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历史语言学方法论与汉语方言音韵史个案研究》从语言层面的角度观察,语言演变既有音系、语法(词法、句法)等单一层面的变化,也有跨音系一语法层面的变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历史语言学方法论与汉语方言音韵史个案研究》只讨论与音系演变相关的理论和个案,包括单一音系层面的,也包括跨音系一语法层面的。纯音系层面的演变与跨音系一语法层面的演变,性质上不尽相同,演变规律也不尽相同。本书的研究和编排,就是以单个语言系统自身的演变方式和演变规律是怎样的,不同语言系统相互接触而引发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又是怎样的;如何区分演变与接触,又如何建立描述演变与接触并行不悖和相互交织的语言演变模型,作为研究的观察角度和章节编排的主要线索。     
内页插图
          目录
   0 导言0.1 语言变化与社会0.2 本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观察角度0.3 本书的具体编排0.4 余论第一单元演变论
第一章  演变论一:历史比较法——连续式规则音变与离散型空间差异1.1 历史比较法总览1.2 比较法工作程序之一:确定语言同源和同源成分1.3 比较法工作程序之二:确定对应规则和初定演变阶段先后1.4 比较法工作程序之三:确定原始语字音的音类及音类分合的演变次序1.5 比较法工作程序之四:确定原始语各音类的音值1.6 层级拟测、跨级拟测和远程拟测1.7 历史比较法的理论依据:音义结合任意性、语音规律无例外、连续式音变1.8 借用和语法层面的类推——语音规律例外的原因1.9 汉语方言比较程序与古代文献材料的运用1.1 0历史比较法的成效与局限1.11个案研究:中古人声韵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1.12个案研究:《中原音韵》知庄章声母的分合及其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兼论语音史研究中的音位处理问题1.13个案研究:也谈古吴方言覃谈寒桓四韵的关系
第二章  演变论二:音系结构论、链移、空格2.1 结构主义的语言共时系统说2.2 音位理论与“音系性音变vs.语音性音变”2.3 区别性特征理论、音移与“语音性音变vs.音系性音变”2.4 音系聚合结构平行对称说与语音演变2.5 拉链与推链2.6 起变的探讨:保护对立原则、两种省力的矛盾2.7 内部拟测法与空格2.8 空格与汉语上古音拟测2.9 空格在汉语上古韵母拟测中的运用2.1 0空格拟测的功效和局限
第三章  演变论三:词形归一拟测法——语音词法的共时规则与历时演变3.1 两种相关理论——内部拟测法和生成音系学3.2 索绪尔对印欧语词根末喉音的拟测和词形归一拟测法的雏形3.3 生成音系学——共时深层形式、语音词法规则与历史形式与规则3.4 印欧语中常见的两种语音词法——ablaut与umlaut3.5 汉语中常见的两种语音词法之一——分音(变形重叠)3.6 汉语中常见的两种语音词法之二——合音3.7 词形归一拟测法的成效与局限3.8 从空间差异看同一语音词法的历史演变和若干语音词法的历时相对先后
第四章演变论四:词汇扩散说——扩散式音变与单系统自发的异读4.1 提出词汇扩散理论的背景4.2 语音规律无例外说所假设的音变过程4.3 词汇扩散说假设的音变过程4.4 词汇扩散说的价值4.5 词汇扩散早期理论所引发的新研究4.6 单系统自发的扩散式音变的特点4.7 单系统扩散式音变不同阶段的不同变化速率4.8 个案研究:绍兴方言宕江效三摄主元音的扩散式音变(o~a又读)4.9 余论第二单元接触论
第五章  接触论一:扩散波模型和方言地理学——连续型空间差异5.1 语言的扩散和波浪说5.2 方言地理学5.3 方言地理学派观念上的局限及其对于历史比较法的价值5.4 个案研究:韶山一线方言的音变扩散波5.5 兼顾历史音变和计量信息的方言地理研究5.6 余论
第六章  接触论二:借用、语言替换、语言联盟、混合语、混合现象6.1 引言: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6.2 少量的词汇借用6.3 语言替换、双语竞争与底层残留6.4 语言联盟与音系感染6.5 地方语的通语音韵层次与汉语文白异读6.6 亲缘后代语的混合现象与无条件分化6.7 洋泾浜与混合语6.8 小结及其他专题研究简介
第七章  接触论三:音韵层次——叠置式音变与文白异读7.1 引言7.2 闻喜方言的文白异读7.3 文白异读与系统的叠置7.4 叠置式音变7.5 多层叠置与分层重建7.6 个案研究:闻喜白读层与宋西北方音7.7 文白异读与叠置式音变总结7.8 文白异读中文读音和外来层次的几个问题7.9 字音层次区分的一些困难第三单元综合论
第八章  综合论一:同源与接触的判定——无界有阶论和阶曲线模型8.1 汉藏语系同源判定的主要分歧和特殊困难8.2 汉藏语言谱系判定的主要分歧和分歧背后不同的分类原则8.3 汉藏区域的人文历史、基因遗传学资料8.4 语言学研究成果:声调、单音节、无形态等特征是后起的类型相似8.5 鉴别同源词的词族对应法和语义比较法8.6 陈保亚的“无界有阶论”和“阶曲线模型”8.7 个案研究:北京话清入归调的层次与阶曲线判定法——兼评《基本词汇与语言演变》(汪、王2004)
