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移情设计:产品设计中的用户体验》的多数作者都隶属于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的产品和策略设计项目,包括主笔Ilpo Koskinen博士是教授,工业设计师TuuliMattelmaki和Katja Battarbee是研究人员。
书中的主题、用户体验概论、设计中的移情、移情设计方法论、用物体和原型机来调查体验、用可携式物品来理解体验、手机视觉短信中的情感、为概念设计理解体验、使它起作用。
内容简介
《移情设计:产品设计中的用户体验》对于设计一个具有创新性的产品理念来说,理解用户的体验是至关重要的,而在一切都还比较模糊的设计前期,也就是寻找设计理念和设计驱动的时候,这一点就显得更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产品是否成功,就存在于它是如何被用户所体验的,获得一种对未来用户的移情理解是其关键。
《移情设计:产品设计中的用户体验》这本书以作者IlpoKoskinen等多年的研究为基础,介绍了设计前期的一些设计理念和方法。撰稿人中既包括理论研究人员,也有与设计公司合作的执业设计师。
《移情设计:产品设计中的用户体验》的目标读者包括工业设计师、软件工程师、新媒体设计师和对产品设计感兴趣的人际关系专家,等等。
内页插图
目录
预见体验
智能沐浴:情感化设计软化家庭科技
Ami Aromaa&Sauli; Suomela
概念设计流程.寻找沐浴体验的精神实质·初步概念·深入“自然”方向·体
验变成功能.概念验证.最终概念-设计师作为用户代表一还是以用户为中心设计?
1 设计中的移情
用户体验与移情设计绪论
Ilpo Koskinen&Katja; Battarbee
为用户体验的设计:决策者与阐释者·体验中的产品·体验产品:来源、密
集度和体验方向·用户体验是一个生动和叙述性的现象·走向移情设计研究·设
计流程中的移情
移请设计:用其他人的经验启发和激活灵感
Jane Fulton Suri
为他人设计·移情观察法·如何学习·观察人们的真实反应·寻求用户参与·尝
试我们自己的产品·激发想象
移情设计方法论
Ilpo Koskinen
选择用户人群:主要、次要与非正常·启发与推论:如何使用数据·了解的
价值:如何才能获得好启发·利用沟通和推论来分享移情
2 用物体和原型机来研究体验
口袋和包:用可携式物品来理解体验
Meri Laine
产品间的关系:情境模型·数据和方法·形式的重要·产品间关系的变化'包
和口袋:携带东西的功能可见性·结论和论述
手机视觉短信中的情感
Esko Kurvinen
情感和手机视觉短信·数据·情感化的手机图片:让情感可视化·用情感化
短信回复无情感短信·回复情感化短信:共同情感展示·论述
移动相册:一种体验原型
Esko Kuiazinen&Ilpo Koskinen
摄影术背景研究·使用I-ZONE相机和模板体验原型机制作·一起搭建故事:
聚会模板·一起搭建可分享的相册·室内编辑的重要性:用视觉想象探索内心世
界·走向设计:一个可分享相册的故事情节·使用尚未存在的技术尝试交互原型
3 为概念设计理解体验
故事作为理解意义的捷径
Katja Battat"bee
移情、讲故事·研究有意义的人一物关系-三个故事·故事作为理解意义的
捷径
探测:为设计移情调查体验
T'uuli Mattelmaki
探测:使用自我记录包调查经验·探测法案例学习·设计探测·理解用户体验:
探测包的组成实例-使用访谈和拼贴画推论探测·探测作为一个设计工具
走向物品生态学:日用消费品间的共生和竞争
Riittia Nieminen-Sundell&Mika; Pantzar
数据·人造物的合作交互:一台电脑,冰球赛奖杯和家具·相竞争的物品:
一个让人讨厌的电脑是如何被请出一个女孩的房间的·被捕食者和捕食者:两个
相机的故事·走向物品生态学:从并向交互到网络
4 使它产生作用
为什么我在用户体验咨询领域工作
Alison Black
小细节能带来大改变·体验是建立在信息上的·提供知识或一种观点·为什
么会厌烦
词汇索引
精彩书摘
显而易见,我们生活中的绝大多数物品都属于背景产品。但提到情感重要性,想必从一个没怎么用过的煮蛋器到我们童年时钟爱的玩具动物之间还是有着相当的距离的。前一个东西我们可能只会使用一次,而后一个物品的记忆将伴随我们一生。
