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第2辑)·东亚儒学:经典与诠释的辩证

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第2辑)·东亚儒学:经典与诠释的辩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俊杰 著
图书标签:
  • 儒学
  • 东亚文明
  • 东亚儒学
  • 经典
  • 诠释
  • 哲学
  • 文化
  • 历史
  • 思想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785225
版次:1
商品编码:1092855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9
字数:3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第2辑)·东亚儒学:经典与诠释的辩证》是作者关于“东亚儒学”的16篇论文合集,除了第一篇作为全书导论之外,其余论文以其论述之内容区分为三个部分:东亚儒学的视野、《论语》的诠释和《孟子》的诠释,都与儒家经典诠释传统有关。

作者简介

黄俊杰,1946年生于台湾高雄县。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博士。曾任新加坡儒家伦理小组顾问,美国华盛顿大学、马里兰大学、Rutgers大学等校客座教授,东吴大学东吴通识讲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共同教育中心特聘教授、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兼“东亚儒学”研究计划总主持人,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员。获得学术荣誉包括杰出人才讲座(1997-2002)、胡适纪念讲座(2005-2006)、中山学术著作奖(2006),以及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授予的杰出通识教育教师奖(2010)和第55届学术奖(2011)。
著有:《德川日本论语诠释史论》、Humanism in East Asian Confucian Contexts(2010)、Taiwan in Transformation(1895-2005)(2006)、Mencian Hermeneutics:A History of Interpretations in China(2001)等书。

目录

自序
导论
论经典诠释与哲学建构之关系——以朱子对《四书》的解释为中心
一、引言
二、哲学建构对经典诠释的支配性:朱子不离不杂的二元架构下的经典解释
三、经典诠释与哲学体系之紧张性
四、迈向经典诠释与哲学建构的动态平衡
五、结论

东亚儒学的视野
“东亚儒学”如何可能?
一、引言
二、方法论的个体论的挑战:津田左右吉对“东洋文明”的批判与否定
三、作为思想发展结果的“东亚儒学”
四、作为思想发展过程的“东亚儒学”
五、“东亚儒学”研究的新课题
六、结论

东亚儒家经典诠释传统研究的现况及其展望
一、引言
二、东亚儒家经典诠释传统研究的现况
三、东亚儒家经典诠释传统研究的展望

论东亚儒家经典诠释传统中的两种张力
一、引言
二、经典中的普世价值与解经者的时空特性之间的张力:性质、原因及其展现
三、解经者的“文化身份认同”与“政治身份认同”之间的张力
四、结论

论东亚遗民儒者的两个两难式
一、引言
二、第一个两难式:“仕”与“隐”的抉择
三、第二个两难式:“文化身份认同”与“政治身份认同”的融合与撕裂
四、结论

东亚儒家思想传统中的四种“身体”——类型与议题
一、引言
二、作为政治权力展现场域的身体
三、作为社会规范展现场域的身体
……
《论语》的诠释
《孟子》的诠释
参考书目
外文人名索引
中文人名索引