第九章  综合论二:有序异质模型——社团内差异与进行中音变的方式9.1 语言的均匀同质模型和有序异质模型9.2 有序异质语言模型和变异理论(共时)9.3 变异理论和有序异质模型(历时)9.4 有序异质模型、社团内差异和三种音变方式9.5 有序异质模型的价值与局限
第十章  综合论三:析层拟测法——文白杂配与原始语拟测10.1 引言:理论、方法与材料10.2 汉语层次离析对历史比较法提出的新问题10.3 层次离析是运用历史比较法拟测原始音类的前提10.4 声韵调分项析层的必要性——原始闽语拟测之检讨10.5 我们的析层拟测工作程序10.6 余论10.7 个案研究:阳声韵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10.8 个案研究:从开口一等重韵的现代反映形式看汉语方言的历史关系
第十一章  综合论四:整阶与层次以及层次的配整11.1 引言11.2 近期的演变整阶与内外层次及其各个层次的配整——山西祁县曾梗例11.3 较早期的演变整阶与内外层次及其各个层次的配整——吴语止合三例11.4 小结11.5 关于“支微人鱼”
第十二章  综合论五:断阶与层次——扩散式音变与叠置式音变的交叉与区别12.1 断阶与层次——以吴语蟹开—二(哈泰皆佳)为例12.2 个案研究:绍兴方言中蟹摄一等哈泰韵的分合
第十三章  综合论六:原始语拟测应如何鉴别及处理借用成分和平等混合造成的无条件分化13.1 原始闽语拟测与历史比较法_E古中古音与闽语的关系及剔除后期借用13.2 个案研究:原始闽语中的清弱化声母和相关的“第九调”13.3 原始语拟测应该如何鉴别及处理借用成分和平等混合造成的无条件分化——闽北方言“弱化声母”新探
第十四章综合论七:兼顾演变、推平和层次的汉语方言历史关系模型14.1 引言14.2 关于语言历史关系已有的主要模型和理论14.3 关于汉语方言分区或历史分类的已有研究14.4 真实的汉语方言音韵史——论方言历史分类不能仅仅根据共同创新14.5 我们提出的汉语方言音韵史新模型及其主要特点14.6 余论结语参考文献语料来源      
精彩书摘
     0.2本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观察角度  从语言层面的角度观察,语言演变既有音系、语法(词法、句法)等单一层面的变化,也有跨音系一语法层面的变化。本书只讨论与音系演变相关的理论和个案,包括单一音系层面的,也包括跨音系一语法层面的。纯音系层面的演变与跨音系一语法层面的演变,性质上不尽相同,演变规律也不尽相同。  历史语言学有不同的理论学派。我们认为,这些不同学派与其说是彼此对立的,不如说是相互补充的。他们只是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根据不同的材料,揭示了语言历时变化的不同方面。比如,时空尺度大小的不同,就是一种不同的观察角度。正如中观尺度的经典力学与微观尺度的量子力学描写不同的现象、揭示不同的运动规律一样,语言变化在大小不同的时空尺度上也表现出不同的规律。  我们认为,单个语言自身的演变规律、不同的几个语言相互接触而引发的语言变化的规律、演变与接触如何并行不悖和相互交织的规律,和如何离析彼此交织的演变与接触,是更加本质性的观察角度。  本书的研究和编排,就是以单个语言系统自身的演变方式和演变规律是怎样的,不同语言系统相互接触而引发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又是怎样的;如何区分演变与接触,又如何建立描述演变与接触并行不悖和相互交织的语言演变模型,作为研究的观察角度和章节编排的主要线索。  0.3本书的具体编排  根据前述观察角度和编排线索,本书首先分为演变论、接触论、综合论三大单元,分别介绍和讨论(1)单个语言系统自身的演变方式和演变规律(演变论),(2)不同语言系统相互接触而引发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接触论);(3)如何区分演变与接触,如何离析二者并建立描述演变与接触并行不悖和相互交织的语言演变模型(综合论)。  三大单元各分数章,分别介绍以不同性质的材料为基础、研究不同时间空间尺度上语言变化规律的历史语言学的理论模型和工作程序。如下所示:  第一章演变论一:历史比较法——连续式规则音变与离散型空间差异  第二章演变论二:音系结构论、链移、空格  第三章演变论三:词形归一拟测法——语音词法的共时规则与历时演变  第四章演变论四:词汇扩散说——扩散式音变与单系统自发的异读  第五章接触论一:扩散波模型和方言地理学——连续型空间差异  第六章接触论二:借用、语言替换、语言联盟、混合语、混合现象  第七章接触论三:音韵层次——叠置式音变与文白异读  第八章综合论一:同源与接触的判定——无界有阶论和阶曲线模型  第九章综合论二:有序异质模型——社团内差异与进行中音变的方式  第十章综合论三:析层拟测法_文白杂配与原始语拟测  第十一章综合论四:整阶与层次以及层次的配整  第十二章综合论五:断阶与层次——扩散式音变与叠置式音变的交叉与区别  第十三章综合论六:原始语拟测应如何鉴别及处理借用成分和平等混合造成的无条件分化  第十四章综合论七:兼顾演变、推平和层次的汉语方言历史关系模型  以上各章中第十至第十四章是王洪君、王福堂二人最近六七年来的新研究,前面的九章主要介绍历史语言学各学派的理论,也有不少是我们的新看法或最近几年进行的汉语方言个案研究。  考虑到国内已经有数本介绍历史语言学的著作,特别是一直作为北京大学研究生课程教材的徐通锵先生的《历史语言学》(1991),已经结合汉语音韵学和方言学的研究成果对此前的历史语言学理论做了十分深入的介绍,本书对历史语言学的理论介绍在详略上有所取舍:已有著作介绍较详尽的,本书的介绍就尽量简单一些;已有著作介绍比较粗略的或笔者有新见的,本书的介绍就尽量详尽一些,并尽量配合以近年来笔者所做有关汉语方言音韵史个案研究的单篇论文。  ……    
				
 
				
				
