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观赏园艺卷)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观赏园艺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畜牧业卷编辑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农业
  • 园艺
  • 观赏植物
  • 百科全书
  • 植物学
  • 园林
  • 花卉
  • 绿化
  • 农业技术
  • 园艺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044203
版次:1
商品编码:10670764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199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40
字数:1508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是一部荟萃中外古今农业科学知识的大型工具书。 中国农业历史悠久,农业科学知识的积累源远流长。中国历代刊行的许多农学著作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农业百科全书,至今为国内外学者所珍视。到了现代,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业科学已发展成为多学科构成的综合体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编纂出版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把农业各学科的知识准确而简明地提供给读者,是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共同愿望。
   中国农村经济已在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现代农业的基本特点,是广泛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以加速农业的全面发展。为了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加速发展农业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培养众多的农业科学技术人材,向广大农民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需要运用现代农业科学原理整理历代农学遗产、总结农业生产实践经验;需要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编撰出版一部全面而扼要地介绍人类现有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大型工具书,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迫切需要。
   1980年初,国家农业委员会决定编撰出版《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开始进行筹备工作;1981年6月成立了编撰出版领导小组和总编辑委员会,负责领导和指导编撰出版工作,并责成农业出版社设立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从事具体工作。1982年,国家农业委员会撤销后,全书编撰出版工作由农牧渔业部主管,与林业部、水利电力部、机械工业部、国家气象局等有关部局协作,保证了工作的顺利进行。编撰《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农业各学科的知识体系为基础,组织农业科学界和有关部门的专业工作者进行撰稿、审稿;发扬学术民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讲求书稿质量,贯彻百科体例,使其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以汇总农、林、牧、渔各业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知识为基本内容,在概述基础理论的同时,重视应用技术的介绍,具有一定的专业深度和实用性。它的主要读者是农业科学技术工作者、农业大专院校师生、具有高中或相当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农业干部和农民。这部专业性百科全书,以条目的形式介绍知识和提供相应的资料,每个条目是一个独立的知识主题;不仅具有一般工具书检索方便、查阅容易的特点,而且由浅入深地介绍知识,有助于读者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探索。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以农业各学科的知识体系为基础设卷,计划出30卷左右,按分卷陆续出版;标示卷名,不列卷次,同一学科或专业设两卷以上者,则注明上、中、下。采取这种设卷方式,便于读者按需要购买,也便于分卷编撰出版。

内容简介

   一、《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观赏园艺卷》以农业各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设卷。卷由条目组成。
   二、条目按条题一个字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一字同音时,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声调顺序排列;同音同调时,按笔画的多少排列;音、调、笔画数相同时,按起笔笔形顺序排列。一字相同时,按第二字的音、调、笔画数和起笔形顺序排列,余类推。条题由拉丁字母、俄文字母、希腊字母或数码开头的,排在末尾。
   三、绝大多数条题后附有对应的英文。
   四、各卷正文前设本卷条目的分类目录,供读者了解内容全貌或查阅一个分支或一个大主题的有关条目之用。为了保持学科或分支学科体系的完整并便于检索,有些条目可能在几个分类标题下出现。
   五、有些条目的释文后附有参考书目,供读者选读。
   六、一个条目的内容涉及到其他条目,需由其他条目释文补充的,采用“参见”方式。
   七、条目释文中出现的外国人名、地名、外国组织机构名,一般用汉语译名,名附原文。
   八、一部分条目在释文中配有必要的插图。
   九、正文书眉标明双页码一个条目及单码页最后一个条目一个字的汉语拼音和汉字。
   十、各卷正文后均附该卷全部条目的汉字笔画索引、外文索引和内容索引。
   十一、《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观赏园艺卷》所用科学技术名词以各学科有关部门审定的为准,未经审定或尚未统一的,从习惯。地名以中国地名委员审定的为准,常见的别名必要时加括号注出。

