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药用树木

我们身边的药用树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鸿华,李秉滔,陈策 编
图书标签:
  • 药用植物
  • 树木
  • 中草药
  • 植物图鉴
  • 自然医学
  • 传统医学
  • 健康养生
  • 植物识别
  • 园艺
  • 科普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35952851
版次:1
商品编码:1056618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424
字数:5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生长在我们身边的药用树木,在相关领导的支持以及专家和热心人士的帮助下,陈策等编著了本书。在《我们身边的药用树木》中收集了400多种可以入药的木本植物,并配以彩图和简练的文字,翔实地介绍了它们的分布、特征、药效与应用。

目录

1.桫档科Cyatheaceae
桫椤(树蕨、大贯众)
2.荪铁科Cycadaceae
苏铁
3.银杏科Ginkgoaceae
银杏(白果、公孙树)
4.松科Pinaceae
马尾松(松树)
油松(红皮松)
金钱松(荆树皮)
雪松
白皮松(五针白皮松、白骨松)
黑松(日本黑松)
红松(海松、果松、红果松)
5.杉科Taxodiaceae
杉木(杉树)
柳杉
水松(水松柏、水棉)
6.柏科Cupressaceae
侧柏(扁柏)
圆柏(桧柏)
福建柏(滇柏)
7.罗汉松斟Podocarpaceae
罗汉松(罗汉杉、江南侧柏叶)
竹柏(竹柏叶)
8.三尖削斛CephaIotaxaceae
粗榧
9.红豆杉科(紫削科)Taxaceae
东北红豆杉(紫杉)
南方红豆杉(美丽红豆杉)
穗花杉(杉枣)
10.木兰科Magn0Iiaceae
玉兰(白玉兰、玉兰花、望春花)
紫玉兰(木兰、辛夷、木笔)
白兰(白兰花、白玉兰)
黄兰(黄玉兰)
荷花玉兰(洋玉兰)
天女花(天女木兰)
乳源木莲(木莲)
鹅掌楸(马褂木)
凹叶厚朴(厚朴、厚朴花)
厚朴
五味子(北五味)
夜合花(夜香花)
含笑花(茶连木)
观光木(香花术)
11.八角科Illiciaceae
八角茴香(大茴香、大料)
12.蜡柏科Calycanthaecae
蜡梅(蜡梅花、蜡花、黄悔花)
13.樟科Lauraceae
肉桂(玉桂、清花桂)
樟(樟树、香樟)
红楠(楠木)
绒毛桢楠(香胶木)
山苍子(山鸡椒、木姜子、山苍树)
阴香(土肉桂)
潺槁树(潺槁木姜)
乌药(细叶樟)
14.几角枫科Alangiaceae
八角枫(八角金盘、华木瓜)
1 5.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
冷饭团(大叶钻骨风、厚叶五味子)
华中五味子(老鼠葡萄)
16.小檗斛Berberidaceae
南天竹(天竺、南天竺)
三颗针(庐山小檗)
十大功劳(黄天竹、阔叶十大功劳)
17.大血藤科Sargentodoxaceae
大血藤(血藤)
18.木通科Lardizabalaceae
木通(五叫木通)
白木通(三叶藤)
19.金缕梅斛Hamamelidaceae
枫香(枫沙木、枫木)
橙木(螺砚木、白花树)
红花荷(红荷木)
20.虎皮楠科(交让木斛)
Daphniphyllaceae
交让木(山黄树、女儿红)
牛耳枫(牛耳铃)
21.杜仲科Eucommi
杜仲(川仲)
22.榆科Ulmaceae
榆树(榆)
糙叶树
朴树
山黄麻
23.冬青科Aqufoliaceae
铁冬青(熊胆木、狗屎木)
枸骨(鸟不宿、猫儿刺)
毛冬青(火烙木)
苦丁茶(大叶冬青)
岗梅(秤星木、梅叶冬青)
24.胡祧斛Juglandaceae
核桃(胡桃)
枫杨(沙柳木)
化香树(饭香树)
25.山罨麟科(壳斗科)Fagaceae
板栗(毛栗)
26.桦木科Betulaceae
自桦树(白桦)
亮叶桦(光皮桦、狗啃木、花睃附)
27.紫茉莉科Nyctaginaceae
叶子花(筋杜鹃?宝巾、三角悔)
28.五桠果斛(第伦祧科)
Dilleniaceae
五桠果(第伦桃)

