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深读

设计的深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坂井直树 著
图书标签:
  • 设计思维
  • 用户体验
  • 产品设计
  • 交互设计
  • 创新方法
  • 设计原则
  • 设计心理学
  • 视觉设计
  • 可用性
  • 设计流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9058742
版次:1
商品编码:1088613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页数:14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如果你认为《设计的深读》这本精选博客文集不过是坂井直树的喃喃自语,那可就太外行了。只需瞄一眼那人随身携带的东西,即可了解那人的性格。设计就是一个硕大无比的签名。《设计的深读》是一本精心挑选的“设计专栏”,取自概念设计大师坂井直树日复一日的精彩博客。

作者简介

坂井直树(Naoki Sakai),1947年生于日本京都。1966年进入京都市艺术大学设计系就读。1973年成立水工作室股份有限责任公司。1987年为日产汽车设计“Be-1”。1995年“O-Pruduct”参加MoMA的展览,之后成为MoMA的永久馆藏。

目录

INSIGHT_01 驱潜快艇·斯蒂古列
INSIGHT_02 与“和”相通的有机设计
INSIGHT_03 井上广一的“我们是平面设计”
INSIGHT_04 享受色彩(SATIS COLORS)
INSIGHT 05 设计条形码
INSiGHT_06 汽车王国的奢华礼服
INSIGHT_07 站在便利店货架前的瞬间
INSIGHT_08 从“灯光”到“你微笑的影子”
INSIGHT_09 B&W;鹦鹉螺
INSIGHT_10 贺年卡
INSIGHT_11 箱形手机
INSIGHT_12 阿尔汉格尔斯克的13层木制建筑
INSIGHT_13 蝶形凳子
INSIGHT_14 JEAN PIERRE LEPINE的“深海中自由漫步的潜水员”
INSIGHT_15 BEAMS,
INSIGHT_16 匿名设计
INSIGHT_17 宾客与我
INSlGHT_18 酷姿绿茶(LOOTS GREEN TEA)
INSIGHT_19 想上中学,让你捷足先登!ENGLISH
INSIGHT_20 宇宙象棋
INSIGHT_21 马歇尔·麦克吉蒂烟吧
INSIGHT_22 FRONT
INSIGHT_23 回首往昔的时间机器
INSIGHT_24 勒·柯布西耶
INSIGHT_25 蕾丝花边围栏(LACE FENCE)
INSIGHT_26 耐克的WATER CAT
INSIGHT_27 丝巾“CARRE”的情结
INSIGHT_28 购物袋
INSIGHT_29 MALLPAPER
INSIGHT_30 印台
INSIGHT_31 森村泰昌
INSIGHT_32 Team Lab
INSIGHT_33 MONACCA
INSIGHT_34 Paul Smith三条
INSIGHT_35 木质机身的数码相机
INSIGHT_36 GLORENZI的剪刀
INSIGHT_37 普拉达的机器人挂件
INSIGHT_38 东京式的
INSIGHT_39 多棱角橡皮
INSIGHT_40 AQUOS手机
INSIGHT_41 和风运动鞋
INSIGHT_42 樱花
INSIGHT_43 建筑大师盖瑞的素描
INSIGHT_44 宝路华的Accutron手表
INSIGHT_45 100万日元的牙签
INSIGHT_46 判断,察言观色占九成
INSIGHT_47 巴黎梵登柏悦酒店
INSIGHT_48 冰砖灯
INSIGHT_49 SOVEREIGN SINCLAlR
INSIGHT_50 三得利(SUNTORY)
INSIGHT_51 Angelshare WA-1
INSIGHT_52 铃木CERVO的黄金色
INSIGHT_53 爱马仕“Vingt Quatre Faubourg”
INSIGHT_54 Size Does Matter
INSIGHT_55 编织椅(Knotted Chair)
INSIGHT_56 Bang&Olufsen的遥控器
INSIGHT_57 CASSINA IXC的飞去来(Boomerang)
INSIGHT_58 REEBOK Freestyle X巴斯奎特
INSIGHT_59 苹果iPod
INSIGHT_60 YARD—O—LED的Perfecta Victorian
INSIGHT_61 欧姆龙pisu style
INSIGHT_62 Nextmaruni project
INSIGHT_63 Aero Vironment公司的“太阳神”
INSIGHT_64 “橘子班”的未完成HOME和海滨之家
后记

