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学实验实习教程(南方本)

树木学实验实习教程(南方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莉兰 编
图书标签:
  • 树木学
  • 植物学
  • 实验
  • 实习
  • 教材
  • 高等教育
  • 园林
  • 林学
  • 南方树种
  • 植物识别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63073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930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0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树木学实验实习教程(南方本)》共分为实验、实习和附录三个部分:实验部分包括了20个实验,实验一、二是入门性的树木识别,告诉学生校园里的树叫什么名字,生长的具体地点在哪里,让学生记住树名和地点,为今后从理论上进一步认识这些树木提供第一印象,实践告诉我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学生第一印象记住的是树木的名称和生长地点,而对形态特征则是比较慢的记忆和需要时间的印象。学习园林树木学、树木学,首先,要认识各种树木,只有在认识树木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了解树木的其他方面的内容,实验三至实验十八是按郑万钧裸子植物分类系统和Hutchinson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逐科逐属排序的实验,验证书上与树木实际的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具有严密理论性的分类系统,只要按照实验指导要求,循序渐进,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实验及其进行程序,仔细观察每一个实验对象和每一个细微的性状特征,多观察、多解剖、多分析与多总结,就一定会收到好的学习效果,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实验十九、二十则是在上述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树木分类的工具……检索表查寻植物名称,进行分类,或将已认识的树木编制成检索表供别人查寻树木名称和分类使用。
   实习部分安排了8项实习内容,主要有植物园树种的识别,野外树木识别,树木标本采集、制作与鉴定,常用仪器的使用及城市绿地树种和野生树种的调查等。经常进行野外识别植物和采集标本,在实验中验证理论,不能只凭书本上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必须接触实际,从实践中学习和加深了解,并及时作出分析总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附录部分列举了5个附录,包括植物学拉丁名介绍、学习本门课程的主要参考文献介绍、常见树木名录、常见树木彩图、形态术语图片(包括被子植物术语图片、裸子植物术语图片和竹类术语图片)五个部分。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实验
实验一 校园树种的识别
实验二 校园园林树木的识别
实验三 裸子植物特征及形态术语
实验四 裸子植物(一)(苏铁科-松科)
实验五 裸子植物(二)(杉科-麻黄科)
实验六 被子植物特征与形态术语
实验七 被子植物(一)(木兰科-樟科)
实验八 被子植物(二)(苏木科-鼠刺科)
实验九 被子植物(三)(野茉莉科-黄杨科)
实验十 被子植物(四)(杨柳科-榛科)
实验十一 被子植物(五)(马尾树科-杜仲科)
实验十二 被子植物(六)(大风子科-柽柳科)
实验十三 被子植物(七)(椴树科-大戟科)
实验十四 被子植物(八)(山茶科-鼠李科)
实验十五 被子植物(九)(葡萄科-楝科)
实验十六 被子植物(十)(无患子科-夹竹桃科)
实验十七 被子植物(十一)(茜草科-玄参科)
实验十八 被子植物(十二)(棕榈科-禾本科)
实验十九 检索表使用
实验二十 检索表编制

第二篇 实习
实习一 植物园
实习二 野外识别植物及标本采集
实习三 植物标本制作
实习四 植物的鉴定
实习五 城市园林树种调查
实习六 公园园林树种调查
实习七 城市周边森林树种调查
实习八 常见仪器的应用

第三篇 附录
附录1 植物拉丁名简介
一、植物的命名
二、植物拉丁名的读法
附录2 主要参考文献简介
附录3 常见树木名录
Ⅰ 裸子植物Gymnospermae
Ⅱ 被子植物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
附录4 植物形态术语图
附录5 常见树木图片

