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70)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7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8年修订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标准
  • 质量标准
  • 通用标准
  • 工程标准
  • 标准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54920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332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5
字数:113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2.《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收入我国每年正式发布的全部国家标准,分为“制定”卷和“修订”卷两种编辑版本。
“制定”卷收入上年度我国发布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分成若干分册,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制定”字样及分册号,分册号一直连续。各分册中的标准是按照标准编号顺序连续排列的,如有标准顺序号缺号的,除特殊情况注明外,暂为空号。
“修订”卷收入上年度我国发布的、被修订的国家标准,视篇幅分设若干分册,但与“制定”卷分册号无关联,仅在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修订-1,-2,-3,……”字样。“修订”卷各分册中的标准,仍按标准编号顺序排列(但不连续);如有遗漏的,均在当年最后一分册中补齐。需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个别非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没有收入在“制定”卷中,而是收入在“修订”卷中。
读者配套购买《中国国家标准汇编》“制定”卷和“修订”卷则可收齐上一年度我国制定和修订的全部国家标准。

目录

GB/T14187-2008包装容器纸桶
GB/T14188-2008气相防锈包装材料选用通则
GB/T14189-2008纤维级聚酯切片(PET)
GB/T14190-2008纤维级聚酯切片(PET)试验方法
GB14196.1-2008白炽灯安全要求第1部分:家庭和类似场合普通照明用钨丝灯
GB14196.2-2008白炽灯安全要求第2部分:家庭和类似场合普通照明用卤钨灯
GB14196.3-2008白炽灯安全要求第3部分:卤钨灯(非机动车辆用)
GB/T14207-2008夹层结构或芯子吸水性试验方法
GB/T14213-2008初始图形交换规范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所提及的《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70)》之外的,内容详尽且结构清晰的图书简介。 《全球电子信息技术前沿与应用发展趋势报告(2024版)》 —— 洞察未来十年科技浪潮,解码产业升级核心驱动力 图书概述 《全球电子信息技术前沿与应用发展趋势报告(2024版)》是一部面向信息技术、通信工程、半导体制造、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及相关产业决策者、研究人员和高级工程师的深度研究专著。本书聚焦于当前及未来五年内全球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最关键的技术突破、应用场景的变革,以及由此引发的产业生态重构。 本书摒弃对宏观经济或通用技术概念的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剖析了那些正在驱动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经济深化转型的核心技术栈。全书以严谨的工程视角和前瞻性的市场洞察为基础,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可操作的技术路线图。 本书核心内容模块划分 本书共分为五大部分,涵盖了从底层硬件架构到上层应用生态的完整技术链条: 第一部分:下一代计算架构与核心半导体技术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超越冯·诺依曼架构的计算范式变革,以及支撑这些变革的关键半导体工艺进展。 1. 异构计算与Chiplet(小芯片)集成技术: 详细分析了面向AI训练与推理的专用集成电路(ASIC)设计趋势,特别是先进的2.5D和3D封装技术如何克服摩尔定律放缓的挑战。重点介绍了台积电(TSMC)的CoWoS、英特尔(Intel)的Foveros等先进封装方案的工程细节和性能指标对比。 2. 量子计算(Quantum Computing)的工程化进展: 评估了超导量子比特、离子阱、拓扑量子计算等主流技术路线的最新进展。分析了纠错码(ECC)在提高量子体积(Quantum Volume)中的关键作用,并探讨了NISQ(含噪声中等规模量子)时代的实际应用潜力,如在材料科学和金融建模中的初步探索。 3. 先进存储技术: 对比了MRAM(磁阻随机存取存储器)、ReRAM(电阻式随机存取存储器)等非易失性存储技术在高速缓存和持久化内存(PMEM)领域的商业化瓶颈与突破点。