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是最富挑战性与争议性的当代思想家之一,也是自弗洛伊德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理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诊疗室的范围,从而波及到了诸如文学理论、电影理论、性别理论与社会理论等不同的学科。《导读拉康》不但完整地涵盖了拉康的学术生涯,而且还针对一些拉康的概念以及他关于这些概念的作品而为读者提供了一部通俗易懂的导读。
作者肖恩·霍默(Sean Homer)把拉康的作品定位在了当代法国思想与精神分析历史的语境之中,因而他的这本书是对于这位极具影响的理论家的一部理想的导读。
《导读拉康》以“为什么是拉康?”开篇,对拉康复杂而艰涩的理论做了清晰的背景介绍。
在“关键思想”部分,作者介绍了拉康著作中最有影响的一些元素,并把这些元素放进它们从中产生的语境。这些章节涵盖了许多普遍存在于当代精神分析学的关键术语,然而作者的关注点却在于那些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与文化研究领域的概念,诸如,
·想象界、象征界与实在界
·镜子阶段
·无意识的主体
·无意识像语言那样结构
·阳具、幻想、享乐
·性别差异
……
在这一部分的每一章里,作者都会在结尾附上一个例子,以便说明这些概念是如何被应用于文学研究、电影研究或社会研究的。
在“拉康之后”部分,作者讨论了拉康当前被应用于文本与电影分析以及政治学与社会学理论的不同方式。
在本书最后的“进阶阅读书目”中,作者不但给出了芬克导读与拉康自己作品的详细介绍,而且还对其他一些有用的批判性导读提供了一份摘要,以供读者参考。
肖恩·霍默,是希腊城市大学媒体研究系的高级讲师。他是《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1998)一书的作者,并同道格拉斯·凯尔纳(Douglas Kellner)共同主编了《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批判性读本》(Fredric Jameson:A Critical Reader,2004)。
译者简介:
李新雨,精神分析的爱好者与实践者,成都精神分析中心专业会员,拉康派执业分析家,目前主要从事精神分析的理论探索与临床实践工作。
我们今天为什么需要导读书?
译者前言
丛书编者前言
致谢
为什么是拉康?
关键思想
1想象界
2象征界
3俄狄浦斯情结与阳具的意义
4无意识的主体
5实在界
6性别差异
拉康之后
进阶阅读书目
参考文献
索引
我们该如何阅读拉康?/老垓蕤
雅克·拉康思想源流简图
当你第一次拿起一本弗洛伊德的著作,无论那些被包含在其文本中的观念可能让你觉得是多么的不同寻常与多么的令人困惑,你都很难使自己免疫于阅读其作品本身所带来的快乐。阅读弗洛伊德——尤其是他的那些个案研究,以及那些有关艺术、社会与宗教的思辨性著作——就仿佛是在阅读一本优秀的侦探小说。实际上,这恰恰是弗洛伊德最钟爱的文学体裁和对分析的类比之一。即便你没有被弗洛伊德的那些论点所折服,你也仍然会被他所讲述的那些故事所深深地吸引。至于拉康,情况就不尽相同了。正如那些恼羞成怒的批评家们已然宣称的,当你第一次拿起一本拉康的著作,你便会发觉他的文本深奥难懂、错综复杂、艰涩隐晦并且是看似无法理解的,甚至以当代文学与文化理论的标准来看也是如此。这是为什么呢?
