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献目录学

中国历史文献目录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锦贵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文献学
  • 目录学
  • 史学
  • 历史研究
  • 古籍整理
  • 中华文化
  • 学术著作
  • 工具书
  • 史料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026250
版次:1
商品编码:1059269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9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7
字数:2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了适应社会和教学的需要,我们编写了这部《中国历史文献目录学》。全书内容分四部分:概要编阐述历史文献及历史文献目录学的有关理论;旧体编和新体编,介绍古今各类历史文献,并剖析典型范例,旨在加强感性理解;检索编,属于方法论。编写过程,不仅参考了古今学者论著,也吸收了我们以往教学、科研中的一些成果。

目录

第一编 概要编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文献
第二节 历史文献
第三节 中国历史文献
第四节 中国历史文献目录学
第二章 中国历史文献简史
第一节 萌芽时期
第二节 成熟时期
第三节 繁荣时期
第四节 总结时期
第三章 中国历史文献特点
第一节 史官修史
第二节 史籍的连续性
第三节 史籍的广博性
第四节 史籍的思想性

第二编 旧体编
第四章 编年体
第一节 传统编年
第二节 起居注和实录
第三节 《春秋》
第四节 《左传》
第五节 《公羊传》、《谷梁传》及三传关系
第六节 《资治通鉴》
第五章 纪传体
第一节 正史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通代与断代
第四节 官修与私修
第五节 《史记》与《汉书》
第六节 “八书”是“二史”
第七节 《旧唐书》与《新唐书》
第八节 《元史》与《新元史》
第六章 纪事本末体
第一节 发展简史
第二节 特点
第三节 类别
第四节 《通鉴纪事本末》
第七章 政书体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通典》
第八章 其他常用体裁
第一节 与地方志体
第二节 类书丛书体
第三节 史考体
第四节 史评体
第九章 文献注释
第一节 《三国志》裴注
第二节 《资治通鉴》胡注
第十章 历史目录学家
第一节 郑樵
第二节 章学诚

