非常引人入胜。书中对不同作物在我国不同气候带的适应性有非常细致的描述,对于想在自家花园里尝试种植一些地方特色蔬菜的朋友来说,简直是本绝佳的指南手册。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蔬菜营养价值和食疗作用的章节,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植物学介绍,而是将知识融入了健康生活的理念之中,读完后,我对食材的选择和搭配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偏向于宏观介绍的科普读物,但深入阅读后发现,它在描述具体作物品种时展现出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令人叹服。比如,它对某一类辣椒的描述,不仅提及了其辣度等级,还详细记录了其果皮的厚度、成熟期的色泽变化,甚至包括了不同海拔对糖分积累的影响。这种对微观差异的捕捉,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大提升。我尝试根据书中的描述去市场上寻找那些“稀有”的品种,这种带着知识背景去“寻宝”的过程,充满了乐趣。对于资深的美食家或专业采购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风味地图”,指导他们如何去甄别和欣赏食物的微妙差别。
评分作为一个对植物学研究有浓厚兴趣的人,我必须说,这套关于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的著作,其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的预期。尤其是“野生近缘植物”这部分内容,它揭示了农业育种的巨大潜力。我们常常关注被成功驯化的作物,却忽略了那些潜藏在深山老林中的“基因库”。书中详细对比了栽培品种与野生亲缘种在抗逆性、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的差异,这对于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和病虫害挑战至关重要。作者显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进行野外考察和文献梳理,图谱的绘制和分类系统的描述都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阅读这些内容,让我深刻理解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的长期意义。这不只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凝结了数代植物学家心血的学术巨著,值得所有严肃的农业科研人员收藏和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