前言/序言


《草木医方:传统智慧的绿色宝库》 概述 《草木医方:传统智慧的绿色宝库》并非一本详尽罗列身边药用树木的百科全书,而是一次深入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古老智慧传承的旅程。本书旨在唤醒读者对自然界馈赠的珍视,引导我们重新审视那些默默奉献、治愈身心的草木精灵,并从中汲取生活的灵感与力量。它不是一本简单的药用植物指南,而是一部关于自然疗愈、人文关怀与传统文化交织的叙事。 内容深度解析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拘泥于对单一物种的机械介绍,而是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将植物置于人类历史、文化、哲学以及生态环境的宏大背景下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大地的回响——生命之初与植物的起源 在“大地 的回响”这一章节中,我们将追溯生命起源的古老故事,探讨植物如何在地球亿万年的演变中占据一席之地,并最终孕育出无数形态各异、功能神奇的生命形式。这里不会直接提及具体的药用树木名称,而是聚焦于植物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基础性作用,例如它们如何进行光合作用,如何构筑土壤,如何为万物提供氧气和食物。我们会深入浅出地讲解植物细胞的奥秘,探讨植物繁殖的多样性,以及它们如何演化出抵御病虫害的机制——这些都为后来人类发现其药用价值埋下了伏笔。本部分强调的是一种宏观的生命观,一种对植物作为地球生命基石的敬畏之情。 第二部分:先民的低语——早期文明与草木的联结 “先民的低语”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到人类文明的黎明。在文字尚未普及、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观察自然、理解自然的?他们如何从日常生活中,从与草木的朝夕相处中,逐渐摸索出植物的特性,并将其应用于生存和健康?本部分将通过生动的史前遗迹、古代神话传说以及早期人类学研究的视角,描绘人与自然之间一种朴素而深刻的联系。我们不会直接列举某个古籍中记载的药方,而是探讨一种“体验式”的学习过程:例如,观察动物受伤后会寻找某种植物舔舐,从而启发了人类;或者在特定季节,某些植物的果实或叶子能缓解不适,这种经验的积累如何代代相传。此章节旨在展现一种原始的、基于观察与实践的智慧,一种对大自然治愈能力的早期认知。 第三部分:东方哲思与草木的辩证 “东方哲思与草木的辩证”将视角转向东方传统哲学思想,特别是中医理论中关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概念如何影响了人们对植物的认知和运用。本部分不涉及具体的草木名称或药方,而是探讨一种“整体观”:草木并非孤立的个体,它们与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我们会阐释“性味归经”等理论如何体现了对植物药理作用的深刻洞察,以及“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如何体现了辩证统一的思想。此章节强调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理解植物药性的哲学框架,它教会我们如何从更宏观、更系统化的角度去理解和应用自然界的资源。 第四部分:草木的诗意——文化、艺术与生活 “草木的诗意”将把焦点从治病救人转向草木在人类文化、艺术及日常生活中的多重角色。草木不仅是药,更是灵感之源。它们如何被诗人吟咏,被画家描绘,被工匠雕琢?本部分将通过文学作品、民间传说、节日习俗等角度,展现草木与人类情感、审美以及生活方式的紧密联系。例如,某个季节特定植物的盛开如何成为节庆的标志,某种植物的芳香如何被用于香料和熏香,这些都体现了草木在精神层面给予人类的慰藉与启迪。本章节旨在唤醒读者对自然之美的感知,以及草木在提升生活品质、丰富精神世界方面的价值。 第五部分:自然的回赠——生态伦理与未来展望 “自然的回赠”将目光投向当下与未来,反思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界的关系,并探讨我们应如何以更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自然资源。在这一章节中,不会提及具体的树木名称,而是关注更深层次的生态伦理和可持续发展。我们会探讨过度的索取对自然界造成的破坏,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本部分将呼吁读者培养一种“自然馈赠”的意识,理解我们应回报自然,而非一味索取。我们会探讨生态平衡的微妙,以及当人类的活动打破这种平衡时可能带来的后果。最终,本章节将引导读者思考,在未来,我们如何能够与自然界建立一种更为健康、和谐、互惠的关系,让大自然的慷慨馈赠能够持续地惠及后代。 第六部分:探索的疆域——个体经验与自由想象 “探索的疆域”是本书最开放的部分。在之前章节构建了宏大的背景与深刻的思考之后,本部分鼓励读者走出书本,走向自然,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这里不会给出任何具体的“药用树木”名单,而是提供一种“探索的方法论”和“鼓励”。比如,如何通过观察植物的叶形、花色、果实来初步判断其特性?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尝试一些古老而朴素的自然疗法(非医学建议)?本书将鼓励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从书中汲取的哲学思想、文化感悟与个人实践相结合,去发现属于自己的“草木智慧”。这一章节更侧重于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实践精神,强调“发现”的过程本身比“发现”的结果更重要。 总结 《草木医方:传统智慧的绿色宝库》是一部关于自然、生命、智慧与文化的探索之作。它回避了枯燥的植物名录和药方汇编,转而以更具深度、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引领读者走进一个由草木编织而成的精神世界。本书旨在启发读者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古老智慧的珍视,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理解。它是一次邀请,邀请您与大地对话,倾听先民的低语,感受东方哲思的辩证,沉醉于草木的诗意,并最终,成为一个更加懂得感恩与回馈自然的人。通过阅读本书,您不会获得一份“身边药用树木”的清单,但您会获得一种更广阔的视野,一种更深刻的理解,以及一种重新审视生命与自然的全新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实在是太考究了,从扉页到索引,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编者对植物知识的热爱与敬畏。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每一种植物时的那种叙事方式,仿佛不是在阅读枯燥的学术记载,而是在聆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娓娓道来,讲述着每一片叶子、每一段树皮背后蕴藏的生命故事和几代人的经验积累。例如,在谈到某种山区常见的灌木时,作者没有直接给出它的化学成分,而是先描述了过去山民们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发现它的疗效,以及这种疗效如何微妙地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这种“活的知识”的传承感,是很多纯粹的植物图鉴所不具备的。书中对植物形态的描绘,无论是文字描述还是配图(尽管我没法看到图,但文字的描绘力让我能想象出那精细的纹理和色彩),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让人即使身处城市钢筋水泥的丛林,也能清晰地在脑海中勾勒出那种野外生长的真实景象,感受到植物的生命力。这种细腻入微的笔触,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和发现的乐趣,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名业余的植物采集者,正小心翼翼地捧着一株刚采下的样本,细细端详它的每一个特征。