借由两则文本的同时问世,拉康的思想首先进入了英国大学的人文学系:即,阿兰·谢里丹翻译的《书写选集》(Écrits: A Selection)与《精神分析的四个基本概念》(The Four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Psycho-Analysis),这两部译作均于1977年在英国出版。对于很多学者而言,这些文本代表着他们对拉康的最初了解,而那些出自《书写》的文章,诸如《镜子阶段》(The Mirror Stage)与《阳具的意指》(The Signification of the Phallus)等,则依然是最常被人复制并录入选集的拉康作品。然而,对于阅读拉康而言,这些文本却都呈现出了一些特定的困难。
拉康首先是一位临床工作者,其次才是一位教学者。他既非一位学者,也非一位作家,并且他对大学及其所谓的大学辞说也保持着深深的质疑。此外,他还对出版自己的著作心存疑虑,在其事业生涯临近结束之际,亦即在《研讨班ⅩⅩ》中,他竟然将自己的《书写》戏谑地称作“poubellication”(垃圾出版物):这是由法语的“poubelle”(垃圾桶)与“publication”(出版物)结合而成的一个新词。1953年,拉康开始在圣安娜医院(Hôpital Sainte-Anne:这是他曾经工作过的一家精神病医院)举办隔周一次的公众研讨班,而在此前的两年里,他则是在西尔维娅·巴塔耶(本姓玛克莱)的公寓里开设每周一次的私人讲座——西尔维娅·巴塔耶当时是哲学家兼作家乔治·巴塔耶的妻子,并在不久后成为了拉康的第二任妻子。在接下来的26年里,这个研讨班一直都在持续进行。每一年,拉康都会从弗洛伊德那里选取一则文本或一个概念,并把该年的研讨班专用于对此文本或概念的研究。这些研讨班由雅克-阿兰·米勒负责主编,根据拉康从前的学生所做的笔记和抄录,其中已有不少在目前得以重新问世,而其译文的数量也在稳定地增加(详见“进阶阅读书目”)。那些被收录在《书写》中的文章——其英文选集大约只涵盖了法语原版的三分之一内容——通常都体现着拉康在整整一年的研讨班期间所发展出来的思想的概括或总结。因此,《书写》不应被错误地当作是一部拉康著作的导读,毋宁说它非常凝炼地呈现了拉康思想的精髓,是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而其受众则是那些业已熟识其思想的读者。至于那些初次阅读拉康的读者,经由其早期研讨班来着手阅读往往是更好的方式,其中的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与第七册目前全都得到了广泛的发行。说到这里,我们也应当意识到,正如任何一位勇于创新的思想家的理论一样,拉康的理论不是静态的,而是在其一生中不断变化并发展着的。这些早期研讨班代表着拉康事业生涯中最初的“结构主义”时期(见:第2章),而目前尚在拉康研究领域内进行的许多最引人关注的工作,则都吸收了他出自20世纪60至70年代的后期著作。本书的后半部分便着重于他的后期著作,由此便反映出了我们在品鉴拉康方面的此种变化。阅读拉康的进一步困难在于,一旦他引入了某个概念,诸如对象a、大他者、实在界或阳具等,他虽然会在其作品中保留这一术语,但是却会逐渐改变它的意义。因而,随着拉康思想的发展,他的概念也都获得了很多不同层面的意义,然而他却从未放弃过其最初的定义。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便不可能对拉康的术语给出一个简单的定义,因为这些术语皆按照拉康的三大秩序——亦即:想象界、象征界与实在界——并在其教学的不同阶段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经典语录
下一次当你阅读拉康并想把书扔到房间对面的时候,不妨花点时间让自己休息一下,考虑一下这则文本正在对你做些什么。想一想你当时的感受如何,以及语言对你产生了怎样的效果。随着你开始对这一过程进行反思,这则文本便会达到它的目的,而无意识也会运转起来。
本书无意探讨精神分析的有效性,以及它的理论能否在经验上被证明或证伪。然而,我将以其“自身的价值”来看待拉康的理论,并在其自身的语境下——也就是说,是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与精神分析的历史以及法国知识分子的生活的背景下——来评价他的理论。通过这么做,我要指出的是,虽然拉康可能常常是自相矛盾与难以捉摸的,而且对某些人来说甚至是令人恼火的,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从仔细阅读和重读他的文本中获益良多。拉康,就像他的前辈弗洛伊德一样,变革了我们思考自己与思考我们在这个社会世界中的位置的方式。
……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系统做得非常考究,显示出编者对读者的尊重。拉康的文本向来以其特有的句法结构和法语的文化背景而著称,常常使非专业读者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在关键术语的引入和解释上做到了恰到好处的克制与精准。作者并非事无巨细地解释每一个词源,而是选择性地在最需要澄清的地方进行深入剖析,确保读者在跟随论证链条时不会因为信息过载而迷失方向。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引入拉康的特定学术“圈子”或“辩论”时,背景介绍得非常到位,让读者能够理解拉康的理论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对弗洛伊德、索绪尔等前辈思想的积极回应与批判。这种深厚的学术底蕴,使得这本书的导读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更深入到了“为什么是这样”的批判性层面。