探讨了存算一体(Processing-in-Memory, PIM)架构对数据中心能效的潜在颠覆性影响。 第二部分:通信网络与基础设施的演进(6G及未来网络) 本部分聚焦于支撑万物智联的下一代通信基础设施的物理层和网络层创新。 1. 6G核心技术栈的物理层实现: 详细阐述了太赫兹(THz)通信、可见光通信(VLC)和毫米波(mmWave)回传网络的设计挑战与关键技术。重点分析了大规模MIMO(Massive MIMO)从4G/5G向更高维度阵列扩展的技术细节,包括波束赋形和快速信道估计算法。 2.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架构: 剖析了低轨卫星星座(如Starlink、Kuiper)的地面网关协同机制、星间链路(Inter-Satellite Links, ISL)的协议设计,以及如何将非地面网络(NTN)无缝集成到现有蜂窝网络中,实现全球连续覆盖的工程实践。 3. 软件定义网络(SDN)与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的深化: 探讨了基于eBPF和Service Mesh技术在核心网和边缘云环境中实现超精细化流量调度和故障自愈的最新实践,特别是针对工业互联网对确定性低延迟网络的需求。 第三部分:人工智能模型的高效化与落地应用 本部分集中于如何将庞大的人工智能模型转化为高效、可靠、可信赖的工程实体。 1. 大语言模型(LLM)的工程优化: 深入解析了模型剪枝(Pruning)、量化(Quantization,如INT4/INT8)以及知识蒸馏(Knowledge Distillation)技术在嵌入式设备和边缘AI上的部署策略。分析了LoRA等参数高效微调(PEFT)方法的性能边界。 2. 可信赖人工智能(Trustworthy AI): 探讨了模型可解释性(XAI)的量化指标(如SHAP, LIME)在金融风控和医疗诊断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对抗性攻击(Adversarial Attacks)的防御机制,如梯度掩蔽和输入净化技术。 3. 生成式AI(Generative AI)的工业化流程: 报告详细梳理了从数据预处理、模型训练到MaaS(Model as a Service)部署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工具链,并对AIGC在芯片设计自动化(EDA)中的应用潜力进行了案例分析。 第四部分:数据安全与隐私计算的架构突破 随着数据要素化进程加速,本部分聚焦于在数据流通和使用环节保障安全性和合规性的技术。 1. 联邦学习(Federated Learning, FL)的最新进展: 讨论了FL在处理数据异构性(Non-IID data)和抵御恶意参与者攻击方面的最新算法改进,特别是安全聚合协议(Secure Aggregation)的性能优化。 2. 零知识证明(Zero-Knowledge Proofs, ZKP)的实用化: 详细介绍了SNARKs和STARKs技术在区块链扩容、身份验证和跨域数据验证中的工程实现案例,并对比了其计算开销和证明生成时间。 3. 可信执行环境(Trusted Execution Environment, TEE)的硬件支持: 分析了基于ARM TrustZone和Intel SGX技术的内存加密和远程认证机制,以及它们在保护云计算环境下敏感工作负载方面的安全边界。 第五部分: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技术交汇点 本部分探讨了多个前沿技术在特定行业中的交叉融合应用。 1.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与工业控制系统集成: 重点分析了如何利用高精度传感器数据、实时仿真模型和边缘计算能力,构建企业级资产的动态数字映射,并探讨了其在预测性维护和供应链优化中的ROI评估模型。 2. 空间计算(Spatial Computing)与AR/VR的硬件生态: 审视了高分辨率光学模组(如衍射光波导)、低延迟注视点渲染(Foveated Rendering)技术对下一代沉浸式体验的关键影响。 3. 可持续计算(Sustainable Computing): 从芯片能耗密度(Power Density)和数据中心冷却技术(液冷、浸没式冷却)的角度,探讨了如何通过架构优化实现绿色IT基础设施。 目标读者 本书内容深度契合高级工程师、首席技术官(CTO)、技术研发部门主管、信息安全专家、以及对技术战略制定有需求的政府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需求。它不是一本初级教程,而是一份旨在指导未来技术选型和研发投入方向的深度参考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当我把目光从那些密密麻麻的条款中抽离出来,审视整套书的架构时,我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对“完整性”的追求,而非“实用性”的优化。它像是一份详尽的、按部就班的官方记录,忠实地记录了2008年修订时国家对于各个技术领域的共识。但这恰恰是它最大的局限性所在。今天的技术迭代速度是指数级的,一项关键技术可能在五年内就经历了数次根本性的变革。当我需要了解诸如工业互联网协议栈的最新安全要求,或者生物医药领域对溯源数据链的强制性规范时,翻开这本汇编,我得到的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通用性的指导方针。它更像是一份“基线文件”,适合于新建项目或基础教学,但对于那些致力于突破现有技术瓶颈、挑战行业极限的专业人士来说,它提供的参考价值是有限的。它要求使用者具备极强的背景知识,能够自行过滤掉过时的内容,并用自己的专业判断去填补其留下的空白,这对于寻求即时、高效解决方案的我们来说,并非最佳选择。

