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器物帖

日日器物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三谷龙二 著,曲炜 译
图书标签:
  • 生活美学
  • 器物
  • 日常
  • 手作
  • 设计
  • 侘寂
  • 日式
  • 慢生活
  • 极简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56781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5203
包装:盒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继《木之匙》后,日本木艺大师三谷龙二再度出版文集《日日器物帖》。
  这一次,三谷龙二完全浸入生活,从创作者回归使用者,历数自己与生活中33件“日日器物”的相遇和相处之道。
  作为手艺人,三谷龙二对日常器物有着超过功能主义的要求,材质是否合心、手感是否顺畅、是否拥有融入生活的气质。
  《日日器物帖》记载的器物,有的来自欧美百年品牌,有的来自日本工艺名家,有的是三谷龙二先生手作,还有则是偶然淘得的古物。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富有活力,闪耀着光芒”,让人心生喜悦。
  三谷龙二对这些日常器物如数家珍,“我为什么喜欢这件物品?”“它对我有什么意义?”他淡淡讲述每一件器物的来由和文化,仿佛介绍身边相交多年的朋友。
  谁说不是呢,所谓日日器物,就是日日相伴,共同生活的朋友啊。

海报:

内容简介

  ◎《日日器物帖》是木艺大师三谷龙二的生活散文集,以四季时光流转为序,讲述他与日用器物的相遇、相处之道,呈现手艺人平静美好的日常。
  ◎在这本散文集中,三谷龙二历数自己生活中使用的33件器物,如友人赠送的去皮器、手工匠人烧制的白瓷碗、古董店里淘得的玻璃水壶、三谷龙二本人手制的黄油盒等。每一件器物自有其经历,并最终融入三谷龙二的生活,成为他的“日日器物”。
  ◎这些日用品简朴低调,却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在日复一日的触摸和使用中积淀质感与温度,传递生活之美。
  ◎“无论是平时身着的服装,还是家里的装修和摆设,都应当被放置到距离日常生活最近的地方,成为富有活力、闪着光芒的东西。”
  ◎“我喜欢的,是那些能够安然地接纳生活的器物。”

作者简介

  三谷龙二(Ryuji Mitani)
  木工设计师。日本“生活工艺”倡导人。1981年于长野县松本市设立自己的工作室 PERSONA STUDIO。他的作品中,日常生活使用的木制器物、刀叉餐具等颇有人气,在日本各地举办多次个展。2011年在松本开设了展示自己作品的常设店“10cm”。
  除了各种平面和立体的作品以外,也参与了伊坂幸太郎所著的《哦!爸爸们》、《重力小丑》和本哈德施林克所著的《朗读者》等书籍封面的制作。参与开创了“松本工艺祭”、“工艺的五月”等日本著名的工艺市集。所著书籍有《木之器》《器物的履历书》《远方的城市、双手和工作》《三谷龙二的“10cm”》《生活工艺》等。

目录

写在最前面:生活的轮廓
如同树木一般
I由春入夏
Rosières的燃气灶
Finel公司的白色珐琅锅
柠檬榨汁瓷器
伊藤环的八寸白泥碟
辻和美的玻璃杯
瑞士制造的去皮器
野餐套装
Sunbeam公司的面包烤箱(经典款)
黄油盒
旧陆军的有田制碗
面包盘
有盖容器
磨豆机的盖子
210平檐盘
HAKUBOKU杯子
刀叉盒
黑漆大碗
II由秋入冬
『有次』的厨刀『和心』
白瓷八角小碟
Finel公司的珐琅单柄锅
Copco的铸铁锅
村木雄儿的唐津饭碗
冈泽悦子的半瓷有檐盘
Bengt EK Design的铝制双子计时器
H·M的厨房暖炉
荷兰的古董玻璃水壶
神代五寸正方盘
角伟三郎的合鹿漆碗
冈田直人的耐热锅
照宝的铝锅和德利酒壶
酒器木盘
古旧的葡萄酒开瓶器
Bodega玻璃杯
关于酒器
关于烧水壶
木器的日常保养
后记:乘一叶小舟
附录:如何与三谷先生的器物相遇

