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蒙古的兴起和各部的统、“蒙兀”和“鞑靼”、12世纪的蒙古各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发动国内民族战争、臣服“林木中百姓”、畏兀儿、哈刺鲁的归附和西辽之亡、灭亡西夏和金朝、进攻南宋和统一吐蕃、大理、侵入欧亚各国、成吉思汗西征、“长子西征”和钦察汗国的建立、旭烈兀西征和伊利汗国的建立等等。
作者简介
邱树森,1937年8月生于江苏苏州,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澳门科技大学客座教授。1959年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主要著作有《元朝史》(合著)、《妥懼帖睦尔评传》、《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中国回族史》(合著)、《元代文化史探微》等,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
特邀顾问简介:
白幼蒂,北师大附中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市历史教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高级中学实验课本《世界近代现代史》编委,《中国考试》杂志学科组特约编委。
李明赞,北京四中历史特级教师、新课标历史教材编写组成员。
特邀编辑简介:
范桂英,北京十五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市市级骨干教师。
王海琳,北京十四中历史高级教师、北京市市级骨干教师。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中国读本(史话分卷)》丛书是目前所见学生历史读物中最好的。一是丛书的各单本作者都是史学界的专家学者,这保证了内容的专业性;二是丛书的内容深浅适中,既体现了大纲要求,又有所拓展,可以作为课内知识的有效补充,很适合学生阅读。同时,《元朝史话》也适合老师们作为资源来储备。
——白幼蒂(北师大附属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市高级中学实验课本编委)
本套丛书是按照新课标要求进行编辑的,扣住了教学大纲,既体现了教学重点,又有适当的延伸,对拓展学生知识面很有必要,是一套质量很高的学生课外读物。
——李明赞(北京四中历史特级教师,国家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编撰者之一)
此书最大特点就是将知识、学术融为一体,既有严谨治学态度、科学辩证唯物史观,又能够栩栩如生描述再现一个过去,语言表达通俗易懂,人生哲理深入浅出,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层面要求,更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拓展。对于青少年学习、探究历史,《中国读本(史话分卷)》无疑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范桂英(北京十五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
目录
开头语——略说元朝
第一章 蒙古的兴起和各部的统
一、“蒙兀”和“鞑靼”
二、12世纪的蒙古各部
三、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
第二章 发动国内民族战争
一、臣服“林木中百姓”
二、畏兀儿、哈刺鲁的归附和西辽之亡
三、灭亡西夏和金朝
四、进攻南宋和统一吐蕃、大理
第三章 侵入欧亚各国
一、成吉思汗西征
二、“长子西征”和钦察汗国的建立
三、旭烈兀西征和伊利汗国的建立
四、东侵高丽
五、对西征和东侵的分析
第四章 蒙古国的统治
一、定都和林
二、统治方式的转变
三、赋税制度的制定
四、奥都剌合蛮擅权
第五章 元朝的建立
一、忽必烈夺取汗位
二、中统建元和建立元朝
三、平定叛乱
四、灭亡南宋
五、元朝的大统
第六章 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
一、统治集团的内部纷争
二、残酷的民族压迫
三、土地兼并和赋税徭役
四、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
五、各族人民的武装斗争
第七章 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一、元初的重农措施
二、“户口增,田野辟”
三、官私手工业状况
四、繁荣的大都和其他城市
五、发达的国内外贸易
第八章 文化与科技的进步
一、元曲的繁荣
二、清新的书画艺术