目录

前言
凡例
观赏园艺
观赏园艺学
花卉园艺学
生态园林
家庭园艺
环境园艺
大地园林化
观赏植物
观赏植物起源中心
观赏植物分类
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
观赏植物品种分类
观赏植物品种命名
观赏植物栽培品种登记
中国植物抗寒带分区
稀有濒危植物
子遗植物
特有植物
城乡园林绿地系统
城乡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园林绿地类型
城市园林绿地布局
城镇树种规划
观赏树种选择
城市公共绿地指标
城市单位附属绿地定额
城市绿化覆盖率
城市绿地率
庭园造景手法及植物配植
造景手法
观赏植物配植
观赏树水配植
复层混交
季相变化
绿篱
攀援绿化
园林花卉配植
花坛
花境
花丛
花台
花带
花架
花门
草坪景观
阳台绿化
墙园
基础栽植
坡地绿化
绿化类型
花园
专类园
古迹园林
厂矿企业绿化
居住区绿化
庭院绿化
宅园绿化
机关绿化
校园绿化
部队营房绿化
医院绿化
公共建筑绿化
街道绿化
林荫道
公路绿化
铁路绿化
……
正文
索引

前言/序言


绿意盎然的艺术:中国园林园艺的千年回响 自古以来,中国就与自然有着不解之缘。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园林艺术,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对自然之美的极致追求。从皇家园林的恢弘大气,到私家园林的曲径通幽,再到文人园林的雅致脱俗,中国园林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而这一切,离不开那些被精心栽植、巧心布置的观赏植物。它们是园林中最灵动的元素,是构筑意境、抒发情怀的载体。 本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观赏园艺卷)》,并非简单罗列花草树木的图鉴,而是试图深入挖掘观赏园艺在中国文化、历史、经济以及生态环境中的多元价值与深远影响。它是一部关于“绿”的百科,更是关于“美”的探索。我们将从历史的长河中追溯观赏园艺的起源与演变,揭示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园林景观的时代印记。 一、 历史的脉络:观赏园艺的根与脉 翻开中国历史的书页,观赏园艺的踪迹早已渗透其中。从史前时期人们对植物的崇拜与利用,到殷商时期贵族阶层开始营造初步的园囿,再到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对花木的生动描绘,观赏园艺的萌芽早已生根发蒂。 秦汉时期,帝王宫苑的兴建,如阿房宫、未央宫,已具备了大规模的造园雏形,开始引入珍奇植物,体现了统治者的雄心与对自然的掌控。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文人雅士寄情山水,追求精神自由,他们的隐居生活与园林有着密切联系,山水园林的雏形开始显现,草木情长成为文人内心的写照。 唐宋时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鼎盛时期。官苑、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百花齐放。长安、洛阳的繁华,江南的秀美,都催生了丰富多彩的园林风格。唐代的牡丹盛开,宋代的赏石之风,以及对盆景艺术的初步探索,都标志着观赏园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便能窥见当时宫廷对花鸟画与园林艺术的结合。 元明清时期,园林艺术更加精细化、生活化。苏州园林的叠山理水、移步换景,以其精巧的设计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北京的皇家园林,如颐和园、圆明园,集南北园林之大成,气势恢宏,展现了皇家气派。盆景艺术在此时期也发展成熟,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同时,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一些外来花卉也开始被引入,丰富了观赏植物的种类。 本书将详细梳理这些历史时期的园林发展脉络,并重点介绍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观赏植物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例如,唐代的牡丹、芍药,宋代的荷花、菊花,明清时期的梅花、兰花、竹子等“四君子”,以及松柏等常青树在不同文化寓意下的象征意义。我们将探讨这些植物如何与当时的哲学思想、社会风俗、艺术审美相结合,共同塑造了中国园林独特的魅力。 二、 科学的根基:观赏植物的种类与特性 观赏园艺的核心是植物。本书将涵盖广泛的观赏植物种类,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与深入的阐述。这不仅仅是对名称的记录,更是对植物生命奥秘的探索。 1. 木本观赏植物:园林的脊梁 乔木类: 它们是园林中的“巨人”,或挺拔如松,或婆娑如柳,或色彩斑斓如枫。我们将详细介绍常见的观赏乔木,如: 落叶乔木: 樱花(其短暂而绚烂的花期,在中国文化中常与人生易逝联系)、玉兰(高洁的象征)、银杏(孑遗植物,秋叶金黄,色彩鲜艳)、枫树(秋季红叶如火,是赏秋的重要树种)。 常绿乔木: 松(象征坚韧不拔)、柏(常年翠绿,寓意长寿)、常绿杜鹃(花色繁多,早春开放)。 果用观赏乔木: 如海棠、石榴,它们不仅能观赏花叶,还能品尝果实,增添生活情趣。 灌木类: 它们是园林的“骨架”,填补空间,丰富层次。 观花灌木: 牡丹(花中之王,雍容华贵)、芍药(花中之相,姿态优美)、月季(四季常开,象征爱情)、丁香(香气浓郁,花簇密集)。 观叶灌木: 卫矛(秋季叶片变红)、红叶碧桃(叶色鲜红)。 常绿灌木: 黄杨(常用于绿篱)、栀子花(花白叶绿,香气扑鼻)。 2. 草本观赏植物:园林的“灵魂” 宿根花卉: 它们生命力顽强,年复一年绽放。 春季花卉: 郁金香、风信子、鸢尾、萱草。 