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工匠意

良工匠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聂菲,张曦 著
图书标签:
  • 匠人精神
  • 手工艺
  • 生活美学
  • 设计
  • 技能
  • 传统工艺
  • 品质生活
  • 工匠文化
  • 实用技能
  • 创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066917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051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26
字数:141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精美专业的图片,准确的鉴赏文字,以图品鉴,以文品识。

内容简介

  本书利用出土家具和传世家具作为标准器,按类概括出典型器物的基本形制、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用图解的方式考述每种品类的发展演变历程,为读者提供收藏、辨识与研究古代家具的基本知识,对于那些没有机会接触实物标本的多数家具收藏者和爱好者来说,不失为一本有帮助的工具书。

作者简介

  聂菲,女,1960年生于湖南长沙。1986年南开大学历史系文博专业毕业,现为湖南省博物馆研究员。长期从事古代漆器研究,尤其是在楚汉漆器和古典家具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漆器学术领域有一定影响,多次荣获国家及省级优秀成果奖。参加了国家课题中长沙楚汉墓葬所出数千件漆器的研究工作,参与负责2008年《马王堆汉墓漆器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研究工作;出版了《湖南楚汉漆器研究》、《中国古代漆器鉴赏》和《家具鉴赏》等专著和发表研究论文40多篇;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做漆器研究的主旨发言;应邀给多家高校学生上“漆器鉴赏”和“家具鉴赏”课;了解现代漆工艺流程,曾行程二百余里险路到四川江油深山考察生漆采割工艺,到福州、南京、北京、苏州、扬州和成都等地考察金箔和漆器制作工艺;熟知国内外出土和传世漆器佳品,观摩过国内外数十家文博机构收藏的漆器,多次应邀为境内外相关单位、个人和拍卖公司鉴定漆器。

  张曦,女,1987年生于湖南长沙。2009年毕业于四川外语大学法语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12年获美国艺术史硕士学位,毕业论文《1930年代上海百乐门:一个现代建筑的建构与城市空间的拓展》,其中部分论文在2011年夏威夷召开的AAS亚洲学年会“跨越边界空间中的中国现代艺术”小组上宣读。现就读于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艺术史博士学位。

目录

第一章 家具概述
第一节 中国古代家具的起源和发展/001
第二节 中国历代木结构建筑对传统家具和室内陈设的影响/006
第三节 中国古代家具的功能/029
第四节 中国古代家具的价值/036
第二章 家具品类与沿革考述
第一节 坐卧类家具——枰、榻、床、椅、凳、墩/041
第二节 置物类家具——禁、俎、几、案、桌/064
第三节 储藏类家具——箱、柜、橱/091
第四节 支架类家具——衣架、巾架、盆架、灯架、 镜架/108
第五节 屏蔽类家具——屏风/115
插图出处:120

精彩书摘

  中国古代人们起居方式可分为席地而坐和垂足坐两种方式,其家具品类与形制主要围绕着这两种方式的变化而变化,随之出现了低矮家具和高型家具两大系列。中国古代家具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种类繁多,按其用途大致可分为:坐卧类家具、置物类家具、储藏类家具、支架类家具、屏蔽类家具等。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众多家具从无到有,从笨拙到精美,从实用到美用结合,一些家具种类随时代变迁而演变,或互相影响,或销声匿迹,或流芳百世,或延续至今。本章利用出土家具和传世家具作为标准器,按类概括出典型器物的基本形制、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运用最新研究成果,用图解的方式考述每种品类的发展演变历程,为读者提供收藏、辨识与研究古代家具的基本知识。
  ……

