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案例集

中国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案例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纪术茂,高北陵,张小宁 编
图书标签:
  • 精神障碍
  • 刑事责任能力
  • 案例分析
  • 法律医学
  • 司法鉴定
  • 精神病学
  • 犯罪心理学
  • 临床实践
  • 法医鉴定
  • 精神卫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16924
版次:1
商品编码:1061797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33
字数:17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案例集》的核心在于提供讨论刑事案例鉴定中责任能力评定的平台。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完善及司法人员执业能力与水平的提高和民众法律意识的加强和提高,对刑事案件鉴定提出更高要求,但司法精神病鉴定技术却因受到学科发展的限制,对同一案例出现各抒己见的不同鉴定结论的情况十分常见,这就必然对司法部门顺利结案带来影响,使社会公众对司法精神病鉴定结论可信性产生质疑。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对司法精神病鉴定如何进行规范已成了全国各地同道深感忧虑的当务之急,其中最成热点的是期望出台一份具共识、易操作的刑事责任能力评定大纲(或标准),以此作为刑事案件鉴定的参考。其呼声之高,通过了解近几届全国司法精神病学术会议上的热烈气氛就足见一斑。本人在主持全国司法精神病学组工作的近四五年来就一直希望能促进完成这项研究成果。应该肯定,对这项工作贡献最大是贾谊诚教授、纪术茂教授及蔡伟雄主任法医师等学者,他们都独立提出过评定标准的见解。遗憾的是,虽经全国司法精神病学会议上下多次的讨论,最后尚难有取得一致意见的评定标准出台。这其中的难处,读者通过阅读《中国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案例集》可以得到理解。近几十年来,虽然医学科学发展很快,但精神医学基本上还是停留在描述性的水平,很多高科技的检测手段尚难对精神疾病诊断提供更多帮助,因此临床诊断上的各抒己见仍难避免;在具体刑事司法案例鉴定时,对于辨认和控制能力的法律概念应用上,更可能参与各自的主观成分,使得同一案例,甚至即使同一诊断的案例在不同鉴定机构和不同鉴定人作出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时经常出现不同意见,甚至截然相反的意见。所以,即使在形式上有一个共同认可的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标准,在具体案例掌握上仍难免出现见仁见智的结论。因此,像《中国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案例集》这样通过列举案例的方式进行讨论可能更有助于统一认识,从这个现状出发,《中国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案例集》的出版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作者简介

纪术茂,陕西富平人,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市突出贡献专家。1964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同年留校从事精神科临床、教学和科研46年。1979年在西安精神卫生中心创建司法精神病学和心理研究室,现兼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司法精神病学学组委员(曾任副组长10余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MMPI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省心理评估委员会主任委员、省人口发展与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注册对外鉴定专家、西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等。曾任《中华精神科杂志》、《中华行为医学科学杂志》等编委。著有《精神疾病与法律》(法律出版社1984),《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最新研究与多类量表解释》(科学出版社,2004年),参编《中国精神疾病案例集》、《司法精神鉴定的疑难问题及案例》等10部。主持和参与修订十多套心理测验。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市级2项。2007年主持完成《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大纲》等项目。
高北陵,女,1957年10月出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导师。1982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并留校从事精神医学工作,1997~1999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国立精神病院博士后训练站司法精神病学访问学者。从事精神病学30年,从事司法精神病学20余年,现任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司法精神病学学组副组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委员会委员,《国际精神病学杂志》特约编委。在精神医学司法鉴定研究方面获得国家、省、市科研基金9项;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法医精神损伤学》、《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与精神伤残鉴定争议案例评析》,参编全国高等学校教材《法医精神病学》、《内科急症学》、《精神病学》、《司法精神鉴定的难点与文书》、《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实务》等教科书8部,2007年参与完成《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大纲》等项目。

内页插图

目录

序一杨德森
序二郑瞻培
编写说明
第1章 绪论
第一节 历史回顾
第二节 刑事责任能力的司法精神医学评定
第三节 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第四节 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书格式