精彩书摘

张崑将指出,“王道”概念既是“君王之道”,也是“先王之道”,尊孟的伊藤仁斋所倡导的“王道”思想代表前者,非孟的荻生徂徕所主张的“王道”思想则代表后者。所谓“君王之道”不是以“位”为前提来定义“王道”,“君王之道”亦包括古代的先圣先王之道,亦含摄对现实中的君王呈现理想的君道思想,即使是诸侯王也都在指涉范围之内,而伊藤仁斋解释《孟子·梁惠王上》说:“孟子不必以践天位为王,而苟行仁政,则秦、楚二王,亦皆可以称王者也”,可以说代表这种范围的“君王之道”。所谓“先王之道”特指古代的先圣先王所践履之道,如孔子、孟子常借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或圣王的典范,为现实中的诸侯王陈述理想的“王道”思想,荻生徂徕所说的“先王之道”特指六经中的先王,创作礼乐制度以垂教后世者,并且具体呈现“在位”的“先王”或“圣王”,诸侯王不与焉。换言之,特尊《论语》、《孟子》的伊藤仁斋的“王道”思想具有普遍意义,而荻生徂徕的“王道”则专指六经先王之道而言。
本书的创见在于从古学派的王道思想内涵中,分析日本儒者具有“实学”性格的特色,而这种实学并不是以“心性论”的内在道德价值判断作为基础。张崑将从微观的角度切入,从“仁”、“义”、“礼”、“智”、“道”、“德”等儒学的“单位观念”中,深入分析荻生徂徕与伊藤仁斋的“王道政治论”之理论基础,论证日本古学派的实学特色,并以此解释中国儒学观念在日本的质变。张崑将发现不论尊孟的伊藤仁斋或反孟的荻生徂徕,均显示反对孟子以及宋儒以“心”解释“仁”德的思想内涵,这种以实学为特质的思想具有以下两个特质:第一,伊藤仁斋与荻生徂徕皆不从“以力假仁”的观点分析孟子的王霸说;第二,伊藤仁斋与徂徕皆不信任“道德”具有内心转化之可能。伊藤仁斋重视有实质的达遍天下成效的“实德”,不重王者内心的成德功夫;在荻生徂徕思想中,“力”与“德”根本不可分,荻生徂徕更承认“力”的施行之合理性,不信任单言“德”即可成就安天下之道,所以强调安民之礼乐治术之道。
……

