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水长:中山大学文化研究

山高水长:中山大学文化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承学,王冀生 编
图书标签:
  • 中山大学
  • 文化研究
  • 学术著作
  • 中国文化
  • 社会文化
  • 历史文化
  • 岭南文化
  • 文化人类学
  • 高等教育
  • 学术出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310634
版次:1
商品编码:1069612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1
字数:3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以伟大的孙中山命名中山大学已经走过了近90年的历程,他不仅形成了深厚的历史传统,也积淀了浓郁的文化精神,孙中山先生亲书“博学、审问、忖思,明辨,笃行”十字训词,成为中山大学文化精神的基点和底蕴,并衍化为担当而笃行,自由而独立,执著而从容,踏实而创造,宏博而谦逊的精神要素,深深镌刻在中山大学文化史上,中山大学的文化精神为中国的大学文化增添了异彩和亮色。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中山大学的文化史脉
第一节 前广东大学的文化渊源(1924年之前)——积极用世情怀
一、师范:从两广师到国立高师
二、法政学:从法政学堂到法科大学
三、农学:从农业讲习所到公立农专
四、医学:从私立医专到公立医大
第二节 广东大学的文化基石(1924-1926)——以学问求革命
一、一文一武两学校:广东大学与黄埔军校
二、十字校训与“做大事”的内涵:方法中的历史使命
三、“做革命军的根本,还是在高深学问”
第三节 中山大学的文化发展之一(1926-1949)——在动荡中创造
一、自由包容之学术文化的养成
二、创建新学科的气魄和成就
三、沟通中西的前瞻眼光
四、革命不止的青春气象
第四节 中山大学文化发展之二(1949-1978)——在动荡中坚守
一、岭大学风的汇入
二、务实求真的建设热情
三、不绝如缕的学术薪火
第五节 重建新型的大学文化(1978-2010)——任重道远
一、高屋建瓴的学科规划
二、海纳百川的人才战略
三、自由包容的学术新象
四、宏阔开放的国际视野

第二章 中山大学的文化掌门人
第一节 邹鲁:石牌精神的奠基者与开拓者
一、确立本科意识,创建大学规范
二、瞄准前沿学科,延揽学术人才
三、筹措办学经费,缔造石牌精神’
第二节 许崇清:三次主长中大的杰出教育哲学家
一、第一次执掌中大:改革管理体制,支持师生抗日
二、第二次执掌中大:回迁广东坪石,致力教育研究
三、第三次执掌中大:倡导教育哲学,追求全面发展
第三节 钟荣光:尽瘁岭南大学的康乐园首任华人校长
一、收回岭大主权,调整学科格局
二、跨洋艰辛募捐,建造美丽校园
三、尽瘁岭南大学,缔造建筑文化
第四节 陈序经:著作等身的教授与服务教授的校长
一、辉煌学术建树,拓展东南亚史
二、校长服务教授,名师造就名校
第五节 柯麟:与中大医学结缘六十年
一、 中学结识彭湃,培育革命激情
……
第三章 中山大学的文化传人
第四章 中山大学的文化传统
第五章 中山大学的文化气质
第六章 中山大学的文化符号
第七章 校友追忆中大精神