第2章 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案例
案例2.1 器质性(癫痫)精神障碍涉嫌杀人——拦截机动车的人
案例2.2 躯体疾病(肺炎)所致器质性意识障碍涉嫌故意杀人——双侧肺炎
案例2.3 梅毒螺旋体感染所致智能障碍涉嫌盗窃——麻痹性痴呆
案例2.4 脑外伤所致器质性智能障碍涉嫌抢劫——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案例2.5 器质性(阿尔茨海默病)精神障碍涉嫌故意杀人——怕被人投入大海的人
案例2.6 颅脑外伤所致妄想性(精神分裂样)障碍涉嫌伤害致死——专袭耄耋之人
案例2.7 器质性(脑积水)妄想性障碍涉嫌故意伤害——变粗鲁的女教师
案例2.8 颅脑外伤所致器质性精神障碍(躁狂状态综合征)涉嫌抢劫——拦路抢劫者
案例2.9 脑外伤所致器质性人格改变涉嫌盗窃——目无组织纪律的军人
案例2.10 继发性癫痫(马凡氏综合征)致器质性人格改变涉嫌杀人——怨天尤人
案例2.11 癫痫所致器质性人格改变涉嫌乱伦杀人——乱伦杀人
案例2.12 多发梗塞(脑皮层为主)血管性痴呆涉嫌伤害——畏罪潜逃?
案例2.13 甲亢所致精神障碍涉嫌故意伤害——手术刀
案例2.14 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涉嫌故意杀人——杀害妻女的商场经理

第3章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案例
案例3.1 普通醉酒涉嫌杀人——酒后开枪射击致人死亡
案例3.2 单纯醉酒、酒依赖涉嫌故意伤害致死——酒后水果刀捅人
案例3.3 普通醉酒涉嫌强奸杀人——酒后强奸未遂杀人
案例3.4 女性醉酒时遭受性侵犯的司法精神鉴定——女主播被轮奸
案例3.5 普通醉酒涉嫌伤害致人死亡——骑摩托车的人
案例3.6 复杂醉酒涉嫌强奸——出名的模范人物
案例3.7 复杂醉酒涉嫌杀人——工商局家属院的惨案
案例3.8 复杂醉酒涉嫌枪击杀人——开枪射杀同事
案例3.9 病理性醉酒涉嫌抢劫、交通肇事——想抢个汽车去看孩子
案例3.10 酒精所致震颤谵妄系列杀人——两日滴酒未沾
案例3.11 酒精所致震颤谵妄涉嫌伤害——当天并未饮酒
案例3.12 酒精所致幻觉症涉嫌杀人——脱鞋子跑得快点
案例3.13 酒精所致多形性精神障碍涉嫌杀人——连续饮酒之后
案例3.14 酒精所致“病理性心境恶劣”涉嫌杀人——醉酒醒后轻生的人
案例3.15 急性醉酒涉嫌抢劫、伤害、妨害公务——532次列车上的事
案例3.16 复杂醉酒涉嫌流氓滋事、持枪劫持人质——忘了?
案例3.17 精神活性物质(冰毒、大麻)所致精神障碍者凶杀——在某休闲中心发生的惨案
案例3.18 药物(异烟肼)中毒所致精神障碍涉嫌故意杀人——离奇的夫妇杀婴

第4章 精神分裂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案例
案例4.1 偏执型分裂症涉嫌劫持民用航空器——为了诺贝尔文学奖
案例4.2 偏执型分裂症嫉妒妄想胁迫妻子诬告他人——处处有陷阱,防不胜防
案例4.3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涉嫌破坏公私财物、伤害——与“关圣帝君”过不去
案例4.4 未定型精神分裂症涉嫌杀人——拿斧头闯江山
案例4.5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涉嫌爆炸杀人灭门——头戴安全帽、顶铁锅的青
案例4.6 未定型精神分裂症涉嫌故意伤害——有精神病,不是故意的
案例4.7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分裂人格涉嫌放火、杀人——烧老百姓房子的“科学家”
案例4.8 未定型精神分裂症涉嫌放火、敲诈勒索——案子是我做的
……
第5章 心境障碍
第6章 其他非器质性0精神病障碍
第7章 癔症
第8章 神经症
第9章 应激相关障碍
第10章 迷信、气功所致精神障碍
第11章 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障碍
第12章 性心理与性功能障碍
第13章 精神发育迟滞
第14章 无精神病
第15章 诈精神病