前言/序言



《东亚儒学:经典与诠释的辩证》图书简介 探寻儒学在东亚的传承与变迁,揭示经典与诠释之间生生不息的张力 本书《东亚儒学:经典与诠释的辩证》并非一本孤立学术成果的陈列,而是“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第2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整个丛书对东亚文明深层精神脉络的探索宏志。本辑丛书旨在从儒学这一核心概念出发,系统性地梳理儒学思想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并最终塑造各自民族独特文化精神与社会结构的复杂历程。而本书《东亚儒学:经典与诠释的辩证》则作为本辑的关键节点,以精妙的视角,聚焦于“经典”与“诠释”这两个儒学发展中永恒不变的议题,深入剖析其内在的辩证关系,并以此为切入点,展现东亚儒学在不同时空维度下的鲜活生命力。 为何关注“经典与诠释的辩证”? 儒学,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思想体系,其生命力首先体现在其经典的传承。从孔子、孟子、荀子等先秦诸子的原始经典,到历代学者的注释、阐发,再到宋明理学的集大成,直至近代以来的回应与重塑,儒学经典的文本本身构成了其不朽的基石。然而,经典并非是僵死的符号,而是需要不断被“阅读”和“理解”才能焕发光彩的活态文本。这种“理解”的过程,便是“诠释”。 “诠释”并非简单的复述,而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社会条件、文化需求乃至于个人生命体验中,对经典文本进行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东亚各国在接受儒学经典的过程中,无一例外地经历了深刻的诠释转化。朝鲜的朱子学,日本的阳明学与国学,越南的程朱学,它们在继承中国儒学核心精神的同时,都融入了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政治现实与社会风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儒学形态。 本书深刻认识到,经典与诠释之间并非单向的灌输与接受,而是一种相互建构、相互制约、相互启发的辩证关系。经典为诠释提供了思想的源头与判断的依据,而诠释则赋予经典新的生命力,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以延续与发展。脱离了经典的诠释是无源之水,缺乏诠释的经典则是沉寂的遗物。因此,深入探究“经典与诠释的辩证”,便是打开理解东亚儒学多样性与活力的关键钥匙。 本书的核心内容与研究进路 《东亚儒学:经典与诠释的辩证》并非简单地罗列东亚各国儒学家的观点,而是从一个更为宏观和深入的学术视野出发,构建起一套分析框架,以期揭示其中普遍性的规律与特有的变奏。本书的研究进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典在东亚的传播与接受: 本书将首先梳理中国儒学经典是如何跨越国界,在东亚各国传播开来的。这一过程并非是单向的文化输入,而是伴随着译介、改编、以及不同程度的融合。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典的接受程度与方式也存在显著差异,这为后续的诠释差异奠定了基础。 2. 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经典诠释范式: 本书将聚焦于东亚各国具有代表性的儒学诠释范式。例如,朝鲜是如何在“事大”与“自强”的政治现实中,对朱子学经典进行本土化诠释的?日本的儒学,又如何在明治维新前后,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巨大冲击,其经典诠释又呈现出怎样的转型?越南的儒学,如何在长期的外来文化影响下,保持自身的独立品格,其经典诠释又具有何种独特性?本书将力求对此进行细致的考察。 3. 核心经典及其诠释的动态变迁: 本书并非以全盘的方式讨论“所有”经典,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儒学经典,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近思录》等。深入分析这些经典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诠释重点、侧重角度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差异。例如,对“仁”的理解,在中国、朝鲜、日本的诠释中,是否会出现细微而重要的差别?对“格物致知”的阐发,又如何在不同的哲学语境下被赋予新的内涵? 4. 诠释与社会、政治、文化现实的互动: 儒学作为一种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想,其经典诠释从来不是纯粹的学术活动,而是与具体的社会、政治、文化现实紧密相连。本书将揭示,东亚各国的儒学诠释是如何受到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民族意识、乃至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这些诠释反过来又如何作用于社会变革、道德建设、文化传承。例如,日本武士阶层对儒学经典的诠释,如何服务于其阶级意识与政治目标?朝鲜士大夫对朱子学的诠释,又如何在国家治理与士林建设中发挥作用? 5. 从“辩证”视角看儒学的生命力: “辩证”不仅是本书探讨的核心关系,也是理解儒学生命力的关键。经典与诠释的不断张力,正是儒学得以自我更新、自我超越的动力源泉。每一次新的诠释,都是对既有经典的挑战与拓展,每一次对经典的重温,也为诠释提供了新的可能。这种永不枯竭的互动,使得儒学在东亚大地,尽管历经沧桑,依然保有其深刻的文化影响力。本书将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充分展现这种辩证张力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 本书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东亚儒学:经典与诠释的辩证》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深化对东亚儒学的理解: 本书超越了以往对单一国家儒学传统的研究,从区域性、比较性的视角,系统地呈现了东亚儒学发展的共性与个性,为理解东亚文明的深层精神联系提供了新的维度。 重塑儒学经典的研究范式: 本书打破了将经典视为固定不变文本的传统研究模式,强调了经典在历史进程中的活态传承与解读,为儒学经典研究提供了更具动态性和创造性的方法论。 揭示文化传承的普遍规律: 经典与诠释的辩证关系,不仅适用于儒学,也适用于其他一切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思想体系。本书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普遍启示意义。 为当代文化反思提供智力支持: 在全球化浪潮与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重温儒学经典,反思其在东亚的传承与变迁,对于我们理解自身文化根源,重塑文化自信,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创新性地转化和发展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的每一章,都如同一场精妙的学术对话,学者们在严谨的考证中,穿越时空,与古代先贤的精神对话,与东亚各地的思想家交流。他们审视经典文本,辨析不同诠释的细微之处,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时代精神与文化基因。本书不是一套冷冰冰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一次充满智慧的探索之旅,旨在唤醒读者对儒学作为一种活态思想的深刻认识,感受其在东亚大地所绽放出的独特光彩。 本书的读者群广泛,不仅吸引着致力于中国哲学、东亚思想史、文化史研究的学者和研究生,也同样适合对东亚文明、传统文化、思想史抱有浓厚兴趣的广大读者。通过阅读本书,您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儒学如何在东亚世界生根发芽,如何与各地的文化土壤相互作用,并最终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景观。您将看到,经典与诠释并非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在不断的张力与融合中,共同谱写出东亚儒学波澜壮阔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关于东亚文明的著作,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儒家思想在区域文化中的演变与影响。作者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将儒学置于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复杂语境中进行考察。书中对几个关键历史节点的分析尤为精彩,比如在宋明理学兴起之时,如何回应了佛教与道教带来的思想冲击,并在士大夫阶层中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不仅关注了儒家经典的文本解读,更深入剖析了这些解读如何在社会实践中转化为政治伦理和日常生活规范。例如,书中对于“仁”和“礼”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的多重意义的辨析,展现了儒学极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这种对经典与实践之间动态关系的关注,使得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思想史叙事,更像是一部生动的东亚文化变迁史。读完全书,感觉对理解东亚社会结构中的深层文化基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部著作的价值在于它对“传统如何成为传统”这一复杂过程的深刻揭示。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儒家思想入门读物,而是对思想传承机制的一次深层剖析。作者没有满足于描述儒学经典的内容,而是聚焦于“诠释”这一能动的环节,这正是全书的精髓所在。通过对不同时代学者们对同一批核心经典的反复咀嚼与再造,我们看到了思想的生命力是如何得以延续的。书中的案例分析极具说服力,无论是对古代学案的复原,还是对近现代思潮的梳理,都显得逻辑清晰,论证有力。读完之后,我感觉对“文化传承”这一概念有了更具动态和辩证的理解。这本书无疑是近些年来东亚思想研究领域中一部重量级的作品,其广阔的格局和精微的分析,值得每一位对东亚文化感兴趣的学者和读者细细品味。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感受,仿佛置身于一场跨越千年的学术对话之中。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行文流畅又不失思辨的锐度。特别是在论述儒家思想如何渗透到东亚各国政治制度和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展示了令人惊叹的比较视野。不同于一些将儒学视为铁板一块的研究,此书敏锐地捕捉到了不同地域儒学诠释的细微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动因。例如,对于日本“朱子学”与朝鲜“性理学”在本土化过程中所做的“在地化”处理,作者给出了极具洞察力的分析,揭示了外来思想如何被本土文化“驯化”或“重塑”的过程。书中引用的文献资料极为丰富,从官方史籍到私人笔记,信手拈来,但绝无堆砌之感,每一处引用都恰到好处地支撑了论点。对于希望全面了解东亚文化圈内部互动与差异的读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份极具价值的参考。