精彩书摘

Finel 公司的白色珐琅锅

干净的白色和厨房真是绝配。每次用这个白色的珐琅锅烧开了水,把长长的青芦笋放进锅里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在心里感叹:“好美!”是这白色的背景把活泼的翠绿色完全衬托出来了。过去在日本,冰箱、电饭煲这类家用电器通常叫作“白色家电”,因为白色这种干净的颜色和厨房最协调。我一直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但最近,家电却流行起了银色,甚至还有不少型号的冰箱和电饭煲都没有白色款。或许大家觉得银色更耐脏吧。但我却认为,白色的好处也正是源于它的“不耐脏”。

我很喜欢珐琅这种材质所拥有的独特柔滑感,家里有不少搪瓷制品。珐琅是金属基底施加了玻璃瓷釉后高温烧制而成的,所以同时具备了金属的结实耐用,以及玻璃对于各种化学元素不容易起反应的广泛适用性,着实是一种出色的材料。这个锅出品于Finel公司(后来改名为了Arabia),Finel这个名字起源于芬兰语中的“珐琅”。设计师塞波·马拉特(Seppo Mallat)在1969年设计了这个产品。他曾经在昂蒂·诺米斯耐米1工作室待过,许多热爱北欧设计的人都是他的粉丝。这个珐琅单柄锅直径很大,即使煮两人份的意大利面也绰绰有余。这个系列里,除了单柄锅以外,还有双耳锅,并且有不少颜色可供选择。设计师对这个单柄锅的每一个细节都花了很大的心思,特别是手柄部分两截式的设计,简直让人惊艳。锅是一种每天都要被使用的厨房用具,因此,结实耐用是一口好锅最基本的特质。不过,像这把白色单柄珐琅锅一样顺手好用,功能出众且各个细节又渗透着纤细、安静气质的好锅,并不多见。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日日器物帖》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但不包含任何与原书可能相关的信息。 --- 《尘封的画卷:失落的文明碎片》 一部追溯古老智慧与神秘手工艺的深度考察 作者: 李怀玉 出版社: 瀚海文苑 装帧: 精装,附赠复刻拓本与高精度手绘图谱 字数: 约 480,000 字 页码: 850 页 内容简介 《尘封的画卷:失落的文明碎片》是一部历时十五年田野调查与案头研究的结晶,旨在剖析人类文明早期,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有意或无意遗忘的精湛技艺、独特信仰体系以及它们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本书并非一部通史著作,而是聚焦于几个在主流考古学叙事中被边缘化或误读的古老社群——尤其是活跃于公元前一千纪地中海东岸的“瑟里安人”和喜马拉雅山脉高海拔地区“卡什米尔山民”的物质文化与精神世界。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我们现有的文明框架严重低估了非文字记录文化在知识传承中的作用。作者李怀玉教授,一位享有盛誉的文化人类学家与物质文化史专家,通过对大量出土文物、残存的口头传说以及风格迥异的岩画遗迹的交叉比对,试图重建这些失落文明的“生活哲学”。 第一部分:瑟里安人的“纹章学与色彩记忆” 瑟里安人,一个在腓尼基和亚述帝国夹缝中短暂辉煌又迅速消亡的贸易城邦群体,以其独特的染料技术和复杂的纺织纹章系统闻名。 第一章:靛青的秘密与“蓝色代码” 本章深入探讨了瑟里安人如何从海洋生物和特定矿物中提取出极为稳定且色彩饱和度极高的蓝色、紫色染料。作者详细分析了三处位于黎巴嫩沿岸遗址出土的陶罐残骸中的残留物,并运用现代化学分析技术,还原了当时复杂的发酵与提纯过程。更引人注目的是,这些色彩并非单纯用于装饰,而是构建了一种基于色彩深浅和排列组合的“社会语言”。例如,某一种特定的“暮光紫”仅限于祭司阶层在特定月相时佩戴,违者将面临严厉的社会惩罚。 第二章:几何的叙事:布匹上的历史书写 瑟里安人的纺织品被视为他们最主要的文献。不同于苏美尔的楔形文字或埃及的象形符号,瑟里安人使用一系列高度抽象化的几何图形——正方形、螺旋线、锯齿边——来记录战争、丰收和王室血统。作者首次系统地归纳和分类了超过三百种基础“纹章单元”,并尝试解读一段出土于泰尔城遗址深处的、长达数米的残破挂毯所叙述的“流亡史诗”。这部分内容挑战了传统史学界对“文明”的定义,提出了一种视觉化、触觉化的知识记录方式。 第二部分:卡什米尔山民的“声响雕塑”与环境哲学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视角投向了中亚高海拔地区,研究了一个与外界交流稀少、长期被视为“原始部落”的群体——卡什米尔山民。他们的独特之处在于对声音、振动及其在物理空间中表现形式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渗透到了他们的工具制造和建筑结构中。 第三章:共振之石:工具的声学优化 作者花费数年时间与山民后裔交流,记录下他们对不同石材敲击声响的细微辨别能力。书中详细记录了如何选取特定硬度和晶体结构的片岩,通过精确的锤击角度,将工具(如斧头和刨刀)打造成能够在其工作过程中产生“减噪”或“增效”的共振腔。