					跨越时空的对话:历史语言学之径,探寻汉语方言的深层脉络  本书以深邃的历史视角和严谨的学术方法,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汉语方言音韵演变奥秘的大门。它不仅仅是一部枯燥的学术专著,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通过对历史语言学方法的梳理与实践,深刻揭示了汉语方言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如何分化、融合、演进,最终呈现出今日丰富多彩的面貌。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独特的选题、扎实的研究和创新的视角,它将引导读者超越表面上的语言差异,深入理解汉语方言背后的历史逻辑和文化意蕴。  一、 方法论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石  历史语言学作为一门研究语言历史演变规律的学科,其核心在于科学的研究方法。本书在开篇便着力于对历史语言学核心方法的系统梳理与论述。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诸如“比较法”、“追溯法”、“内部考证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研究手段。     比较法: 这是历史语言学研究的基石,通过对比不同语言或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找出其异同,并据此推断其共同祖先以及演变路径。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比较法来识别同源词、比较语音对应、分析语法结构的变化,并辅以丰富的实例,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这一方法的实际应用。例如,书中可能会以一些跨方言的声母或韵母演变为切入点,展示如何通过比较不同方言的相应现象,来追溯其历史上的语音面貌。    追溯法(又称逆向法): 针对已有的语言材料,从现状出发,逐步回溯到其历史上的形态。这需要研究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从现代语言的某些“遗迹”中,推断出其过去的语音、词汇或语法面貌。本书将介绍如何利用方言中的古音遗迹,例如某些字在现代某些方言中保留了古代的读音,来重建汉语中古或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内部考证法: 侧重于分析单一语言材料内部的变化规律。这包括研究词语的演变、语义的迁移、语音的同化与异化等。通过对同一语言材料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差异进行细致的分析,可以揭示语言内部演变的内在动力和规律。例如,作者可能会分析某些词汇在不同时代出现的用法和意义变化,来揭示汉语词汇发展的动态。  本书对这些方法的阐述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紧密结合汉语方言研究的实际,通过大量的引证和案例分析,将抽象的方法论具象化,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可操作、可借鉴的研究框架。这种对方法论的重视,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也为后续的具体案例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 汉语方言音韵史的宏大图景:纵览古今的演变轨迹  在方法论的理论铺垫之后,本书的核心内容——汉语方言音韵史的个案研究,便逐一展开。作者并非泛泛而谈,而是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汉语方言,以音韵演变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     语音演变的动力与规律: 汉语方言的语音系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历史进程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内部的语音规律(如音变)、外部的社会经济因素(如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以及语音系统自身的平衡机制等。本书将对这些动力和规律进行深入的探讨,例如,分析声母的清化、浊化、脱落,韵母的鼻化、裂化、归并,声调的损耗、变化等,是如何在不同方言区普遍发生或具有独特性的。    方言的形成与分化: 汉语方言的形成是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理障碍、社会隔阂以及语言自身的演变,导致原本同一种语言逐渐分化出不同的方言。本书将通过对特定方言的音韵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来揭示其形成的原因和历史背景。