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大字典(第3版 彩色本)》体例科学严谨,释义准确简明,例证丰富精当。列出笔画、部首、结构等汉字属性,阐释文字源流,记述字的故事,使读者全方位理解汉字,正确、规范地使用汉字。补充同义词近义词辨析500多组,帮助读者深刻理解词义的细微差别。配有精美插图1500多幅,形象、直观地体现字义词义。
收列单字14587个,包括《通用规范汉字表》的8105字。
共设7大板块,14个功能项。
汉字属性:列出字形、字级、结构、笔画数、部首、五笔。
注音释义:列出汉字现代的音和义,释义精确,例证恰切。
文字源流:列出造字法,分析字形、字义和用法的源流演变。
四体书法:列出行、草、隶、篆四种字体,提供书法知识。
字的故事:提供与字头相关的历史典故,介绍相关的文化知识。
辨析:对意义相近或相关的字词进行辨析。
插图 配置精美插图1500余幅,形象直观地图解字义、词义。
适合广大师生和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使用。
作为一个需要撰写大量学术性报告的研究人员,我对词语的精确性有着近乎偏执的要求。在我的工作中,一个词语用错了,轻则影响报告的严谨性,重则可能导致整个研究方向的理解偏差。这本商务印书馆的版本,确实继承了他们一贯的严谨作风。我注意到它对许多现代新词和一些从外文音译过来的专业术语,都做了非常审慎的收录和解释。我曾遇到一个词,在某些网络词典里,它的解释是基于流行的口语化理解,但在这本字典里,它提供的却是经过语言学专家考证后的、最贴合其本意的定义,并且往往会附带该词在不同语境下的词频和适用范围。这种学术上的“守正创新”,让我非常信赖。它就像是一个可靠的语言“质检员”,在我动笔之前,为我的措辞提供了一道坚实的防火墙,确保了我的文字输出能够达到专业层面的准确和权威。
评分这本新华大字典,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小忐忑的。毕竟现在电子词典和手机APP那么方便,实体书的价值在哪里,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指尖一滑就能找到答案的“数字原住民”来说。不过,翻开这第三版彩色本,那种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的触感,立刻把我拉回了一种更扎实的阅读状态。我特意对比了几个常用字的笔画和释义,发现它在细节处理上确实下了大功夫。比如对一些生僻但又在古籍或专业领域偶尔出现的词汇的解释,阐述得清晰且有例证,不像有些网络词典那样只给一个冷冰冰的定义。它的排版设计很用心,彩色印刷不是那种花哨的点缀,而是真正起到了辅助理解的作用,比如区分不同词性或者标记重点用法时,颜色过渡自然,不伤眼。我记得有一次查“龃龉”这个词,网上解释总觉得晦涩,但这本书里结合了现代汉语的引申义和历史上的用法,配上清晰的部首索引,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它在表达意见不合时的那种微妙的冲突感。对于任何一个想认真对待文字的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本字典,更像是一本“文字的地图册”,指引你准确无误地探索汉字的广阔领域。
评分我是一个正在努力提高口语流利度的英语学习者,但常常发现,当我尝试用中文进行深度表达时,词汇量成了最大的瓶颈。很多时候,我想表达一个复杂的概念,脑子里却只有最简单、最直白的词汇。这本《新华大字典》在我的“中文思维升级计划”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最吸引我的是对近义词辨析的力度。很多我们日常混用的词语,比如“怀疑”、“猜想”、“揣测”,在这本书里被划分得清清楚楚,它们在情感色彩、确定程度上的差异被详细阐述,还配有区分度很高的例句。这极大地拓展了我表达的层次感和精准度。不再是“差不多就行”,而是能精确地找到那个最能传达我内心想法的“黄金词汇”。它就像一个耐心的私人语言教练,通过清晰的对比和示范,把我从“会用词”的初级阶段,推向了“会选词”的高级阶段,这对于提升中文的表达质感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说真的,我买这本书更多是出于一种情怀和对文化传承的尊重,毕竟商务印书馆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我家里已经有一本很早期的旧版字典,但那本现在纸张都泛黄了,很多新出现的生活用语和科技词汇也收录不全。对比之下,这第三版的彩色本就显得生机勃勃,它在保持经典的同时,又成功地完成了与当代生活的接轨。我喜欢它在解释词源时的那种“溯源”精神,很多看似陌生的词汇,当你追溯到它的本义时,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古代哲学或生活智慧。比如对一些含有“土、水、火、气”等基本元素的词的解释,总能让人感受到古人观察世界的细腻。这种体验是那种几秒钟就能跳出的搜索结果无法给予的——它要求你慢下来,去品味文字的来龙去脉。这本书,与其说是工具,不如说是一本浓缩的汉语文化史,每次翻阅都像是在与历史对话。
评分我是一个业余爱好书法的朋友圈里的小透明,最近迷上了楷书的碑帖临摹。说实话,对于初学者来说,光看字帖上的字形是远远不够的,笔画的起收、结构上的微调,往往决定了最终呈现出的“精气神”。这本大字典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形神兼顾党”量身定做的。它对每一个常用字的规范写法,从起笔到收笔,那种精确到毫米的展示,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替代的直观感受。我尤其欣赏它在解释异体字和繁体字时的细致。比如,一个常见的偏旁,在不同的结构组合中,它的形态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这本书会用小字清晰地标注出来,避免我们在临摹时形成错误的肌肉记忆。我试着对照着它来写一些结构复杂的字,比如“囊”、“懿”,发现自己的结构感确实提升了一个档次。那种“所见即所得”的确认感,让人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了信心,不再是盲目地模仿,而是带着清晰的结构认知在下笔。它给我的感觉是,它不只是告诉你“这是什么字”,更在潜移默化中教你“应该怎样写这个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