前言/序言



遗失的罗盘:探寻失落文明的密码 作者: 艾米莉亚·凡恩斯沃斯 出版社: 寰宇探险者协会 出版日期: 2023年11月 页数: 688页 装帧: 精装,附带高清地图集与手绘插图 --- 内容提要: 《遗失的罗盘》并非一部传统的历史著作,而是一场穿越时空、深入人类文明迷雾的惊险旅程。本书聚焦于“亚特兰蒂斯之影”——一个在主流考古学界被斥为神话,却在无数古老传说和被尘封的文献中留下蛛丝马迹的失落文明。作者艾米莉亚·凡恩斯沃斯,一位以其大胆的理论和对未解之谜的执着而闻名的独立学者,耗费二十载光阴,深入全球偏远角落,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到北非的撒哈拉深处,试图拼凑出这个高度发达却神秘消失的文明的真实面貌。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一系列“异常文物”的深度剖析。这些文物,如巴格达电池的早期变体、秘鲁纳斯卡线条背后可能存在的复杂天文坐标系统、以及西伯利亚冻土中发现的具有非凡合金特性的金属碎片,都指向一个结论:在公认的历史记录之前,地球上存在着一个拥有超前科学技术的社会结构。 凡恩斯沃斯博士摈弃了基于神话的臆测,转而采用跨学科的方法——结合地质学、古气候学、密码学甚至海洋声纳数据——来构建她的论证。她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周期性文明衰退论”,认为地球文明的发展并非一条线性上升的轨道,而是受制于周期性的地质灾难和行星级事件。亚特兰蒂斯(或书中称之为“伊索斯文明”)的毁灭,可能并非源于道德沦丧或众神惩罚,而是一场全球性的构造板块运动所致的突发性灾难。 章节概述: 第一部:迷雾中的坐标(The Coordinates in the Mist) 本书伊始,作者便将读者带入苏格兰高地的迷雾之中,探究一份尘封的维京手稿,其中隐晦地描述了一片“沉入海底的智慧之光”。此后,叙事转向对全球神话体系中共同元素的梳理,揭示不同文化中关于“大洪水”和“黄金时代”叙事的底层逻辑联系。重点章节包括对苏美尔楔形文字中“天穹之井”的全新解读,以及对埃及尼罗河上游地区异常古老石刻年代测定的挑战。这一部分着重于确立研究的范围和方法的严谨性,强调所有推论都必须基于可被证实的物理证据。 第二部:合金的低语(Whispers of the Alloy) 这是本书最具技术含量的部分。凡恩斯沃斯与两位材料学专家合作,详细分析了在南极冰层下发现的几块无法被现代冶金技术轻易复制的合金样本。书中用图表和光谱分析数据详细阐述了这些材料的微观结构,并推断出其可能适用的技术领域,如抗腐蚀能源存储或高频声波传输。作者大胆假设,伊索斯文明掌握了某种超越电力的能源形态,并试图通过对这些“遗留物”的逆向工程,重构其能源系统的基本原理。针对这些发现,书中还穿插了对现代科学界保守派观点的有力反驳和辩论记录。 第三部:地下之网与气候的审判(The Subterranean Web and the Climate’s Verdict) 本部分将焦点从技术转向环境。作者利用卫星红外成像和深海地震波数据,描绘了一张跨越大陆架的古老基础设施网络。她认为,伊索斯文明并非仅仅建立在单一岛屿上,而是通过复杂的地下隧道和海底通道连接了当时主要的陆块。更关键的是,通过对格陵兰冰芯和深海沉积物的古气候数据进行比对,凡恩斯沃斯构建了一个精确的时间线,表明该文明的衰亡恰逢一次快速的海洋热盐环流中断事件,这导致了全球性的海平面剧烈波动和气候骤变。书中详细记录了作者团队在冰岛火山岩洞中进行的地热探勘过程,寻找地下遗迹的线索。 第四部:未完成的蓝图(The Unfinished Blueprint) 最后的篇章探讨了伊索斯文明对后世文明的影响,以及其留下的“遗产”。作者认为,古代的哲学、几何学和天文学知识(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的某些晦涩观点)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对伊索斯文明碎片知识的重新发现和误解。本书的最后部分是一份充满哲学思辨的总结: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技术与伦理困境,或许早已在那个失落的时代被预演并以灾难告终。作者呼吁,与其追求“新发现”,不如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循环”,从而避免重蹈覆辙。 读者评价节选: “读完此书,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所接受的一切历史教科书。它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做一场严谨的科学侦探工作,证据链令人信服。”—— 伦敦大学考古学院,退休教授 德里克·哈特利 “我曾认为所有关于亚特兰蒂斯的书都是玄学小说。但凡恩斯沃斯博士将地质学、冶金学与历史学如此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使得‘伊索斯’从一个虚构的名字,变成了一个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科学假设。”——《自然地理评论》特约撰稿人,莎拉·陈 --- 本书特色: 大量一手资料的首次公开: 包括作者在亚马逊雨林深处发现的岩画拓本和在海底热液喷口附近采集的异常沉积物照片。 严谨的科学论证: 附录包含详细的放射性碳定年数据、同位素分析报告和计算机流体力学模拟图,用以支持其关于文明毁灭的理论模型。 全景式的叙事结构: 将探险日记的紧张感与严谨的学术分析相结合,使复杂的主题变得引人入胜。 高质量的视觉呈现: 包含多幅由专业制图师根据声纳数据复原的古代海岸线地图,以及对理论结构的透视图解。 《遗失的罗盘》是一次对人类集体记忆的深度挖掘,它挑战了我们对“进步”的定义,并迫使我们直面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我们或许并非站在历史的顶峰,而只是站在一个巨大循环的又一个起点。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一定是“沉静的力量”。它没有试图用激昂的口号或炫目的技术来哗众取宠,而是以一种近乎冥想的状态,引导读者回归事物的本质。读完后,我的内心并没有那种看完快餐读物后的空虚感,反而留下了一种悠长而绵密的余韵,仿佛被重新校准了人生的频率。这种书籍的价值,在于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你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处可以沉淀心绪的安宁之地。我强烈推荐给那些在快速迭代的时代中,渴望探寻持久价值和内在秩序的同路人,这本书无疑是一盏指路的明灯。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如同溪水汇集成江河,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得令人称奇。我惊喜地发现,作者非常善于运用对比和类比的手法来阐述复杂的概念,使得原本高深的道理变得直观易懂。例如,当他讨论到某种技艺的传承时,他会立刻将它与自然界的某种规律进行类比,这种跨领域的联想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阅读过程中,我总能感觉到作者在引导我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他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铺设出一条探索的路径,让读者自己去发现其中的奥秘。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远比单向灌输知识要来得痛快和有成就感。

