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蔬菜作物卷)(套装全2册)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蔬菜作物卷)(套装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德槟 等 编
图书标签:
  • 蔬菜作物
  • 作物遗传资源
  • 野生近缘植物
  • 植物分类学
  • 植物育种
  • 中国作物
  • 园艺学
  • 生物多样性
  • 农业科学
  • 植物资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25889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283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7-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蔬菜作物卷)(全2册)》是《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系列专著之一,分为导论和各论两大部分。导论部分论述了作物的种类、植物学、细胞学和农艺学分类,以及起源演化的理论。各论部分共五十一章,第一章概述了蔬菜作物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世界和中国的生产与供应概况,蔬菜的种类以及中国蔬菜种质资源的特点等。第二章至第五十一章分别叙述了萝卜、大白菜、芥菜、结球甘蓝、花椰莱、番茄、茄子、辣椒、黄瓜、冬瓜、南瓜、西瓜、甜瓜、菜豆、豇豆、姜、山药、韭菜、大蒜、洋葱、菠菜、莴苣、芹菜、莲、茭白、黄花莱、竹笋、食用蕈菌等50种主要或常用蔬菜作物的生产意义和生产概况,植物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及其多样性,起源、传播和分布,植物学和栽培学分类以及包括野生近缘种在内的自交不亲和、雄性不育、抗病虫、抗逆、优质、特异、适宜加工或其他用途的各种类型种质资源,并择要地介绍了各章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的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有关方面的研究与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蔬菜作物卷)(全2册)》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理论性、新颖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既较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也吸收了近年现代生物技术快速发展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它既为蔬菜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各种类型的种质资源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蔬菜种质的改良和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它既是一部基础理论性较强的专著,也是一部较为实用的工具书。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蔬菜作物卷)(全2册)》适合蔬菜种质资源、遗传育种、生物技术和生物多样性工作者,以及有关大专院校师生阅读与参考。

目录

前言
导论
第1章 蔬菜作物概论
第2章 萝卜
第3章 胡萝卜
第4章 大白菜
第5章 芥菜
第6章 普通白菜
第7章 乌塌菜
第8章 菜薹
第9章 芜菁
第10章 结球甘蓝
第11章 花椰莱
第12章 清花菜
第13章 球茎甘蓝
第14章 芥蓝
第15章 黄瓜
第16章 冬瓜
第17章 南瓜
第18章 西葫芦
第19章 丝瓜
第20章 西瓜
第21章 苦瓜
第22章 西瓜
第23章 甜瓜
第24章 番茄
第25章 茄子
第26章 辣椒
第27章 菜豆
第28章 长豇豆
第29章 姜
第30章 芋
第31章 魔芋
第32章 山药
第33章 大蒜
第34章 大葱
第35章 韭菜
第36章 洋葱
第37章 菠菜
第38章 莴苣
第39章 芹菜
第40章 蕹菜
第41章 苋菜
第42章 茼蒿
第43章 莲
第44章 茭白
第45章 慈姑
第46章 菱
第47章 黄花莱
第48章 百合
第49章 枸杞
第50章 笋用竹
第51章 食用蕈菌
附表

精彩书摘

  第一节 中国作物的多样性
  作物是指对人类有价值并为人类有目的地种植栽培并收获利用的植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作物就是栽培植物。狭义的作物概念指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广义的作物概念泛指粮食、经济、园艺、牧草、绿肥、林木、药材、花草等一切人类栽培的植物。在农林生产中,作物生产是根本。作物生产为人类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和其他物质基础,也为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所以说,作物生产是第一性生产,畜牧生产是第二性生产。作物能为人类提供多种生活必需品,例如蛋白质、淀粉、糖、油、纤维、燃料、调味品、兴奋剂、维生素、药、毒药、木材等,还可以保护和美化环境。从数千年的历史看,粮食安全是保障人类生活、社会安定的头等大事,食物生产是其他任何生产不能取代的。从现代化的生活看,环境净化、美化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所有这些需求均有赖于多种多样的栽培植物提供。
  一、中国历代的作物
  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作物生产历史非常悠久,从最先开始驯化野生植物发展到现代作物生产已近万年。在新石器时代,人们根据漫长的植物采集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开始把一些可供食用的植物驯化成栽培植物。例如,在至少8 000年前,谷子就已经在黄河流域得到广泛种植,黍稷也同时被北方居民所驯化。
  ……

