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要关怀是,国家民族主义怎样被发展,它怎样成功和/或未能被“普通”个体所接受,这些个体对此不会质疑更不用说反叛了,相反他们常常把这些由政治、军事和知识精英操纵的文化社会变化当作“自然”过程来接受。这些个体怎样和何故会为国家而牺牲?
作者通过探究日本极权主义意识形态来回答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天皇制度,其肇始于19世纪初,终结于二战末被外界称为“神风”的“特攻队”的建立。
具体而言,作者通过象征美学来探究极权主义的发展。象征与相应的行为,以及仪式与庆典,具有相当大的感召力,它们常常被看作是驱动人们行动的关键因素。这些问题导致作者把象征和仪式的力量置放在“误识”中来理解,也即由于交流的缺乏造成人们从相同的象征和仪式中获得相异的意义。作者选择樱花的象征主义来检验这种现象。
二战末,尽管日本正面临战败,为什么一万多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兵”自愿加入“神风特攻队”?在这部关于象征主义和美学在日本极权主义意识形态中扮演的角色的出色研究中,作者展示了国家如何通过操纵日本历史悠久的樱花的象征意义来说服人们,为天皇“如美丽的飘零的樱花”那样死去是一种荣耀。
作者依据学生兵的日记,描述了这些年轻人的痛苦,乃至他们对帝国意识形态的反抗。这些神风特攻队员热情地向往世界主义的知识传统,因此他们不是以军事眼光来看待樱花,而是视之为一种痛苦的美丽以及他们悲剧性信仰生活的未解心结的象征。作者以日本为例,重新理解了象征交流、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实际动作。
大贯惠美子,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人类学系教授,以历史人类学、象征人类学研究见长。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多次获古根海姆奖等学术奖项。著有《作为自我的稻米》(1993)、《神风特攻队、樱花与民族主义:日本历史上美学的军国主义化》(2003)、《神风特攻队日记:反思日本学生兵》(2006)等。
译者简介:石峰,人类学博士,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教授。
这部书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对二战末战死的几乎被遗忘的神风特攻队员进行了抢救性研究。他们绝非如大众想象的那样,是为天皇而死的狂热的极端民族主义者。作者描述的这些年轻人,认真阅读了大量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很少是真正为天皇而死的。通过把他们放在一个宽泛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作者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具有复杂思想的年轻人。
――罗伯特·贝拉,著有《德川宗教》、《心灵的习性》
这是一部原创的、令人振奋的重要著作。作者通过神风特攻队员的日记和书信,追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仅此就值得一读。
――奈地田哲夫,芝加哥大学
编辑推荐:
我期待的绝对不仅仅是一部冷冰冰的历史记录,而是一次对日本精神深层结构的一次外科手术式解剖,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细节呈现,恰恰满足了这种近乎苛刻的期待。书中对于特攻队队员招募、训练过程中的精神灌输描写得尤为细腻,那种步步为营的“温柔的强制”令人毛骨悚然。它展现了国家是如何利用精英教育中的古典文学素养,巧妙地将“武士道”的残余精神与现代战争的绝望需求进行对接的。尤其是书中对于宣传材料中视觉元素的分析,比如那些手绘的、充满乡愁和决绝的遗书插图,简直是心理战的教科书。这让我意识到,即便是最血腥的战争机器,也需要一套精美的外衣来包裹其本质,而日本军国主义在这方面达到了一个近乎病态的精致程度。这种美学与暴力的共舞,并非偶然,而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文化工程。读完后,那种历史的沉重感并非来自伤亡数字,而是源于对人类情感被系统性扭曲的深切无力感。
评分这本探索日本“神风特攻队”及其背后美学与民族主义思潮交织的著作,无疑为我们理解二战末期极端爱国主义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极具穿透力的视角。作者似乎没有满足于仅仅罗列历史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樱花”这一传统意象是如何被国家意识形态成功地“绑架”和“军事化”的。我特别欣赏其对“美学”与“死亡崇拜”之间复杂关联的剖析。它揭示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下,一种极致的浪漫主义叙事是如何轻易地压倒了对生命本身的珍视。这种将自我牺牲提升到艺术和荣誉顶峰的做法,其背后的心理机制,远比简单的政治宣传要深奥得多。阅读过程中,我不禁思考,当一种文化中的核心美学符号——比如樱花凋零的短暂绚烂——被国家机器赋予了绝对的政治意义时,个体将如何面对自我价值与集体意志的冲突?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只是在评判历史,更是在解析一种危险的文化逻辑,这种逻辑如何能将最温柔的意象转化为最决绝的工具。这种对文化符号权力运作的细致梳理,让人在掩卷之后,仍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它提醒我们,意识形态的渗透往往始于最动人心魄的审美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极其克制而又充满张力的。作者显然下过极大的功夫去搜集那些鲜为人知的私人信件和日记片段,这些第一手资料如同冰冷的钢针,刺破了官方叙事的虚假光环。它成功地平衡了宏大叙事(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战争策略)与微观叙事(个体士兵面对死亡的挣扎与顺从)。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民族主义”这一概念时的层次感,它不是一个扁平化的“邪恶标签”,而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压力、传统儒家伦理、战时信息管制等诸多因素共同编织成的复杂网络。这种细腻的处理方式,避免了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将他们置于一个巨大的历史洪流之中,让他们既是受害者,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推动悲剧的力量。这种审慎的态度,使得全书的论证具有了无可辩驳的学术重量,同时又保持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评分从学术构建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成功地在“文化史”与“军事史”之间架设了一座坚固的桥梁。它没有停留在对特攻行动战术分析的层面,而是将特攻上升到了一个“文化现象”的高度进行研究。比如,它对“散华”概念的解读,清晰地展示了如何从佛教的轮回观中汲取营养,并将其改造为一种对国家绝对效忠的终极表达。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战争研究的认知边界。以往我总是在政治和经济层面思考战争的动因,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美学和文化意识形态在塑造集体行为中的隐秘但强大的驱动力。每一次提到樱花的意象,我都会不自觉地联想到那种瞬间燃烧殆尽的壮烈感,而这本书精确地解释了为什么这种“瞬间”会被推崇到如此极端的地位。对于任何想理解现代日本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导览图。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令人不安的,因为它迫使你直面人性在极端压力下可能展现出的复杂乃至扭曲面貌。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后感到振奋或宣泄的作品,而是一本让你坐下来,沉思良久,并对“何谓荣誉”产生深刻怀疑的作品。作者对“美学化”过程的揭示,尤其令人警醒,它揭示了任何强大的意识形态,无论多么崇高或浪漫,只要与暴力结合,就可能导向毁灭性的后果。全书的论证逻辑严密,语言精准有力,没有丝毫的煽情,但其内容的沉重感自然而然地穿透纸面。它成功地做到了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极端事件,提升到了一个关于人类文化心理、美学政治学以及牺牲伦理的普遍性讨论层面。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只记录了历史,更是在解构历史如何被“美化”并最终“利用”的过程。
评分你的灵魂对着起伏的波浪就会退缩。
评分拜伦
评分为这快乐,我们迎向战斗。
评分正品。好用。便宜。
评分很好,非常好,很喜欢这本书,包装也很好,看起来很舒服。
评分总算出简体版了,是本好书
评分很好,非常好,很喜欢这本书,包装也很好,看起来很舒服。
评分量一量我们的版图,看一看我们的家乡!
评分书不错,内容很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