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运动

现象学运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赫伯特·施皮格伯格(Spiegelberg.H.) 著,王炳文,张金言 译
图书标签:
  • 现象学
  • 哲学
  • 西方哲学
  • 思辨哲学
  • 存在主义
  • 胡塞尔
  • 海德格尔
  • 梅洛-庞蒂
  • 哲学史
  • 意识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75121
版次:1
商品编码:10613975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2-01
页数:99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现代现象学哲学本世纪初兴起于德国,20年代和30年代在德国达到繁盛时期,30年代传人法国,50年代和60年代成了法国主要哲学流派之一。H.W.施奈德教授于1950年写道:“胡塞尔的哲学彻底改变了大陆哲学,这不是因为他的哲学获得了支配地位,而是因为任何哲学现在都企图顺应现象学方法,并且用这种方法表达自己。它现在是高雅批评的绝对必要条件。”从那时起,现象学的影响日益扩大,传播范围越来越广,不仅传遍整个西欧,而且传播到英、美、加拿大等分析哲学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以及拉丁美洲、印度、日本,乃至苏联和东欧。如今现象学已经成了一种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哲学思潮。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版序言
第三版序言
缩写词表
导言
1.现象学运动的定义
2.无亲缘关系的诸现象学
A.非哲学的现象学
B.哲学的现象学
3.预告

第一编 现象学运动的准备阶段
第一章 弗朗茨·布伦塔诺(1838-1917):现象学运动的先驱
1.布伦塔诺在现象学历史中的地位
2.布伦塔诺的目标:对哲学进行科学改造
3.作为科学的哲学之基础的新心理学
4.经验主义的新型式·
5.描述心理学与发生心理学的对比
6.经验的一种新形式:内知觉与内省的对比
7.“意向性”:基本的心理现象
8.心理活动之“自然的”分类
9.心理现象的根本规律
10.对于时间的意识
11.作为伦理知识基础的自明性的类似物
12.布伦塔诺反对“不真实的实体”的斗争
13.布伦塔诺在多大程度上是“心理主义”的代表?
精选文献目录

第二章 卡尔·施图姆福(1848-1936):实验现象学的奠基人
1.施图姆福在现象学历史中的地位
2.现象学在施图姆福研究工作中的作用
3.施图姆福现象学的一般特征
A.现象学的题材是由原初现象和次生现象构成的
B.现象学是中立的科学或前科学(Vorwissenschaft)
C.现象学是中立的前科学中第一门学科
D.现象学并不是由专家研究的独立学科,宁肯说是一切已建立起来的科学的研究工作的第一层次
E.现象学只要是描述的科学,就一定要用一切适当的方法,包括实验的方法研究
4.施图姆福对现象学作出的某些具体贡献
A.非独立部分与独立部分的区分和对于实体的经验与对于属性的经验的区分
B.对于因果联系的体验
C.对于“感受感觉”(Gefuhlsempfindungen)的体验
D.不根据归纳而发现经验材料中间的结构法则
E.“sachverhalt”(事态)的发现
5.施图姆福的现象学与胡塞尔的现象学的联系
……

第二编 现象学运动的德国阶段
第三章 艾德蒙德·胡塞尔(1859-1938)的纯粹现象学
第四章 最早的现象学运动
第五章 本质的现象学:马克斯·舍勒(1874-1928)
第六章 尼古拉·哈特曼(1882-1950)的批判本体论中的现象学
第七章 作为现象学家的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

第三编 现象学运动的法国阶段
第八章 法国现象学的早期阶段
第九章 作为现象学家的加布里埃尔·马塞尔(1889-1974)
第十章 让-保罗·萨特(1905-1980)的现象学
第十一章 莫里斯·梅洛-庞蒂(1908-1961)的现象学哲学
第十二章 保罗·里科尔和几个同人
第十三章 埃马纽埃尔·莱维纳(1906-):现象学的哲学(斯特凡·施特拉塞尔撰写,H.施皮格伯格译)

