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文集

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周志,周树智 编
图书标签:
  • 唯物主义历史观
  • 马克思主义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历史哲学
  • 意识形态
  • 德国哲学
  • 马克思
  • 恩格斯
  • 历史研究
  • 理论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50803
版次:1
商品编码:1134918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陕西省价值哲学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文集》是陕西省哲学界自2009年以来开展的“回归马克思,发展马克思”系列研究活动的又一重大成果。作者立足现实历史之上,既反对“全盘苏化”,又反对“全盘西化”,坚定地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道路,把马克思新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实践唯物主义总原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天地人合一和以人为本的务实、实千、包容、求实的中华民族精神及当前国人改革创新、和平发展的实践相结合,对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创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新哲学做出了全新解读,为现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改革和创新发展开辟出一条新路径,值得哲学爱好者和研究者一读。

目录

导论 论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周树智】
第一编 新世界观和唯物史观
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系统创立及当代意义【刘世文】
新世界观的思维逻辑【康兰波】
唯物史观是统领马克思哲学的根本——关于马克思哲学两个争论的分析【张周志 武 红】
主体实践与主体超越的统——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看唯物史观的哲学逻辑【刘本炬】
有关新“历史理性”实践叙事逻辑的正当性何以可能?——观念史视野内《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正题识辨【袁祖社】
论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观的差异【郭明俊】

第二编 现实的人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唯物史观人本观理论的创建【权文荣】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人的“归属感”的探求【薛雅云】
现实的人与现实的生活——新历史观的逻辑起点和基础【赵 阳 赵润琦】
“现实的个人”与“以人为本”——读《德意志意识形态》【郭 婷】

第三编 人与自然论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内在联系——“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王鲁萍】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观及其当代价值【周太山 石云霞】

第四编 社会生产论
人类绝不生产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关于生产与需要逻辑顺序的思考【刘怡翔】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生产思想探要【侯彦峰】
两种不同的生产工具论——重读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杨文极 何 伟 杨 雁】

第五编 社会交往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张文军】
突破交往“地域性”之中国话语探索——兼谈《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观【刘 宁】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的理论来源与发展【山小琪】
站在经济决定论的门槛上——《德意志意识形态》否定性思维中客观“优先性”结构的理论取向解读【李建森 刘 顿】

第六编 人的自由论
清算与确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自由”思想解读【郑冬芳】
至人世界与自由人联合体——《庄子》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比较研究【任永亮】

第七编 新方法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蕴涵的唯物史观方法论及其现实意义【李永胜】
论马克思的思想史研究方法——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张茂泽】
追寻马克思理论之门——社会历史的政治经济批判之矛是如何锻造的?【张 波】

第八编 人物论
施蒂纳对马克思究竟意味着什么?——兼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成因【刘明艳】
赫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李卓群 杨权利】

第九编 价值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价值思想的解读【何睿洁】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分工和分配理论的价值意蕴与现实观照——读《德意志意识形态》【黄海霞 高 洁】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价值意蕴之“中国梦”探析【戴生岐】

附录 在继承与发展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四届陕西省马克思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李永胜】