前言/序言


《南方树木学实验实习教程》—— 探寻南方森林的奥秘,实践林业科学的精髓 本书是一本面向高校林业、园林、生态学及相关专业学生,以及广大林业工作者、自然爱好者和生态科普读者的实验实习指导手册。它以南方地区丰富的树木资源为载体,系统地阐述了树木学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的核心内容、基本方法与技术,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深入理解南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未来在林业生产、生态保护、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内容特色与编写思路 南方地区拥有独特的地质、气候条件,孕育了种类繁多、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并存的森林类型。本书紧密围绕南方树木的生长发育规律、形态特征、生理生化过程、遗传变异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设计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操作性强的实验和实习项目。编写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应用相兼顾,观察与分析并重”的原则,力求使内容既能满足教学需求,又能体现南方树木研究的前沿性和地方特色。 第一篇:南方树木形态与分类 本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南方常见树种的宏观和微观形态鉴定方法,理解树木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实验一:南方常见乔木、灌木形态特征观察与测定 目标: 学习和掌握植物形态学基本术语,认识南方地区代表性乔木和灌木的叶、芽、枝、茎、花、果等主要外部形态特征,并能进行定量测定。 内容: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等主要南方森林类型中的优势树种,如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毛白松(Pinus tabuliformis var. matsudana)、柏科(Cupressaceae)类树种(如圆柏Cupressus funebris、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樟科(Lauraceae)代表(如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润楠Machilus spp.)、壳斗科(Fagaceae)代表(如锥栗Castanea mollissima、栲属Castanopsis spp.)、木兰科(Magnoliaceae)代表(如白兰Magnolia × alba、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棕榈科(Arecaceae)代表(如蒲桃Syzygium cumini、椰子Cocos nucifera)等。 操作要点: 详细指导学生观察叶的形态(形状、边缘、基部、顶端、叶序、叶脉)、芽的形态(大小、形状、鳞片、顶端)、枝的特征(光滑或粗糙、有无皮孔、枝刺)、茎的横断面(皮层、形成层、木质部、髓)、花的基本结构(花萼、花冠、雄蕊、雌蕊)以及果实的类型和特征。学习使用游标卡尺、卷尺等工具进行精确测量。 思考与讨论: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树种形态特征与南方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的适应关系,如叶片大小、厚度、表面蜡质层等与蒸腾作用的关联;枝条的生长习性与光照的争夺;果实与传播方式的协同进化等。 实验二:南方常见树木的解剖学观察 目标: 掌握树木解剖学的基本知识,通过观察木材、树皮等内部结构,辅助树木鉴定和了解其生理功能。 内容: 选取南方材用价值高、具有典型解剖特征的树种,如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樟树、楠木(Phoebe spp.)、泡桐(Paulownia spp.)等。 操作要点: 学习制作薄片(徒手切片、石蜡切片)的技术,包括固定、漂白、染色、封片等步骤。在显微镜下观察木材的组成细胞(导管、管胞、木纤维、木射线、薄壁组织),识别年轮结构、早材与晚材的区别。观察树皮的次生结构,包括皮层、形成层、韧皮部、木栓层等。 思考与讨论: 分析不同树种木材结构与强度、耐久性、加工性能等材性的关系;探讨年轮宽度变化与气候、环境因素的关联;理解树皮结构在保护、输导、贮藏等方面的作用。 实验三:南方树木分类系统学习与鉴定 目标: 熟悉南方树木分类的基本原则、系统,掌握使用检索表进行植物鉴定的方法。 内容: 结合野外实习,选取南方常见的乔木、灌木类群,如松科、柏科、杉科、苏铁科、裸子植物其他类群,以及被子植物的木兰目、蔷薇目、豆目、壳斗目、伞形目、唇形目等重要科属的代表植物。 操作要点: 学习使用形态学检索表、Flora of China(中国植物志)等工具书,对照植物特征,逐步排除,最终确定植物的准确属种。在野外,分组进行不同区域(如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竹林、河岸林、阳坡、阴坡)的植物种类调查与鉴定。 思考与讨论: 探讨不同分类单元的演化关系,分析南方特有植物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理解分类系统在生态学、遗传学、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意义。 第二篇:南方树木生理与生态 本篇旨在通过实验,揭示南方树木生命活动的奥秘,理解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实验四:南方树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测定 目标: 掌握测定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基本方法,理解光、温、CO2浓度等环境因子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内容: 选取南方主要经济树种和生态功能树种,如杉木、马尾松、湿地松、樟树、泡桐、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等。 操作要点: 使用光合作用测定仪(如LI-6400、LI-6800等)或简易叶室法,在实验室和野外条件下,测定不同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下,植物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呼吸速率。学习绘制光合-光强曲线、光合-温度曲线等。 思考与讨论: 分析不同树种的光合特性与其生境的适应性,如喜阳性与喜阴性树种的捕光策略;探讨高温、干旱等南方常见逆境胁迫下,树木光合生理的变化机制;理解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的核心地位。 实验五:南方树木水分代谢与抗旱生理研究 目标: 了解树木水分吸收、运输、蒸腾的生理过程,掌握测定水分代谢相关指标的方法,理解树木抗旱机理。 内容: 选取不同耐旱性的南方树种,如马尾松(相对耐旱)、樟树(相对喜湿)等。 操作要点: 测定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使用天平称重法、烘干法测定叶片含水量。