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崔建英版本目录学文集》收录了版本目录学家崔建英先生关于版本目录学、古籍文献方面的论著45篇。
崔建英(1931-2006)先生,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自1956年起进人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工作,直至1992年退休,先后从事过图书采访、古籍文献整理和古籍编目等工作,曾任该馆第二文献服务部主任。
内页插图
目录
版本目录学
对版本目录学的探讨和展望
版本学概说
古籍中的“初印本
古籍中的后印本
古籍中的补修本
古籍中的增修本和著录审校
明清诗文集中的增修本及其它
旧板汇印本及著录
版本目录识谬述例
古籍刻年著录致误原因分析
古籍编目与版本志
关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收录范围
清代图书中的“善本”--编辑《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古籍分类问题
关于巾国古籍善本的范围、版本鉴定和目录组织
古籍编目实践
古籍著录琐见
明别集版本审订札记
从几部书的版本著录来认识版本鉴定
一部用新观念编制的版本目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中文古籍善本书目》
回顾与展望--《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中文古籍善本书目》(第一辑)编后
一次编制中国古籍善本书机读联合目录的实验
美中联合编制中文古籍善本书机读目录进展情况
《中同地方志联合目录》误录示例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商榷
有望于更上一层楼--《清人别集总目》读后
评《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
文献研究与图书馆古籍工作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的中文古籍收藏
采书集录
方志辨
中国地方志
历史文献与地震史料
重视族谱的史料价值
识乡土志
五种《台湾府志》的版本及其内容体系
永历《宁洋县志》版本识辨
《福清县志续略》--有关中日文化交流的一部文献
《西墅草堂遗集》和吴沛
《二如亭群芳谱》版本识略
一项疑问引出的版本问题
雕虫漫记
……
文献整理
精彩书摘
仅就中国大陆图书馆中文古籍工作的现状,从个人理解和认识的角度向大家做些介绍。其中不包含任何法规或条例性的内容,更无官方身份背景。其中涉及一些具体问题,也许在座各位感到兴趣,也有高见,希望交流,共作探讨。
中文古籍工作对中国大陆图书馆来说,是一项传统的基础工作。近代模式的图书馆应从1903年建浙江图书馆开始,其后陆续建立起江南图书馆、京师图书馆等等。最早的基本藏书是古籍,最初的业务工作是整理古籍--编目、分类、典藏、阅览。有些馆的声誉是建立在古籍收藏基础上的,如北京、北大、南京、浙江等馆,因此有人说,没有中文古籍就不是中国图书馆。
但由于古籍的时代性,和近代、现代科学文化不相融通的比例越来越加大,在图书馆文献流通中比例越来越缩小,因而日益呈现“抱残守缺”的景象,“门前冷落鞍马稀”。
现代文化日益在扩展广度和深度,作为记载人类文化一段历史的中文古籍的文献作用比例越来越小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是正常现象。但不等于中文古籍的文献生命力就衰竭了。花园扩大,不意味着早期栽植的花卉要残败。
当然,企图使古文献工作压倒现代文献工作也是荒唐的。但确实并不排斥在特定环境中深化工作,继续发展。
事在人为。
由于自然存在的一些因素:典藏系统、馆舍条件、读者群,以及采访、加工、出纳、典藏方面一系列工作特点,凡古籍原件收藏较丰富的大中型图书馆,古籍工作大都处于半独立状态,形成古籍部、特藏部等等,一些专业性图书馆则或仍以古籍为主体。如中医药研究单位和院校系统和社会科学院的某些研究所、博物馆和档案馆系统。
这些古籍收藏部门横向联系比较密切,一些大型的联合目录编辑和文献编辑是纽带,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历史地震资料汇编》、《中国古地图集》等等。
日常工作都是大同小异,不出传统的图书馆工作方法程序。差别主要在对“藏”与“用”的分寸掌握上。
应该承认,中国古代藏书楼藏重于用的余绪在中国现代图书馆的办馆思想上是起影响的,在嫡传的古籍部门中浓度更大。但也必须注意到一些客观现实:原件的文物性日趋扩大,义多已可遇而不可求,一旦遗亡毁损,无法补救。古代的藏书楼不可全面否定,否则现在我们得不到数以百万计的丰富遗产。不过统统封闭起来,确也不是积极的措施。目前,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各立其法:
属于文物系统的,如博物馆、天一阁文物保管所,以藏为主,用时需通过一定手续。
公共图书馆系统和对社会开放的政府机构图书馆,有控制地提供阅览,不外借。
大学和研究机构图书馆,除善本外,对本校本所某些人员仍可外借。
……
《崔建英版本目录学文集》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古典书籍版本流变、辨析文献真伪、探讨版本学理论与方法的重要著作。该文集汇集了崔建英先生数十年潜心研究的学术成果,以其深厚的学养、严谨的考证和独到的见解,为版本目录学研究领域贡献了宝贵的财富。 全书内容涵盖范围广阔,既有对特定典籍版本演变的深入剖析,也有对版本学基本问题的宏观探讨,更有对版本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性阐释。崔建英先生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从纷繁复杂的文献材料中提炼出关键性的信息,将历史的脉络梳理得清晰可见,将学术的争鸣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 典籍版本之深度挖掘与梳理 《崔建英版本目录学文集》在对历代经典著作的版本进行考察时,表现出惊人的细致和耐心。作者不仅关注书籍的早期刻本、传抄本,更将目光投向了宋元以来的各种重要刊本、重刻本、批校本、注疏本等,力求全方位地呈现某一重要古籍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学派手中所呈现出的多样化面貌。 例如,在论述某一部宋代大儒的著作时,崔先生会追溯其最初的刻本情况,考证其后世的翻刻、流传路径,分析不同版本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反映了当时的学术思潮、刊刻技术和文献传承的得失。他会仔细比对不同版本的文字讹误、篇章异同,通过系联比校,勾勒出文献流传中的“家族谱系”,从而确定哪个版本更为接近原作,哪个版本受到了怎样的讹传或增损。对于一些争议较大的版本,崔先生则会引经据典,穷究其理,力求给出公允的判断。 书中对于一些珍稀古籍版本的研究尤为可贵。这些版本往往存世稀少,资料零散,但却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崔先生能够克服困难,搜集尽可能多的相关文献,通过精密的考证,揭示这些版本的价值和意义,为后人研究这些古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关注的版本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传承的活化石。 