三、理学的传播和邓牧的“异端”思想
四、史学的发展
五、郭守敬的科学成就
六、王祯和他的《农书》
七、黄道婆和她的纺织技术
第九章 民族关系的新格局
一、散居各地的蒙古族
二、畏兀儿等西北各族
三、回回民族的初步形成
四、元朝政府对吐蕃的管辖
五、契丹、女真和南方各族
第十章 中外友好关系的新发展
一、与钦察、伊利两汗国的密切往来
二、与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三、中欧关系的发展和马可·波罗来华
四、中非交往和伊本,白图泰东来
第十一章 元朝的灭亡
一、元末社会矛盾的激化
二、韩山童、彭莹玉秘密传教
三、刘福通首义颍州
四、徐寿辉建立“天完”
五、北方红巾军的兴衰
六、朱元璋削平群雄
七、元朝的灭亡
附录一 元朝帝系表
附录二 元朝大事年表
精彩书摘
乃蛮部是当时蒙古各部中人数最多的一部,居住在杭爱山与阿尔泰山之间。乃蛮人大部分是突厥人种,又与文化发达的畏兀儿人为邻,因而继承了水平较高的突厥文化。他们有自己的文字,出现了农耕地区。有自己的管理机构,设有掌印官。
汪古部,游牧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的阴山一带,他们替金朝政权守护长城。“汪古”就是蒙古语“守护”的意思。
札刺亦儿部居今蒙古国鄂嫩河一带,这个部也分衍成察惕等10个小部。
斡亦刺部居住在今叶尼塞河上游,此部也分衍成许多小部。
蔑儿乞部分布于今贝加尔湖西南岸、色楞格河及鄂尔浑河下游。
蒙古部西迁到漠北高原后发展得也很快。公元10世纪时,成吉思汗十一世祖母阿阑果阿丈夫死后,传说因感受了灵光生了三个儿子,他们的后裔称为尼伦部。“尼伦”是蒙古语“腰脊”的意思,转意为山脊、山顶之意。在尼伦部里又有许多小部,如:乞颜、别速惕、哈塔斤、泰赤乌、阿答儿斤、札答刺等等。到12世纪初,成吉思汗的曾祖合不勒时,统一尼伦各部,开始称“汗”①,后来多次进攻金朝的边境。合不勒汗死后,其堂弟俺巴孩继立。有一次,俺巴孩汗送女出嫁,途中被塔塔儿人抓获,送到金朝,金朝皇帝残酷地把他钉死在木驴上。俺巴孩汗死后,尼伦部推选合不勒汗之子忽图刺为汗。忽图刺是尼伦部人民酷爱的英雄,据说,他歌声嘹亮,犹如山中雷鸣;他力大无穷,能像折断弓箭那样把人一截为二;他胃口很大,一天能吃掉一只羊。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帝国史诗:从秦皇到康熙》的图书简介,内容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多个朝代,但不包括元朝历史: --- 帝国史诗:从秦皇到康熙 一部关于中华文明核心精神与权力更迭的宏大叙事,穿越两千余年的风云变幻。 《帝国史诗:从秦皇到康熙》是一部深度挖掘中国古代王朝兴衰脉络的通史作品。本书聚焦于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至清朝康熙盛世的漫长历史进程,旨在剖析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演变及其对东亚文明格局的深远影响。我们试图超越简单的年代罗列,深入探讨权力、文化、制度与社会结构是如何在一次次变革与冲突中塑造了今日之中国。 第一部分:奠基与整合——秦汉的辉煌与挣扎 (约公元前221年 – 公元220年)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回那个“千古一帝”横空出世的时代。秦始皇的功业,不仅仅是疆域的统一,更在于制度的重塑——郡县制的确立、度量衡的统一、文字的规范化,这些都是构建中央集权帝国的基石。然而,秦的速亡也揭示了严苛统治的内在脆弱性。 紧随其后的是汉朝的建立与扩张。刘邦的“无为而治”与汉承秦制之间的张力,构成了西汉初期的政治主旋律。本书将重点分析汉武帝时期如何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成了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成为此后两千年中国政治哲学的核心。我们详细描绘了张骞凿空西域的壮举,探讨了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物质与文化交流的决定性意义。 在东汉的衰落部分,我们将细致梳理外戚、宦官与士族地主阶层之间的权力倾轧,分析黄巾起义如何撕裂了汉室的社会结构,并为随后近三百年的分裂时代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分裂与融合——魏晋南北朝的文化涅槃 (约公元220年 – 公元589年) 这是一个被传统史学视为“黑暗时代”的时期,然而,《帝国史诗》认为,恰恰是这段“黑暗”,孕育了中华文明最富创造力的基因。本书将打破对“五胡乱华”的刻板印象,展现北方的游牧民族如何与汉文化进行深刻的碰撞与融合。 重点章节将探讨玄学、清谈之风的兴起,分析士族门阀制度如何固化了社会阶层,并对中央权力构成了长期的挑战。更重要的是,佛教的全面本土化进程将在这一部分得到细致的阐述。