第三编 新体编
……
第四编 检索编

前言/序言







中国历史文献目录学:一部关于文献之海的探寻之路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珍贵的文献如星辰般散落,它们记录着朝代的兴衰,思想的演进,文化的传承,以及民族的精神。然而,要在这片广阔的文献之海中准确地找到所需的宝藏,并非易事。历代学者们正是基于这一需求,不断探索、整理、归类、评价这些文献,逐渐形成了“目录学”这一独特而重要的学科。 本书将带您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文献探寻之旅,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献目录学的起源、发展、主要流派、经典著作以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实际应用。我们并非简单地罗列目录学的学术成果,而是试图展现这部学科如何从无到有,如何应对时代的挑战,如何在不同学派的激荡中不断丰富与成熟。 一、 目录学的萌芽与早期探索:从书目到学术之端 目录学的种子,早在先秦时期便已悄然播下。彼时,虽然尚未形成系统的目录学理论,但书籍的整理与著录已初具雏形。从《诗经》的篇章分类,到诸子百家的著作汇编,再到早期史官的文献整理,都体现了对文献进行归类和记录的朴素需求。 真正意义上目录学的早期发展,可以追溯至汉代。随着书籍的日益增多,以及对知识体系化需求的提升,官方和民间都开始着手编纂各类书目。其中,《汉书·艺文志》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系统性、分类性的官修书目。它不仅详细著录了各类书籍,还对经、史、子、集四大类进行了划分,并简要介绍了各门类学术思想的源流和代表人物,这为后世目录学的分类体系奠定了基础。此外,董仲舒、刘向、刘歆等人的文献整理工作,也为目录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他们通过校勘、辑佚、辨伪等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文献的保存与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兴盛,大量外来文献与本土思想碰撞融合,书籍的种类更加繁多,目录学的任务也变得更为艰巨。这一时期,学者们在分类方法和著录形式上进行了诸多探索。例如,刘宋的颜之推在其《辨伪要略》中,已开始对文献的真伪进行辨别,这标志着目录学开始关注文献的质量而非仅仅数量。而僧祐的《出三藏记集》则是一部重要的佛教文献目录,展现了当时佛教文献整理的成就。 二、 目录学体系的形成与成熟:从汉唐到宋明的辉煌 唐代是中国古代学术繁荣的鼎盛时期,书籍的生产与流通也达到了新的高峰。官修书目进一步完善,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在分类、著录方面都比前代有了显著进步。特别是《隋书·经籍志》,其“七略”的分类法影响深远。此外,这一时期学者对图书的著录、评介也更加精细,如李白的《古今书评》等,都体现了目录学向更深层次发展的趋势。 宋代是目录学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碑。宋朝统治者高度重视文化教育,大力推动藏书与编书事业。官方和私人藏书机构大量涌现,促进了书籍的刊印与流通。在此背景下,宋代涌现出大量精良的目录著作,形成了目录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其中,最值得称道的便是《宋史·艺文志》。这部书目不仅规模宏大,收录丰富,而且其分类体系更为科学严谨。更重要的是,宋代出现了大量以“书目”为名的独立目录学专著,如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王尧臣的《崇文总目》、晁公图的《郡斋读书志》等。这些著作不仅是简单的书籍罗列,而是对所收录的书籍进行了详细的考证、辨析、评价,甚至涉及版本、流传、作者生平、内容得失等诸多方面,极大地提升了目录学的学术品格,使其从单纯的图书管理工具,跃升为一门独立的、具有深厚学术价值的学科。这些著作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文献目录学体系的初步形成与成熟。 明代继承了宋代的目录学成就,并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明初官方编纂的《永乐大典》虽然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但其条目编排和分类也体现了目录学的思想。明代私人藏书与目录编纂依然活跃,涌现出如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等重要的目录著作。同时,明代学者在版本目录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对不同版本书籍的辨析与鉴定成为目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 目录学的主要流派与学术争鸣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目录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和研究侧重,这些流派之间的争鸣与互鉴,共同推动了目录学的发展。 一种重要的倾向可以概括为“考据辨析”型。这类目录学著作,如宋代的《直斋书录解题》,极度重视对文献的考证,力求辨明文献的真伪、作者、成书年代、版本异同等,将目录学研究推向了严谨求实的科学轨道。这一流派的学者,往往拥有深厚的文献功底,他们以审慎的态度对待每一部文献,力求还原其真实面貌。 另一种倾向则可以视为“总汇叙录”型。这类著作,如《四库全书总目》,更侧重于对存世文献进行全面性的汇集与分类,以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文献知识体系。虽然在具体文献的辨析上可能不如前者深入,但其宏大的规模与包容性,对于后世的研究者了解文献的整体状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还有以“学术评价”为核心的目录学研究。一些学者在编纂目录时,不仅关注文献的形式,更注重对其学术价值、思想内容、历史贡献进行评价,力图通过目录揭示文献背后的学术思想演变。 这些流派的划分并非绝对,许多著作都兼具多种特点。正是这些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学术追求,使得中国历史文献目录学展现出丰富的内涵与蓬勃的生命力。 四、 经典目录学著作的价值与启示 回顾中国历史文献目录学的百年历程,我们不能不提及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经典著作。从《汉书·艺文志》的开创之功,到《直斋书录解题》的严谨考证,再到《四库全书总目》的包罗万象,每一部经典都凝聚了前人的心血与智慧,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些经典著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们为我们提供了检索和了解文献的便捷途径,更在于它们所蕴含的研究方法和治学精神。它们教会我们如何审慎地对待文献,如何严谨地考证史实,如何批判性地评价学术思想。对于任何一位从事中国历史研究的学者来说,熟悉这些经典著作,学习其中的研究方法,都是必不可少的训练。 例如,《四库全书总目》在收录和评价了数量庞大的文献的同时,也通过其提要,为后人提供了对古代学术思想的系统性了解。它不仅记载了书名、作者、卷数,更重要的是,其“提要”部分对书籍的内容、思想、价值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理解书籍的窗口。 五、 目录学在现代历史研究中的意义 进入现代,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与发展,目录学的重要性并未减弱,反而愈发凸显。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的文献资料需要系统地整理与归类,目录学的方法和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应对这一挑战的有力工具。 首先,目录学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没有对文献的准确掌握,就无法进行深入的研究。目录学帮助研究者梳理文献的脉络,了解研究的现状,避免重复劳动,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开展学术创新。 其次,目录学是文献考据的重要支撑。对文献的真伪、版本、流传等问题的辨析,是历史研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目录学研究的成果,为文献考据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再者,目录学有助于推动学术史的研究。通过对不同时期目录学著作的分析,我们可以洞察不同时代学术思想的流变、学术思潮的兴衰,以及学者们对知识体系的构建与理解。 最后,在数字化时代,目录学的理念与方法也为数字图书馆、文献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如何科学地组织、检索、呈现海量的数字文献,离不开目录学长久以来积累的经验与智慧。 总而言之,中国历史文献目录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不仅是认识和掌握中国古代文献的钥匙,更是理解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的重要途径。本书的编写,旨在梳理这一学科的脉络,展现其丰富的内涵,并激发读者对中国古代文献的兴趣与研究热情。愿我们能够通过这部著作,更好地走进文献的殿堂,从中汲取智慧,传承文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初读时,你会发现作者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逐步引导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文献研究领域。这种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对于像我这样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他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案例来解释抽象的学术概念,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我特别喜欢他在介绍不同史学流派时所做的对比分析,这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文献的演变,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时代思想碰撞的火花。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去认识和研究历史文献。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密度真的非常高,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次密集的知识轰炸。很多我以为已经掌握了的历史细节,在这本书里都被更清晰、更全面地呈现了出来。它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古代的官方档案到私家著述,从碑刻铭文到地方志乘,几乎无所不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不同时期文献脉络时的清晰逻辑。他没有让这些海量的知识点把读者搞晕,而是通过一个个清晰的脉络图,将复杂的历史文献体系梳理得井井有条。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忍不住合上书本,消化吸收一番,才能继续下一段的阅读。这绝对是一本需要耐心品读的“硬核”读物。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就像是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探险。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将那些尘封的文献和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张宏大而精密的网络。我常常被他描绘的场景所吸引,仿佛亲眼目睹了古代文人墨客在浩瀚的史籍中搜寻、考证的场景。文字功底扎实,遣词造句既有文人的雅致,又不失学术的严谨。特别是他对一些经典文献的解读,总能提出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让我对之前习以为常的知识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以文载道”,让人在阅读中不断思考和感悟历史的深邃。

