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药真诀(套装上中下册)

上药真诀(套装上中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圆明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方剂学
  • 上药
  • 医术
  • 传统医学
  • 养生
  • 古籍
  • 医学
  • 中医药学
  • 临床经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901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074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87
套装数量: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上药真诀(套装上中下册)》为什么要用“上药真诀”作为书名?
  因为我们江西玉皇古宫的根本经典《高上玉皇心印经》的开篇首句,即为“上药三品,神与气精”。
  这里的“上药”,是对应“下药”而言。所谓“下药”应该是指中医药里的各种植物类药物,当然也包括少量矿物类、动物类药物。

目录

上册
绪论
玉皇本行
高上玉皇本行集经
高上玉皇满愿宝忏
第一编 通说
摄生养性
抱朴子养生论
养性延命录
洞真西王母宝神起居经
枕中记
保生铭
存神炼气铭
孙真人摄养论
唐太古妙应孙真人福寿论
千金方选
禁经
太清道林摄生论
太上保真养生论
上清三真旨要玉诀
上清太极真人撰所施行秘要经
摄生纂录
保生要录
混俗颐生录
三元延寿参赞书
长生诠经
太清导引养生经
养生咏玄集
四气摄生图
彭祖摄生养性论
显道经
道生旨
养生辨疑诀
下元歌
第二编 修真
诸经旨要
黄素内法
八朝三元内礼隐法
内除罪籍
三元隐谢解秽内法
大帝开结经法
祝太一帝君法
慎忌法
帝君捕神祝
遏邪大祝
三天正法祝魔神
思三台厌恶法
帝一烧香祝
魂胎受馨祝
……
中册
下册

精彩书摘

  《上药真诀(套装上中下册)》:
  《河图帝视萌》日:侮天时者凶,顺天时者吉。春夏乐山高处,秋冬居卑深藏,吉利多福,寿考无穷。
  《雒书宝予命》日:古人治病之方,和以醴泉,润以元气,药不辛不苦,甘甜多味,常能服之,津流五脏,系在心肺,终身无患。《孔子家语》日:食肉者勇敢而悍,虎狼之类。食气者神明而寿,仙人、灵龟是也。食谷者智慧而夭;人也。不食者不死而神。直任喘息而无思虑。
  《传》日:杂食者,百病妖邪所钟,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
  太史公司马谈日:夫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神形早衰,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故人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托者,形也。神形离别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故乃圣人重之。夫养生之道,有都领大归,未能具其会者,但思每与俗反,则暗践胜辙,获过半之功矣。有心之徒,可不察欤。
  《小有经》日: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志,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憔煎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无多者,几乎真人大计。奢懒者寿,悭勤者天,放散劬吝之异也。田夫寿,膏粱夭,嗜欲少多之验也。处士少疾,游子多患,事务繁简之殊也。故俗人竞利,道士罕营。
  胡昭日:目不欲视不正之色,耳不欲听丑秽之言,鼻不欲向膻腥之气,口不欲尝毒刺之味,心不欲谋欺诈之事,此辱神损寿。又居常而叹息,晨夜而吟啸,干正来邪也。夫常人不得无欲,又复不得无事,但当和心少念,静身损虑,先去乱神犯性,此则啬神之一术也。
  《黄庭经》日: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名日饮食自然。自然者,则是华池。华池者,口中唾也。呼吸如法,咽之则不饥也。
  《老君尹氏内解》日:唾者,凑为醴泉,聚为玉浆,流为华池,散为精浮,降为甘露。故口为华池,中有醴泉,漱而咽之,溉藏润身,流利百脉,化养万神、支节、毛发,宗之而生也。
  《中经》日:静者寿,躁者夭。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然静易御,躁难将,尽顺养之宜者,则静亦可养,躁亦可养。
  韩融元长日:酒者,五谷之华,味之至也,亦能损人。然美物难将而易过,养性所宜慎之。
  邵仲湛日:五谷充肌体而不能益寿,百药疗疾延年而不甘口。甘口充肌者,俗人所珍;苦口延年者,道士之所宝。
  《素问》日:黄帝问岐伯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百岁而动作不衰;谓血气犹盛也。今时之人,年始半百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将人之失耶?岐伯日: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则阴阳,和于术数,房中交接之法。饮食有节,起居有度,不妄动作。故能与神俱尽,终其天命,寿过百岁。今时之人则不然,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游于阴阳,生治起居,无节无度,故半百而衰也。
  ……

