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宿命论研究:推背学概论

中国历史宿命论研究:推背学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苗元一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宿命论
  • 推背图
  • 历史预言
  • 传统文化
  • 哲学
  • 文化研究
  • 预言学
  • 历史学
  • 易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807616351
版次:1
商品编码:1082259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宿命论研究:推背学概论》是一部原创性著作,开创了以易学研究《推背图》之先河,并首次确认《推背图》是一部易学著作,为中国及世界易学史增加了新的篇章。
  宿命论一直影响着中国历史,但近代以来,海内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一直没有像苗先生这样对中国历史宿命论的范式作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因此,苗先生的研究《中国历史宿命论研究》填补了世界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个空白。
  在一定程度上,宿命论也一直影响着世界历史,然而,西方哲学中所固有的基于普通逻、辑(分析逻辑)和因果链的宿命论,与中国哲学中基于易学逻辑的宿命论具有那种基于两个不同话语体系和范式的不可还原性和不可公约性,中西宿命论范式的不可还原性和不可公约性类似于库恩(ThomasKuhn)科学革命中的两种科学体系的不可还原性和不可公约性,苗元一的宿命论研究对反思和澄清中西宿命论范式的差异、误解、以及找到不可还原性和不可公约性中的某种深层的可还原性和可公约性有巨大的启发性。基于因果链的西方式宿命论与基于易学的中国式宿命论有某种殊途同归的同时性和事件的类似性,而这种同时性和事件的类似性一直具有某种神秘性,有待进一步解决。

作者简介

  苗元一,陕西岐山人,1966年生于志丹,198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主要论著有:《关于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1986年)、《论孙中山政治哲学》(1988年)、《人民自由主义论》(1988年)、《元一书法》(1995年)、《中国之路》(1995年)、《中国历史宿命论研究》(2010年)、《周易大义》(上、下卷)。主要学术研究方向:易经与诸子之关系及其自由秩序原理。

目录

上篇 推背学概论
引言
第一章 《推背图》是象数易学的经典
一、《推背图》中的八宫说
二、《推背图》中的干支说及纳甲说
三、《推背图》中的阴阳五行说
四、《推背图》中的卦气说与卦变说
五、《推背图》中的正象覆象互象通象半象飞象伏象交象说
六、《推背图》中的数说
七、《推背图》中图象——卦象——字象说
八、《推背图》中的谶颂说
第二章 《推背图》是图书易学的里程碑
一、《推背图》中的先后天八卦图
二、《推背图》图书体系与周敦颐太极图比较
三、《推背图》第一图与赵搠谦阴阳鱼图之关系
四、《推背图》中的易图与宋以后的易图比较
第三章 《推背图》是中国历史宿命论集大成者
一、中国历史宿命论的形成
二、《推背图》历史宿命论体系
第四章 《推背图》史、作者和著作年代考
一、《推背图》史考
二、《推背图》作者和著作年代考
第五章 金圣叹评注的根本缺失和对《推背图》研究史的影响
一、关于金圣叹批注本
二、金圣叹评注对《推背图》研究的影响
三、金圣叹评注的根本缺失
第六章 《推背图》各种版本的比较研究
一、关于《推背图》的版本
二、民国四年本与民国元年本之比较
三、关于民国四年本的流传
下篇 《推背图》象数易学、图书易学及历史宿命论构建