前言/序言

 
视觉叙事与符号的编织:《观澜集:图像背后的语境与结构》 一部深入探索视觉语言、符号学及其在当代文化中运用的深度研究。 引言:超越表象的凝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图像的生产与消费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我们被无尽的视觉流包围,从精美的广告牌到瞬间即逝的社交媒体快拍,每张图像都在试图传达某种信息、构建某种情绪,甚至塑造我们的认知框架。然而,我们是否真正“阅读”了这些图像?或者,我们只是被动地接受了它们所呈现的单一叙事? 《观澜集:图像背后的语境与结构》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本书并非一本教授如何制作炫目界面的设计手册,也不是专注于特定软件操作的指南。相反,它是一次严肃的、跨学科的智力探险,旨在解构视觉信息是如何被编码、解码,并最终影响人类心智和社会的复杂过程。我们聚焦于“图像如何说话”的本质,而非“图像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美学结论。 第一部分:符号学的重建——从索绪尔到皮尔斯在视觉领域的映射 本部分将视觉符号学置于现代符号理论的核心,探讨其在平面构成、动态影像乃至空间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1 视觉的“能指”与“所指”的张力: 我们首先要厘清,在图像的二元结构中,“形式”(能指)是如何与“意义”(所指)发生关联的。不同文化背景下,形状、色彩和纹理所承载的原始意义如何被习得和固化?书中将通过对古代壁画、中世纪徽章及现代极简主义标识的对比分析,揭示符号的“任意性”与“必然性”之间的微妙平衡。 1.2 图像的“质相”、“原型”与“阐释项”: 借鉴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的标志三角理论,本书深入分析了图像是如何通过“图标”(Icon)、“标示”(Index)和“象征”(Symbol)这三种基本关系运作的。例如,一个建筑的剖面图是图标,烟雾是火的标示,而国旗则是高度抽象化的象征。理解这三者的作用机制,是掌握图像沟通效率的关键。我们将探讨,一个成功的视觉传达是如何巧妙地调配这三种符号关系的。 1.3 格式塔心理学的视觉逻辑: 视觉的组织性并非随机的排列。格式塔原理(如接近性、相似性、闭合性等)构成了我们大脑处理视觉信息的基本框架。本书将详细论述这些底层心理学机制如何被设计实践所利用,以引导观众的目光流向,强化信息层级,并最终建立起稳定的视觉感知结构。 第二部分:语境的重塑——图像的文化与历史维度 视觉意义的产生离不开其产生的环境。本部分将历史的、社会学的和人类学的视角引入对图像的解读。 2.1 媒介考古学:从泥板到像素的演变: 图像的物质载体决定了其传播的属性和耐久性。我们将追溯视觉记录形式的历史演变,考察不同技术(如印刷术、摄影术、数字界面)对图像“真实性”和“权威性”的冲击。重点分析了数字媒介如何模糊了“原创”与“复制”的界限,以及这种模糊性对当代视觉伦理的影响。 2.2 权力的凝视与被凝视的身体: 借鉴福柯等思想家的理论,本书探讨了图像在社会权力结构中的作用。谁拥有“观看”的权力?公共空间的视觉符号(如城市雕塑、路牌系统)如何无声地规范了公民的行为和身份认知?我们还将剖析时尚摄影和广告艺术中“被观看的身体”所承载的意识形态负载。 2.3 色彩的文化谱系: 颜色并非绝对的。本书将通过跨文化案例研究,揭示色彩在不同文化中被赋予的截然相反的意义(如白色在东方与西方的丧葬含义差异),并探讨现代设计如何在追求普适性的同时,又必须小心翼翼地处理地域性的色彩禁忌与偏好。 第三部分:结构的功能主义——信息架构与叙事链的构建 本部分转向图像在复杂信息系统中的组织和序列化应用,关注信息流的效率与清晰度。 3.1 信息可视化的“透明度”悖论: 数据可视化旨在使复杂信息清晰化。然而,图表设计中的变量选择、轴线的截断、以及色彩的强调,都可能无意中或有意识地引导出片面的结论。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信息图表的“中立性”,强调对数据叙事中潜在偏见的识别能力。 3.2 动态图像中的时间与节奏: 针对电影、动画和界面过渡动画,我们探讨了时间元素如何被视觉化。帧率、运动轨迹、镜头语言的切换逻辑,共同编织了时间的感知。我们分析了蒙太奇理论在现代信息流设计中的继承与变异,特别是如何利用视觉的“断裂”来激活观众的主动参与。 3.3 界面(UI/UX)作为无形结构: 现代用户界面是高密度信息传达的典范。本书将其视为一种极度精简的、功能至上的视觉语言。我们将分析成功的界面设计如何通过对视觉元素进行精确的“预处理”,使操作过程变得“自然而然”,从而达到“无感设计”的境界,这要求对用户的认知负荷进行极致的控制。 结语:批判性观看的必要性 《观澜集》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种深层的、批判性的观看习惯。