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法系列教材:外国法制史

公法系列教材:外国法制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崔林林 编
图书标签:
  • 法制史
  • 外国法制史
  • 公法
  • 法律教材
  • 法律史
  • 法学
  • 历史学
  • 外国法律
  • 法制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075494
版次:1
商品编码:1059212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3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外国法制史是法学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介绍世界上各个历史时期,各种不同类型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法律制度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阐释其立法和司法中呈现的特点与规律,继而从法律发展史的角度揭示法的本质和作用,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作者简介

  崔林林,女,1967年生,吉林省人。中国政治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长期从事外国法制史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法律史、英美法律史。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两河流域法
第一节 两河流域法的产生和演变
第二节 《汉谟拉比法典》

第二章 古印度法
第一节 古印度法的产生和演变
第二节 《摩奴法典》

第三章 古希腊法
第一节 古希腊法的产生与演变
第二节 雅典“宪法

第四章 罗马法
第一节 罗马法的产生和演变
第二节 罗马法的渊源和分类
第三节 罗马私法的体系及其基本内容
第四节 罗马法的复兴和影响

第五章 日耳曼法
第一节 日耳曼法的产生和演变
第二节 日耳曼法的基本制度

第六章 教会法
第一节 教会法的产生和演变
第二节 教会法的基本渊源
第三节 教会法的基本制度

第七章 城市法和商法
第一节 城市法
第二节 商法

第八章 伊斯兰法
第一节 伊斯兰法的形成和演变
第二节 伊斯兰法的渊源和基本制度

第九章 英国法
第一节 英国法律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第二节 英国法的渊源
第三节 宪法
第四节 财产法
第五节 侵权行为法
第六节 契约法
第七节 刑法
第八节 陪审制度与律师制度

第十章 美国法
第一节 美国法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宪法
第三节 民商法
第四节 反托拉斯法和社会立法
第五节 刑法
第六节 司法制度