我们应该注意到,物品意义的产生过程并不是单向的。从背景产品到含义丰富的情感物品的演变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重复甚至相反的过程。Rhea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我们和物品的关系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最开始与产品的接触可能会引起我们的沉浸感,有些产品会吸引我们沉浸在其愉悦的使用体验中,还有一些不具有这样的功能。当产品的使用体验不断积累,用户与之的关系会变得更加紧密。最后,产品暂时或永久地离开了用户的生活,产品关系也随之慢慢消失。如果Rhea的理论是正确的,作为设计师,我们就必须关注产品体验发展的过程。同时,为了避免Rhea体验循环模型中的缺陷,我们还必须将体验与特定的社会和物质背景联系起来,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物品可能在任何一个环节进入这个模型,有些产品会在一个阶段停留很久,也有一些会迅速地穿过。甚至还有一些产品,在整个循环过程中会出现逆向的步骤。这种复杂多变的状况,是无法用Rhea循环模型的逻辑解释的。
用户体验是一个生动和叙述性的现象
有一种产品体验模型,关注于产品含义产生的基础,而非将这些模糊的体验生硬地划分为几个具体命名的类别。这种模型依据于实用主义哲学,并且倾向于用现象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进行描述。在Forlizzi和Ford的模型中,用户根据自己在环境、先前经验以及当前情绪状况中的定位,与具有某些特点和在购买能力范围内的产品进行交流。
他们注意到,用户与产品交互过程中的大部分行为都是自动、流畅甚至模式化的。这种体验是潜意识的。但如果“经验要求我们思考正在进行的活动”,体验也会变成认知注意和思考的目标。一些体验已经在用户的头脑中形成了固定的模式,而我们对特定产品叙事性的体验就源自其中。用户将生活中这种突出的体验片段连接起来,形成自己的故事,这种“体验”就不再单纯地存在于潜意识当中了。此外,体验还可以在不同的类别之间流动,叙事性的体验也可能变成潜意识中的体验。这种观点将用户体验置于现实的语境之中。比如,当我们观看电影《教父》的时候,影片用连续的场景和声音冲击着我们的感官,并用情感激荡着我们的意识,电影用这种方式构建了一种特定的体验。对于背景的理解和对当前现象的解读,这两种活动的关系是辩证的。
……
前言/序言
《用户体验地图:深度剖析产品旅程》 导言:理解旅程的复杂性 在当今高度互联和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一款产品的成功与否,越来越依赖于其能否为用户提供流畅、直观且令人愉悦的整体体验。然而,仅仅关注界面(UI)的视觉吸引力或核心功能的强大,已远远不足以构建持久的用户忠诚度。用户与产品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多触点的旅程。 本书《用户体验地图:深度剖析产品旅程》旨在提供一套系统化、实操性强的框架,用于绘制、分析和优化用户在使用任何数字产品(如移动应用、SaaS平台或复杂系统)的全生命周期体验。我们不探讨设计哲学的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如何做”——如何将抽象的用户需求转化为可量化、可改进的体验蓝图。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体验的薄弱环节往往隐藏在触点之间的“过渡期”和用户内心的“情感波动”之中。 --- 第一部分:构建体验地图的基础框架 (Mapping the Foundations) 本部分为后续深入分析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工具基础。我们将从“谁是用户”开始,逐步构建起能够承载复杂交互数据的分析模型。 第一章:用户角色的精炼与生命周期定义 体验设计始于对目标群体的精确理解。本章摒弃宽泛的人口统计学描述,强调构建“行为驱动型”的用户画像(Behavioral Personas)。 1.1. 从数据到故事: 如何利用定性访谈、A/B测试结果和行为分析数据,提炼出驱动用户决策的核心动机和痛点。 1.2. 旅程阶段的结构化: 定义用户从“初次认知”到“持续使用”乃至“流失/推荐”的完整生命周期,并明确每个阶段的关键目标(Goals)和衡量指标(KPIs)。 1.3. 情境变量的纳入: 探讨时间压力、设备限制、环境噪声等外部情境因素如何重塑用户预期,并将其纳入角色描述。 