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古典新义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古典新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闻一多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文化
  • 学术著作
  • 古典文学
  • 文化史
  • 思想史
  • 名著
  • 中国现代学术
  • 文化研究
  • 文学研究
  • 历史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6059
版次:1
商品编码:10944292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第三辑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7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古典新义》由作者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汇集而成。是先秦文学研究的代表著作。集中地体现了闻一多古典文学研究有别于传统学术的新思路,是利用文化人类学理论等进行古代研究的代表作,影响深远。

内页插图

目录

周易义证类纂
一 有关经济事类
甲 器用
乙 服饰
丙 车驾
丁 田猎
戊 牧畜
己 农业
庚 行旅
二 有关社会事类
甲 婚姻
乙 家庭
丙 宗族
丁 封建
戊 聘问
己 争讼
庚 刑法
辛 征伐
壬 迁邑
三 有关心灵事类
甲 妖祥
乙 占候
丙 祭祀
丁 乐舞
戊 道德观念
四 余录

诗经新义
一 好
二 覃诞
三 污
四 夭夭
五 肃肃
六 干翰
七 游
八 楚
九 枚
十 麟
十一 角
十二 素丝
十三 纥 沱 差池 它
十四 缝
十五 标
十六 今
十七 坚 溉介
……
诗经通义
诗新台鸿字说
尔雅新义
庄子内篇校译
庄子
离骚解估
天问释天
楚辞校补