第十一章 法国法
第一节 法国法的形成和演变
第二节 宪法
第三节 行政法
第四节 民商法
第五节 刑法
第六节 司法制度

第十二章 德国法
第一节 德国法的形成和演变
第二节 宪法
第三节 民商法
第四节 经济法和社会立法
第五节 刑法
第六节 司法制度

第十三章 日本法
第一节 日本法的形成和演变
第二节 宪法
第三节 民法
第四节 经济法
第五节 刑法
第六节 司法制度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比较刑法学:概念、制度与发展》 本书导读 刑法学作为法学体系中的核心分支,其研究对象始终围绕着犯罪的本质、刑罚的目的与限度展开。然而,若仅囿于一国之法制,难免会产生视野的局限性与理论的僵化。《比较刑法学:概念、制度与发展》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旨在超越单一主权国家的法律文本,将目光投向全球主要刑法传统,深入剖析不同法域在刑法基本概念、具体制度构建以及当代发展趋势上的异同与张力。 第一部分:比较刑法学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比较刑法学的学科定位。我们首先探讨了何为“比较”,以及在刑法领域进行比较研究的必要性与复杂性。传统的刑法学研究往往基于“内观”视角,侧重于对某一特定国家法典条文的阐释与体系梳理。而比较刑法学则要求我们采用“外视”的宏观视角,跳出现有法律框架的既有预设。 在方法论层面,本书详尽论述了描述性比较(Descriptive Comparison)与规范性比较(Normative Comparison)的区别。描述性比较关注“是什么”——即不同法域中刑法规则的表象差异;而规范性比较则探究“为什么”和“应如何”——深入挖掘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历史与哲学根源,并尝试评估其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合理性与优越性。我们特别引入了“功能主义比较”的视角,强调法律规则的实际运作效果而非仅仅是条文形式的对应。例如,在分析“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时,比较的焦点不再是各国法条的字面措辞,而是各国在何种情境下允许或限制个人武力干预的边界。 第二部分:刑法基本概念的跨文化解析 刑法的基石在于对“犯罪”的界定。本书的第二部分系统地解构了构成要件体系在不同法律传统中的演绎过程。 一、犯罪阶层结构:三阶层制与两阶层制的碰撞 以德日为代表的大陆法系普遍采用严格的三阶层犯罪论结构(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本书深入分析了其内部逻辑的精妙之处,尤其关注“不作为犯”在有责性阶层中的归属争议,以及“故意与过失”如何穿透至构成要件层面的深化。 与之相对,英美法系虽然在实务中形成了类似三阶层的操作流程(Actus Reus, Mens Rea, Defences),但其理论根基植根于普通法的判例传统,对“不法”(Wrongfulness)和“罪责”(Culpability)的整合方式存在显著差异。我们将重点探讨英美法中“具体犯罪”(Specific Crimes)的独立性,以及它们如何与大陆法系抽象的“犯罪构成要件”进行对话。 二、罪责与责任能力:文化视角的渗透 罪责(Culpability)是连接行为与刑罚的伦理桥梁。本书对“责任能力”的考察超越了单纯的医学或心理学标准。在一些继承了萨克森法传统的国家,对“激情犯罪”(Crimes of Passion)的减免已成为制度惯例;而在另一些国家,如强调个体自由选择的美国刑法,对“精神障碍抗辩”的采纳和限制则体现了对个人意志自由的极致尊重,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安全与个体责任的紧张关系。 第三部分:具体犯罪制度的比较研究 在基础理论之上,本书将目光投向具体刑法分则中的核心领域,进行精细的制度对比。 一、侵害生命与身体的犯罪 谋杀(Murder)与过失致死(Manslaughter)的区分是各国刑法的核心难点。比较研究揭示了不同法律体系对“预谋”(Premeditation)和“恶意”(Malice Aforethought)理解上的巨大鸿沟。例如,某些大陆法系国家倾向于使用“卑劣性”(Heinousness)或“动机严重性”来界定一级谋杀,而英美法则更侧重于“意图”(Intent)和“精神状态”的证据链构建。此外,对“安乐死”和“协助自杀”的刑事评价,更是体现了不同文化对生命终结权的价值取舍。 二、财产犯罪的演变与规制 盗窃罪(Theft)、欺诈罪(Fraud)和贪污挪用(Embezzlement)的比较,揭示了工业化与信息社会对刑法提出的挑战。传统刑法侧重于“物理上转移占有”的犯罪;而现代刑法则必须应对无形资产的侵害。本书将重点分析“网络诈骗”和“金融犯罪”在不同法域中如何被纳入既有的财产犯罪框架,或者催生出全新的“计算机相关犯罪”类型。 第四部分:刑罚论的现代转型与趋势 刑罚的目的和实施方式是衡量一个司法体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本书详细对比了“报应刑论”、“特殊预防论”和“一般预防论”在当代刑罚实践中的主导地位。 一、自由刑的替代与限制 监禁作为最严厉的刑罚手段,其成本与社会副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本书深入比较了各国对“假释”(Parole)、“缓刑”(Suspended Sentence)以及“社区矫正”(Community Service)的制度设计。例如,一些北欧国家大力推行“非监禁刑”的比例,而某些国家则因犯罪率高企而倾向于延长法定刑期,这两种趋势背后的社会治理理念存在根本性差异。 二、替代性刑罚的创新 金融刑法和环境刑法的发展催生了对传统自由刑的挑战。本书探讨了“罚金刑”的量刑机制——如何平衡“比例性原则”与“罪责刑罚相当原则”?同时,对“没收”(Forfeiture)和“资产追缴”制度的比较,展示了国家打击有组织犯罪和腐败犯罪的力度与策略差异。 结语:走向全球刑法视野 《比较刑法学:概念、制度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读者形成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刑法思维模式。它不仅是一部工具书,更是一次跨越国界的智力探险,促使我们反思:我们所坚信的“公平”与“正义”,在其他法律传统中是如何被具体化和实现的。通过这种比较,我们得以审视本国刑法的优势与不足,为未来的立法改革提供丰富的参照系。本书适用于刑法学专业学生、法律研究人员以及所有对国际法制与社会治理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法律史充满热情的业余爱好者,我搜罗了不少相关的书籍,但“公法系列教材:外国法制史”无疑是我近期读到的最令人振奋的一本。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列举繁琐的法条和制度,而是致力于展现法律思想的演变和法律精神的传承。从早期习惯法的雏形,到理性主义思潮对法律的塑造,再到人权理念在现代法律中的体现,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法律文化之间差异的解读,它并非简单地评判优劣,而是试图理解其产生的根源和存在的合理性。比如,在分析日耳曼法和罗马法在欧洲大陆的融合过程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使得整个过程的描述充满了逻辑性和说服力。这本书让我感受到,法律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不断探索与进步的史诗。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法律在不同时代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反映和塑造着人类的社会生活。