例如,分析南方方言与北方方言在某些音韵上的显著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反映了历史上不同区域的语言接触和文化影响。    古今语音的印证与复原: 汉语方言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语音遗迹,是研究古汉语的重要宝藏。本书将运用历史语言学的方法,通过分析现代方言中的“古音”,来尝试复原汉语中古、上古时期的语音面貌。这包括对某些字在不同方言中的读音进行比较,例如,通过分析南方方言中保留的入声,来推断中古汉语的入声特点;或者通过分析某些字在不同方言中的声母演变,来追溯其上古时期的声母情况。  三、 精彩的个案研究:精雕细琢的学术样本  本书的精髓在于其丰富且具有代表性的个案研究。作者并非满足于宏观的论述,而是选取了具体的汉语方言,以扎实的文献考据和严谨的语音分析,展示了历史语言学方法在实际研究中的强大生命力。     案例的选取与聚焦: 书中选择的案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涵盖了不同地理区域、不同方言类型,以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汉语方言音韵演变的复杂性。例如,可能选取某一个北方方言,分析其音韵系统如何受到官话系统的影响,同时又保留了哪些地方特色;或者选取某个南方方言,深入探讨其复杂的韵母演变,以及与古汉语韵书的对应关系。    文献资料的梳理与运用: 历史语言学研究离不开丰富的文献资料。本书作者精通各种古汉语文献,包括韵书、戏曲、诗歌、笔记小说等,并将这些文献资料巧妙地融入到音韵演变的分析中。例如,通过考证《诗经》中的押韵,来推断其当时的语音;或者通过分析元曲中的用字,来推测其当时的读音。    语音证据的细致分析: 在个案研究中,本书作者对语音证据进行了极其细致的分析。无论是声母、韵母还是声调,作者都力求追根溯源,揭示其演变的具体过程和内在逻辑。例如,在分析某个方言的某个声母演变时,可能会详细列举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词语中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音变的原因,如同化、异化、松弛等。    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每一项个案研究都紧密结合前文阐述的方法论。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是如何运用比较法、追溯法、内部考证法等工具,来解决具体的语言学问题。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使得本书既具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其可读性和启发性。  四、 历史深处的文化回响:方言中的文明印记  本书的价值不止于语言学本身,更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汉语方言背后蕴含的丰富历史和文化信息。     方言是历史的见证: 汉语方言的形成和演变,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迁徙的历史缩影。特定方言的语音特征,往往可以折射出其形成区域的历史变迁、人口流动、民族融合等重要信息。例如,某些方言中保留的少数民族语言的词汇或语音特征,便能证明该地区历史上曾有过显著的民族交往。    方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方言不仅承载着语言信息,更承载着一个地域的民俗风情、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文化要素。通过对汉语方言音韵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以及这些文化特色是如何通过语言得以传承和发展的。    重塑对汉语的认知: 长期以来,许多人对汉语的认知可能局限于标准语。本书将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带领读者重新审视汉语的多样性及其内在的丰富性。通过理解方言的音韵演变,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汉语的生命力,以及其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复杂而迷人的面貌。  结语  本书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开启了探寻汉语方言深层奥秘的大门。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精湛的研究方法和生动的案例分析,构建了一幅宏大的汉语方言音韵史图景。本书不仅是语言学研究者的宝贵财富,对于一切对汉语历史、文化以及地域文明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和启迪意义。它将引领我们穿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的语言智慧对话,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