精彩书摘

第6章,其他非器质性精神病性障碍。集中讨论妄想性精神障碍[F22]、急性短暂精神病性障碍[F23]和感应性妄想障碍[F24],包括16个案例。妄想性精神障碍涉嫌诈骗、伤害、杀人等行为屡见不鲜,极容易引起诊断歧见和责任能力评定的困难。因此,安排了4个案例,并有长期随访结果。通过案例6.4 ,希冀有关部门注意某些当事人的合理要求,有利于保护精神病患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安定和谐。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涉嫌各类案件,几乎仅见于司法精神病学,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旅途性精神病也随之增加,但是作为群体性出现伤害行为时,不同被鉴定人的责任能力评定是鉴定时遇到的难题之一。因此,安排了2个案例。
第7章,癔症。编辑了10个案例。ICD-10编码F40-F48包括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与CCMD一3编码4的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被分成三部分,即第7-9章。癔症是司法精神病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因此单独列为一章讨论。癔症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一些案例达到精神病性障碍,而且需要与迷信鉴别。

前言/序言


法律前沿的审视:特定群体法律权益保障的理论与实践探析 图书简介 本书以一种跨学科的视角,深度剖析了在当代法律体系中,特定弱势群体在面对法律程序、权利救济以及社会融合等方面所面临的独特挑战与潜在的法律风险。全书摒弃了对单一案件的机械罗列,转而聚焦于支撑整个法律体系公平运行的宏观结构、司法理念的演变以及具体制度设计在实践中的作用与局限。 第一部分:法律哲学与人权基础的重构 本部分旨在为理解特定群体权益保障的必要性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石。我们首先回顾了近现代法律思想史上关于“自然法”与“实证法”的经典争论,并着重探讨了在人权概念不断扩展的背景下,法律应如何超越形式平等,实现实质平等。 1.1 法律的能动性与社会正义的追求 本章批判性地考察了法律系统在面对社会结构性不公时可能展现的惰性。我们引入了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德沃金的“权利作为权利”的理念,并将其置于社会福利与个人自由的张力之中进行细致的辨析。重点分析了“合理便利”(Reasonable Accommodation)原则在不同法律领域(如劳动法、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中的具体应用及其在司法实践中遭遇的障碍。 1.2 弱势群体界定的模糊性与法律风险 法律文本往往追求清晰的界限,然而,现实中的群体划分却是流动的、多维的。本章详细探讨了如何界定“弱势群体”——是基于生理、心理、社会经济地位,还是基于权力结构中的相对劣势?我们通过对若干国际人权公约的解读,论证了法律界定标准的动态演变趋势,并指出了界定不明确可能导致的法律真空地带,例如,在涉及跨代际权益或边缘群体交叉性身份认定时,现有法律框架的解释困境。 1.3 司法能动性边界的重申与审慎 司法机关在填补立法空白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本章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法域中“司法能动性”的理论基础,探讨了法官在解释法律、创设新的法律原则时,应当遵循的克制与审慎原则。特别关注了在涉及高度专业性判断的案件中,法院如何平衡法律适用与专业证据采信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避免“以司法取代立法”的风险。 第二部分:程序正义的深化与证据规则的调适 程序的公平性是实现实体正义的保障。本部分聚焦于特定群体在参与法律程序时,其权利如何被现有程序规则有效保障,或在何种程度上被忽视。 2.1 信息获取与沟通障碍的克服 对于存在特定沟通障碍的个体而言,传统的诉讼告知、听证陈述等程序可能形同虚设。本章详细考察了适用于特定司法管辖区的替代性沟通机制,如手语翻译、易懂语言(Easy-to-Read)文件的提供规范,以及利用技术手段(如远程视频审理)对程序公平的提升作用。重点分析了在证据交换和庭前准备阶段,如何确保弱势一方能够充分理解复杂的法律文书和程序要求。 