评分

“公法系列教材:外国法制史”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作为一名法律专业的学生,对于外国法制史的了解一直是我的一个薄弱环节,很多时候在学习过程中,感觉理论的根基不够深厚,也缺乏历史的纵深感。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它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梳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法制演变脉络的同时,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这些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社会根源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例如,在讲述古罗马法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法条的介绍,而是详细阐述了罗马共和国时期社会结构的变迁如何催生了不同的法律原则,以及罗马法如何通过不同载体的传播,最终成为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石。这种宏观的视角和微观的细节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对法律的动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任何法律制度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在当下的社会转型期,我们有哪些借鉴的经验,又有哪些需要警惕的陷阱。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是一本教材,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视法律的独特视角,一种穿越时空的洞察力。

评分

坦白说,我是在朋友的推荐下才开始接触这本书的,之前对外国法制史的印象停留在非常片面和零碎的认知上。读了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理解是多么的狭隘。这本书的编排非常有特色,它不像一般的教科书那样,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或国家来划分章节,而是更加注重法律制度的横向比较和纵向联系。例如,在讨论某个特定法律概念时,作者会追溯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并将其与其他相似或截然不同的概念进行对比。这种“交叉视角”的分析,极大地拓展了我的思维方式。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法律移植”的章节,它深刻地揭示了不同文明之间在法律上的互动和影响,让我看到了法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书中对于法律与社会、经济、政治因素的互动关系也有着精辟的论述,让我认识到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与现实社会的紧密结合。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思维的启迪,一种对法律本质的深刻洞察。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必须先了解它的历史渊源。这本书,正好给了我这样一个绝佳的视角。“公法系列教材:外国法制史”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内容的宏大叙事和严谨的学术性。作者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将世界各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明的法律体系一一呈现。从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到古希腊的民主立法,再到伊斯兰法、印度法等非西方法律传统,书中都有详尽的介绍和分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介绍不同法律体系时,不仅仅关注其制度本身,更深入地挖掘了它们在文化、宗教、哲学等方面的根源。例如,在阐述伊斯兰法时,作者就详细解释了其与古兰经和圣训的紧密联系。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我对法律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而且,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注释也做得非常扎实,为我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指引。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内容丰富、论述深刻、极具学术价值的外国法制史著作。

评分

我一直对法律的起源和发展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接触到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时,总会思考它们是如何演变至今的。这本书,我必须说,完全满足了我的求知欲,甚至可以说,它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写作功力着实令人惊叹,他能够将如此庞杂的外国法制史,梳理得井井有条,逻辑清晰。从古希腊城邦的早期立法,到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再到现代国际法的萌芽,每一个阶段的法律变迁都被描绘得生动而具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分化的部分,作者不仅介绍了各自的代表性制度,还细致地分析了历史事件,如诺曼征服对英国法律的影响,以及法国大革命如何推动了大陆法系的成型。这种分析方式,让我不再是简单地记忆知识点,而是真正地理解了法律制度背后的力量。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引人入胜的案例和历史人物的故事,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叙述变得鲜活起来。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探寻法律文明的奥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