第四编 现象学运动的地理分布

第五编 现象学方法的要点
附录

精彩书摘

这种讨论不论是对于施图姆福自己的思想,还是对于他关于胡塞尔的工作的观点,以及关于整个现象学运动的观点,都是新鲜的,极富启发性的。然而人们不能不感到,施图姆福在指出它的某些缺点和错误的同时并没有完全跟上这种发展,特别是他没有能理解胡塞尔新方法的充分意义和目的。这是一个令人感到沮丧的实例,在62这里,在现象学花园里一起工作的两个人相互疏远,彼此误解,这部分地是由于缺少思想上的接近与交流。
尽管如此,在这两种类型的现象学之间仍然有使它们保持联系的充分的共同基础和相似之处。二者都想从对于直接现象不偏不倚的描述出发。二者都同意寻求比单纯经验概括更多的东西,研究这些现象之中和现象之间的本质结构。二者都承认逻辑结构的世界是某种与单纯心理活动分离的东西。只要考虑到这几点,施图姆福就完全适合我们用来规定广义现象学运动的标准。
补论:施图姆福的现象学
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
1882年10月30日,一位来自哈佛的当时尚不出名的年轻哲学助教威廉·詹姆斯,未经人介绍主动拜访了布拉格的一位更年轻的哲学教授,卡尔·施图姆福。在以后的三天里,他们花了20个小时进行交谈,彼此非常倾慕,以致威廉·詹姆斯在寄给他妻子的一封欢欣鼓舞的信中谈到他对布拉格的访问(这次访问还包括与实证主义的物理学家恩斯特·马赫以及“现象学”生理学家艾瓦德·海陵的简短会见)时说,他将和施图姆福经常通信。这种通信关系断断续续持续到詹姆斯去世时才结束。
存在与意义的深渊:一场思想的探险 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场深入探索人类经验本质的非凡旅程,它旨在揭示我们感知、理解和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我们并非仅仅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着属于自己的现实。然而,在这建构过程中,无数细微的、往往不被察觉的机制在默默运作。本书正是要剖析这些深层机制,邀请你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自身的存在,以及我们所栖居的那个丰富而复杂的宇宙。 从根本上说,我们所拥有的任何知识,无论是关于物理世界的规律,还是关于人际关系的微妙,都并非源自某种纯粹客观的、独立于意识的现实,而是通过我们自身的意识活动被赋予意义的。换句话说,世界在进入我们的认知之前,就已经被我们的感知、直觉、情感和判断所塑造。这种塑造的过程是如此自然而普遍,以至于我们常常将其视为理所当然,忘记了其背后更为深刻的哲学维度。 本书将循序渐进地揭示这一“意义化”过程的精妙之处。我们将从最基本的感官体验入手,探讨颜色、声音、触感等如何不仅仅是外部刺激的简单反映,而是通过我们的主观体验被转化为我们理解世界的基础。例如,红色并非仅仅是一个特定的波长,它承载着我们因观看红色而产生的丰富情感联想——激情、危险、温暖,或是喜悦。这些情感联想与物理波长共同构成了我们对“红色”的完整理解。 然而,人类的意识活动远不止于感官体验。我们拥有的想象力,使我们能够超越眼前所见、耳中所闻,构建出不存在的事物,预见未来的可能性,甚至回忆过去难以触及的细节。这种想象力并非空中楼阁,它深深植根于我们过往的经验和对世界的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现实的重要工具。我们将深入分析想象力的构成,以及它如何在塑造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言,作为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之一,是意义建构的关键载体。我们通过词语来指代事物,通过句子来表达思想,通过叙事来组织经验。然而,语言并非透明的媒介,它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主观色彩。一个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不同的人生经历中,可能会引发截然不同的联想和理解。本书将探讨语言与意义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语言如何既是意义的工具,又是意义的限制。 