第二章:触点识别与数据源整合 用户旅程是由一系列离散的触点构成的。本章教授如何系统地识别这些触点,并将其与现有的数据监控体系对接。 2.1. 显性与隐性触点: 区分用户直接交互的界面元素(显性)与用户在后台或心理层面经历的过程(隐性,如等待时间、加载指示)。 2.2. 多渠道数据聚合: 整合来自热力图、会话录制、客服工单、应用内反馈以及第三方分析工具的数据流,形成统一的触点信息库。 2.3. 体验指标的标准化: 介绍如何将业务指标(如转化率)映射到体验指标(如任务完成时间、认知负荷评分)。 --- 第二部分:绘制与解构用户旅程 (Deconstructing the Journey) 这是本书的核心实践部分,专注于将收集到的信息转化为可视化的、具有洞察力的“用户体验地图”。 第三章:实战用户旅程图的绘制技术 我们采用多层次的地图绘制方法,以适应不同复杂度的产品。 3.1. 基础线性地图(Linear Map): 侧重于特定任务流(Task Flow)的步骤、操作和直接反馈。适用于流程优化。 3.2. 情感波动图(Emotional Curve): 引入心理学视角,标记用户在每一步骤的情绪高点与低谷。重点分析“负面情绪峰值”发生的原因。 3.3. 跨职能参与者地图(Cross-Functional Map): 明确在用户体验的特定阶段,哪些内部团队(营销、技术支持、后端工程)的响应至关重要。 第四章:痛点挖掘与体验断裂点分析 (Friction Point Analysis) 绘制地图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本章深入探讨如何识别和量化体验中的“断裂点”(Breakpoints)。 4.1. 认知负荷的量化: 利用眼动研究的基础原理和问卷量表,评估用户在信息过载或决策点时承受的心理负担。 4.2. “等待”的价值评估: 区分可接受的等待(如等待处理结果)和不可接受的等待(如加载缓慢),并提出基于用户预期的等待时间管理策略。 4.3. 旅程中的“信任耗损”: 分析错误信息、数据隐私不透明或功能不可靠如何逐步侵蚀用户的信任基础,即便最终任务完成。 --- 第三部分:优化、迭代与衡量 (Optimizing and Sustaining Experience) 体验地图并非静态文档,而是持续优化的指导工具。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基于地图分析结果,驱动有针对性的改进行动。 第五章:基于地图的解决方案设计 本章将痛点转化为可执行的设计干预措施。 5.1. “机会区域”的优先级排序: 引入“影响-投入矩阵”,根据地图上暴露的痛点对业务的潜在影响和实施的工程难度,确定优化工作的优先级。 5.2. 情境化干预(Contextual Interventions): 设计的优化方案必须与用户所处的具体步骤和情绪状态相匹配。例如,在用户处于“困惑”状态时,应提供即时帮助,而非事后FAQ链接。 5.3. 从“修复”到“增强”: 讨论如何超越修复已知的Bug,通过设计提升用户在体验高点时的愉悦感(Delight Moments)。 第六章:体验健康的持续监控 产品发布后的体验监控是防止体验退化的关键。 6.1. 体验健康仪表盘(Experience Health Dashboard): 建立一套反映关键旅程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控面板,超越传统的错误率和活跃度指标。 6.2. 反馈循环的自动化集成: 确保用户在旅程中的积极或消极反馈能够即时自动标记到体验地图的对应触点上,触发警报或复盘会议。 6.3. 周期性地图审查: 制定产品迭代周期中,定期(如每季度)审查和更新用户旅程地图的流程,以应对市场变化和新功能引入带来的旅程重构。 --- 结论:将体验数据转化为业务驱动力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教会读者,用户体验地图不仅仅是设计团队的工具,它是一份业务路线图。通过系统地理解用户在每一个细微步骤的所思、所感、所行,组织可以将资源投入到真正能驱动用户满意度和业务增长的关键环节,从而构建出更具韧性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本书适合产品经理、用户体验设计师、市场分析师以及任何负责定义和交付数字产品整体质量的决策者深入研读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