精彩书摘

案修当为循,字之误也。(循以形近误为修,又改写作修。《管子·形势》篇“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王念孙云修为循之误。《庄子·大宗师》篇“以德为循”释文、《天地》篇“循于道之谓备”释文并曰“循本作修”。《淮南子,诠言》篇“则动静循理”,《韩诗外传》二作修理。本篇下文“明法度而修理兮”,修亦循之误(详下条),尤为佳证。)“循往古以行恩”谓遵从往古之道以行恩也。明法度而修理兮一云法令修而循理兮。
案当从一本作“法令修而循理兮”。修,整也,循,顺也,谓法令整饬而顺理也。今本此文亦循先误为修,转写为修,后见下文已云“修理”,乃又改上文“法令修”为“明法度”以避复也。百草育而不长育一作堕案育疑当从一本作堕。堕烂夺成青。与育形近,故转写为育。堕,解也,(《大戴礼记,盛德》篇注“堕,解堕也”。)脱也(《方言》十二),言百草枯槁而叶脱节解也。(《周语》中“本见而草木节解”,《悲回风》“薠蘅槁而节离”。)孤圣特而易伤一云圣孤特。
案当从一本作“圣孤特”,与上句“众并谐”之文对举以见意。王注曰“虽有圣明之智,孤特无助,易伤害也”,是王本正作“圣孤特”。原咎杂而累重原一作厚。
……
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巍峨丰碑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是刘勰在南北朝时期呕心沥血写就的巨著。全书共二十卷,包含六十篇论文,以其宏大的体系、精深的见解和严谨的逻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发展、创作、批评等各个方面,为后世的文学研究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财富,堪称一部“文史兼赅”的经典著作。 一、 体系宏大,结构精巧 《文心雕龙》的结构严谨而富有逻辑,充分展现了刘勰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思维能力。全书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十六章,主要论述文学的起源、本体、发展,以及文体的演变;下部二十四篇,则着重于文学创作的原则、方法、表现手法,以及文学批评的标准。这种划分既体现了刘勰对文学认识的全面性,又展现了他对文学活动各个环节的深刻把握。 上部:溯源明体,贯通文脉 上部共十六章,如同宏大的历史画卷,引领读者追溯中国文学的源头,探寻文学的本质,并勾勒出文学发展的脉络。 《原道》、《征圣》、《宗经》:这三篇是全书的开篇之作,刘勰从“道”、“圣”、“经”三个至高无上的概念出发,论证了文学的根本在于“道”,即天地自然的规律和人伦道德的准则。他认为,文学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道德的教化紧密相连,是“感而遂通”的必然结果。通过对《诗经》等经典作品的解读,他确立了文学的崇高地位和教化功能,为整部作品奠定了思想基础。 《明诗》、《明赋》、《论文》:这几篇则聚焦于具体的文体。刘勰对“诗”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强调了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性。他对“赋”的创作特点、艺术手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赋是“铺陈”、“夸饰”的艺术。而《论文》更是全书的点睛之笔,他提出了“文以气为主,气以情为充,情以材为辅”的著名论断,深刻揭示了文章的内在精神、情感动力和材料支撑之间的关系,成为后世文学理论的核心命题。 《史传》、《明论》、《功业》、《辨骚》:这些篇章则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文学领域。刘勰论述了史传文学的特点,强调其“纪实”、“秉笔”的原则。他对“论”的体例、作用进行了阐释,认为论是一种说理明辨的文体。他对“功业”之文的价值进行了肯定,认为其能够彰显历史功勋。而《辨骚》一篇,则通过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深入分析,肯定了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创新精神,同时也指出了文学创作中应避免的弊端。 《封禅》、《郊祀》、《格调》、《家法》、《乐府》、《祝盟》、《神思》:这些篇章则进一步拓展了文学的边界,探讨了文学在祭祀、政治、音乐、民间等多种场合的应用和演变。《封禅》、《郊祀》分析了与国家大典相关的文学形式。《格调》强调了文学创作中应遵循的规范和风格。《家法》则触及了家族传承中的文学教育。《乐府》探讨了民间音乐与文学的结合。《祝盟》分析了仪式性文学的特点。而《神思》则上升到文学创作的心理层面,深入剖析了作家构思时的精神活动,强调了“文不矜而文,事不饰而事”的自然之美。 下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下部共二十四篇,则更为侧重于文学创作的实践层面,从具体的创作技法、表现手法到文学批评的标准,为作家和评论家提供了详实的指导。 《声篇》、《形篇》、《文纪》、《心裁》:这些篇章从文学的“声”和“形”两个维度,探讨了语言的音乐性和文字的表意功能,强调了语言的艺术魅力。《文纪》追溯了文体的起源和发展。《心裁》则回到创作的源头,论述了作家构思和立意的过程,强调了“意在笔先”的创作规律。 《镕裁》、《比附》、《拟象》、《实录》、《枝语》、《正纬》、《综理》、《藏机》、《弱艺》:这些篇章则深入探讨了具体的创作技巧。《镕裁》强调了材料的剪裁和组织。《比附》和《拟象》论述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实录》主张写真实。《枝语》批评了空泛虚浮的议论。《正纬》和《综理》则强调了文章的逻辑性和条理。《藏机》和《弱艺》则提出了关于文学创作的辩证思考,例如如何做到含蓄蕴藉,以及避免某些“雕虫小技”的危害。 《才略》、《体要》、《程器》、《知音》:这些篇章则从作家自身素质和文学批评的角度展开论述。《才略》强调了作家需要具备的才情和策略。《体要》论述了文章的体式和风格。《程器》则探讨了如何培养和造就文学人才。《知音》一篇,更是将文学批评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强调了批评家应具备的鉴赏能力和独立判断的精神,指出“知音”的重要性,如同音乐中的伯牙子期。 《文心雕龙》的体系之宏大,结构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刘勰以其卓越的智慧,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囊括其中,并按照严谨的逻辑顺序层层推进,使得整部著作浑然一体,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里程碑。 二、 见解精深,洞察秋毫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许多观点,至今仍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以气为主,气以情为充,情以材为辅”:这是刘勰提出的关于文章构成的著名论断。他认为,文章的灵魂在于“气”,即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格精神。而“气”的充实则来自于“情”,即作者内心真挚的情感体验。最后,“情”的表达和“气”的支撑,则需要“材”,即作者掌握的材料和语言。这一论断,超越了单纯的技巧论,强调了文学创作中主观精神的重要性,将文学的本质与人的内在生命力紧密联系起来。 “文之思也,以神遇而不以情接也;文之体也,叙事而不尽意也;文之刻也,期工于巧而不期工于力也。”:这是刘勰对文章创作过程中“神”、“体”、“刻”三个层面的辩证认识。他强调,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能够达到“神遇”的境界,即作者的精神与读者在精神层面产生共鸣,而非仅仅通过情感的传递。“叙事而不尽意”则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含蓄和留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期工于巧而不期工于力”则提醒作家,真正的艺术在于精妙的设计和自然的流露,而非生硬的雕琢和过度的用力。 “凡文,本乎情者也;文之所能,发乎情者也;文之所恶,过乎情者也。”:刘勰再次强调了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核心地位。他认为,文学创作的根本来源于真挚的情感,文学作品的功能在于表达情感,而过分渲染或失真的情感则会损害文学的艺术性。 “夫文之所用,非一端也。或抒意于形,或寓情于声,或寄辩于论,或播美于诗。”:这句精辟的概括,体现了刘勰对文学功能的全面认识。他认为,文学的功能是多元的,可以用来抒发情怀、表达思想、陈述道理、歌咏美德等等,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和功能。 “譬如天地,何其盛哉!其有万象,无一不备。而又条贯万象,不相杂糅。其本原一道,而其流有百派。其生也,无所不载;其死也,无所不归。于是文以载道,载道以文。”:这段比喻,将天地万物与文学的宏大体系相类比,形象地阐释了文学的包容性和深刻性。他认为,文学如同天地一样,包罗万象,却又条理清晰,能够承载“道”,并将“道”通过文学的形式展现出来,形成“文以载道”的创作理念。 对文学的“形质”与“精神”的区分:刘勰不仅关注文学的语言形式,更重视文学的内在精神。他区分了文学的“形”和“质”,认为“形”是文章的语言、结构等外在形式,而“质”则是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品格精神。“形”固然重要,但“质”才是文学的根本,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力量。 对文学批评的深刻论述:刘勰在《知音》等篇章中,对文学批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强调批评家应具备“知音”般的鉴赏能力,能够洞察作品的深层意蕴,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评价。他反对“徒务空言”、“尚虚声名”的批评,主张“考镜源流”、“辨章学术”,即深入研究作品的渊源,分析其学术价值,并进行细致的辨析。 三、 影响深远,永载史册 《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不仅系统地总结了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和理论经验,而且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批评树立了典范。 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影响:从唐代开始,《文心雕龙》就受到文人学士的重视,并逐渐成为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必读之作。后来的文学批评家,如唐代的司空图、皎然,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元代的方回,明清的王夫之、袁枚等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文心雕龙》思想的启发。它提出的“文以气为主”等观点,成为中国文学理论的核心命题,并不断被后人继承和发展。 对文学创作的指导作用:《文心雕龙》中关于创作方法、技巧、文体特点的论述,为后世的作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它强调了情感的真挚、思想的深刻、语言的精炼,以及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这些原则对于任何时代的文学创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中国文化传承的贡献:作为一部集大成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文学艺术的独特理解和审美追求,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文心雕龙》作为一部系统而深刻的文学理论巨著,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以其独特的东方视角和深刻的哲学思考,为世界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东方智慧,成为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结语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巍峨丰碑,它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精巧严谨的结构、洞察秋毫的见解,系统地梳理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深刻地阐释了文学的本质与功能,为后世的文学研究和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思想源泉。千载之下,我们依然能在刘勰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对文学的深沉热爱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这部著作,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不可或缺的宝典,更是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风格,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里,能清晰地感受到纸张的质感,那种微微有些粗糙却又很坚实的触感,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我尤其喜欢封面上的字体选择,既有传统韵味,又不显得老气横秋,与书名那种“古典”与“现代”并存的气质完美契合。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阅读和数字化的时代,能看到这样用心打磨的实体书,真是难得。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仪式,让人不自觉地就沉浸到阅读的氛围中去。而且,书脊的设计也考虑到了长期收藏的因素,即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出现松动或者书页卷曲的情况,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良苦。这本书的实体美学,完全提升了阅读的体验层次,绝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