前言/序言

  本书为什么要用“上药真诀”作为书名?
  因为我们玉皇祖庭——江西玉皇古宫的根本经典《高上玉皇心印经》的开篇首句,即为“上药三品,神与气精”。
  这里的“上药”,是对应“下药”而言。所谓“下药”应该是指中医药里的各种植物类药物,当然也包括少量矿物类、动物类药物。
  我们为什么要编写本书?很多年前就有道友、信众、医过的患者以及对医道的爱好者,不断在说,师父出本关于道医的书吧,给大家在某一些时候有所启迪。
  起初,我有些反感,主要是因为:一、他们并不了解修行人的思想,修行人怕太多沾染俗间法。二、真正修行人对于宣传如仇敌,因为“道”在低处,明知自己算不上大家,明知自己只是有祖师爷的加持,调理了一些别人不治的病人,也明知这几年通过一些病案以及一些感应,和先辈们的传承有了一些经验而已……这些真的不敢贪功。就像有时候与某些人交谈时谈到,八卦相数,不是谁现在发明的,只是现代谁发现了而已;音乐疗法也不是谁现在发明的,也只是现在谁发现了而已。近年来,一些人打着道医的旗号开学办班,一些部门也在发“道医”之类的证书,一些懂点中医的都摇身一变,穿身道服或唐装,也变成为了“道医”!“道医”一下子成了热门“行业”,现在世间流传一句话:西医治不好找中医,中医治不好找道医。
  什么是真正的道医?我们认为,道医是以道家道教的哲理为指导,以三品上药“神与气精”为主要内涵而调理与提升身心生命状态与层次的一种特殊的理论与实践,是历代道家道教界的道长经过多年的修炼而提炼出来的有关人类生命健康、长寿的一个特殊医学派别。
  几千年来,“医道同源”,“医道不分”。道教、道教医学与世间普通中医有着深刻的关系。历代道长们研究道医既是出于自身养生长寿以及修炼成道之需要,也是出于济世利人以及积功累德之愿念。道医为世间普通中医的创立提供了内证的方法,道医为提升世间中医药的不断发展予以了理论指导,道医是隐匿在世间中医体系背后的一个内在医学体系。中医药学里的重要人物,多为道家道教的高道人士,诸如神农、扁鹊、葛洪、华佗、陶弘景.孙思邈、王冰、杨上善、李时珍等等,是他们为中医药学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药真诀》并非一本简单的药物汇编,它更像是一部跨越数千年中国医学智慧的史诗,是无数医家悬壶济世、求索不辍的结晶。这套包含上、中、下三册的巨著,以其宏大而精深的体系,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完整而鲜活的中医药学世界。它不仅仅记录了琳琅满目的药材,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药物背后的生命哲学、阴阳五行之理,以及如何以草木、矿石、动物之躯,调和人体内外的失衡,实现身心的和谐与安宁。 上册:溯源问道,本草之基 《上药真诀》的上册,宛如一位睿智的长者,带领我们循着中医药学发展的脉络,回溯至那最初的萌芽与 formative 时代。它并非急于罗列药材的性味功效,而是着重于建立读者对中医药学基本理论框架的认知。 理论溯源与思想基石: 上册会深入浅出地阐述中医理论的源头,例如《黄帝内经》所奠定的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这些理论并非枯燥的哲学思辨,而是指导临床实践的根本大法。理解了阴阳的相互依存与制约,便能洞察疾病的发生发展;掌握了五行的生克制化,便能理解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书中会通过形象的比喻和贴切的论述,让读者体会到这些古老智慧的生命力。 本草的起源与发展: 追溯本草学的发展历程,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历代本草学家的不懈努力,如《神农本草经》的“上品、中品、下品”分类原则,再到《本草纲目》的集大成,都将在上册中得到详尽的梳理。这种梳理并非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展现了先贤们如何从实践中发现、认识、运用天然药物的过程,体现了他们对自然万物深刻的观察与洞察力。 药材的初探与辨识: 在理论框架搭建之后,上册开始介绍一部分最基础、最常用、也最具有代表性的药材。这些药材的选取,往往是具有代表性的,比如能够清热解毒的菊花,能够健脾益气的党参,能够疏散风寒的生姜等。对于每一种药材,书中会详细描述其: 正名与别名: 确保药材名称的准确性,避免混淆。 形态特征: 详尽描绘其根、茎、叶、花、果、种子等的外观,辅以精美的插图(若有),帮助读者在实际采药或购买时准确辨识,避免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产地与采收: 了解药材的最佳产地和适宜的采收季节,这直接关系到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炮制初识: 简要介绍一些基础的炮制方法,如晒干、炮制、炒制等,为后续深入理解药性变化打下基础。 性味归经: 阐述其性味(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以及所归的经络,这是理解其药效的关键。 主要功效: 简述其核心的治疗作用,如清热、解毒、散寒、补虚等。 药物配伍的初步理解: 上册还会引入药物配伍的基本概念,例如“君臣佐使”的原则,单味药与复方药的优势,以及一些基础的配伍禁忌。这部分内容让读者初步认识到,中医药并非简单的药物堆砌,而是讲究整体观念和协同作用。 《上药真诀》的上册,如同一扇古老而厚重的门,推开它,我们得以窥见中医药学博大精深的殿堂,为接下来的深入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它教会我们如何“望”与“闻”天然药物,如何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始认识和理解这些大自然的馈赠。 中册:辨证施治,方剂之魂 承接上册的理论与本草基础,《上药真诀》的中册则将重点放在了临床实践的灵魂——方剂。它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疾病的证候来选择和组合药物,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辨证论治的深化: 中册会进一步细化辨证论治的原则,深入讲解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准确判断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兼夹证。每一个证型都会有详细的描述,包括其临床表现、舌脉特征、以及常见的病理机制。例如,对于“湿热壅盛”的证型,书中会列举其可能出现的发热、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等表现,并解释其内在的病理生理过程。 方剂的构成与运用: 这是中册的核心内容。它会系统地介绍各种经典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方解、加减变化以及配伍意义。 经典方剂的剖析: 选取历代名方,如麻黄汤、桂枝汤、白虎汤、小柴胡汤、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等,对每一个方剂进行深入的剖析。