二、 文献真伪之辨析与方法论 版本目录学研究的核心之一在于文献真伪的辨析。崔建英先生在本书中展现了其高超的辨伪能力。他深谙历代文献的著述体例、行文风格、避讳制度、版本特征等,能够从细微之处发现破绽。 在辨伪过程中,崔先生并非仅仅依赖孤证,而是善于运用多重证据法。他会从文献本身的文字、内容、体例入手,考察其是否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身份;同时,也会结合版本学知识,考察其纸张、墨色、字体、版式、装订等物理特征,与已知真本进行比对;更会借鉴历史文献、目录著录、他家评论等旁证材料,进行交叉印证。 例如,对于一些“伪书”或“疑伪书”,崔先生会详细梳理其出现的时间、流传的脉络,分析其语言文字的时代特征,考证其内容是否与史实相符,揭示其被伪造或附会的具体环节。他的辨伪过程,常常是一场细致入微的“侦探游戏”,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审慎的推敲,每一个结论都建立在坚实的证据之上。 更为重要的是,崔先生在书中不仅展示了具体的辨伪案例,更对辨伪的方法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总结。他提炼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辨伪原则和技术,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他强调了“证据链”的重要性,指出辨伪不能凭空臆断,必须有扎实可靠的证据支持。 三、 版本学理论之深化与创新 《崔建英版本目录学文集》不仅仅停留在对具体文献的考证,更在版本学理论层面有所建树。崔先生对版本目录学的基本概念、研究范畴、研究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阐释,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观点。 他强调版本目录学并非孤立的学科,而是与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文献学等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他认为,对书籍版本的深入研究,能够极大地丰富我们对历史文献的理解,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原意,更清晰地认识学术思想的演变。 在版本学研究方法上,崔先生提倡“以文献为中心,以考证为手段,以辨识为目的”的研究路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系联法”、“比校法”、“文献互证法”等传统方法。他尤其重视“版本源流”的研究,认为要理解一个版本的价值,必须将其置于整个文献流变的链条中进行考察,弄清楚其“出身”和“去向”。 此外,崔先生还对“善本”概念进行了辨析,认为“善本”并非一成不变,其标准会随着时代、研究需求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强调了对不同历史时期“善本”标准的研究价值。他还对目录学著录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改进意见,力求使目录著录更加科学、规范。 四、 研究方法的精进与示范 《崔建英版本目录学文集》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精湛的研究方法。崔先生的研究,体现了中国传统学术的严谨精神,又不乏现代学术的研究视野。 他的研究,首先体现在对一手文献的尊重与珍视。无论是珍贵的宋元刻本,还是流传有序的明清抄本,他都能够细致入微地加以考察,从中发现常人不易察觉的信息。他善于从文献的物理特征中解读历史,例如通过纸张的质地、墨色的深浅、字体的大小、版框的样式等,来判断版本的年代、刊刻的地点、刊刻的技术水平,甚至推测出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状况。 其次,他善于运用“历史学”的眼光来审视版本问题。他认为,版本研究不能脱离历史背景,必须将文献的产生、流传、接受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考察。例如,某一部书籍为何会产生多个版本?不同版本之间为何会有差异?这些差异又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事件或学术争论?崔先生都能通过深厚的历史功底,给予令人信服的解答。 再者,他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考证版本时,他会借鉴文字学、文学史、史学、考古学、图书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从而获得更全面的认知。例如,在辨析某位书法家刻本时,他会对书法史有深入了解;在考证某本史书的版本时,他对史学理论和史料学有扎实的功底。 最后,崔先生的写作风格朴实、严谨、逻辑清晰。他善于将复杂的学术问题,用清晰的语言阐释清楚,将繁琐的考证过程,梳理得条理分明。他的论述,既有史家之风,又有学者之气,读来令人心悦诚服。 五、 结论与价值 《崔建英版本目录学文集》是一部集理论研究、文献考证、方法创新于一体的学术力作。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古典书籍版本的重要参考文献,更是版本目录学领域的一座高峰。 本书对于学界而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深化了对中国古典文献的认识: 通过对大量书籍版本的精细考察,揭示了文献流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推动了版本目录学理论的发展: 崔先生提出的新观点、新方法,为版本目录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提升了该学科的研究水平。 为古籍整理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严谨的考证和辨伪成果,为古籍的整理、校勘、注释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能够有效避免因版本问题导致的学术偏差。 培养了后学研究者的治学方法: 书中展现的严谨治学态度、扎实考证功夫、创新研究方法,为青年学者树立了榜样。 《崔建英版本目录学文集》的出版,无疑为中国版本目录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深远的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显现。它不仅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国传统学术精神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