2.2 举证责任的分配与特殊考量 在许多法律争议中,信息优势或证据控制权往往偏向于强势一方(如大型机构、国家机关)。本章深入研究了在特定情境下,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应如何进行逆转或减轻。这不仅包括了传统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置,更扩展到行政复议和环境诉讼中,如何构建有利于信息劣势方的证明框架。 2.3 证据的采信标准:科学性与法律性的平衡 本部分重点分析了在涉及复杂科学认定(如医学鉴定、心理评估)的案件中,法院如何对专业证据进行审查和采信。我们考察了“达伯特标准”(Daubert Standard)等国际证据规则的精髓,并讨论了如何确保用于影响判决的专业意见本身不带偏见,不被用于支持预设的法律结论,从而维护证据采信的客观性与中立性。 第三部分:救济机制的创新与系统性改革的路径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着眼于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构建一个对特定群体更具包容性和响应性的法律救济系统。 3.1 集体诉讼与代表诉讼的效力分析 在涉及广泛且分散的个体权益受损时,个体诉讼往往效率低下。本章详细比较了不同法域中集体诉讼(Class Action)和代表诉讼的结构差异、门槛设定及其在实践中对弱势群体权益的放大作用。特别探讨了“选择退出”(Opt-Out)机制在涉及高度敏感信息案件中的伦理考量。 3.2 替代性争议解决(ADR)机制的适用性拓展 仲裁与调解作为非诉讼解决途径,其灵活性为处理复杂个案提供了新的空间。本章分析了调解员在处理涉及身份认同、情感创伤等非纯粹经济利益争议时所需的特殊技能和伦理约束。我们提出了一套针对特定群体争议的“赋权式调解”(Empowerment Mediation)框架,旨在确保当事人能够在自主、知情的情况下达成和解。 3.3 法律援助与司法资源的优化配置 高质量的法律援助是实现程序正义的前提。本章超越了简单的资金投入讨论,转而关注法律援助服务的质量、覆盖面和专业化程度。通过对若干发达国家法律援助体系的案例研究,提出了建立专业化法律援助中心、推行“法律健康检查”(Legal Health Check-up)等创新模式,以期更早地识别并介入潜在的法律风险。 结语:迈向更具韧性的法律共同体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呼吁法律界超越对传统案例模式的固守,以更具前瞻性和人文关怀的视野,审视法律体系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法律的温暖不仅触及主流,更能切实覆盖每一个身处结构性困境中的个体,最终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韧性”与“包容”的法律共同体。本书适合法律学者、司法实务工作者、社会政策制定者以及关注人权与社会公平的普通读者深入研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对精神健康问题的日益关注,如何正确、科学地处理涉及精神障碍的刑事案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一直认为,法律的公正性,不仅体现在对犯罪行为的惩处,更体现在对个体特殊情况的考量。这本书的名称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预示着我们将有机会深入了解那些在司法实践中真实发生过的案例,并通过这些案例来理解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复杂性。我非常好奇,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作者将如何引入精神医学的专业知识,例如如何准确地诊断精神疾病、如何评估疾病对个体认知和行为能力的影响。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不同法域在处理此类问题上的差异,以及我国在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对于法律从业者、心理健康专业人士,乃至普通公众而言,这本书都将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读物,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更科学、更理性、更富有同情心的认知。