夏季花卉: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之象征)、睡莲、百合、玫瑰(虽然有灌木品种,但许多著名的玫瑰品种属于草本)。 秋季花卉: 菊花(凌霜而开,象征高洁)、大丽花、蜀葵。 冬季花卉: 腊梅(寒冬中傲然开放,香气独特)。 一年生花卉: 它们以其快速的生长和多样的色彩,为园林带来生机与活力。 春播花卉: 矮牵牛、三色堇、虞美人。 秋播花卉: 矢车菊、勿忘我。 3. 特殊类观赏植物: 水生观赏植物: 荷花、睡莲、菖蒲,它们为水景增添灵动之美。 攀援植物: 凌霄、紫藤、蔷薇,它们依附于墙垣、廊架,形成“绿墙”、“绿廊”,丰富空间层次。 观赏草: 狼尾草、花叶芦竹,以其独特的姿态和质感,成为现代园林的新宠。 多肉植物与仙人掌类: 它们以其独特的形态和耐旱的特性,深受喜爱,并逐渐在中国园林设计中崭露头角。 对于每一种植物,本书都将详细介绍其科学分类、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如光照、水分、土壤要求)、繁殖方法、病虫害防治,以及在园林中的适宜应用场景。例如,我们将探讨为什么松树适合北方寒冷地区,而棕榈则偏爱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分析不同花卉的适宜播种季节和栽培技巧,确保读者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养护。 三、 艺术的升华:观赏园艺的设计与应用 观赏园艺并非仅仅是植物的堆砌,更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是空间与情感的营造。本书将深入探讨观赏园艺在园林设计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实际应用。 1. 园林风格与植物配置: 中式园林: 强调“师法自然”,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植物的配置遵循“借景”、“对景”、“障景”等原则,注重植物的意境和象征意义。例如,在庭院中常栽植梅、兰、竹、菊,以寄托高洁的品格;在池边种植荷花,以衬托出水的清雅。 西式园林: 强调规整、对称、几何图形。植物的配置多用于构成花坛、绿篱、模纹花坛,色彩鲜艳,风格大气。例如,用修剪整齐的黄杨组成几何图案,用色彩鲜艳的一年生花卉填充花坛。 现代园林: 融合了东西方园林艺术的精华,强调功能性、生态性、可持续性。植物的选择更加多样化,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以及与建筑、水景、雕塑等元素的和谐统一。例如,运用耐旱植物、乡土植物,打造低维护的生态花园。 2. 植物的季相变化与色彩搭配: 植物的生命周期充满变化,从春天的嫩芽,到夏天的繁花,再到秋天的红叶,最后到冬天的常青,构成了园林四季的景致。本书将分析不同植物的观赏期,指导读者如何通过合理的植物搭配,使园林在一年四季都能展现出独特的韵味。 春季: 梨花、桃花、樱花、海棠、郁金香、风信子等,以其明媚的花色,唤醒生机。 夏季: 荷花、睡莲、玫瑰、百合,以其热烈的色彩和浓郁的香气,点缀炎炎夏日。 秋季: 枫叶、银杏、菊花、大丽花,以其深沉的色调和饱满的形态,渲染成熟的韵味。 冬季: 松柏、腊梅、常青藤,以其坚韧的生命力,点缀萧瑟的寒冬。 色彩的搭配是观赏园艺的重要艺术表现手法。我们将探讨色彩的心理效应,以及如何运用色彩的对比与协调,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例如,用暖色调的花卉营造热情奔放的氛围,用冷色调的花卉营造宁静淡雅的氛围。 3. 观赏植物的特殊应用: 盆景艺术: 历经数千年发展,盆景将自然山水浓缩于一方盆景之中,是集园艺、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本书将介绍盆景的起源、流派、制作技艺以及常见树种的选择与养护。 屋顶绿化与垂直绿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成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居住品质的重要途径。我们将介绍适宜的植物种类、设计原则和施工技术。 花境与花带设计: 它们是园林中色彩最丰富的区域,通过不同高度、不同花期、不同色彩的植物组合,形成连续的视觉景观。 四、 文化的传承:观赏园艺与中国传统文化 观赏园艺在中国不仅仅是简单的绿化与美化,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 象征意义: 许多观赏植物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例如,松柏象征长寿、坚韧;梅花象征高洁、傲骨;兰花象征君子、淡泊;竹子象征正直、虚心。这些象征意义渗透到诗词、绘画、文学作品中,成为中国传统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哲学思想: 中国的道家、儒家思想对园林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追求自然之趣,园林成为寄托情怀、隐逸避世的场所。儒家提倡“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园林也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 节日与习俗: 许多观赏植物与中国传统节日紧密相连。例如,春节期间的年宵花(如水仙、迎春花),端午节的菖蒲,中秋节的桂花,都承载着人们的美好祝愿与文化习俗。 文化交流: 随着历史的发展,观赏园艺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例如,中国盆景艺术曾影响日本的“盆栽”艺术,而一些外来花卉(如郁金香、月季)的传入,也丰富了中国园林的植物种类。 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文化层面的联系,解析观赏植物在中国历史、文学、艺术、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展现观赏园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符号的独特价值。 