说实话,我刚开始接触这类偏学术性的书籍时,总是担心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和繁复的逻辑会把我劝退。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出乎意料地流畅和富有洞察力。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总能找到一种既保持学术严谨性,又不牺牲可读性的平衡点。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将所有的思考过程都包裹在密不透风的理论框架里,而是像一位耐心且博学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特别是那些针对某个特定古代文本的细读部分,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每一个词语的拈出和考辨都充满了力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是被动地接受了知识,而是主动参与了一场智力的对话,那份酣畅淋漓的理解感,是很多通俗读物无法给予的。

评分

我对这套丛书所收录的那些跨时代经典研究的解读方式感到非常好奇,毕竟“新义”二字,意味着它不是简单的旧籍重述,而是试图用当代的方法论去重新审视和激活那些沉睡已久的古代智慧。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篇关于某位先秦思想家的论述,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原文的字面解释上,而是巧妙地将其置于全球哲学思辨的脉络中进行对比分析,这一下子拓宽了我的视野。那种穿透历史迷雾,直抵核心思想精髓的能力,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时代洞察力。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回味那些精妙的论证链条,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技艺高超的向导,走过了一片布满荆棘但又充满宝藏的学术迷宫。这种由表及里、由古及今的思辨路径,让我对传统经典产生了全新的、充满活力的理解。

评分

这套书所体现出的研究精神,简直就是当代人文社科领域的一股清流。在如今普遍追求“快餐式”成果和迎合大众兴趣的学术风气中,能够坚持对基础性、原创性的研究投入如此巨大的心力,实属不易。我能感觉到作者们在研究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他们似乎并不急于得出耸人听闻的结论,而是沉潜于浩如烟海的史料和文本之中,力求打磨出最坚实可靠的论据。这种脚踏实地的治学态度,本身就值得每一位后学者敬佩。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几个结论,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一种严谨、求真、不媚俗的学术风范,这对于培养年轻一代的学术品味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选篇和编排逻辑,充分体现了对中国文化传承脉络的深刻把握。它并非简单地将不同朝代、不同领域的经典作品堆砌在一起,而是仿佛在构建一个有机的知识网络。当我读到后半部分时,我开始留意到不同篇章之间微妙的呼应和互证关系,这让我体验到了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作者们似乎在用不同的切口,去挖掘同一个文化母体的深层结构,最终指向的是对中华文明内在逻辑的统一阐释。这种结构上的精妙设计,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一种探索文化整体性的体验,让人在惊叹于单个论点的深刻之余,更对整体的宏伟蓝图感到由衷的折服。它真正做到了用现代的眼光,照亮了古典的全貌。

评分

案修当为循,字之误也。(循以形近误为修,又改写作修。《管子·形势》篇“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王念孙云修为循之误。《庄子·大宗师》篇“以德为循”释文、《天地》篇“循于道之谓备”释文并曰“循本作修”。《淮南子,诠言》篇“则动静循理”,《韩诗外传》二作修理。本篇下文“明法度而修理兮”,修亦循之误(详下条),尤为佳证。)“循往古以行恩”谓遵从往古之道以行恩也。明法度而修理兮一云法令修而循理兮。

评分

《古典新义》是闻一多先生古典研究的重要著作,其对《周易》、《诗经》等都有很多新颖见解,对甲骨文字、青铜器铭文的考释也间出新意,是一本研究上古历史文化的名作。然旧版已经脱销,购求困难,今商务印书馆重印出版,且印刷质量高,实为加惠学林之善举。再者,京东网优惠力度大,更使广大学子受益良多。适合历史、考古、文学、哲学研究者购买阅读。

评分

《古典新义》是闻一多先生古典研究的重要著作,其对《周易》、《诗经》等都有很多新颖见解,对甲骨文字、青铜器铭文的考释也间出新意,是一本研究上古历史文化的名作。然旧版已经脱销,购求困难,今商务印书馆重印出版,且印刷质量高,实为加惠学林之善举。再者,京东网优惠力度大,更使广大学子受益良多。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值得一读

评分

这书一开始是八折就销售一空了。后来同套的书唯独它卖的最快,各大书店均告售空,逮着京东做活动,买到一本,真幸运。

评分

2010年,京东商城跃升为中国首家规模超过百亿的网络零售企业。2013年5月京东商超业务正式上线,京东将超市也搬到线上。2013年7月30日,京东首次披露金融布局,称支付业务年底上线。

评分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汉人功利观念太深,把《三百篇》做了政治课本;宋人稍好点,又拉着道学不放手——一股头巾气;清人较为客观,但训诂学不是诗;近人囊中满是科学方法,真厉害。无奈历史唯物史观的与非唯物史观的,离诗还是很远。明明一部歌谣集,为什么没人认真地把它当文艺看呢!”

评分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国民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评分

很好,好喜欢,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像京东618这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