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丛书:编余问学录

六合丛书:编余问学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文堪 著
图书标签:
  • 六合丛书
  • 编余问学录
  • 经学
  • 史学
  • 目录学
  • 学术史
  • 清代学术
  • 文献目录
  • 书目学
  • 古籍整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190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41193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六合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六合丛书:编余问学录》是著名文史学者徐文堪的文章合集,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汉语词汇和发展的专题文章。第二部分是谈东方学内容,如粟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交流,阿尔泰学人物等。第三部分谈其父徐森玉的学术,及其师友如向达、袁同礼、方志彤等回忆文字。作者知识渊博,对汉语和东方学有深湛研究,《六合丛书:编余问学录》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可读性也很强。

作者简介

  徐文堪,男,1943年10月生于上海。196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曾在中学任教。1977年起参加《汉语大词典》编纂工作,为编辑委员会委员,主要编写和定稿人员之一,现为《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编委会委员。任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审、《辞海》编委会委员。被聘为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所兼职教授、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美国亚洲学会(AAs)会员。长期参与大中型中外语文工具书的策划、编写和审稿。业余从事古代中亚和内亚文明、古代中外关系、欧亚大陆史前史、语言学、人类学等方面研究,著有《吐火罗人起源研究》、《外来语古今谈》等;译作有《中亚文明史》(第二卷,合译)、《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合译)、《塔里木古尸》、《唐代变文》(校订)、《经由日本进入汉语的荷兰语借词和译词》等。

目录

谈语言起源与古代语文的释读
谈《现代汉语词典》及词典的编纂
论印汉翻译史研究和佛教汉语词典编纂
《汉语大词典订补》后记
汉语词源词典的编纂
谈早期西方传教士与辞书编纂
马礼逊及其汉语研究
关于近现代汉语新词词典的编纂
张永言《语文学论集》读后
关于“身毒”、“天竺”、“印度”等词的词源
关于越南语的系属
人类起源问题上的中国声音
寻找北京人化石的新线索
基因、语言和族群起源
对“农作—语言扩散假说”的审视
略谈有关南岛语的几个问题
也谈“种族”
维也纳归来谈吐火罗学
吉尔吉特写本研究的可喜成果
《夏鼐日记》整理编辑工作指瑕
巴利语佛典汉译的新开端——兼谈我国傣族佛典的整理研究
“汉学”与“虏学”之互动
粟特文明与华夏文化
关于古代中国罗马城的讨论的“终结”
令人神往的伊特鲁里亚文明
由阿富汗梅斯·艾纳克遗址想到的
《林藜光追思》译校按语
不应被遗忘的方志彤先生
略谈王静如和孔好古
敬悼耿世民先生
永怀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者袁同礼先生
深切缅怀季羡林先生
“琐事”忆辛笛
功绩与精神永存——徐森玉和西北科学考察团
悼印度杰出学者纳拉扬教授
悼念当代杰出汉学家蒲立本教授
《玄应和慧琳(一切经音义)研究》序
关于《向达文集》的编辑与出版——纪念向觉明先生诞辰110周年
卫匡国及其《中国新地图集》
读《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
后记