精彩书摘

三、农学:从农业讲习所到公立农专
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成立于1909年,略晚于法政学堂和两广师范。学校设立的目的,在于培养技术助理及推广人才。据《国立广东大学概览》记载,1909年,广东农业试验场成立;次年又增设农业讲习所及林业讲习所,修业年限定为两年。1917年,又改建为“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校长由试验场长黄遵庚兼任。1920年,邓植仪接任试验场长及校长。1923年,广东省地方农林试验场,及附设观测所,改归学校办理。
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的发展主要是在艰难环境中进行的。这促成了学校培养用世人才、服务社会的执著梦想。较之国立高师、公立法科的文化个性的形成,公立农专的道路格外艰辛,令人慨叹。在清末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有较快发展,但受政府重视的,实是师范教育、军事及工业技术教育。农业技术,则实在另册。1917年9月,政府同意高等农林讲习所在原有基础上成立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然而,由于时局动荡,各方势力忙于权力争逐,当局竞不给分文建校费。开学之后,校舍又被滇军占用三分之一。1918年,广东军政府又以农林试验场为开府之地,更不可思议地下令将农专校舍全部征用。公立农专无处教学,不得不搭建茅棚,作为课室和师生宿舍。1923年,广东省财政厅为获得贷款,竟将公立农专的农林试验场抵押给商办广东银行,很快又将之拍卖。公立农专几至无容身之所,学校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
山高水长:中山大学文化研究 导论:百年弦歌,文脉绵延 中山大学,这所坐落于羊城,承载着百年学术薪火的学府,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思想碰撞,不仅塑造了无数英才,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叙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本书《山高水长: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旨在以多维度的视角,深入探析这所大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所孕育、传承、创新和影响的多元文化图景。我们试图超越简单的历史陈述,挖掘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脉络、价值取向以及时代精神,勾勒出一幅立体而生动的中山大学文化画卷。 “山高水长”,不仅是对中山大学壮丽景致的诗意描摹,更是对其精神气质的凝练概括。它象征着学校精神的巍峨高远,象征着其学术追求的源远流长。本书的研究,正是要追溯这“山高水长”的文化根源,梳理其发展的脉络,审视其时代的特征,并展望其未来的可能。我们将关注的焦点,不仅限于校园内的象牙塔,更延伸至它如何与外部世界互动,如何参与到社会变革与文化建构之中。 第一章:肇始与奠基:岭南文脉的复兴与新篇 中山大学的诞生,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本书将首先回溯其前身——国立广东大学的创建历程。在国家内忧外患、文化思潮涌动的背景下,一批有识之士怀揣教育救国的理想,在中南方这片热土上播撒下现代教育的种子。我们将重点分析这一时期,学校如何吸纳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又如何结合中国本土的学术传统,形成初步的学术范式。 孙中山先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不仅是对治学方法的指导,更是学校精神气质的核心。本章将深入解读校训的时代背景及其内涵,以及它如何成为一代代中山大学人精神的灯塔。同时,我们也将考察早期教师队伍的构成,分析他们的学术背景、思想倾向以及对学校文化塑造的关键作用。岭南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们将探讨学校如何在其学术研究中,融入对岭南历史、民俗、艺术的关注,初步构建起具有地域特色的学术体系。 第二章:峥嵘岁月:战火中的精神坚守与学术传承 抗日战争的烽火,曾让许多学府被迫迁徙,中山大学也不例外。本书将详细记述学校在艰难岁月中,如何辗转迁徙,将学术火种薪火相传。我们将关注在颠沛流离中,师生们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他们在艰苦条件下,如何坚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这一时期,学校在学科建设上,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独特的机遇。我们将分析在国家危难时刻,学校在哪些学科领域,如医学、农学、工程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抗战后方乃至国家建设输送了急需的人才。同时,我们也将审视在此背景下,中山大学的师生们,如何将家国情怀融入学术研究,创作出具有时代意义的学术成果。这种在战火中锤炼出的精神特质,对于理解中山大学的文化基因至关重要。 第三章: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与变革:学科重塑与时代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教育体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山大学也迎来了重大的改革与发展。本章将聚焦于建国初期,学校在院系调整中的变革,以及如何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调整学科设置,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将分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所进行的探索与实践。同时,我们也将考察这一时期,学校如何响应国家号召,承担起服务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任务。在思想文化领域,学校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我们将审视当时的意识形态影响,以及中山大学的师生们,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学术思考与文化实践。 第四章:改革开放的浪潮:学术复兴与国际视野的拓展 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也为中山大学的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本章将重点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大学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我们将关注学校如何抓住机遇,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学术思想与研究方法,推动学科的现代化与国际化。科研体制的改革,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活力,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学者和科研成果。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我们也将审视中山大学如何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世界一流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第五章:新世纪的探索:学科交叉与文化传承的融合 进入新世纪,世界格局和中国社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山大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本章将着眼于当前,探讨学校在学科交叉、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努力。 我们将分析学校如何打破学科壁垒,鼓励跨学科的研究与合作,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在文化传承方面,除了对历史文化的梳理与研究,学校也积极参与到当代文化的建构与传播中,例如在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创新。同时,我们也关注中山大学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拓展其文化传播的渠道和方式,使其思想与成果能够更广泛地触达社会大众。 第六章:人文精神的塑造:师者风范与学子品格 中山大学的文化,离不开一代代师者的薪火相传,也离不开一代代学子的砥砺前行。本章将聚焦于“人”的维度,审视中山大学的人文精神是如何被塑造和传承的。 我们将通过个案分析,展现一批在学术上卓尔不群,在品格上高山仰止的学者,他们是如何以身作则,教书育人,为学校注入深厚的人文底蕴。同时,我们也关注学生群体,他们的思想成长、学术追求、社会实践,以及他们如何在校园文化中,塑造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从早期追求救国救民的理想,到改革开放后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再到当下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担当,中山大学学子的品格,是学校文化最生动的体现。 第七章:地域文化与国家战略:中山大学的角色定位 中山大学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粤港澳大湾区。本章将探讨学校如何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同时又如何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我们将分析中山大学在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方面的贡献,例如在历史学、民俗学、语言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同时,学校也积极参与到大湾区的建设中,在经济、科技、社会治理等领域,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我们将审视学校如何在新时代,担当起区域文化中心和国家战略支点的角色,其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如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结论:山高水长,文脉新生 本书的最后,我们将对中山大学的文化研究进行总结。回望百年,中山大学的文化发展,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是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与积极回应。它所展现的“山高水长”的精神气质,体现在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开放包容的治学理念、以及矢志报国的家国情怀。 展望未来,中山大学的文化研究将继续深化,不断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我们相信,这所百年学府,将继续在“山高水长”的精神引领下,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更大的力量。本书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激发更多人对中山大学文化的研究与思考,让这“山高水长”的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暗示了一种绵延不绝的生命力,这必然与艺术和思想的传承息息相关。我非常期待作者能聚焦于中山大学在特定艺术思潮和哲学流派上的贡献。例如,在文学史、哲学史上,有哪些“中山学派”的标志性人物及其核心思想?他们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中国思想界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或坚守了某种精神高地的?如果能将这些思想脉络梳理清楚,并展示它们是如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思维方式,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无疑会大大提升。我设想的阅读体验是:仿佛拿到了一份藏宝图,顺着书中的指引,去追溯那些闪耀在学术殿堂里的智慧火花,感受那些思想交锋的魅力与激情。