通过观察植物形态变化(如萎蔫程度)和生理指标,模拟干旱胁迫,观察树木的响应。 思考与讨论: 分析不同树种在水分胁迫下的生理响应差异,如气孔关闭的敏感性、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等;探讨南方季风气候带来的季节性干旱对树木生理和分布的影响;理解水分管理在南方林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实验六:南方树木养分吸收与土壤养分分析 目标: 了解树木对氮、磷、钾等必需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利用,掌握测定植物体内养分含量和土壤养分的方法。 内容: 选取速生树种(如泡桐)和经济林树种(如油茶 Camellia oleifera)。 操作要点: 学习植物组织(叶、茎、根)的采集、干燥、研磨、消解和养分测定(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火焰光度法、比色法等)技术。学习土壤样本的采集、预处理、养分提取和测定方法。 思考与讨论: 分析不同树种对养分的需求规律,以及南方土壤养分状况(如普遍缺磷、酸性土壤等)对树木生长的制约;探讨施肥管理对提高南方森林生产力、改善林分结构的作用。 实验七:南方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与生产力估算 目标: 学习估算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常用方法,理解南方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内容: 在野外选取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级的南方森林样地(如杉木人工林、常绿阔叶林)。 操作要点: 学习测定树木胸径、树高,并利用相关模型估算单株树木的生物量(地上、地下)。学习样方法或模型法估算样地的总生物量。了解地上净初级生产力(NPP)的估算方法。 思考与讨论: 比较不同森林类型、不同经营措施下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差异;分析南方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空间分布格局;理解生物量与生态系统功能(如氧气产生、碳汇)的关系。 第三篇:南方树木遗传与育种 本篇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树木遗传变异的多样性,了解主要的遗传育种方法。 实验八:南方树木遗传变异的调查与分析 目标: 学习观察和记录树木的形态、生理或生化性状的变异,了解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内容: 选取具有显著变异的南方树种,如马尾松(不同地理种群的针叶、球果性状)、樟树(不同个体香气成分的差异)、毛竹(不同竹笋性状)。 操作要点: 在野外或苗圃中,对选定的性状进行系统性观察和记录。学习使用简单的统计方法(如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初步分析变异的来源和程度。 思考与讨论: 探讨环境因子与遗传因子在塑造树木变异中的作用;理解遗传多样性对种群适应能力和未来演化的重要性。 实验九:南方树木组织培养与无性繁殖技术 目标: 掌握南方常见树木的组织培养基本技术,了解其在种质资源保存、快速繁殖和良种选育中的应用。 内容: 选取优良的南方树种,如杉木(无性系)、观赏乔木(如桂花 Osmanthus fragrans)、特用树种(如沉香 Aquilaria sinensis)。 操作要点: 学习外植体(如芽、茎段、愈伤组织)的无菌处理、培养基的配制、接种、培养条件控制(光照、温度、湿度)、继代培养、生根诱导等步骤。 思考与讨论: 分析组织培养技术在克服种子繁殖困难、实现优良种质快速扩繁方面的优势;探讨其在珍稀濒危树种保护、无病毒种苗繁育中的应用前景。 第四篇:南方森林实习与实践 本篇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通过野外实习,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实习项目一:南方代表性森林生态系统调查 内容: 在南方典型的森林类型(如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人工林)中,设置固定样地,进行详细的生态系统调查。 操作要点: 学习样地的选择与设置,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枯落物层的物种组成、密度、盖度、生物量等数据的采集。记录土壤理化性质、地形地貌、气候因子等环境信息。 报告要求: 编写详细的实习报告,包括样地概况、调查方法、数据整理分析、主要结论与建议。 实习项目二:南方森林病虫害初步调查与鉴定 内容: 在野外或苗圃中,识别南方常见森林树木的病害(如炭疽病、褐斑病、梢枯病)和虫害(如天牛、象甲、蚜虫、松墨天牛等),并进行初步鉴定。 操作要点: 学习观察病虫害的症状和危害特征,采集病虫害标本,利用图谱或简易检索表进行初步鉴定。 报告要求: 记录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危害程度,并提出基本的防治建议。 实习项目三:南方林业生产实践与技术观摩 内容: 参观考察南方地区有代表性的林业企业、苗圃、良种基地、森林公园,观摩林木培育、采种、育苗、造林、抚育、采伐、森林经营管理等环节的实际操作。 操作要点: 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认真听取技术人员的讲解,学习先进的林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 报告要求: 撰写观摩总结,记录所见所学,提出对南方林业发展的认识和思考。 结语 《南方树木学实验实习教程》的编写,旨在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份实用、可操作性强的指导。通过系统性的实验和深入的野外实习,我们希望学生能够真正走近南方森林,理解树木的生命密码,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这不仅是对树木学知识的深化学习,更是对南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探索。每一项实验、每一次实习,都是一扇探索南方自然之美、认识森林奥秘的窗户,激励着我们共同为建设美丽的南方、繁荣的林业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对“经验传递”的执着。很多优秀的教程往往在关键的“诀窍”部分显得含糊不清,但这本书里却非常坦诚地分享了许多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技巧和窍门。比如,在描述如何快速区分两种形态极为相似的树种时,它会用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或者指出一个不易察觉的微小差异点,这种来自一线经验的提炼,是任何纯粹的理论推导都难以达到的。阅读这些内容时,我能强烈感受到作者团队在林学实践中积累的深厚功力。这种分享精神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效率和信心,因为它直接解决了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遇到的瓶颈问题。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授“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在传授“如何做得更好”的经验哲学。