评分

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历史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过去,我可能只是关注事件的表象和结果,但现在,我更倾向于去探究这些历史信息是如何被记录、保存和传承下来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接触到的任何一段历史叙事,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文献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它激发了我对文献本身的敬畏之心,也让我对那些默默无闻的史学整理者充满了敬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集合,更是一种治学精神和历史态度的传承。它像一剂强心针,让我对未来的学术探索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有品味,拿到手上就觉得很有分量。封面采用了那种沉稳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种厚重的历史氛围中。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摸起来很光滑,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我特别喜欢他们排版上的细节处理,字体大小适中,段落之间的留白也很舒服,让人在阅读时能有很好的节奏感。装订也很结实,即使经常翻阅,也不用担心书本散架。整体来说,从触感、视觉到阅读体验,这本书都给人一种非常专业和精致的感觉,看得出来出版方在制作上是下足了功夫的。这不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评分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啊!

评分

用券买的,还比较实惠。看上去不错,应该也不错。用券买的,还比较实惠。看上去不错,应该也不错。用券买的,还比较实惠。看上去不错,应该也不错。

评分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啊!

评分

是文献方面一本不错的书,很不错,老师有推荐!

评分

用券买的,还比较实惠。看上去不错,应该也不错。用券买的,还比较实惠。看上去不错,应该也不错。用券买的,还比较实惠。看上去不错,应该也不错。

评分

1994年12月1版,2009年8月6印次。

评分

用券买的,还比较实惠。看上去不错,应该也不错。用券买的,还比较实惠。看上去不错,应该也不错。用券买的,还比较实惠。看上去不错,应该也不错。

评分

真是本好书啊~

评分

1994年12月1版,2009年8月6印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