五、 现代的价值:观赏园艺的生态与经济意义 在现代社会,观赏园艺的价值已不再局限于美学层面,更体现在其重要的生态效益和日益增长的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净化空气: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能吸附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调节气候: 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降低环境温度,改善城市“热岛效应”。 保持水土: 植物的根系能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保护生物多样性: 营造丰富的植物群落,为鸟类、昆虫等提供栖息地。 经济效益: 花卉产业: 观赏花卉的种植、销售已成为重要的经济产业,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园林绿化工程: 城市绿化、公园建设、房地产开发中的园林绿化工程,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旅游观光: 许多著名的园林景区,以其独特的植物景观吸引大量游客,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 文创产品: 以观赏植物为灵感的文创产品,如花卉主题的工艺品、食品、服饰等,也具有可观的市场潜力。 本书将关注观赏园艺在环境保护、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并分析当前中国观赏园艺产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新品种的引进与选育、绿色种植技术的推广、以及观赏园艺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前景。 结语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观赏园艺卷)》所呈现的,是一幅由无数生机勃勃的绿色生命所构筑的壮丽画卷。它不仅是对植物知识的系统梳理,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审美情趣、一种文化传承的深度解读。希望通过本书,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观赏园艺在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生态中的重要地位,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种植、欣赏植物之美,感受那份源远流长的绿色情怀。这是一次关于“绿”的旅行,也是一次对“美”的极致探寻,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片生机勃勃的艺术天地。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我有点被它的体量吓到了,原本以为“观赏园艺卷”会是色彩斑斓、图文并茂的景象,能让人赏心悦目地学习如何美化环境。我设想的是,里面会有一章专门介绍不同风格的庭院设计理念,比如日式枯山水、欧式几何花坛或者田园风格的混搭布置,并且配有大量高质量的实景照片供我参考和模仿。我特别想了解如何利用垂直绿化来改造我家那面光秃秃的墙,书中或许会涉及攀援植物的选择和支撑结构的设计。然而,这本书的插图大多是植物的科学手绘图,着重于器官结构和细节特征的描绘,色彩饱和度偏低,更像是植物学的解剖图谱,而非园艺美学的展示。阅读体验上,它更像是在啃一本教科书,需要极大的耐心去消化那些关于植物生理代谢过程的文字描述。如果它能在保持专业深度的同时,增加一些关于现代园艺设计趋势的介绍,或者提供一些针对城市阳台、屋顶绿化的创新解决方案,那它对普通读者的吸引力无疑会大大增加。目前来看,它更像是为那些研究植物本身属性的专家准备的案头参考书。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解决我养兰花时遇到的一个持续性难题:如何精确控制湿度和通风,以模拟兰花原产地的微气候。我清楚地记得,说明书上提到了对蝴蝶兰、石斛兰等热门品种的介绍,因此我满怀希望地翻到了相关章节。然而,书中对这些热门观赏植物的描述,往往停留在它们的历史、分类地位以及在全国范围内的栽培现状的宏观介绍上。它会详细列举某个品种的基因库信息,或者它在不同省份的种植面积变化趋势,这些信息对于一个希望在自家客厅里养好几株兰花的人来说,显得有些过于宏观和遥远。我真正需要的是关于“室内小环境”的精细化管理指南——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基质颗粒比例,或者在空调房内,如何用加湿器将相对湿度维持在60%到70%之间而不引起病菌滋生。这些操作层面的“度”的把握,在这本“百科全书”中,似乎被轻描淡写地带过了,或者说,是以一种极为学术化、需要反向推导才能应用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从它引用的文献和数据的详尽程度就能看出编纂团队的巨大投入。但作为一名业余的植物爱好者,我在阅读过程中常常感到一种“知识的鸿沟”。我试图从中寻找一些关于如何应对本地气候突变(比如突然的早霜或持续的高温热浪)的预案和急救措施。园艺的乐趣很大一部分就在于与自然环境的博弈,我们希望得到的是一些经验性的、经过无数次实践检验的“田间智慧”。然而,这本书似乎更偏向于介绍那些在受控温室环境中可以稳定实施的、标准化的种植流程。它更像是在描述一个理想化的、参数可控的农业生产模型,而不是充满变数和惊喜的家庭园艺实践。当我合上书本时,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一幅幅生机勃勃的花园景象,而是密密麻麻的植物学拉丁文和复杂的环境因子曲线图,这与我期望从一本“观赏园艺”读物中获得的愉悦感和实用性指导相去甚远。