评分

我是一位对思想史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与其他聚焦于中国本土发展的儒学研究不同,这部作品将视野拓展到了整个东亚文化圈,这种跨国界、跨文明的比较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认知。作者在描述儒家伦理观如何被不同文化“吸收”和“改造”时,所采用的细腻笔触令人赞叹。比如,书中对儒家孝道在不同社会形态下表现形式的细致描摹,展示了抽象的道德规范是如何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获得生命力的。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那些看似熟悉却又被重新阐释的观念所吸引。文字虽然学术性较强,但作者巧妙地运用类比和历史故事,使得即便是初涉该领域的读者也能跟上其思路。它成功地证明了,严肃的学术探讨也可以充满阅读的乐趣和智性的启迪。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巧,逻辑推进层层递进,读起来酣畅淋漓。它没有停留在对传统概念的简单梳理,而是敢于触碰一些敏感而核心的问题,比如儒学在近代转型中的困境与出路。作者并未简单地将儒学视为“落后”或“进步”的标签来评判,而是采用了一种历史主义的立场,去还原儒家思想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诠释”这一环节时所展现的复杂性。同一个经典文本,在不同时代、不同学派那里,是如何被“激活”或“僵化”的?这种对诠释过程本身的关注,揭示了思想传承并非简单的线性继承,而是一个充满张力和创造性的过程。读后让人不禁反思,我们今日所理解的许多传统,是否也是一种特定时代的“诠释”产物?这种反思的深度,是很多同类著作所欠缺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