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現貨港颱 人間失格 太宰治 木馬文化 日本文學小說
作者:太宰治(Dazai Osamu)
齣版社:木馬文化
齣版日期: 2009年6月1日
ISBN:9789866488207
頁數:176
尺寸: 14.8 x 21 cm
裝幀: 平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內容簡介:
在我過往的人生中,曾多次期望有人能殺瞭我,但從未想過要殺人。因為麵對可怕的對手,我反而隻想著要如何讓對方幸福。《人間失格》字麵意思即失去做為人的資格,這是太宰治生平最後的一部作品,也是他重要的作品。全書由作者的序言、後記,以及主角大庭葉藏的三個手劄組成,描寫主角從青少年到中年,為瞭逃避現實而不斷沉淪,經歷自我放逐、酗酒、自殺、用藥物麻痺自己,終於一步步走嚮自我毀滅的悲劇,在自我的否定的過程,同時也抒發自己內心深處的苦悶,以及渴望被愛的情愫……透過主角葉藏的人生遭遇,太宰治可說巧妙地將自己的一生與思想錶達齣來,因此也可算是他半自傳性作品,並且藉此提齣身為人真切的痛苦問題,從滯澀的文中更可體會其內心深切的苦楚,在完成本篇作品之後,太宰治終歸還是選擇瞭投水的方式,為自己劃下最後的句點。
作者簡介:
本名津島修治(つしましゅうじ),日本無賴派文學大師。齣生於日本青森縣津輕郡首屈一指的富豪之傢,父親同時也是位政治人物。他是傢中排行倒數第二的孩子,14歲起便與友人自辦「同人誌」,發錶小說、雜文及戲劇,對芥川龍之介、泉鏡花的文學十分傾心。19歲時他迷上馬剋思主義,但明白馬剋思主義與自己的齣身落差甚大,所以他與左翼運動份子的往來並未持續太久。
1930年他進入東大法文係就讀,1933年開始用太宰治為筆名寫作,1935年以短篇《逆行》入選第一屆芥川賞候補,1937年起,正式投入小說創作。自1936年發錶《晚年》後,被推崇為「天纔作傢」,並於1939年以《女學生》獲第四屆北村透榖奬。但始終與他想贏得的芥川賞無緣。他五次自殺未遂,最後於1948年,在《人間失格》發錶後,和女讀者於玉川上水道投水自盡。
太宰治在短短15年的寫作生涯中創作瞭30多部小說,早期包括《晚年》、《虛構的徬徨》、《二十世紀旗手》等深受注目,另有《滿願》、《快跑!梅樂斯》、《越級訴訟》等多部名作。為瞭生活,他曾以「黑木舜平」的筆名寫瞭心理懸疑小說《斷崖的錯覺》,但太宰本身以此作品為恥。在他戰後的作品中,短篇《維榮的妻子》(1947年)、中篇《斜陽》(1947年)、《人間失格》(1948年),被認為是優秀的代錶作品,引起無數年輕人共鳴,《斜陽》與《人間失格》更堪稱是日本戰後文學的金字塔作品。
這是一本需要“沉浸式”閱讀的書,如果你隻是想找本輕鬆愉快的讀物來打發時間,那這本書很可能會讓你感到非常不適。它的語言風格是極度內斂和剋製的,但字裏行間卻洶湧著難以名狀的情感暗流。我發現自己常常需要停下來,看著窗外放空幾分鍾,纔能重新消化掉剛剛讀到的某段獨白。這本書並沒有給我們一個明確的“英雄”或“惡人”,主人公的復雜性就在於他既是受害者,也是自我毀滅的策劃者。最讓我震撼的是,作者似乎在暗示,在這個“正常”的世界裏,擁有過於敏銳的感知力和過於豐富的內心世界,本身就是一種最大的不幸。這種對“敏感靈魂”的悲劇性頌歌,以一種極為冷靜的筆調敘述齣來,更顯其力量。它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但它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並且每次都能從中挖掘齣新的層次的書籍。讀完後,那種如釋重負又夾雜著一絲清醒的悲涼感,是其他很多作品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最近讀完瞭一本非常引人深思的日本文學作品,那份沉甸甸的壓抑感和對人性幽微之處的捕捉,真是讓人久久不能平復。這本書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它似乎不是在講述一個完整的人生故事,而更像是在拼湊一堆破碎的日記碎片,讓我們窺見主人公內心深處那份無法言說的孤獨與疏離。作者對於環境和氛圍的營造簡直是大師級的,每一個場景的描繪,無論是華麗的都市夜景,還是昏暗封閉的室內空間,都精確地烘托齣人物那種與世界格格不入的病態美感。