精彩书摘

  第五章 金圣叹评注的根本缺失和对《推背图》研究史的影响  一、 关于金圣叹批注本  笔者所阅有关《推背图》的七个版本中,影响最大的当属金圣叹批注本。金圣叹批注本最早公开刊行于民国四年( 1915)。 (一说初版于民国二年)  金圣叹( 1608-1661),原名采,字若采。。自名喟,字圣叹,又名人瑞,另号唱经子、大易学人、涅桨学人等。室名沉吟楼,堂号唱经堂,苏州府长洲县人。圣叹生不逢时、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特立独行,一生酷嗜批书,曾定《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为天下六才子书。他批点、刊刻的《第五才子书》、《第六才子书》在近三百年中畅销不衰,成为当时中国人的主要文学读本,他在小说理论和文学批评领域的成就,古代文学史上无人比肩。1661年四月,圣叹因策划、参与组织反暴政的“哭庙案”被判斩刑,七月十三日罹难于南京。绝笔诗云:  “只惜胸前几本书。”  民国四年本《推背图》录有金圣叹序(见附录二):  谓数可知乎,可知而不可知也,谓数不可知乎,不可知而可知也。可知者数,不可知者亦数。可知其所不可知者数,不可知其所可知者亦数也。吾尝仰观于天,日月星辰犹是也;俯察于地,山川草木犹是也。我所亲见之天地,非犹是我所末亲见之天地耶。然不得谓我所未亲见之天地,即为我所亲见之天地。天地白天地,而我异矣。我自我,而天地异矣。我生以前之天地可知也,可知者数也。我生以后之天地不可知也,不可知者亦数也。有我生以前之天地,然后有我生以后之天地,此可知其所不可知者数也。我生以后之天地,究不同于我生以前之天地,此不可知其所可知者亦数也。数之时义大矣哉。唐臣袁天罡李淳风著有《推背图》,父老相传,迄未寓目。壬戌之夏,得一抄本,展而读之,其经过之事若合符节,其数耶,其数之可知者耶,其数之可知而不可知,不可知而可知者耶。玩其词,参其意,胡运不长,可立而待,毋以天之骄子白处也!  这一序引出四个疑点:1.金圣叹时期还有没有《推背图》传世?2.作序时间癸亥人日,入日即正月初七,圣叹一生五十四年中只有一个癸亥年,即1623年。这时圣叹十六岁,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有无能力批注《推背图》?3.序尾云: “玩其词,参其意,胡运不长,可立而待,毋以天之骄子白处也!”结合第三卜二象圣叹曰: “崇祯投环梅山”,第三十三象圣叹曰:“此象乃满清入关之征”来看,序及批注时间当在崇祯十七年( 1644)三月十九日崇祯殉国后至同年四月已卯日吴之棒迎清入关之前,这一时间岂不与癸亥年( 1623)大相矛盾?!4.序署名金喟识,今人陈洪先生等以为“金”胃”称谓“不早于晚清”,也就是说民国四年本这个序当为晚清以后所作。难道民国四年本所谓金序及其批注当为伪作?!  对于第—个疑点,这很重要,宋以后历朝禁《推背图》,到了晚明金圣叹时期究竟社会上还有没有《推背图》在流传?答案是肯定的,顾炎武(1613-1682)在他的《日知录》卷三十中认为《孔子闭房记》之类“乃似今人所云《推背图》者,今则托之李淳风而不言孔子”。此段言论虽说不是专门谈论《推背图》的,但至少说明顾炎武时期还是有不少人知道《推背图》之存在的,且以为是托之李淳风所著。顾炎武晚金圣叹六岁,顾炎武能看到《推背图》,金圣叹当然更有可能看到。  ……

