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翻开目录时,立刻注意到了其中对于材料准备和安全事项的详尽说明,这一点做得非常到位,对于在幼儿园环境中实际操作的老师来说,这是最直接、最实用的信息。我原本期望这本书能更侧重于“美育”的哲学层面,比如如何通过艺术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如何做出一个漂亮的陶土作品”的技法层面。我个人非常看重艺术教育中“过程重于结果”的理念,希望书中能有更多关于如何引导孩子表达内心想法、如何欣赏同伴作品的文字指导。比如,当一个孩子不按老师要求制作时,我们应该如何捕捉他“意外”的创造力并给予积极的回应?这种软性的、更具人文关怀的指导内容,在我看来比纯粹的操作指南更为稀缺和宝贵。当然,我也理解,对于需要快速上手、填补活动空白的教师而言,详尽的步骤无疑是救命稻草。但对我而言,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园长,不只是告诉我“怎么做”,更能告诉我“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如何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引导,那种更深层次的教育智慧,目前看来在这本书中体现得不够充分。
评分这本书的图例和步骤分解做得相当清晰,色彩的运用也充满了活力,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实际操作的门槛,即便是艺术功底薄弱的老师,也能信心满满地照着做。然而,我阅读时一直在寻找那些能激发我进行“二次创新”的“火花”——那些关于如何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如何结合季节变化、或是如何将当下热门的绘本主题融入到艺术活动中的独特创意。我期待的是一个充满野性生命力的创意源泉,能让我跳出固定的模板,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遗憾的是,书中的活动框架似乎显得有些既定和标准化,更像是对现有成熟模式的整理与汇编。我更欣赏那种鼓励“打破常规”的教育思路,而不是提供一个完美无缺的“标准答案”。比如,书中关于如何处理陶艺作品烧制后的装饰和后期展示的篇幅并不算多,这让我有些好奇,如果脱离了专业的陶艺工坊,普通幼儿园如何将这些半成品进行富有创意的再次利用,以延长活动的影响力和深度,这方面的探索性内容似乎有所欠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鲜艳的色彩和富有童趣的图案,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了那个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童年时光。我本来是想找一些关于儿童艺术启蒙的综合性读物,能涵盖绘画、手工、音乐等多个方面,最好还能提供一些系统性的课程规划和教学案例。然而,这本书似乎将重点完全集中在了一个特定的领域,虽然这对于专注该领域的老师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资源,但对我这个希望获取更广阔视野的读者来说,略显偏颇。我期待的是那种能引导孩子认识不同艺术形式、激发他们多元兴趣的“百科全书式”的入门指南,而不是深入某一细分领域的专业手册。拿到手中沉甸甸的感觉,让我一度以为里面会包含大量的理论基础讲解,比如儿童心理发展与艺术感知力的关系,或是不同年龄段儿童手部精细动作发展的规律等等,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且认为对初级教育工作者至关重要的内容。可惜,当我翻阅后发现,这些宏观的理论探讨内容似乎被大量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活动细节所取代了,这使得它更像是一本“教案集锦”而非全面的“教育理念参考书”。我依然相信它的实用价值,但它未能满足我最初对“资源库”所抱有的那种全面、包容性的期待。
评分我仔细研究了书中对不同陶艺技法的介绍,从最基础的捏塑到简单的拉坯辅助技巧,讲解得细致入微,对于新手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本极好的操作指南。不过,我关注的焦点在于“评估”和“反馈”机制的构建。当孩子完成一个作品后,老师应该如何有效地、以发展性的眼光去评估这个作品所反映出的能力和进步,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好”或“不好”的武断评判?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量表、观察记录的模板,或者是一些专家级别的“提问清单”,帮助老师深化对孩子创作意图的理解。这本书在“教”的环节做得非常扎实,但在“评”和“导”的深入环节略显不足,这使得它更像是一本偏向实践操作的工具书。我希望它能更平衡地探讨教育的闭环——从备课、实施到最终的反思与调整,这种完整的教育链条的构建,对于提升整体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但目前来看,这本书更偏向于教育链条中最为基础和关键的那一部分。
评分从装帧和纸张的质感来看,这本书的制作水准是相当高的,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印刷的清晰度和耐用性对于经常翻阅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加分项。我原本希望这本书能包含一个更具前瞻性的章节,探讨数字媒体时代下,如何平衡传统手工艺术与新兴的互动科技在学前美术教育中的融合。例如,如何利用简单的三维建模软件辅助陶艺设计,或者如何将光影艺术与泥塑结合,创造出新的视觉体验。这种跨学科、面向未来的视野,是我在众多传统艺术书籍中苦苦寻觅的亮点。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沉稳的“经典回顾录”,详尽记录了已被验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这似乎让我感觉少了一丝“冒险精神”和对未来教育趋势的探索欲。我希望看到一些大胆的假设和实验性的尝试,而不是对现有体系的完美复刻,这会让阅读体验更加令人振奋,也更能激发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内在动力。
评分2000年至2004年的几次观测中,其分布主要限于长江流域洞庭湖至铜陵段。其中主要聚集在铜陵段、鄱阳湖段和洪湖段3个区域。最后一次得到证实在野外发现白鱀豚,是2004年8月在长江南京段发现的一头搁浅死去的尸体。
评分比较适合孩子的手工教材,寓教于乐
评分今天的长江流域居住着3亿多的人口,相当于全世界5%,他们的江畔活动形成了白鱀豚数量下降的第一大原因。20世纪人们所收集到的白鱀豚标本中,有92%都是来自人为缘故所造成的死亡。到了1990年代,白鱀豚在洞庭湖与鄱阳湖湖区已经绝迹。在长江江水中分布范围的上限也已移至葛洲坝下游170千米处的荆州附近。其下限缩减更为严重,到南京附近就已踪迹罕至。在1997年至1999年的观测中,在南京下游临近的江阴以下就从未再有发现。
评分课堂,是教师展示自身生命价值的舞台;教学,是教师职业活动的主要存在形式。课堂中的一举一动,教学中的一颦一笑,都传递着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有着各不相同的意蕴。本书作者,以一个专业研究者的眼光,借助于听课、评课的亲身经历,透视了课堂上教师的言行举止、学生的身心表现,并将这些细节加以理论阐释和学理说明。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一个专业研究者的听课杂记》所选取的50个细节,在当今的课堂上司空见惯,许多行为在一些教师看来理所当然,根本不存在什么问题。在熟悉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捕捉问题,在细节行为当中探寻其背后的理险与理论含义,在问题的深入思考中分析课堂的变革取向,是本书的旨趣所在,正所谓“见微知著”。
评分好~~非常的棒~!!~
评分今天的长江流域居住着3亿多的人口,相当于全世界5%,他们的江畔活动形成了白鱀豚数量下降的第一大原因。20世纪人们所收集到的白鱀豚标本中,有92%都是来自人为缘故所造成的死亡。到了1990年代,白鱀豚在洞庭湖与鄱阳湖湖区已经绝迹。在长江江水中分布范围的上限也已移至葛洲坝下游170千米处的荆州附近。其下限缩减更为严重,到南京附近就已踪迹罕至。在1997年至1999年的观测中,在南京下游临近的江阴以下就从未再有发现。
评分2000年至2004年的几次观测中,其分布主要限于长江流域洞庭湖至铜陵段。其中主要聚集在铜陵段、鄱阳湖段和洪湖段3个区域。最后一次得到证实在野外发现白鱀豚,是2004年8月在长江南京段发现的一头搁浅死去的尸体。
评分想把一系列都买回来,我以后一定会买
评分比较适合孩子的手工教材,寓教于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