更进一步,我们还将审视人类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这是指我们的意识总是指向某个对象,总是有“关于”某个事物的。无论是思考、希望、恐惧,还是爱,我们的意识活动都必然有一个“所指”。这种意向性是我们之所以能够与世界发生联系,并从中赋予意义的关键。我们将分析意向性的不同层面,以及它是如何构成我们理解和体验世界的根本框架的。 本书还将触及“时间”这一我们最基本却又最难以捉摸的体验。我们并非生活在静止的当下,而是生活在流动的、具有前后相续性的时间中。过去、现在和未来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塑造着我们对当下时刻的感知。回忆的涌现,期待的滋生,都让我们意识到时间的主观维度。我们将探讨时间在我们意识中的运作方式,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对事件的理解和对自身存在的把握。 此外,本书也将聚焦于“自我”这一核心概念。我们是谁?我们为何会有如此清晰的自我意识?自我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演化的过程。我们的身体感受、情绪体验、记忆、社会身份,乃至我们与他人的互动,都在共同塑造着我们对“自我”的认知。我们将深入剖析“自我”的构成要素,以及它在体验世界和赋予意义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最后,我们将目光投向“人际关系”与“社会建构”的领域。我们并非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生活在由他人、社会规范、文化传统构成的复杂网络之中。我们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从孩提时代的家庭教育,到成年后的职场互动,再到广泛的社会文化熏陶,这些都在悄然地重塑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自身的定位。本书将揭示,我们所认为的“客观”真理,往往是人类集体意识的产物,是社会建构的成果。 总而言之,本书不是一本提供现成答案的书,而是一场邀请您一同参与的思维探险。它希望激发您对自身经验的深刻反思,引导您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意识之下的、塑造我们存在与意义的深层结构。通过对这些结构的理解,您将能够以一种更加清晰、更加自由、也更加深刻的方式来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以及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无比迷人的世界。这是一次关于存在本身的求索,一次关于意义本身的追寻,一次对人类意识潜能的全新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初翻此书时,我带着一种近乎挑剔的审视目光,因为市面上关于这一主题的入门读物已然汗牛充栋,想要找到真正能带来“增量知识”的作品实属不易。但这本书很快就展现出了它独到的视角——它似乎更关注“运动中的不稳定性和偶然性”,而非运动的既定成果或最终定论。它没有过多纠缠于某一位巨擘的全部著作,而是聚焦于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思想碰撞点上产生的“微小振动”。我发现,这种聚焦于“运动的间隙”的写法,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哲学史的理解维度。它不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充满了跳跃、断裂和未竟的尝试。作者似乎在不断地提醒我们,哲学史上的关键突破,往往诞生于那些尚未被完全规范化的思想边缘地带。这种对“未完成性”的持续关注,为我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去理解那些理论体系的建立过程,远比仅仅掌握其结论更具启发性。它成功地将一种理论流派,从一个固定不变的雕塑,重新塑造成了一个充满生机、不断自我修正的有机体。