评分

初次接触这套厚重的文本,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排版和检索机制的“复古”。在如今这个信息高度碎片化、检索效率至上的年代,我习惯于在数字平台或云端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瞬间获取到精准的版本号和修订历史。然而,面对这套实体汇编,我不得不重新拾起对“页码定位”和“索引卡片”的记忆。虽然实体书的物理触感和在纸上勾画的直观性有其不可替代的魅力,但在实际工作场景中,当需要快速交叉比对A标准和B标准中关于公差配合的差异时,频繁地在不同卷册间往返查找,效率的损耗是显而易见的。更不用提那些在2008年之后被废止或更新的条目,如果系统没有提供清晰的修订批注或明确的版本更迭说明,初次使用者极易陷入“我引用的到底是不是当前最新有效版本”的迷茫之中。我期待的是一套能与时俱进、具备强大数字交互能力的标准管理工具,而不是一套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去“驯服”的静态知识库。这种阅读体验,更像是考古挖掘而非高效应用。

评分

这本号称“2008年修订”的汇编,拿到手上沉甸甸的,光是那厚度就让人对其中收录的“标准”充满敬畏感。我本是想找一些关于新材料应用的技术规范,特别是那些涉及到环保和能效提升的最新国标,希望能指导我们下一季度的研发方向。然而,翻阅之下,一股浓厚的“历史感”扑面而来。目录里那些条目,很多都带着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味道,仿佛是从另一个时代穿越而来的技术指引。我仔细比对了手头上一些2007年发布的行业规范,发现很多内容似乎只是做了非常细微的调整,甚至有些地方的措辞,与我印象中当前市场上主流的技术讨论方向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如果说标准是为了引领未来,那么这本汇编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对过去某个时间点的精准复刻,缺乏那种令人振奋的前瞻性和颠覆性内容。特别是关于信息安全和云计算服务质量的章节,内容显得尤为单薄,与我们现在动辄要求PB级数据处理和零信任架构的现实需求相去甚远。对于一个追求行业前沿的工程师来说,这种“守旧”的意味实在让人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期望中的突破性标准革新并未如期出现。

评分

这本书的定价与它所提供的知识密度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微妙的失衡。我理解,汇编和校订一套国家标准体系是一项庞大而精密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文本的核对和格式的统一。然而,从一个最终用户的角度来看,我购买的是“有效信息”和“可执行指南”,而非“纸张的重量”和“印刷的精美度”。很多章节给我的感觉是,概念性的描述过多,而具体的、可量化的工程参数和测试流程描述得不够细致和明确。例如,在某几个重要的建筑材料防火性能标准中,引用的测试方法似乎沿用了十多年前的国际标准基线,对于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复合材料和多层结构的应用场景,缺乏针对性的判定准则。这使得我们在实际项目落地时,不得不花费额外的资源去研发或引用其他更具时效性的行业规范来弥补标准中的“真空地带”。如果汇编的重点仅仅在于“汇集”而非“优化与前沿化”,那么它的核心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变成一个昂贵的“历史档案”而非实用的“操作手册”。

评分

对于我们跨领域合作的项目团队而言,阅读这本汇编的另一个挑战在于其术语的统一性与领域间的衔接。国家标准体系浩如烟海,不同行业部门间的标准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术语体系和逻辑框架。尽管汇编试图将它们集中收录,但不同标准之间在概念定义上的细微差别,在实际应用中很容易引发误解。比如,关于“可靠性”的定义,在电子设备部分和机械设计部分,侧重点和计算模型就大相径庭。我希望看到的是一套高度集成且具备智能语义解析能力的工具,能够在我查询某一特定术语时,自动列出它在所有相关标准中的定义及其应用背景。然而,这本实体汇编只能被动地呈现文本,缺乏这种跨领域关联性的引导。这迫使我们团队内部必须设立专门的“标准释义官”,花费大量时间去协调和统一不同标准带来的理解偏差,这无疑增加了项目管理上的隐性成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