前言/序言


《中国历史宿命论研究:推背学概论》图书简介 一、 缘起与核心命题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便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探寻规律,试图理解那看不见却又深刻影响着国家兴衰、王朝更迭、乃至个体命运的神秘力量。在众多文化思潮中,宿命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对历史的进程提出了深刻的解读。它并非简单的消极认命,而是一种对宏大历史叙事的哲学反思,一种试图在变幻莫测的世事中捕捉内在逻辑与必然走向的探索。 《中国历史宿命论研究:推背学概论》一书,正是聚焦于这一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议题。它并非对具体历史事件的简单编年,也不是对某个特定朝代的孤立分析,而是着眼于中国数千年历史发展脉络中,宿命论思想的形成、演变、渗透及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实际影响。本书的核心命题在于,探究中国历史是否在某种程度上,遵循着一种超越个体意志、具有某种“宿命”倾向的运行轨道。这种“宿命”并非神秘的预言,而更可能是一种深植于社会结构、文化心理、哲学观念,乃至特定历史节点的规律性与必然性。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支点,是“推背学”这一概念的引入。虽然“推背图”本身作为一种广为流传的预言文献,其具体内容与准确性历来存在争议,但其背后所承载的“推演事物发展趋势”、“预知未来变化”的理念,却与中国历史宿命论的探讨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本书并非要考证“推背图”的真伪,而是将“推背学”作为一种象征性的符号,代表着中国人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追寻,对未来走向的预判,以及对个体在宏大历史洪流中位置的思考。本书将“推背学”提升到一个更具哲学和历史学意义的层面,将其视作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用以审视中国历史的宿命特征。 二、 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本书的研究对象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多个维度,力求呈现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宿命论图景: 思想史维度: 本书将追溯中国古代哲学中与宿命论相关的思想渊源。从先秦的“天命论”、“命运观”,到汉代的“天人感应”学说,再到魏晋玄学的“自然无为”,以及宋明理学的“理”与“气”的辩证关系,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对超越个体意志的客观规律的认知。本书将梳理这些思想的流变,分析它们如何为后世的宿命论观念提供了理论基础。 政治史维度: 宿命论思想如何影响了统治者的决策和政治运作?本书将探讨历代王朝的兴衰更迭,从“天命所归”的论证,到“王朝周期律”的观察,再到对“乱世”与“治世”必然性的解读,都可能与宿命论的观念交织在一起。统治者在面对危机时,是否会更容易诉诸命运的安排?民众在遭受苦难时,是否会倾向于将一切归结于天意?本书将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揭示宿命论在政治舞台上的投影。 社会文化维度: 宿命论观念是如何渗透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并塑造着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和行为模式?本书将考察民间传说、宗教信仰、民间习俗以及文学艺术中,对命运的敬畏、对因果报应的强调、对“命中注定”的接受等观念。例如,在面对灾荒、瘟疫、战争等不可控的事件时,宿命论如何成为一种精神慰藉或心理机制。 历史观维度: 本书还将探讨宿命论对中国传统历史观的影响。中国历史是否被视为一种循环往复、有其内在逻辑的发展过程?“治乱兴衰”的周期性是否被视为一种难以摆脱的宿命?本书将对比分析不同历史学家对历史进程的理解,以及宿命论观念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三、 “推背学”的现代解读与研究方法 正如前文所述,本书并非简单地复述“推背图”的预言,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推演”、“预判”的思维方式。本书的研究方法将是: 文献分析: 广泛搜集和梳理与宿命论相关的古籍文献,包括哲学著作、史书、文学作品、宗教经典、民间传说等,从中提取和分析宿命论的论述与体现。 思想史梳理: 运用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将宿命论置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长河中,考察其思想渊源、发展脉络、流派差异及相互影响。 历史事件的宿命性审视: 对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现象,如王朝的覆灭、农民起义的爆发、重大历史转折点的出现等,进行宿命论视角的解读,分析是否存在某种必然性或倾向性。 跨学科对话: 在必要时,本书也将借鉴社会学、心理学、文化研究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更全面地理解宿命论在中国历史中的复杂作用。 本书将“推背学”视为一种“历史预测模型”的早期形态,一种基于对历史规律的观察和归纳,而试图对未来走向进行推演的尝试。通过对“推背学”精神内核的挖掘,本书将探讨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于“预知”与“顺应”的复杂心态,以及这种心态如何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四、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历史宿命论研究:推背学概论》一书的出版,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深化对中国历史的理解: 本书为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哲学视角,有助于摆脱简单的事件堆砌,深入挖掘历史背后的深层动因和规律。它挑战了单纯的英雄史观或偶然论,揭示了历史进程中可能存在的某种“必然性”的力量。 丰富中国哲学思想的研究: 本书将中国古代的宿命论思想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为中国哲学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材料。 反思民族性格与文化心理: 宿命论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本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人对待命运、风险、机遇和挑战的态度,以及这种态度如何塑造了我们的社会行为和集体意识。 为当下社会提供启示: 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人们依然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回顾历史上的宿命论观念,或许能帮助我们以更审慎、更辩证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发展,在顺应规律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应对挑战,而非一味地被动接受。 提供一种新的历史研究范式: 本书尝试将“推背学”的“预判”理念融入历史研究中,虽然本书并非预言,但其对历史规律的探寻和对未来走向的“推演”式思考,可能为未来的历史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五、 结语 《中国历史宿命论研究:推背学概论》并非要为历史的必然性盖棺定论,更非要将复杂的历史简化为某种宿命的剧本。相反,它旨在通过对宿命论这一古老思想的深入剖析,激发读者对历史、对人生、对宇宙运行规律的进一步思考。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探寻中国历史深层逻辑的智识之旅,在变幻莫测的史海中,寻找那潜藏着的、影响着我们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宿命”之线。本书相信,对“宿命”的深入理解,恰恰是为了更好地超越它,并在理解其规律的基础上,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书写更精彩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抱着一种近乎猎奇的心态开始阅读这本《中国历史宿命论研究:推背学概论》,没想到它竟能提供如此扎实的理论支撑和精彩的论证。起初我对“推背学”这个概念有些陌生,以为它只是些玄虚的占卜之术,但书中对这种学说的源流、演变及其在不同朝代的政治影响力进行了细致的考证。作者展现了极强的跨学科研究能力,将社会学、哲学、甚至一点点“神秘学”的元素熔于一炉,构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分析框架。比如,书中分析唐末五代时期的社会动荡如何加剧了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进而催生了对预言和宿命论的狂热追捧,这个论证逻辑严密,令人信服。行文风格上,虽然主题深奥,但作者的语言却十分克制和精准,很少有浮夸的辞藻,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有一种冷静的学术力量感。对于任何想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解释历史”方式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极佳的切入点。

