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投资交易笔记:2002-2010年中国债券市场研究回眸》并非是从制度建设角度来讲述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而是从一个交易员、投资者以及分析员的角度来描述那些曾经发生,而且未来一定会再度发生的事件。《投资交易笔记:2002-2010年中国债券市场研究回眸》所涉及的2002~2010年也正是笔者精力为旺盛、求知欲强的时期,每每望着自己这些年来积累的厚厚九本心得笔记,总觉得这是自己的一笔财富,也由此萌生了将其总结归纳,保留一份历史资料的念头,这也是写作本书的主要原因。
作者简介
董德志,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金融学博士研究生在读,2002年进人中国银行:2003~2010年就职于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上海交易中心,从事人民币资金,债券产品的交易以及研究工作;2011年至今就职于上海中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从事债券研究工作。
目录
第一篇 2002~2010年利率市场变化回顾
导读
第一章 2002年:强弩之末
第一节 2002年基准国债利率运行轨迹综述
第二节 2002年长期利率波动详解
第二章 2003年:利率起步回升之年
第一节 2003年基准国债利率运行轨迹综述
第二节 2003年长期利率波动详解
第三章 2004年:带有一些“非理性”意味的大崩溃
第一节 2004年基准国债利率运行轨迹综述
第二节 2004年长期利率波动详解
第四章 2005年:大牛市
第一节 2005年基准国债利率运行轨迹综述
第二节 2005年长期利率波动详解
第五章 2006年:波动市——成亦央票,败亦央票
第一节 2006年基准国债利率运行轨迹综述
第二节 2006年长期利率波动详解
第六章 2007年:通胀年,大熊市
第一节 2007年基准国债利率运行轨迹综述
第二节 2007年长期利率波动详解
第七章 2008年:峰回路转,大起大落
第一节 2008年基准国债利率运行轨迹综述
第二节 2008年长期利率波动详解
第八章 2009年:经济增长触底反弹
第一节 2009年基准国债利率运行轨迹综述
第二节 2009年长期利率波动详解
第九章 2010年:经济滞胀局面初显
第一节 2010年基准国债利率运行轨迹综述
第二节 2010年长期利率波动详解
第二篇 银行间债券市场三大基本利率关系研究
导读
第一章 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利率的历史变化分析
第一节 长期利率方向与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方向背离的1O个时期
第二节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的态度不尽相同
第三节 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与交易利率的关系分析
第四节 中央银行票据发行过程中的量价关系
第五节 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历史回顾
第六节 影响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变化的政策立足点
第二章 银行间市场回购利率的历史变化回顾
第一节 7天回购利率与资金成本的历史变化回顾
第二节 回购利率与资金数量的关系
第三篇 经济基本面
导读
第一章 宏观经济基本面指标——通货膨胀
第一节 各种价格类指标简介
第二节 CPI指数详细分析
第三节 如何理解各价格指数之间的传导关系
第二章 宏观经济基本面指标——经济增长
第一节 贸易类经济指标介绍
第二节 固定资产投资类经济指标介绍
第三节 消费类经济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介绍
第四节 GDP与传统“三驾马车”的关系
第五节 一个更为及时、综合的经济增长类指标——工业增加值
第三章 各类经济增长指标的领先与滞后性
第四篇 货币分析
导读
第一章 中央银行资金报表分析
第一节 基础货币分析
第二节 广义货币供应量分析
第三节 货币乘数分析
第四节 对货币政策宽松度衡量标准的探讨
第二章 商业银行资金报表分析
第五篇 政策与策略
导读
第一章 利率曲线的倾斜度变化一览
第一节 2002~2004年长短期利率变化形态一览
第二节 2005~2006年长短期利率变化形态一览
第三节 2007~2008年长短期利率变化形态一览
第四节 2009~2010年长短期利率变化形态一览
第二章 固定利率债券与浮动利率债券比价分析
第三章 短期品种所蕴涵的利率曲线变化预期
第一节 1年期和2年期品种的利差变化
第二节 2年期短期利率的分析
第三节 对3年期品种的远期利率分析要考虑利率曲线斜度变化的因素
第四章 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变化的互验互证
第一节 逆用美林投资时钟的结论,借助于权益类资产的分类
表现来判断目前宏观经济组合状态
第二节 从长期趋势性来看,股票市场PE与长期债券利率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
第五章 从国际因素来理解长期利率变化
第一节 美元变化和国内长期利率的关系
第二节 美元的变化与国内股票市场的相关性相对较弱
第六章 10年期国债利率的技术分析指标
第七章 商业银行债券投资与信贷配置的关系
第八章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不同搭配对于债券市场的影响
第一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搭配对市场利率的理论影响
第二节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松紧搭配对市场利率的实际影响
第三节 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的不同搭配对市场利率的影响
第四节 综合回顾
第五节 带有行政色彩的政策调控行为——阶段性的价格管制措施
第六节 2002~2010年历次法定存贷款利率变化对债券市场影响一览
第六篇 随笔漫谈
第一章 谈谈分析框架的化繁为简
第二章 谈谈投资行为与交易行为的差异
第一节 两类账户的成本不同
第二节 两类账户的考核要求不同
第三节 两类行为的分析逻辑有所差异