方解部分会详细解释方剂中每一味药物的作用,它们之间如何配合,如何形成整体的治疗效果。例如,麻黄汤中的麻黄宣肺散邪,桂枝助阳解肌,杏仁降逆止咳,炙甘草调和诸药,共同达到发汗散寒、宣肺平喘的目的。 方剂的加减变化: 详细讲解如何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患者的体质差异,以及兼夹证的出现,对经典方剂进行加减。这是方剂灵活运用的关键,体现了中医药的“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特点。书中会举例说明,如针对肺热咳嗽,可在麻黄汤基础上加桑叶、菊花以清肺热;针对风寒挟湿,可在桂枝汤基础上加苍术、白术以健脾祛湿。 临证要诀与经验谈: 除了理论阐述,中册还会融入大量临证要诀和名医经验。这些经验往往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例如如何区分表里、寒热的相似症状,如何应对药物的副作用,以及在疑难杂症中的治疗思路等。这部分内容极大地增强了方剂运用的实践指导意义。 不同治法下的方剂: 根据不同的治疗法则,如扶正、祛邪、调和、固涩等,对相应的方剂进行分类介绍。例如,补益类方剂侧重于改善脏腑功能、恢复正气;祛邪类方剂则侧重于消除致病因素。 药物配伍的深入理解: 在上册的基础上,中册会更深入地探讨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如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反、相恶等。这些配伍原则,对于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至关重要。 《上药真诀》的中册,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厨师,将药材这“食材”,通过精妙的“配方”和“烹饪”(辨证施治与方剂运用),调制出能够调理身体、治愈疾病的“佳肴”。它教会我们如何“辨”病,“施”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下册:养生保健,长寿之秘 《上药真诀》的下册,将目光从疾病的治疗转向了更为广阔的领域——养生保健与生命的延展。它并非是医学的结束,而是将中医药的智慧,升华到了预防疾病、延年益寿、提升生命质量的更高层次。 生命哲学的升华: 下册会进一步阐述中医药学中关于“治未病”的思想。疾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生活不规律、情志失调、饮食不当等因素,导致身体逐渐积累了失衡。而“治未病”,便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身心健康,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书中会强调“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理念,认为人的健康与自然环境、社会心理息息相关。 养生理论与方法: 饮食养生: 详细阐述食物的性味、营养成分与人体脏腑功能的关系。根据四季变化、体质强弱,提出具体的饮食原则和禁忌。例如,春季宜食辛甘、疏散,夏季宜食甘淡、清热,秋季宜食滋润、敛肺,冬季宜食温热、补益。书中还会介绍一些具有食疗作用的药膳方,将日常饮食与药物的治疗、保健功效相结合。 起居养生: 强调规律作息的重要性,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伤精耗气。还会涉及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人群的起居建议,以及如何根据自然界的节律调整自己的生活。 情志养生: 深入探讨情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如果过度或失调,都会损伤相应的脏腑。书中会介绍如何通过调整心态、修身养性来保持情志的平和,如练习太极拳、冥想、书法等,以及如何在不利的情绪下进行自我疏导。 运动养生: 介绍多种适合不同人群的传统养生功法,如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阐述其如何通过肢体运动、呼吸调节、意念集中来强身健体、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药食同源与滋补佳品: 在本草知识的基础上,下册会重点介绍一些具有滋补、强身、延缓衰老功效的药材和食物。这些药物往往性味平和,长期服用也无碍。例如,人参、枸杞、黄精、灵芝、阿胶等,书中会详细介绍它们的功效、适宜人群、服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特殊人群的养生: 针对孕妇、儿童、老年人、亚健康人群等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的养生指导。例如,孕期如何安胎保胎,产后如何调理恢复;儿童如何助长发育,预防疾病;老年人如何延缓衰老,保持活力。 方剂的养生运用: 部分具有温和滋补功效的方剂,也会在下册中有所体现,但侧重点在于长期调理、改善体质,而非急性病症的治疗。 《上药真诀》的下册,如同一位睿智的长者,教会我们如何与自己的身体和谐相处,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健康之道,最终达到“上医治未病”的最高境界,实现生命的和谐与长寿。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药物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的智慧之书,一部传承了数千年中医药文化精髓的宝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拿到手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用心制作的。封面那古朴的纹路和泛黄的书页质感,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神秘而充满智慧的年代。我特别喜欢那种老书特有的纸张味道,每一次翻动,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讲究,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严谨和敬畏之心。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里面的内容更加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珍品,放在书架上都觉得整个房间的“气场”都变了。我很少见到如此用心的实体出版物,真心为制作团队点赞。对于热爱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古代医书有情怀的人来说,光是这份外在的诚意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