书中附有详细的声波分析图谱,对比了传统中原地区工具与卡什米尔工具在切割硬木时的能量消耗差异,证明这是一种基于声学效率的工程学应用。 第四章:风的信仰与悬挂的建筑 卡什米尔山民的居住结构极其特殊,多采用半悬空、多层交错的木制结构,旨在最大化地利用高山峡谷中的风力与声波。李怀玉教授指出,这种建筑设计并非仅仅为了御寒,更是一种主动“聆听”环境的哲学实践。他引入了“环境谐振点”的概念,解释了为何特定位置的木制平台在特定风速下会产生低沉、规律的嗡鸣声,而这种声音被视为与山脉精神的“对话”。书中对一处被现代工程项目破坏的古老村落遗址进行了三维重建,揭示了其复杂的声学布局。 第三部分:跨文明的镜像:技艺的孤立与流散 最后一部分,作者将视野拉回至全球,探讨了瑟里安人的色彩技术与卡什米尔人的共振理念,在遥远的时空中是否留下了模糊的印记。 第五章:玻璃中的回声:色彩的传播疑云 作者将瑟里安人使用的某些稀有金属化合物着色剂,与拜占庭时期早期玻璃工艺中出现的微量元素进行对比分析。尽管时间与空间上存在巨大鸿沟,但化学指纹的相似性引发了关于早期贸易路线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工艺知识”——如何通过极少数的匠人,跨越重重地理障碍进行传播的探讨。书中着重分析了亚历山大图书馆部分残损文献中关于“海上异域之蓝”的晦涩记载。 第六章:无声的殿堂:失落的工程学遗产 通过对帕提亚帝国时期一些未完全坍塌的地下墓穴结构分析,作者发现了令人不安的相似之处:某些承重石柱的打磨角度和内部空腔设计,似乎有意地引入了特定频率的振动,以达到某种稳定或“静默”的效果。这是否意味着瑟里安或卡什米尔的山民智慧,曾以一种隐秘的、非直接的方式,影响了后世的工程学思潮,尽管相关文字记录已然佚失?本书以这一开放性的提问作结。 结语:重构失落的感知世界 《尘封的画卷》拒绝提供简单的答案。它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放下对“主流”历史的固有认知,去感受那些被物质遗忘、却深植于古代人类感知系统中的复杂智慧。这本书通过对技术细节的精微剖析,旨在复原一个更为丰满、更具层次感的古代世界图景。它不仅是考古学和人类学的专业读物,更是对所有热衷于探究文明深层结构的好奇心强者的必读之作。 --- 关于作者: 李怀玉,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牛津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前文字文化中的物质证据解读与跨学科材料分析。著有《高加索山区的粘土密码》等多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专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接触到《日日器物帖》的,坦白说,最初的期待值是偏向“雅致”和“高冷”的,那种需要一定文化积累才能完全领会的风格。然而,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入世”和“烟火气”。作者并没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的品鉴家,而是像一个勤于动手、热爱生活的普通人。他写厨房里那些沾满油烟的锅具,写阳台上那些经历风吹日晒的花盆,笔触里透着一种真诚的喜爱,而非居高临下的审视。这种平视的视角,使得即便是对传统器物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进入他的世界。整本书的节奏处理得极妙,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慢板音乐会,高潮迭起却又内敛含蓄。读这本书的过程,仿佛是跟着作者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断舍离”,去重新审视我们被物质包围的生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被珍视的“物”。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正好经历了一段比较迷茫的时期,总觉得生活缺乏焦点,好像被日常琐事牵着鼻子走。《日日器物帖》像是为我投下的一颗定心丸,但不是那种直白的鸡汤,而是通过一种非常间接、含蓄的方式来安抚情绪。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克制,他很少直接抒发强烈的感情,而是将所有情绪都寄托在那件被描述的器物之上。例如,他写一块被岁月磨得光滑的石头,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淡然与坚韧,反而让我从自己的困境中抽离出来,体会到一种更宏大、更长远的生命韵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高度沉浸的,它迫使你进入一个慢镜头里,去感受每一个细节的纹理和光影。每次合上书本,我都能感到内心的浮躁被梳理了一遍,留下的只有一种被洗涤过的宁静感。