第三章 论左侧操作和右侧操作
第四章 谈谈政策面因素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第五章 谈谈市场研究与分析的作用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撰写的图书简介,该简介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所指的“投资交易笔记:2002-2010年中国债券市场研究回眸”的内容,并力求详实、自然,避免AI痕迹: --- 《全球能源转型:技术、政策与地缘政治的交织图景》 内容提要 本书以宏大的跨学科视野,深入剖析了当代世界面临的最核心议题之一:全球能源系统的深刻转型。我们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化石燃料主导的旧秩序正面临来自气候变化压力、技术创新驱动和地缘政治重塑的全面挑战。本书不仅仅是对现有能源格局的描述,更是对未来几十年全球经济、环境与安全格局演变趋势的系统性预测与政策研判。 全书分为五个核心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全面且深入的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转型的驱动力——气候科学与技术奇点 本部分首先立足于最新的气候科学研究成果,明确了全球温控目标对能源供应结构转型的紧迫性。我们详细梳理了《巴黎协定》达成以来,各国在减排承诺(NDCs)与实际行动之间的差距,并评估了“净零排放”路径在不同经济体间的可行性与成本效益。 技术创新是转型的核心引擎。我们对可再生能源技术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对比。在太阳能光伏领域,我们不再仅仅关注效率的提升,而是深入探讨了供应链的地域集中风险、材料科学的突破(如钙钛矿电池的商业化前景),以及大规模并网带来的电网柔性化需求。对于风能,本书分析了海上风电(尤其是漂浮式技术)如何打开新的增长空间,以及其对深远海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挑战。 更关键的是,我们探讨了“赋能技术”——储能系统(ESS)和智能电网。电池技术的进步(从锂离子到固态、钠离子乃至液流电池)是实现可再生能源间歇性调度的关键。智能电网则被视为能源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探讨了数字化、去中心化能源管理系统(DERMS)如何重塑传统的电力市场结构和消费者角色。 第二部分:能源市场格局的重塑——电气化浪潮与氢能的战略定位 随着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提高,终端能源需求的结构性变化成为焦点。本书重点研究了“电气化”在交通和工业部门的深入影响。 在交通领域,我们详细分析了电动汽车(EVs)的全球渗透率差异,考察了充电基础设施的“不可能三角”——速度、成本与电网容量。我们运用经济模型,对比了私人出行、公共交通和重型货运的全面电动化情景下的能源需求变化。 工业脱碳是公认的“硬骨头”。本书聚焦于难以减排的行业(钢铁、水泥、化工),并系统评估了“绿色氢能”(通过电解水制取)在这些高热需求领域的替代潜力。我们对比了蓝氢(碳捕集与封存,CCS加持)和绿氢的生命周期成本,并探讨了当前全球正在建设的“氢能走廊”和国际贸易壁垒。 第三部分:政策、监管与金融的协同机制 能源转型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的顶层设计和资本市场的有效引导。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各国在碳定价机制上的实践与争议。无论是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还是北美地区的税收抵免政策,我们都分析了其对全球贸易流向和产业投资决策的实际影响。 金融工具的创新是加速转型的催化剂。我们系统阐述了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等新型融资工具的发展现状,并指出了“漂绿”(Greenwashing)风险及其监管应对。同时,本书探讨了化石燃料资产的“搁浅风险”(Stranded Assets),以及主权财富基金和养老基金在能源投资组合中的去风险化策略。 第四部分:地缘政治的新疆域——能源安全与供应链的竞争 能源转型并未终结地缘政治博弈,而是将其转移到了新的关键矿产和核心技术领域。本书认为,能源地图正在从“油气管道网络”转向“关键矿物供应链”。 我们对锂、钴、镍、稀土等支撑电池和风力发电技术的核心材料进行了供应风险评估。分析了原材料的开采、加工和精炼环节的地域集中度,特别是其在少数国家的寡头垄断现象,如何转化为新的战略依赖。 此外,本书探讨了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在清洁能源领域的竞争态势。围绕下一代核能技术(如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s)和先进储能技术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格局,为理解未来全球权力分配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五部分:区域案例研究与未来展望 为了使理论分析更具实践价值,本书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 1. 欧盟的“Fit for 55”战略:分析其如何整合内部市场、应对能源危机,并力求在气候治理中保持领导地位的复杂权衡。 2. 北美地区的能源独立性:考察美国页岩气革命的遗产如何与大规模清洁能源投资(如《通胀削减法案》)相结合,塑造其独特的能源转型路径。 3. 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双重挑战:以印度和东南亚为例,探讨如何在保障经济增长、消除能源贫困的同时,实现快速的能源低碳化,以及其对全球供应链的巨大需求。 结语 展望未来,本书强调,能源转型是一场漫长、不均衡但不可逆转的革命。成功驾驭这场变革,需要政策制定者具备前瞻性、企业家精神以及对技术复杂性的深刻理解。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能源行业高管、投资者以及所有关注全球未来走向的读者,提供一份必要的路线图和决策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