评分

我一直觉得,法律的背后,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人文关怀的体现。当一个人因为精神障碍而卷入刑事案件时,如何界定其责任能力,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伦理挑战的问题。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在严谨的法律框架下,如何去理解和审视那些在常人看来“不正常”的个体,以及如何平衡社会公正与个体权益。我尤其关注的是,在案例的选取上,是否能够覆盖到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以及它们在司法实践中可能引发的各种争议。作者是否能够深入剖析每一位个体的具体情况,结合最新的精神医学诊断标准和法律适用原则,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评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例如证据的收集、专业意见的采纳、以及不同角度的辩护与控诉之间的碰撞。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启发读者思考,如何在法律体系中更好地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如何在追究刑事责任的同时,也给予遭受精神困扰的个体应有的理解和救助。

评分

阅读本书,仿佛踏上了一段探寻人类心灵深处秘密的旅程,同时又置身于严谨的法律殿堂。精神障碍与刑事责任能力之间的界限,往往模糊不清,充满了挑战。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描绘出这片复杂区域的全貌。我好奇作者如何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去解读精神疾病患者在犯下罪行时,其内在的认知和意志是否受到了严重影响。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医学上的诊断如何转化为法律上的判断?在案例的选取上,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引发广泛讨论的案件?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在复杂的案情面前,评定者是如何运用专业的知识和审慎的态度,去层层剥离事实,最终做出公正的裁决。这本书不仅是对法律条文的解读,更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体察,它将帮助我们理解,在追究法律责任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给予那些被疾病困扰的个体,一份应有的理解和尊重。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很喜欢,封面配色沉稳大气,采用了比较写实的插画风格,能够大概窥见其主题的严肃性。拿到手的时候,厚度适中,纸张的质感也很好,触感温润,印刷清晰,这对于需要反复翻阅的专业书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一直对心理学和法律交叉的领域很感兴趣,尤其是涉及精神障碍的刑事责任能力评定,这部分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通过各种新闻报道或影视作品接触到,但往往只是冰山一角,缺乏深入的理解。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对于知识的渴求,我期待它能为我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让我对这一复杂而敏感的议题有更全面、更专业的认识。从目录上看,内容排布很有条理,从基础理论的阐述到具体案例的分析,循序渐进,相信即使是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通过这本书的学习,逐渐建立起对这一领域的认知框架。我特别关注的是它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实际操作的指导,例如在案例分析部分,是否能够详细说明评定的流程、依据的标准以及可能遇到的困境,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的内容。

评分

长期以来,公众对于精神障碍者在刑事案件中的角色,存在着一些刻板印象和误解。我们往往容易被案件本身的戏剧性所吸引,而忽略了背后更深层次的心理和社会因素。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让我们能够从专业、系统的角度去审视这一议题。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案例背后的评定标准和法律依据,例如,在评估一个人的精神障碍是否影响其刑事责任能力时,究竟需要考量哪些关键因素?是否存在一套普遍适用、却又能够充分考虑个体差异的评定体系?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详实的案例,揭示评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灰色地带,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尽量减少主观臆断和偏见。此外,我也对书中可能探讨的伦理困境和法律漏洞感到好奇,例如,如何平衡受害者权益和社会安全与精神障碍者的人权?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知识,更在于引发思考,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包容的社会。

评分

十分气愤,一下买了几十本书,自动分单,这批发了3本,发书连个盒子都没有,一层塑料袋坏了,书也损坏了,另外两本已经申请换货,这一本很厚的皮边角也损坏,很心疼,考虑书太厚换货也不方便就勉强不换了。一本书可能要看一辈子,刚发来货就这样,京东太不负责任了!其它地方的书比这还便宜,相信京东自营,才宁可贵也买自营的,居然出这种事,京东就这么砸牌子吗,下次不再在京东买书!!!!!!!!

评分

十分气愤,一下买了几十本书,自动分单,这批发了3本,发书连个盒子都没有,一层塑料袋坏了,书也损坏了,另外两本已经申请换货,这一本很厚的皮边角也损坏,很心疼,考虑书太厚换货也不方便就勉强不换了。一本书可能要看一辈子,刚发来货就这样,京东太不负责任了!其它地方的书比这还便宜,相信京东自营,才宁可贵也买自营的,居然出这种事,京东就这么砸牌子吗,下次不再在京东买书!!!!!!!!