评分

我原本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升级庭院景观设计的灵感之源。我希望它能详细介绍不同季节应如何进行花卉的更替种植,以实现四季有景。比如,早春的水仙、郁金香,盛夏的百合、大丽花,秋季的菊花、观赏草,以及冬季的腊梅等,它们在光照、土壤酸碱度以及花期调控上的具体要求。理想中的“观赏园艺卷”应该是一个详尽的“花卉日历”和“景观配置手册”。翻阅后发现,书中对这些花卉的介绍,更多的集中在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和经济价值的评估上,而非如何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到一个具有美学价值的景观布局中。对于配色方案、植株高低错落的层次感构建,以及如何利用植物的形态来引导视觉流线等设计要素,书中几乎没有涉及。这本书更像是对“观赏植物”这一物种集合的全面“清点”,而非一本关于“如何创造观赏景观”的设计指导书。它的价值在于记录和归档,而非启发和指导日常的美化实践。

评分

这本厚重的工具书,光是翻开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我原本是想找点关于如何在自家小院里种植月季花的实用技巧,毕竟是“观赏园艺卷”,理应能提供一些从选种到日常养护的详尽指导。然而,在仔细浏览了目录和部分章节后,我发现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宏观的、偏向科研层面的植物分类、品种的起源考证,以及大规模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标准。它更像是一部供专业人士参考的数据库,而不是一本面向普通园艺爱好者的“怎么做”手册。比如,其中关于某一类观赏树种的遗传变异和抗逆性研究的论述,洋洋洒洒地引用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复杂的图表,虽然内容严谨得无可挑剔,但对于我这种只想知道夏天应该怎样给我的绣球花遮阴避暑的普通读者来说,实在有些“高深莫测”。我期待的是那些生动、具体的“小窍门”,比如哪种土壤配比最适合杜鹃开花,或者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识别病虫害,但这些实用信息,在这本百科全书里,似乎被淹没在了浩如烟海的专业术语和理论分析之中。整体感觉,它更像是一部研究植物“为什么会这样”的学术著作,而非指导我们“该怎么做”的实践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