前言/序言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蔬菜作物卷)(套装全2册)》图书简介 总览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蔬菜作物卷)》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蔬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资源的大型专著。全书共两册,以翔实的资料、严谨的考证和精美的插图,为读者呈现了中国丰富的蔬菜种质资源及其演化历程。本书旨在全面介绍中国主要的栽培蔬菜作物,并对其野生近缘种进行深入探讨,揭示它们在植物学、遗传学、进化以及农业应用方面的价值。对于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植物学研究、农业历史文化、农林经济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学生乃至对中国农业文明感兴趣的广大读者而言,本书都将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权威参考。 第一册:主要栽培蔬菜作物 第一册聚焦于中国广泛栽培的主要蔬菜作物。本书在编纂过程中,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力求涵盖所有重要的蔬菜品类,并对每一类作物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系统分类与命名: 针对每一类栽培蔬菜,本书都按照最新的植物学分类系统进行归类,并提供规范的中文名、学名以及常用的别名。这有助于读者准确理解和识别不同的蔬菜种类。 起源与传播: 深入考证每一类蔬菜的起源地、传播路线和历史演变过程。籍由考古发现、文献记载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证据,梳理出中国作为某些蔬菜起源中心的重要地位,以及外来蔬菜在中国境内的传播和适应情况。 形态特征描述: 对每一种蔬菜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细致入微的描述,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各个部分的结构、颜色、大小、质地等。力求描绘出清晰、准确的植物学画像,方便识别与鉴定。 遗传多样性: 探讨每一类蔬菜的遗传多样性状况,包括不同品种、地方品系之间的变异特点。分析这些遗传变异的来源、分布及其对作物性状的影响。 栽培历史与现状: 回顾中国蔬菜的悠久栽培历史,从古代农书、地方志等文献中挖掘珍贵的历史信息。同时,介绍当前中国蔬菜的栽培现状、主要种植区域、生产规模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重要栽培品种介绍: 精选中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栽培品种,对其主要特征、优良性状、适宜种植区域和栽培要点进行重点介绍。这部分内容对于育种工作者和农民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营养成分与食用价值: 阐述各类蔬菜的主要营养成分,如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植物化学物质等,并分析其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介绍不同蔬菜的传统食用方法和风味特点,体现中国蔬菜文化的丰富性。 病虫害防治与生产技术: 简要介绍常见蔬菜作物的病虫害种类,以及常用的防治措施。探讨当前先进的蔬菜生产技术,如设施栽培、有机种植、绿色防控等,旨在促进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典型插图与实景照片: 配备大量高质量的植物形态插图和精美的实景照片,生动直观地展示各类蔬菜的形态特征和栽培场景,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和参考价值。 第二册:野生近缘植物 第二册将视角拓展至与栽培蔬菜作物密切相关的野生近缘植物。这部分内容对于挖掘和利用珍贵的野生种质资源,促进未来作物改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野生近缘种的定义与重要性: 明确界定野生近缘种的概念,并深入阐述其在作物遗传改良、抗性基因挖掘、新品种培育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强调保护野生近缘种资源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主要野生近缘种的系统分类与分布: 针对与中国主要栽培蔬菜密切相关的野生近缘种,进行系统的植物学分类。详细介绍其地理分布范围、生境特征以及在不同区域的种群数量和保护状况。 形态学特征比较: 对野生近缘种的形态特征与其栽培近缘种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揭示两者之间的亲缘关系、遗传差异以及形态适应性。 遗传资源评估: 评估野生近缘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并重点介绍其中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遗传特性,例如抗病性、抗逆性、特殊的营养成分等。 潜在应用价值探讨: 深入探讨野生近缘种在作物育种中的潜在应用价值,包括作为亲本用于杂交育种,通过远缘杂交引入新的优良基因,以及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引种、驯化与栽培史料考证: 结合文献和考古证据,探讨部分野生植物被引种、驯化为栽培蔬菜的历史进程,为理解蔬菜的起源和演化提供重要的依据。 保护现状与策略: 关注中国野生蔬菜近缘种的保护现状,分析面临的威胁(如栖息地破坏、过度采集等),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和建议,包括建立保护区、开展迁地保护、加强科学研究等。 图文并茂的展示: 同样配有大量的野生近缘种的形态插图和野外照片,帮助读者准确识别这些重要的野生植物。 本书的独特价值与贡献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蔬菜作物卷)》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部集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珍贵资料。 权威性与系统性: 本书由国内顶尖的植物学家、遗传学家、农史学家等专家学者集体编纂,倾注了数十年的研究心血。其内容全面、结构严谨,覆盖了中国蔬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的方方面面,是迄今为止关于该领域最全面、最权威的学术著作之一。 科学研究的基石: 为作物遗传育种、基因组学、进化生物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和重要的研究参考。有助于深入理解蔬菜作物的起源、演化和遗传基础,为培育高产、优质、抗逆的新品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农业生产的指导: 对于农业科研机构、种子生产企业、广大菜农以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言,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品种信息、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知识,有助于优化生产管理,提高产量和品质,推动蔬菜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文化传承的载体: 深入挖掘中国蔬菜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和智慧。对于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文化研究者以及普通读者而言,本书是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和农耕文明的重要窗口。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号角: 通过对野生近缘种的详实介绍和价值揭示,本书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呼吁保护珍贵的野生种质资源,为维护国家乃至全球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做出贡献。 精美的视觉体验: 高质量的插图和照片不仅服务于科学内容的表达,也赋予了本书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领略中国蔬菜之美。 结语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蔬菜作物卷)(套装全2册)》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它不仅记录了中国蔬菜作物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更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潜力。本书的出版,将极大地促进中国蔬菜科学研究的深入,推动农业生产的创新,并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宝贵的农业遗产。无论您是专业的科研人员,还是热爱自然的普通读者,都能在这两册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与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插图简直是艺术品!我收到的是套装,打开后就被那些精美的彩图所吸引。不同于那些只有黑白线条图的专业书籍,这里的每一页都仿佛是一幅精心描绘的植物画。即便是对植物学细节不太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通过这些细腻的插图直观地了解不同叶片、花朵和果实的形态特征。我一个从事设计的朋友也翻阅了,他连连称赞其版式设计兼具科学的严谨性和视觉的美感。阅读体验非常愉悦,那种捧着一本厚重但又不失精致的典籍的感觉,是电子书无法替代的。它让我愿意花更多时间沉浸其中,慢慢品味那些文字和图像的细节。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偏向于宏观介绍的科普读物,但深入阅读后发现,它在描述具体作物品种时展现出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令人叹服。比如,它对某一类辣椒的描述,不仅提及了其辣度等级,还详细记录了其果皮的厚度、成熟期的色泽变化,甚至包括了不同海拔对糖分积累的影响。这种对微观差异的捕捉,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大提升。我尝试根据书中的描述去市场上寻找那些“稀有”的品种,这种带着知识背景去“寻宝”的过程,充满了乐趣。对于资深的美食家或专业采购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风味地图”,指导他们如何去甄别和欣赏食物的微妙差别。