评分

如果说市面上大多数科普书籍都在努力把知识“变快”和“变扁平”,那么这本书似乎在追求一种“变深”和“变立体”的效果。它在细节的打磨上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尤其是在环境适应性描述上。它不只是告诉你这种植物在哪里生长,而是会详细描述它在不同海拔、不同土壤酸碱度下,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种类会发生何种微妙的变化。这不仅仅是植物学上的记录,更是一种对生存哲学的阐释——生命是如何为了适应环境而进行自我调整和优化的。这种对微观环境变动的关注,使得我对“药用”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最终的药效,而是扩展到了“生长环境如何塑造成药效”的整个过程。这种深度挖掘,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窗外那些看似普通的绿色植物,它们不仅仅是背景装饰,更是无数场与环境的精密博弈的胜利者,它们的每一个分子结构都是历史的产物。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像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在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幽默和深沉的关怀。它很少使用那种官方的、冷冰冰的陈述句,而是大量采用设问、反问以及类比的手法,将原本可能很严肃的科学话题变得亲切可感。比如,当解释某种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如何保护自身免受虫害时,作者竟然将其比喻成植物界的“自制防晒霜和驱蚊液”,这种生活化的比喻立刻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传统知识的尊重,但同时又保持着科学的审慎。书中会明确指出哪些流传已久的用法缺乏现代科学的佐证,哪些地方仍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领域,这种诚实的态度,反而更增加了全书的可信度。它既不盲目崇拜古籍,也不全盘否定经验,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条坚实可靠的、富有探索精神的中间道路,读起来让人感到既放松又踏实。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情感回归。它唤醒了我童年记忆中那些模糊的田埂景象和夏日午后奶奶在院子里捣鼓草药的气味。这不是一本标准的植物学教科书,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的编年史,只是媒介恰好是植物本身。作者的叙述带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烙印,提及的很多药用方法并非普适性的,而是与特定地域的物产、气候和历史紧密结合的。通过阅读,我仿佛进行了一次跨越地理界限的精神漫游,感受到了不同地域的人们如何运用智慧与脚下的土地进行对话。这种“地方性知识”的珍贵性在快节奏的全球化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往往扎根于最具体、最独特的局部经验之中。这本书读完后,我不会仅仅记住几个植物名称,更多的是会带着一种新的视角,去留意身边每一个生命体的独特价值和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这是一种超越知识获取的精神洗礼。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构建知识体系上的逻辑性令人印象深刻。它不像某些科普读物那样,仅仅是把各种零散的信息堆砌在一起,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以用途为导向”的结构来组织内容。比如,它会先设定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健康困扰,例如“春季易发的过敏症状”,然后引出一组具有针对性作用的植物群落进行深入剖析。这种组织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读者的代入感和实际应用价值。通过这种方式,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从一个具体的需求出发,是如何层层深入到对植物内部机制的理解。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讨论这些“用途”时,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清热解毒”这种笼统的表述上,而是会引入一些基础的药理学概念,比如对特定酶系统的影响,或者对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但全部都用极为平实的语言进行阐释,确保即便是对生物化学完全不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领会其精髓。这种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归实践的循环论证结构,让整本书的知识密度高而不晦涩,读完后不仅知道“能做什么”,更明白了“为什么能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