在这个图像泛滥的时代,辨别噪音与信号、区分操纵与沟通的能力,已成为一种核心的文化素养。本书提供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框架,旨在帮助读者从被动的视觉消费者,转变为能够主动解读、质疑并最终创造有意义视觉体验的参与者。它邀请我们共同参与到这场关于视觉本质的永恒对话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不太喜欢读这类主题的书籍,总觉得会过于学院派,充斥着晦涩的术语和空泛的口号。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的文风非常大胆和直接,他敢于挑战一些被奉为圭臬的设计原则,并提出了许多尖锐的反思。比如,他对“极简主义”的批判性审视,认为过度简化有时会剥夺物品的“叙事性”,让它们变得冰冷而疏离。这种敢于发声、不盲从主流的姿态,极大地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书中引用的一些历史案例和失败的设计教训,分析得鞭辟入里,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积累和敏锐的洞察力。读完后,我的脑海中不再是各种既定的“应该怎样”的模板,而是充满了“为什么不这样试试”的疑问和探索欲。它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具批判性思维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节奏掌握得极佳,它不是那种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品出味道的书,而是在初读时就给予人强烈的冲击和共鸣。作者在论述人与空间关系时,运用了一种非常富有人情味的角度,他谈论的不是建筑规范或人体工程学,而是“家的感觉”是如何被无形的边界和光线所定义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记忆碎片与空间重塑”的讨论,他描述了旧照片和老物件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对现有居住环境的感受,这种对情感层面影响力的关注,让我感到非常贴近内心。整本书的结构就像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从宏大的概念层层递进,最终落脚到最微小的细节,比如一把椅子的弧度,或是一块地砖的纹理。它不仅仅是关于“设计”,更是关于如何更深入、更温柔地“生活”在一个被设计过的世界里。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周遭环境的敏感度大大提升了。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些疑虑,毕竟“深读”二字听起来就有些沉重。然而,阅读过程却出乎意料的轻快。作者的语言充满了画面感,仿佛带着我走进了无数个设计灵感的瞬间。我尤其被其中关于“色彩与情绪的关联”那一章所吸引。他没有采用教科书式的分析,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比如早晨第一缕阳光的色调如何影响一天的心情,或是特定室内光线下人际交往的微妙变化。这让我立刻联想到自己过去在不同环境下感受到的细微差别。这种将抽象的设计理论落地到具体感官体验的手法,非常高明。它打破了设计高高在上的感觉,让普通人也能感受到设计对我们情感世界的塑造力。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巧妙,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读起来几乎不需要费力去梳理逻辑,仿佛是水到渠成的感悟,让人心悦诚服。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关于“慢下来”的宣言。作者在探讨“效率与匠心”的关系时,观点独到而深刻。他没有简单地批判工业化带来的速度,而是深入剖析了在追求速度的过程中,我们正在失去什么——那种对细节的耐心打磨,对材料特性的细致体察。我尤其喜欢他用文学性的笔触描述那些传统手工艺人沉浸于工作时的状态,那种近乎禅定的专注,让人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宁静。这种对“慢”的价值的重申,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是否过于急躁。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拿起手边的笔或杯子,仔细观察它们的线条、材质和重量,试图从这些日常物品中捕捉到一丝作者所描绘的“慢工出细活”的痕迹。这本书成功地在现代性与传统之间架起了一座理解的桥梁,非常耐人寻味。