从石窟艺术的繁荣到般若学、天台宗等本土学派的创立,佛教在这一时期深刻地重塑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趣味。我们还将分析“南朝的精致”与“北朝的雄浑”是如何共同推动了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达到新的高峰。 第三部分:再造与巅峰——隋唐盛世的制度创新 (约公元581年 – 公元907年) 隋朝虽然短暂,但其制度贡献无可替代。本书详述了隋文帝如何通过改革土地制度、整顿吏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尤为重要的是,科举制度的初步确立,标志着选官制度开始向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开放,为唐朝的开放性提供了制度保障。 唐朝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之一。我们聚焦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如何平衡了关陇贵族与新科士人的关系,以及武则天的统治在维护大唐国祚和推动政治变革中的复杂作用。本书深入剖析了唐玄宗开元盛世的繁荣背后的隐忧,特别是“安史之乱”如何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以来的均田制与府兵制,导致中央权威的衰退和藩镇割据的出现。 此外,我们将详细考察唐朝开放的国际视野,从日本的遣唐使学习,到中亚的胡风盛行,以及长安作为世界性大都会的文化包容性。 第四部分:士人与商业——宋代的文人政治与市民生活 (约公元960年 – 公元1279年) 宋朝的建立,是以“重文抑武”为核心国策的体现。本书阐述了宋代统治者如何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通过强化中央集权和文官体制,换来了长期的和平与经济繁荣,但也付出了军事上受制于边疆民族的代价。 重点分析了理学的兴起,探讨朱熹等哲学家如何将儒学提升到形而上学的哲学高度,这不仅影响了后世的教育和官员选拔,也塑造了宋代士人的道德自律与内向性气质。 商业革命是宋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本书详尽描述了宋代城市商业的发达,活字印刷术的推广、纸币——交子、会子的广泛使用,以及海外贸易的空前繁荣。我们探讨了宋代市民阶层的崛起及其对文化娱乐、审美情趣的影响,从宋词的婉约到山水画的空灵,无不体现着那个时代独有的精致与内敛。 第五部分:集权与内向——明朝的专制深化与文化保守 (约公元1368年 – 公元1644年) 明朝的建立,是汉族王朝对长期受制于异族统治的深刻反思。朱元璋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将皇权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顶峰,皇帝直接掌控六部,并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构建了严密的统治网络。 本书详细分析了明中后期宦官专权、党争(如东林党与非东林党之争)的激烈化,这些都是皇权高度集中后,缺乏有效制衡机制的必然结果。在经济层面,我们将考察“一条鞭法”对赋税制度的简化和对商品经济的间接刺激,以及白银的流入如何重塑了国内的货币体系。 文化上,明代的思想界经历了从早期对程朱理学的僵化,到王阳明“心学”的兴起,再到晚明时期以李贽为代表的、对传统伦理进行大胆批判的思潮。我们也将探讨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以及随后朝廷“海禁”政策的反复与影响。 终章:开明的君主与帝国的重塑——康熙的时代 (约公元1661年 – 公元1722年) 本书的收尾聚焦于清朝初期,尤其是康熙大帝的统治。作为第一个巩固并有效统治全中国的非汉族王朝,清初统治者展现了极高的政治智慧。本书剖析了康熙如何通过“摊丁入亩”等改革稳定了财政,如何平定“三藩之乱”和收复台湾,最终奠定了此后近两百年中国的基本版图。 我们将重点分析康熙在文化政策上的复杂性——一方面推行文字狱以巩固思想控制,另一方面又通过主持《康熙字典》的编纂、延揽江南文人参与文化工程,试图实现对知识精英的有效拉拢与驯服。康熙时代的功业,标志着中国中央集权帝国体系在制度和疆域上的最后一次成功整合,也为接下来的“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对秦汉的制度奠基、魏晋的文化融合、隋唐的开放气象、宋代的商业革命以及明清的专制深化与集权巩固的梳理,《帝国史诗:从秦皇到康熙》力图为读者提供一幅清晰、复杂而富有洞察力的中华帝国历史图景,探寻其生生不息的内在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