评分

这本关于中国蔬菜作物的书简直是烹饪爱好者的福音!我一直对我们餐桌上的蔬菜来源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名字听起来很陌生,但在市场上却越来越常见的“新”品种。这本书详尽地介绍了各种蔬菜的起源地、驯化过程,甚至还提到了它们在不同地域的风味差异。比如,它深入探讨了某种特定的豆类,是如何从最初的野生形态一步步演变成我们现在食用的扁豆、豇豆等,这种溯源的过程读起来非常引人入胜。书中对不同作物在我国不同气候带的适应性有非常细致的描述,对于想在自家花园里尝试种植一些地方特色蔬菜的朋友来说,简直是本绝佳的指南手册。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蔬菜营养价值和食疗作用的章节,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植物学介绍,而是将知识融入了健康生活的理念之中,读完后,我对食材的选择和搭配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将“作物”这个概念从田间地头延伸到了更广阔的生态和历史维度。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物种介绍,而是探讨了人与植物之间数千年的互动史。阅读时,我仿佛能感受到古代农民在面对自然挑战时,如何通过不断的试错和选择,逐渐塑造出今天的农作物。书中对一些地方性、非主流作物的关注,尤其让我感动,这些物种往往承载着地方的文化记忆和生存智慧。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享有的丰饶餐桌,背后是无数代人与自然的“合作”与“博弈”的结果。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对农业文明的深刻致敬。

评分

作为一个对植物学研究有浓厚兴趣的人,我必须说,这套关于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的著作,其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的预期。尤其是“野生近缘植物”这部分内容,它揭示了农业育种的巨大潜力。我们常常关注被成功驯化的作物,却忽略了那些潜藏在深山老林中的“基因库”。书中详细对比了栽培品种与野生亲缘种在抗逆性、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的差异,这对于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和病虫害挑战至关重要。作者显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进行野外考察和文献梳理,图谱的绘制和分类系统的描述都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阅读这些内容,让我深刻理解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的长期意义。这不只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凝结了数代植物学家心血的学术巨著,值得所有严肃的农业科研人员收藏和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