坦率地说,初次接触这套书时,我带着一丝怀疑,毕竟市面上关于“秘籍”类的书籍太多,很多都名不副实。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其极强的内在一致性和体系的自洽性。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闭环,每一个论点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基于前文或更深层理论的推导。这种行文风格非常符合古代士人对知识的构建习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它不迎合读者的惰性思维,而是要求读者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去。这种严肃而又充满探索性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仿佛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每往上一步,看到的风景都更加辽阔和震撼。这是一本需要时间去沉淀、去尊重的书。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研究古代的精微之学,尤其关注那些关于“气”与“形”相互作用的论述。这本书在阐述这些宏大概念时,那种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非常令人耳目一新。它不像某些现代解读那样将古籍简单地“科学化”或“神秘化”,而是很忠实地保留了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比如其中对某一特定药材的描述,不仅仅停留在它的药理功效上,更深入到它生长的环境、采摘的时辰,甚至与天地之间微妙的呼应关系。这种全息的、系统性的视角,让读者明白,在古代的认知体系中,任何一个单一元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体宇宙中的一个微观投影。这种深层的哲学思辨,远超出了单纯的医学范畴,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世界观的校准。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传统工艺爱好者,我对书中提及的某些制作流程和材料处理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对一些传统技艺的描述,细节之丰富,简直像是一份失传已久的操作手册。我尤其留意了关于药材炮制的那些章节,里面提到的火候控制、浸泡时间的精确掌握,以及用不同介质进行煅烧的程序,都展现了古代匠人对自然物性的深刻洞察。这些描述不是浮于表面的介绍,而是带有强烈实操指导性的文字。虽然我可能没有条件完全复刻书中所述的全部环境,但仅仅是理解了背后的逻辑和原理,就已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手工艺流程的认知边界。这部分内容,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来说,都是极具参考价值的资料。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进行了一次漫长而深入的学术拜访。它的叙述方式非常贴合古代经典的语境,没有过多现代化的润饰或解释,这反而逼迫读者必须沉下心来,调动自己所有的理解力和联想力去揣摩每一个字背后的深意。初读时,确实会觉得晦涩难懂,需要反复咀嚼和对照着其他辅助材料去理解那些看似跳跃的论述。但一旦抓住了一条关键的脉络,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是无与伦比的。它考验的不是速读能力,而是那种深入钻研、融会贯通的耐力和悟性。对于那些只追求“快餐式”养生知识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不太友好,但对于真正想探究事物本源的求知者来说,它提供的路径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

鸿篇巨制,内容丰富,道医精华

评分

非常喜歡的一本書!

评分

以后买现今人编辑的书要多看看再买。

评分

我都说你安排了,随便的意思是随便你安排,我执行命令就好

评分

道医。。。。。。。。。。。。。。。。。

评分

不错,一次满意的购物。

评分

很好的道家法门资料书,买来收藏待看。

评分

一套难得的学习道医的好书!

评分

挺好的,图书包装有个纸箱,虽然不是很结实,书是完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