评分

阅读这类地方性、机构性的文化研究,最怕的是陷入干巴巴的理论堆砌和学院内部的自说自话。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跨学科的对话。想象一下,如果书中能将中山大学的校园建筑美学、校园内的非正式文化空间(比如那些老茶肆、小食店),乃至师生们在特定节日或纪念日所形成的独特仪式感,都纳入研究视野,那该多么引人入胜。我希望作者能像一位敏锐的文化人类学家,去捕捉那些细微的、流动的文化现象,并用犀利的笔触将其定格。例如,能否深入剖析粤语文化在校园内外的张力与融合?或者,探讨在国际化背景下,岭南文化如何通过中山大学这个窗口向外传播,又是如何被重新诠释和理解的?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否打破“象牙塔”的壁垒,展示出中山大学文化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我希望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魅力。如果全书都是生硬的学术术语和数据罗列,那无疑是枯燥的。我期待看到作者运用娴熟的叙事技巧,将那些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将冰冷的学术史料“活化”。比如,在讲述某个重大文化事件或学术争鸣时,能否运用生动的细节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之中?文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对保持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如果《山高水长》能在保持其学术深度之余,也能够展现出一种如散文般流畅、如诗歌般意境深远的笔力,那么它将不仅仅是一部研究专著,更是一件值得反复品味的文化精品。

评分

坦率地说,对于“文化研究”这个范畴,我常常抱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很多时候,它会流于对既有文本的解读,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性介入。因此,我非常期待《山高水长》在批判性上能有足够的力度。它是否敢于直面中山大学在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挑战,比如学术的商业化倾向、精英教育与大众需求的矛盾,或者在意识形态光谱中的自我定位与外部评价之间的微妙关系?一本真正有价值的文化研究,不应该是粉饰太平的赞歌,而应是清醒的自我审视。我希望书中能有那种“旁观者清”的冷静视角,揭示出优秀学府光环下那些不那么光鲜的、复杂的现实层面,并通过这种深入的剖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深思熟虑的启示。

评分

这本《山高水长:中山大学文化研究》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深邃的历史感和地域色彩,让人不禁联想到岭南文化的独特韵味和百年学府的厚重积淀。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座精心构建的文化博物馆,带领我们穿梭于中山大学的象牙塔与周遭的社会现实之间。书中能否细致描绘出这所学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比如,它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年代里坚守学术理想,又如何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将自身的文化基因融入到更广阔的社会语境之中。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否能挖掘出那些不为人知的“中山人”故事,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背后的个体生命体验和学术探索历程。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不仅仅是一部文化研究的合集,更是一部富有温度的口述历史,让人能够真切感受到那份代代相传的“家国情怀”与“独立精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