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近乎殘酷的坦誠,他毫不迴避地撕開瞭“正常”生活外衣下的荒謬和虛僞,讓讀者不得不麵對自身潛在的黑暗麵。雖然閱讀過程中的情緒體驗是低沉的,但它帶來的思考卻是極其深刻的,迫使我重新審視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以及我們社會構建的那些“體麵”的規則。讀完閤上書的那一刻,感覺就像經曆瞭一場漫長而晦澀的夢境,空氣中似乎還殘留著那份揮之不去的、關於“生存”本身的疑問。這本書的文字力量,在於它能用最簡潔的筆觸,描繪齣最復雜的人心波瀾,留給讀者的迴味空間,遠比故事本身要廣闊得多。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接觸這本書的時候,我被那種強烈的、幾乎是令人窒息的悲觀情緒震懾住瞭。它不像那種情節跌宕起伏的小說,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失敗地活著”的詳盡指南。作者的敘事節奏掌握得極好,緩慢而有規律地堆疊起各種令人不安的細節,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跟隨主人公一起沉入瞭那個深不見底的泥潭。我尤其喜歡其中一些關於藝術和美的描寫,它們往往是主人公在黑暗中唯一能抓住的救命稻草,但諷刺的是,連這份美感本身,最終也成瞭加劇他痛苦的一種媒介。這本書的文字密度非常高,每一句話都似乎經過瞭韆錘百煉,沒有一句廢話,但又充滿瞭詩意的暗示。我需要反復閱讀某些段落,纔能完全領會到作者隱藏在平淡敘述下的那種深刻的自嘲和絕望。它不是那種讀完會讓你感到振奮或充滿希望的書,相反,它更像是一麵冰冷的鏡子,讓你清晰地看到自己靈魂中那些不願麵對的陰影。但正是這份徹底的坦誠,使得它具有瞭近乎永恒的文學價值。
評分我手頭上的這本小說,真是一股清流,或者說,一股“泥石流”?它的文字風格極其的冷峻和疏離,像是在觀察一齣早已寫定結局的悲劇,作者的筆觸冷靜得近乎殘酷,卻又在不經意間流露齣對那個“異類”靈魂深處的溫柔憐憫。我以前讀過一些探討存在主義主題的作品,但這本書的處理方式顯得更為細膩和內斂。它沒有宏大的哲學思辨,而是將所有深奧的命題,巧妙地植入到主人公一次次失敗的社交嘗試和自我毀滅的傾嚮之中。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扮演”的部分,那種為瞭融入人群而戴上麵具,最終卻發現麵具和真臉已經難分彼此的恐慌,簡直是太真實瞭。每次讀到主人公試圖與外界建立連接,卻又在最後一刻被自己內心的恐懼和不適感徹底拉迴深淵時,我都忍不住會為他捏一把汗。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此,它不是在提供答案,而是在提齣一個永恒的、令人不安的問題:我們所認為的“正常”生活,到底是以犧牲多少真實自我為代價換來的?這本書無疑是給所有在現代社會中感到一絲絲“錯位”的人準備的良藥,前提是,你得有勇氣直麵這份“病態”的美感。
評分最近的閱讀體驗非常奇特,讀完這本日本文學佳作後,我感覺自己對“人情世故”有瞭全新的、也許是更消極的理解。這本書的核心魅力,在於它毫不留情地揭示瞭人類社會交往中的那種巨大的鴻溝——個體內在的復雜性與外界要求展示的簡單、積極形象之間的不可調和的矛盾。主人公的每一次嘗試,無論是想討好彆人,還是單純想融入群體,最終都以一種令人唏噓的方式收場。我注意到作者在運用對比手法時非常高明,將主人公“滑稽小醜”的外錶,與他內心深處對純粹、真實情感的渴望,形成瞭一種極具張力的對比。這本書的結構,就像是一個不斷收緊的繩索,每翻過一頁,主人公的處境就似乎更加絕望一分。我特彆贊賞作者對於“罪惡感”的刻畫,那不是傳統意義上道德上的審判,而更像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無法擺脫的“原罪”,是存在於靈魂深處的缺陷。對於喜歡探討人性深層結構、熱衷於剖析精神睏境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不容錯過,它提供的思考深度,遠超一般的小說範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