评分

十分气愤,一下买了几十本书,自动分单,这批发了3本,发书连个盒子都没有,一层塑料袋坏了,书也损坏了,另外两本已经申请换货,这一本很厚的皮边角也损坏,很心疼,考虑书太厚换货也不方便就勉强不换了。一本书可能要看一辈子,刚发来货就这样,京东太不负责任了!其它地方的书比这还便宜,相信京东自营,才宁可贵也买自营的,居然出这种事,京东就这么砸牌子吗,下次不再在京东买书!!!!!!!!

评分

十分气愤,一下买了几十本书,自动分单,这批发了3本,发书连个盒子都没有,一层塑料袋坏了,书也损坏了,另外两本已经申请换货,这一本很厚的皮边角也损坏,很心疼,考虑书太厚换货也不方便就勉强不换了。一本书可能要看一辈子,刚发来货就这样,京东太不负责任了!其它地方的书比这还便宜,相信京东自营,才宁可贵也买自营的,居然出这种事,京东就这么砸牌子吗,下次不再在京东买书!!!!!!!!

评分

十分气愤,一下买了几十本书,自动分单,这批发了3本,发书连个盒子都没有,一层塑料袋坏了,书也损坏了,另外两本已经申请换货,这一本很厚的皮边角也损坏,很心疼,考虑书太厚换货也不方便就勉强不换了。一本书可能要看一辈子,刚发来货就这样,京东太不负责任了!其它地方的书比这还便宜,相信京东自营,才宁可贵也买自营的,居然出这种事,京东就这么砸牌子吗,下次不再在京东买书!!!!!!!!

评分

十分气愤,一下买了几十本书,自动分单,这批发了3本,发书连个盒子都没有,一层塑料袋坏了,书也损坏了,另外两本已经申请换货,这一本很厚的皮边角也损坏,很心疼,考虑书太厚换货也不方便就勉强不换了。一本书可能要看一辈子,刚发来货就这样,京东太不负责任了!其它地方的书比这还便宜,相信京东自营,才宁可贵也买自营的,居然出这种事,京东就这么砸牌子吗,下次不再在京东买书!!!!!!!!

评分

十分气愤,一下买了几十本书,自动分单,这批发了3本,发书连个盒子都没有,一层塑料袋坏了,书也损坏了,另外两本已经申请换货,这一本很厚的皮边角也损坏,很心疼,考虑书太厚换货也不方便就勉强不换了。一本书可能要看一辈子,刚发来货就这样,京东太不负责任了!其它地方的书比这还便宜,相信京东自营,才宁可贵也买自营的,居然出这种事,京东就这么砸牌子吗,下次不再在京东买书!!!!!!!!

评分

十分气愤,一下买了几十本书,自动分单,这批发了3本,发书连个盒子都没有,一层塑料袋坏了,书也损坏了,另外两本已经申请换货,这一本很厚的皮边角也损坏,很心疼,考虑书太厚换货也不方便就勉强不换了。一本书可能要看一辈子,刚发来货就这样,京东太不负责任了!其它地方的书比这还便宜,相信京东自营,才宁可贵也买自营的,居然出这种事,京东就这么砸牌子吗,下次不再在京东买书!!!!!!!!

评分

十分气愤,一下买了几十本书,自动分单,这批发了3本,发书连个盒子都没有,一层塑料袋坏了,书也损坏了,另外两本已经申请换货,这一本很厚的皮边角也损坏,很心疼,考虑书太厚换货也不方便就勉强不换了。一本书可能要看一辈子,刚发来货就这样,京东太不负责任了!其它地方的书比这还便宜,相信京东自营,才宁可贵也买自营的,居然出这种事,京东就这么砸牌子吗,下次不再在京东买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