评分

如果让我用一个比喻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体验,那大概就像是观看一场高难度的即兴爵士乐演奏。它有清晰的主题和既定的调性(即“现象学”这个宏大的背景),但主要的魅力在于演奏者在既定框架内,对旋律和节奏所做的层出不穷的、充满灵感的偏离与回归。作者在处理“时间性与在世结构”这一核心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式,就完美体现了这种“即兴”的张力。它没有固守任何一家之言,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家,巧妙地调动着不同的乐器(即不同的哲学流派),让它们在不和谐的边缘处产生出一种令人振聋发聩的和谐。这种对理论边界的不断试探和重塑,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沉闷的哲学探讨,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它真正做到了,让“运动”本身成为了研究的主体,而不是某个固定学派的“讣告”或“赞歌”。这种动态的、探索性的视角,使得这本书无论在理论深度还是阅读趣味性上,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远超我最初的期待。

评分

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与一种近乎文学化的、充满生命力的叙事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我本以为会遇到一堆生涩难懂的术语堆砌,毕竟,要描述一种“运动”的本质,需要极高的概念精确度。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流畅和富有洞察力,仿佛在描摹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非主体性”的探讨——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方式,简直是匠心独运。它没有陷入那种学院派对“主体性危机”的陈词滥调,而是通过具体的历史片段和哲学家之间的对话侧影,展现了一种力量如何在不经意间、在理论的缝隙中悄然转移。这种叙事策略,使得原本枯燥的哲学史分析变得引人入胜,每一个章节的转折都像是精心设计的戏剧高潮,让你忍不住想知道,下一步“运动”的焦点会滑向何方。它给予读者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对于问题本身复杂性的深刻体认。这种阅读体验,让人感到自己不是在被动接收知识,而是在与一种强大的思想流进行着一场精彩的、棋逢对手的交锋。它对那些宏大叙事的解构,恰到好处地保持了对核心问题的敬畏,却又毫不留情地撕开了陈旧的教条外衣。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尤其在处理那些跨学科的影响时,展现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大胆与敏锐。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论述过程中,似乎有意地避开了某些惯常引用的文本,转而挖掘了一些鲜为人知但至关重要的边缘文献,这使得整部作品的论证体系建立在了一种更为坚实、更少被污染的基础之上。这种对“文献清洁度”的执着,使得每一次论述都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它不满足于简单的归纳和总结,而是深入到思想产生的土壤中,去挖掘那些影响了“运动”走向的非核心要素。例如,其中关于“感知结构与空间构建”之间微妙关系的描述,完全跳脱了传统的现象学框架,反而引入了后来的结构主义和认知科学的某些洞见,但又巧妙地将其内化,使其不显得突兀。这种融会贯通的能力,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跨界功底。它不是在简单地罗列思想,而是在构建一个动态的、相互渗透的知识网络,让人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不断自我重组的知识穹顶之下。

评分

这本《现象学运动》(暂且称其为“这本”)简直是为我这种在哲学文本的海洋里摸索已久的“老水手”量身定做的一份航海图,但奇怪的是,它似乎避开了我最熟悉的那些灯塔。我原本期待着对胡塞尔那标志性的“悬置”概念进行一番酣畅淋漓的梳理,或者至少能看到海德格尔从《存在与时间》中汲取出的那些直抵人心的追问。然而,书中呈现的论述轨迹,更像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径,深入到了我未曾预料的哲学腹地。我感觉作者像是带领我绕过了那些熙熙攘攘的学院派中心地带,去探访那些被厚厚苔藓覆盖的、鲜为人知的边缘洞穴。那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意外的发现”。它没有直接告诉我“现象学是什么”,反而通过一系列看似不相关的案例和视角,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体验如何被构造”这一基本问题的理解。如果说传统的现象学导论是一张结构清晰的博物馆地图,那么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由当地人绘制的、充满着私密标注和地方俚语的秘密路线图。它成功地激发了我重新翻阅那些经典文本的冲动,不是为了印证书中的观点,而是为了在它们原本的语境中,寻找那种被这本书曲折引导所暗示的、尚未被完全言明的“运动”本身的张力。这种疏离感带来的反思,恰恰证明了它的价值所在——它迫使我走出舒适区,去用一种全新的、未被预设的眼光,重新审视整个思潮的根基。

评分

这本书几年前还有没有中文版的时候,我们就读英文版的片段,印象很深的是,作者归纳了现象学方法的七个步骤。这个中文版也是实在有够厚,读起来估计会晕死过去。但还是要读的啊,现象学是多可怕的一门学问啊~~~推荐,现象学研究者必读~

评分

好看

评分

书很厚实 纸张蛮好的 内容慢慢看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老书又重新出版了,旧书商们很伤心。

评分

恶搞社会科学研究的需要,看一些现象学

评分

很好,很快。

评分

帮朋友带的,很不错。。

评分

书很好,品相不错,快递服务也很优秀,这是一本好书,谢谢京东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