前言/序言


《历史的轨迹:从古至今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流变》 本书并非对单一理论的梳理,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漫游,深入探究人类社会从古至今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以及这些变革背后错综复杂的思想动力。我们将一同审视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关键时刻,追溯那些改变了人类认知方式的伟大思想,并尝试理解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一章:文明的曙光与早期社会结构 本书的开篇,将把我们带回到人类文明的黎明。从最早的氏族社会,到农业革命的兴起,再到早期城邦的形成,我们将考察人类如何从分散的采集狩猎群体,逐渐发展出更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这一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萌芽、以及初步的社会分工,是如何催生出最初的阶级意识和政治权力结构的?我们将借助考古发现、古代文献以及人类学研究的成果,勾勒出那个蒙昧时代里,社会秩序是如何在自然环境的制约下,以及人类的初步智慧中逐渐成形的。 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物质条件的描述,更会关注这些早期社会结构如何影响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神话的诞生、宗教的早期形态、以及对自然万物的敬畏,这些精神层面的表达,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相互映照的?我们将探讨那些被视为“神圣”的秩序,在多大程度上是早期社会为了维系生存和发展而构建的合理化叙事,又在多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自身和社会的反思。 第二章:轴心时代的思想巨浪 随着早期文明的巩固和发展,人类历史上迎来了“轴心时代”,一个伟大思想家辈出的时期。在本章,我们将聚焦于不同文明区域所涌现出的深刻思想变革。在中国,孔子的仁爱与礼制,老子的道法自然,以及墨子的兼爱非攻,构成了东方智慧的基石,它们如何回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又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国后世数千年的政治与文化? 在古希腊,苏格拉底的质疑精神、柏拉图的理想国构想、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政治哲学,为西方思想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理性思辨,对城邦政治、道德伦理以及宇宙秩序的探索,为人类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而在古印度,释迦牟尼的佛教,提出了对苦难的洞察与解脱之道,对生命本质的追问,对众生平等的强调,在亚洲大地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章将尝试比较和分析这些不同文明背景下诞生的思想,探究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共通的时代精神,或者说,人类在面对相似的社会困境和精神需求时,是否会殊途同归地产生类似的哲学思考。我们将看到,这些思想不仅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更是对理想社会和人生意义的深邃追问。 第三章:中世纪的信仰与权力 进入中世纪,宗教在欧洲社会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教会不仅是精神的中心,更是世俗权力的重要参与者。在本章,我们将剖析基督教神学如何渗透到政治、法律、教育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托马斯·阿奎那等思想家是如何试图调和信仰与理性,将神学构建成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 同时,封建制度下的等级森严,土地所有权的分配,以及贵族、教会与农奴之间的关系,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的社会图景。我们将考察那些被视为“上帝旨意”的社会秩序,在现实中是如何通过物质力量和意识形态的双重作用得以维系的。 然而,中世纪并非铁板一块。商业的缓慢复苏、城市的兴起、以及对伊斯兰文明的接触,也孕育着变革的种子。异端运动的出现,对教会权威的挑战,以及早期大学的萌芽,都在悄然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第四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双重奏 文艺复兴的号角吹响,人类重新发现了古典文明的光辉,并开始将目光投向人本身。本章将深入探讨人文主义思潮的核心,即对人的价值、尊严和创造力的肯定。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艺术巨匠的作品,不仅展现了精湛的技艺,更体现了对人性的赞美和对个体经验的重视。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对政治现实主义的分析,更是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挑战。 与此相伴相生的,是宗教改革的浪潮。马丁·路德对教会腐败的批判,加尔文对预定论的阐释,以及新教伦理的兴起,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宗教格局,更对社会结构、经济活动和个人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将考察新教伦理中的勤奋、节俭等价值观,是如何在某种程度上与早期资本主义的兴起产生了联系。 本章将强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并非孤立的事件,它们共同构成了对中世纪以来思想和制度的一次深刻反思与重塑。它们挑战了权威,解放了思想,为后来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铺平了道路。 第五章: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光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启蒙运动的口号响彻欧洲,理性、自由、平等、进步成为新的时代主题。在本章,我们将细致解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洛克的自然权利学说,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原则。这些思想如何挑战了君主专制和封建特权,为现代民主政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们还将考察启蒙思想家们对科学精神的推崇,对迷信和偏见的批判。狄德罗的《百科全书》汇集了当时的知识精华,旨在普及科学知识,启迪民智。康德对“启蒙”本身的定义,即“人类脱离其自我造成的不成熟状态”,更是对理性精神的深刻揭示。 本章将重点分析启蒙运动的思想如何传播,以及它们如何引发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等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我们将审视这些革命的成就与局限,以及启蒙思想在实践中遇到的复杂挑战。 第六章:工业革命的物质洪流与社会转型 当工业革命的机器轰鸣响起,世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本章将聚焦于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飞跃,技术创新的迭代,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蒸汽机的发明,工厂制度的建立,城市化的加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也伴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工人阶级的形成,以及恶劣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 我们将深入剖析工业革命如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经济的逻辑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对效率和利润的追求,如何重塑了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环境的污染,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新的社会问题,如贫困、犯罪、疾病的蔓延,又成为新的挑战。 第七章: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帝国时代的碰撞 随着工业化的深入,民族国家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组织形式逐渐成熟。本章将探讨民族主义的兴起,它如何激发了人民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但也可能导致排外和冲突。从拿破仑的征服到19世纪末的瓜分世界,帝国主义的扩张带来了全球性的联系,但也加剧了殖民地的剥削和压迫。 我们将分析不同国家在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浪潮中的表现,以及它们之间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较量。殖民地的反抗,民族解放运动的萌芽,预示着一个旧秩序的动摇。 第八章:20世纪的革命与反思 20世纪是充满了激进变革与深刻反思的世纪。俄国十月革命,对资本主义体系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并试图构建一个全新的社会模式。本章将审视革命的理念、实践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包括其在不同国家引发的意识形态斗争和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 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更是将人类的文明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对战争的根源、对人性的反思、以及对国际和平的追求,成为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核心议题。萨特的存在主义,加缪的荒诞哲学,以及汉娜·阿伦特对极权主义的深刻洞察,都试图理解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巨大创伤。 第九章:当代世界的挑战与展望 进入21世纪,全球化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技术革新层出不穷,社会议题日趋多元。本章将探讨后工业社会、信息时代的特征,以及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工作和交往方式带来的颠覆性影响。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前沿科技,究竟会为人类带来福音,还是潜在的风险? 气候变化、资源枯竭、贫富差距、地缘政治冲突等全球性挑战,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宏观、更长远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的未来。本书的结尾,并非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一同思考: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之后,人类社会将走向何方?我们应该如何汲取过往的经验教训,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共同应对未来的挑战,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可持续、更美好的世界。 本书的每一章都试图在历史叙事、思想梳理和现实关照之间找到平衡,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河流,感受人类思想和文明演进的壮阔图景。我们相信,理解过去,是把握现在,更是开创未来的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总体而言,这套文集成功地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沉睡的巨人”唤醒,并展示了它在当代理论对话中的巨大潜力。我感受最深的是,通过不同学者的解读,这部文本的丰富性和多义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有一篇介绍性的文章,其流畅的叙事风格和宏大的历史视野,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我穿越了19世纪中叶欧洲思想的迷雾森林。它并没有回避早期文本中可能存在的表述模糊或逻辑跳跃之处,而是将其视为理论在演化过程中的必然痕迹,并试图探究其背后的深层动因。这种坦诚和深入的学术态度,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供专业研究者使用的工具书,对于任何想要建立扎实哲学基础的入门者来说,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它有效地消解了早期马克思思想的“神圣化”光环,将其还原为一整套充满探索精神和批判锋芒的、旨在理解人类社会现实的伟大尝试。