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支点,让读者能够自信地站稳,去面对原著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就给我一种扑面而来的思想冲击力,作者对拉康的解读视角非常独特,完全没有陷入那些常见的学术泥淖。他并没有像很多导读那样,试图将拉康的理论“简化”成几个易于消化的口号,而是非常坦诚地展示了拉康思想的复杂性、矛盾性和深刻性。读起来的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登山向导,深入到一片布满迷雾和陷阱的崇山峻岭之中。每当我以为自己掌握了一个概念时,作者总能巧妙地引导我看到这个概念在更宏大结构中的裂痕和张力。尤其是在处理“大他者”和“小客体a”这两个核心概念时,作者的论述极具启发性,他并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案例和文本引用,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理解的框架。这种“带着读者去思考”而非“直接灌输结论”的写作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和满足感。对于那些对精神分析抱有敬畏之心,但又被晦涩的术语劝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给予的不是轻松,而是真正的智力上的挑战与愉悦。
评分作者在处理拉康与不同思想流派的对话时,展现出了惊人的广度和敏锐度。他不仅将拉康置于精神分析的历史脉络中,更巧妙地将其拉入到结构主义的哲学讨论,甚至能看到一些当代解构主义思潮的先声。这种多维度的参照系,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理解拉康思想可能性的边界。比如,书中对拉康如何回应萨特存在主义那部分论述,分析得入木三分,清晰地勾勒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主体观的冲突与张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总结部分所采用的“开放式提问”的收尾方式,它没有给人一种“一切已解决”的错觉,而是鼓励读者带着新的困惑和更精炼的工具,重新回到拉康原著中进行探索。这本书像一把精心磨砺的钥匙,它打开了通往更深层思考的大门,而非简单地告知我们门后有什么。对于任何严肃的思辨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次值得投入时间的深刻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妙,流畅得让人几乎忘了自己正在阅读一本理论导读。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板着面孔,而是更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辩论赛,或者说,是一场关于人类主体性建构的深度访谈。作者的语言风格充满了张力与画面感,他擅长使用对比和类比来撕开拉康理论的表层,直抵其内核的焦虑与渴望。我特别欣赏他对于拉康的“结构主义”面向和“后结构主义”面向的平衡处理,没有偏废任何一方。例如,在阐述“镜像阶段”时,作者引入了当代视觉文化中的自恋现象,使得这个经典理论瞬间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对“自我”的认知。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原本可能显得僵硬的符号学和语言学讨论变得生动起来。整本书读下来,我感到自己的思维被激活了,那种清晰的、如同手术刀般精准的逻辑梳理,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仿佛亲身参与了一场智力上的冒险,收获颇丰。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理解的桥梁”,而不是一座“替代阅读的捷径”。我曾尝试过阅读其他几本关于拉康的入门读物,它们大多要么过于偏向精神分析的临床实践,要么纯粹是符号学概念的机械罗列。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始终紧扣拉康文本的“诗性”和“哲学深度”,拒绝将晦涩的表达简单地“翻译”成平庸的散文。作者似乎非常清楚,拉康的理论魅力恰恰在于其表达方式本身,在于那种反复、回旋、自我指涉的结构。因此,他引导我们去注意那些被刻意设置的断裂、停顿和双关语,让我们体会到语言在达到其界限时所爆发出的力量。这种对文本细微之处的关注,使得整部导读充满了智力上的“张力感”。读完后,我没有觉得拉康变得“简单了”,相反,我感到自己对他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和把握,这才是真正高水平的导读应有的姿态。
评分同志们,多快好省,上京东。
评分还没看。但拜德雅的质量值得信赖
评分比较薄的书,内容还没就看
评分活动买的 比较优惠 很好
评分赶上优惠买了好多书,开心。
评分推荐给喜欢列维纳斯哲学的朋友,作为入门是可以的。
评分在第4章中,本书考察了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贡献,这是他的著作在文学及文化研究中极具影响的方面。
评分还没看。但拜德雅的质量值得信赖
评分很好 很值得 优惠劵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