评分

这本《中国历史宿命论研究:推背学概论》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那些僵硬的历史教科书,而是以一种极为独特的视角切入,探讨了中国历史长河中那种挥之不去的“宿命感”。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命运的集体心理和哲学思考。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天道循环”与“人事变迁”的对比论述,那种深沉的文化反思,让人在阅读时不禁会思考,我们今天的选择,是否也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所裹挟?书里引用了大量古代文献和民间传说,那些原本散落在历史角落里的零碎信息,在作者的笔下被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理论网。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传统文化中的“知天命”有了更立体的理解,它不再是消极的认命,而是一种理解历史大势的智慧。这种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体命运感悟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是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有点犹豫,因为“宿命论”这个主题听起来未免有些沉重和老套,担心内容会流于空泛的说教。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编织的文化密码解读手册。作者没有将历史人物塑造成被命运推着走的木偶,而是探讨了“宿命感”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历史人物的行为模式和决策。书中关于“结构性困境”与“个体能动性”的辩论尤其精彩,它挑战了那种简单的线性历史观。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模糊不清的历史记载时的严谨态度,她并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呈现了多种可能的解释路径。阅读过程就像在迷雾中寻路,每解开一个历史的“结”,都能感受到一种智力上的愉悦。这本书对历史爱好者而言,是一次挑战思维边界的绝佳旅程。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具有画面感,读起来有一种在历史长廊中穿行的沉浸体验。作者似乎对古代的谶纬之学和民间迷信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研究,她并未将这些视为迷信而加以摒弃,而是视为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心理的重要窗口。那些关于龙脉、天命所归的讨论,被她处理得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故事的趣味性。特别是其中几章关于士大夫阶层如何在面对改朝换代时,如何用“天意如此”来平衡内心的恐惧与对权力丧失的无奈,写得细腻入微,让人感同身受。这本书绝非那种堆砌史实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部富有哲思的文化随笔,它教会了我如何从历史的“幽微之处”去捕捉那些决定大势的隐形力量。对于所有对中国文化深层结构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这部著作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中国历史”的底层逻辑。我注意到,作者对中国历代王朝兴衰的周期性描述非常到位,但她更进一步,探讨了支撑这种周期的思想基础——即“宿命”的建构与维护。书中的案例选取非常巧妙,从秦汉的“大一统”理念到清末的“天朝倾覆”,作者总能找到与“宿命论”相契合的文本依据和民间舆论。这种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双向印证的分析方法,使得论述极具说服力。如果说传统史学关注“发生了什么”,那么这本书则聚焦于“人们如何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对于长期受西方个体决定论史观影响的读者来说,阅读本书无疑是一次强大的文化冲击,它迫使你重新审视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边界,那种对时间与命运的宏大沉思,令人回味良久。

评分

很好 很好 很好 很好 很好

评分

书的外表在运输途中有挤压痕迹,外观有瑕疵,望京东快递不要野蛮装卸

评分

知天意,逆天难

评分

嗯,挺不错的,刚收到开始看

评分

在一定程度上,宿命论也一直影响着世界历史,然而,西方哲学中所固有的基于普通逻、辑(分析逻辑)和因果链的宿命论,与中国哲学中基于易学逻辑的宿命论具有那种基于两个不同话语体系和范式的不可还原性和不可公约性,中西宿命论范式的不可还原性和不可公约性类似于库恩(ThomasKuhn)科学革命中的两种科学体系的不可还原性和不可公约性,苗元一的宿命论研究对反思和澄清中西宿命论范式的差异、误解、以及找到不可还原性和不可公约性中的某种深层的可还原性和可公约性有巨大的启发性。基于因果链的西方式宿命论与基于易学的中国式宿命论有某种殊途同归的同时性和事件的类似性,而这种同时性和事件的类似性一直具有某种神秘性,有待进一步解决。

评分

不过这是公开出版的最用心最丰富的一本,所以给个中评

评分

期待已久,趁着有优惠券赶紧入手,满意。

评分

很多地方看不懂,先从论语看吧,急不来的

评分

很好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