评分

这本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文集,可以说是为我们这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石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次深入且极富启发性的思想漫步。阅读的过程,仿佛是手持一张详尽的地图,在我们试图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如何从黑格尔哲学泥潭中挣脱出来,并最终构建起唯物史观的宏伟蓝图时,提供了关键的坐标点。文集没有停留在对文本的简单梳理,而是展现了多重视角对这一奠基性文本的深刻剖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有几篇文章对“物质生产活动如何决定社会存在”这一核心命题的阐释,简直是拨云见日。它们不仅清晰地界定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逻辑起点,更重要的是,探讨了在当时的德意志思想环境中,这种彻底的唯物主义转向究竟意味着何种革命性的思想突破。我特别欣赏其中一位作者对“三大同一性”——人与自然、人与人、思维与存在——的论述,它超越了传统教科书式的教条,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复杂性与早期马克思思想的内在张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对理论的形成过程有了更为立体和动态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汇集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生学”提供了一份极其详尽的路线图。我个人最欣赏的是那些从具体概念入手,层层剥茧的论述方式。例如,关于“分工”在唯物史观中的核心地位,有几篇文章提供了突破性的见解。它们不再将分工仅仅视为经济现象,而是将其视为社会关系形成、阶级划分乃至意识形态产生的原始驱动力。通过对特定章节的密集解读,我发现《德意志意识形态》虽然未被正式出版,但其中蕴含的系统性思考,远超许多后世的“成熟”著作。文集中对“历史是人的活动的结果,但活动又是受制约的”这一辩证张力的捕捉,非常到位。它提醒我们,历史既不是纯粹机械决定论的产物,也不是个人意志的自由发挥,而是在特定物质制约下人类能动性的历史体现。这种对理论张力的把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思想的广度。

评分

对于任何一个严肃的政治理论学习者而言,理解意识形态批判的源头至关重要,而《德意志意识形态》正是这一批判的起点。这本研究集中的部分文章,巧妙地避开了对“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后世泛化阐释,而是紧紧围绕文本中对“观念的统治”的批判展开。我特别留意到其中一篇对“观念的自我繁殖”过程的细致描摹。作者通过比对施特劳斯和鲍威尔等人的思辨路径,清晰地勾勒出马克思如何从批判宗教异化,逐步深入到对一切“头足倒置”的社会关系的结构性批判。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帮助读者理解了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力度——它不是简单的观念修正,而是对整个社会结构进行颠覆性审视的开端。文集中对“物质生产”与“上层建筑”之间复杂互动关系的梳理,尤其深刻,它揭示了为何在马克思看来,只有改变物质条件,观念的颠倒才能真正被纠正,而非仅仅依靠哲学思辨的自我反思。

评分

坦率地说,我过去对早期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多半是基于二手资料的总结,总觉得理论框架太过刚硬,缺乏历史的温度。然而,这本选集中的某些篇章,却像一把精巧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肌理,让我看到了那些尚未完全定型却已孕育着巨大能量的思想火花。有一篇评论的切入点极为独特,它着重分析了费尔巴哈与马克思在唯物史观构建过程中的关键分歧,特别是关于“真正历史活动”的定义。作者没有简单地将此视为“对错”之辩,而是将其置于19世纪中叶欧洲社会矛盾激化的历史情境中进行考察,这使得理论的诞生不再是真空中的思辨,而是对现实困境的理论回应。这种将哲学概念置于社会历史脉络中考察的方法,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和现实关怀。它让我深刻体会到,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不是一套冰冷的教条,而是一场试图解释并改造世界的、充满生命力的思想斗争的产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