评分

从结构逻辑上来说,这本书的章节组织显得非常系统和有条理,完全符合一个科学实验教程应有的严密性。它似乎是按照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自然学习路径来构建的。开篇通常会是基础知识的铺垫和安全规范的强调,这体现了对实验安全的高度重视。随后,内容会逐步过渡到不同科属树木的识别方法,而且这种识别不是孤立的,而是将形态学、生态学甚至生理学特征都整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判断。我欣赏它将实验环节设计得如此贴合实际,很多步骤都考虑到了野外或温室环境下的具体情况,而不是停留在理想化的实验室模型中。这种注重“接地气”的实用性,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一本活生生的工作指南,随时可以被应用到实际的考察和研究工作中去。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排版和图文结合的深度印象深刻。它不是简单地将文字和图片并排放置,而是做了很多巧妙的融合。比如在介绍某种树木的特征时,不仅仅有文字描述,还有大量高分辨率的细节插图,比如叶脉的纹理、树皮的裂缝纹路,甚至是花朵和果实的微观结构图,都处理得极为清晰和准确。这种“眼见为实”的学习方式,对于理解那些抽象的生物学概念至关重要。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树木形态鉴定的章节,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初学者的困惑点,每一个关键的区分特征都会用醒目的方式标注出来,并配以对比图示。这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让人感觉自己随时随地都能拿起这本书进行现场的比对和验证。这种注重实践操作和视觉辅助的编排思路,无疑是现代实验指导用书的典范,体现了对读者学习痛点的深刻洞察。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处理得相当平衡,没有为了追求“科普化”而牺牲掉必要的科学严谨性,也没有因为追求“专业性”而让普通学习者望而却步。它似乎成功地找到了一个完美的中间点。我注意到它在阐述基础理论时,用语精确,术语解释到位,保证了专业知识的准确无误。然而,一旦进入到实验操作的指导部分,语言风格立刻转变得更加口语化和步骤化,充满了那种“手把手”的教学意味。这种叙事节奏的切换非常自然,让人感觉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耐心细致的导师在身边指导。更难得的是,书中似乎还融入了对一些研究历史背景和前沿动态的探讨,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操作手册,更像是一部知识体系的导览图,让人在学习具体技能的同时,也能对整个学科的脉络有所把握。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色彩搭配,让我在书店里第一眼就被吸引住了。拿在手里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厚度适中,既不会显得过于笨重,又能保证翻阅时的舒适度。封面上的插图选择得非常巧妙,那些线条流畅、细节丰富的树木剪影,让人立刻联想到户外考察的场景,充满了自然气息。我原本以为这种类型的专业书籍会比较枯燥,但看到这个设计,心里就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不像那种只有纯文字堆砌的教材,而是更像一本精心制作的画册与工具书的结合体。这种用心的设计往往预示着作者在内容编排上也会下足功夫,希望能给读者带来更直观、更愉悦的学习体验。翻开扉页,字体选择也很有讲究,清晰易读,排版布局合理,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不会感到压迫感。这无疑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非常好的心理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