评分

这本新近读完的书,书名乍一看颇有深意,但实际内容却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惊喜。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平易近人,仿佛是在与一位老友分享生活中的点滴感悟。他并不刻意去构建宏大的理论体系,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松散却又暗含关联的观察,引导读者去思考“设计”这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多重维度。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不完美之美”的探讨,作者没有陷入对完美无缺的执着,而是巧妙地将焦点转向了那些因为缺陷而更具人情味和生命力的事物。这种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身边那些习以为常的物件,发现它们背后蕴含的温情。比如,书中提到的一段关于老家具翻新的描述,那种对材料的敬畏和对手工技艺的尊重,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设计远不止是视觉上的愉悦,更是一种对时间的尊重和对使用者的关怀。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漫步,轻松却又收获颇丰,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

一个商品最重要的一点是当你使用它的时候能否让你联想到什么场景。

评分

“是的,现在是21世纪。似乎到处都是装酷的冷静还有睿智,仿佛完全丢弃了20世纪。没有‘过去’的未来,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只有正确的面对过去才有可能看到未来。”森村先生这样说。的确,我从事有关创造物质的工作同样需要面对”过去“。未来的物质”形状“一定可以从”过去“提取答案。

评分

高端机型通常允许的色彩是黑色或银色,而大众普及机型则是白色。这是苹果的色彩战略。除此之外才是五彩缤纷。

评分

高端机型通常允许的色彩是黑色或银色,而大众普及机型则是白色。这是苹果的色彩战略。除此之外才是五彩缤纷。

评分

这是初学者的幸运。第一个作品,往往有出人意料之处。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刺青印染的T恤衫、Be-1轿车、O-product相机都是如此。很遗憾,直到今日在相同领域中我仍无法超越自己。也许正是我的非专业,所以在当时才有可能做到。因为那些设计对我来说都是初次接触的领域。那些对设计上的常识性认知总是报以怀疑的态度,促使我追求更加完美的形状。

评分

一个商品最重要的一点是当你使用它的时候能否让你联想到什么场景。

评分

好书,可以给未来的设计师备用!

评分

这是初学者的幸运。第一个作品,往往有出人意料之处。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刺青印染的T恤衫、Be-1轿车、O-product相机都是如此。很遗憾,直到今日在相同领域中我仍无法超越自己。也许正是我的非专业,所以在当时才有可能做到。因为那些设计对我来说都是初次接触的领域。那些对设计上的常识性认知总是报以怀疑的态度,促使我追求更加完美的形状。

评分

“是的,现在是21世纪。似乎到处都是装酷的冷静还有睿智,仿佛完全丢弃了20世纪。没有‘过去’的未来,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只有正确的面对过去才有可能看到未来。”森村先生这样说。的确,我从事有关创造物质的工作同样需要面对”过去“。未来的物质”形状“一定可以从”过去“提取答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