评分

书中穿插的那些案例和人物侧写,简直是点睛之笔,为全书增添了鲜活的生命力。这些鲜活的个体故事,让抽象的理念落地生根,变得有血有肉。我尤其对其中描述的某位老匠人的坚持感到震撼,那种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一件事的韧劲,读来让人肃然起敬。作者在描绘这些人物时,没有使用过多的煽情笔墨,而是通过对他们日常工作细节的细腻捕捉,不动声色地展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力量与坚韧。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例证,它们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那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无疑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色调和精致的字体搭配,让人在第一时间就能感受到一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初拿到手时,那种厚实的质感和纸张的细腻触感,就预示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特别喜欢封面那种低调又不失内涵的设计风格,它没有花哨的图案,而是通过构图和留白,营造出一种深邃的意境,仿佛在邀请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智慧和思考的世界。这种对外观的重视,恰恰反映了书中可能蕴含的某种匠心精神,让人忍不住想翻开扉页,一探究竟。我甚至花了些时间去欣赏封面的排版,那种平衡感和韵律感,让人联想到传统工艺中对比例的严苛要求。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引言部分,我立刻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论或历史背景,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语言的运用极其考究,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流畅与活力。很多段落,我都需要停下来,反复品味其中蕴含的哲理,仿佛每一次呼吸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感悟。作者的笔触如同雕刻刀一般精准而有力,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恰如其分,没有一丝多余的赘述,但信息量却异常饱满。这种行文风格,让人感觉作者对所探讨的主题有着深入骨髓的理解和热爱,绝非泛泛而谈的浅尝辄止,而是一种近乎虔诚的探索。

评分

好书,值得信赖和好评

评分

评分

很好的购物体验,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评分

很好,快递速度很快!

评分

很好的购物体验,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很好,快递速度很快!

评分

很好,快递速度很快!

评分

不错值得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