评分

我是一个对文字的节奏感要求很高的人,很多散文集读起来总觉得东拉西扯,缺乏内在的逻辑支撑。《日日器物帖》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的结构松散却又紧密相连,每一篇看似独立的“器物记”,其实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时间的刻度与物性的承载。作者的语言像是有节制的溪流,时而湍急,时而平缓,但始终朝着一个既定的方向汇集。我惊喜地发现,他对于某些特定材质的描述,比如金属的冷峻、陶器的温润、木料的呼吸感,简直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仿佛不是在描述,而是在进行一场感官的复现。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物品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观察世界”的教科书。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真正的美和深刻的意义,往往隐藏在那些最平凡无奇的“日常”之中,需要我们用放大镜去审视,用心灵去感受。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很吸引人,叫《日日器物帖》,光是听起来就有一种时间缓缓流淌的质感。拿到手的时候,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关于古董鉴赏或者生活美学的指南,但翻开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部流动的、充满个人印记的随笔集。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擅长捕捉那些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忽略的物件——也许是一把用了很久的木勺,也许是一个光线投射下形状奇特的茶杯。他似乎有着一种将无生命之物赋予灵魂的能力,通过对这些器物的细致描摹,折射出人与物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时间在它们身上留下的痕迹。我尤其喜欢他描述物件纹理和色彩变化的方式,那种像在触摸实体一般,带着温度和故事感的文字,读起来让人心头一暖。它不是那种让你急于翻到下一页的快节奏读物,而是需要你放慢脚步,像对待老朋友一样,慢慢品味每一篇文章的韵味。读完后,我看着自己桌上的摆设,总觉得它们都有了新的生命和更深层的含义。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值得称赞,内页的纸张质感和字体的排版都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但这并非是唯一吸引我的地方。《日日器物帖》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器物学”,更像是一种对“存在”的哲学探讨。作者常常从一个具体的物件出发,比如一枚老旧的纽扣,几页泛黄的书信,然后层层剥茧,谈论起记忆的固化、技艺的传承,甚至是工业化时代对人性细节的磨损。这种跨越性的联想和论述,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阅读边界。我发现自己开始有意识地去观察日常生活中那些常常被忽略的“工具”和“容器”,思考它们背后的匠人精神和使用者的生活轨迹。它不是教你如何“拥有”更好的东西,而是引导你如何“理解”你所拥有的,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滋养。

评分

印刷精美,纸质很好,比较喜欢。

评分

在京东买书的体验非常好,优惠幅度大

评分

物美价廉,很好,很实用,要好好收藏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非常喜欢的内容,长知识。

评分

还不错挺好看的哈哈哈哈,书还是要根据自己爱好买,不要推荐啥买啥

评分

价格合理配送及时满意

评分

做活动买的,买了六百多的书,用券减四百五,京东就是给力,下次还来!!快递也很快,包装什么的都没问题。

评分

印刷精美,纸质很好,比较喜欢。

评分

活动给力,超级划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