前言/序言



《古文析义》 《古文析义》乃由当世名儒编撰,旨在深入浅出地解读古籍经典,以期开启民智,普及文教。本书选取历代珍稀史料、经典散文、哲理诗篇等,逐字逐句,细致梳理,旁征博引,力求还原古人原意,揭示其深层内涵。 卷首,作者首先阐述了研习古文的重要性,指出古文乃中华文明之根脉,蕴含着先贤智慧与民族精神。他认为,欲真正理解传统文化,必先通晓古文。然而,古文晦涩难懂,充斥着典故、隐喻,普通读者往往望而却步。因此,本书的编撰,便是要架起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让古老智慧的光芒重新照亮当下。 本书的解读方法,一反时下流弊,不以浮夸辞藻取胜,亦不以生僻字词为能事。作者深谙“道可道,非常道”之理,力求以平实之语,探究深邃之义。每一篇解析,都围绕原文展开,首先对篇章的背景、作者生平、写作意图等进行简要介绍,为读者提供必要的宏观视野。 随后,便是对原文的逐字逐句的精细梳理。作者对待每一个字词,都如同对待一块精雕细琢的玉石,仔细辨析其在不同语境下的确切含义,以及字词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例如,对于一些常用而又含义丰富的字,如“道”、“仁”、“礼”、“义”等,作者会通过追溯其字源演变,引申其不同层面的含义,并结合古代思想家的论述,进行多角度的阐释。对于一些古代特有的词汇或表达方式,作者则会详细解释其用法,并提供相近的今语翻译,力求让读者不因语言障碍而阻碍理解。 在解读过程中,作者尤为注重对原文典故的考证与阐释。他认为,典故乃古文之精华,是理解篇章意蕴的重要线索。因此,对于原文中出现的每一个典故,本书都会尽可能追溯其出处,解释其原始含义,并分析其在原文中的具体作用和象征意义。例如,在解析一篇涉及政治得失的文章时,作者可能会引述《尚书》、《左传》等史书中的相关记载,分析作者引用典故的用意,以及其所要表达的劝诫或警示。 除了字词和典故的解读,《古文析义》还深入探讨了篇章的章法结构和艺术特色。作者会分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句子之间的承转呼应,以及作者在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匠心独运。他会指出作者是如何通过精炼的语言,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或如何通过巧妙的构思,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深刻。例如,在分析一篇抒情散文时,作者可能会指出作者如何运用比兴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其对原文思想内涵的深刻挖掘。作者不满足于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解释,而是致力于探究作者创作的深层意图,以及篇章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生智慧和社会价值。他会联系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思潮,对作者的思想进行定位,并分析其思想的独特性和历史意义。例如,在解读一篇关于治国理政的古文时,作者可能会将其置于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分析作者的建议对现实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其思想与后世治国理念的联系。 作者在解析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对于学术界尚有争议之处,会谨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注明其依据。他鼓励读者独立思考,不要盲从,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感悟。本书提供的,并非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开启思考的钥匙。 《古文析义》的选篇也颇具匠心。从先秦诸子百家之言,到汉唐宋明大家之作,涵盖了哲学、历史、文学、伦理等多个领域。既有《论语》、《孟子》等奠定中华思想基石的经典,也有《史记》、《汉书》等描绘波澜壮阔历史画卷的史学巨著,更有唐诗宋词、明清小品等璀璨夺目的文学瑰宝。作者力求通过多样的选篇,让读者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不同时代、不同思想的光辉。 在篇幅的处理上,本书也遵循着“简明扼要,要言不烦”的原则。每一篇解析都力求抓住核心,言简意赅,避免冗余的叙述。同时,对于特别重要的篇章或难点,则会给予更详尽的阐释。整体而言,本书篇幅适中,便于读者在短时间内有所收获。 阅读《古文析义》的过程,并非枯燥的文字游戏,而是一次与古人对话,与智慧交流的奇妙旅程。它帮助读者扫清阅读古文的障碍,培养对古文的兴趣,进而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本书适合广大对中国古典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研究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与滋养。 总之,《古文析义》以其严谨的态度、深刻的见解、清晰的阐释和丰富的选篇,成为了一部极具价值的古文读物。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座通往中华文化宝库的向导,引领读者在文字的海洋中,探索无尽的宝藏,感受古老智慧的永恒魅力。它默默地矗立在那里,静候着有心人的翻阅,等待着与每一位渴望了解古人、理解传统的读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刻交流。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中国传统审美意趣》这本书,就像是给我的心灵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色彩校准”。作为一名对艺术设计略有涉猎的人,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解释“为什么我们觉得这个东西美”的内在逻辑。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空白。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具体的艺术品鉴赏,而是深入挖掘了支撑起整个中华美学体系的底层哲学——那种“天人合一”、“虚实相生”的观念是如何渗透到园林、诗歌乃至日常器物之中的。作者的文字极其精炼,仿佛每一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打磨,充满了画面感和韵律感。读到关于“留白”的章节时,我甚至停下了笔,走到了窗边,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待窗外的景色,去理解那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独特滤镜,让我在面对喧嚣的现代设计时,多了一份沉静和内敛的力量。如果说这是一本教科书,那它绝对是最有诗意的一本。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读完后会忍不住向身边人推荐,但又有点“私藏”起来不舍得分享的奇书,姑且称之为《古今对谈录》吧。它的结构非常独特,采用了对话体的形式,将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大师放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进行辩论和交流。比如,书中居然安排了庄子和一位明代的实学派思想家就“知行合一”展开了一场精彩的交锋!这种手法极大地激发了阅读的趣味性,避免了传统史书的沉闷。作者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没有为了戏剧效果而歪曲原意,相反,他对每一位“发言者”的观点都把握得极其精准,引经据典,有理有据。我仿佛真的能感受到不同时代思想的碰撞和火花,那些尘封已久的理论,在现代的语境下重新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是,真正的智慧是跨越时代的,优秀的思想总能在不同的时空中找到共鸣点。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蒙和思维方式的训练。

评分

哇,最近刚读完一本叫《古籍拾遗》的书,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对古代文献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扎实的功底,他不仅仅是罗列史料,更是将那些散落在角落里的珍贵文字,像拼图一样一块块地重新组合起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宋代笔记小说的考证,简直是吹毛求疵的细致。比如书中有一段专门讨论某个著名文人随笔中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错别字,作者竟然能通过比对当时的其他手稿和地方志,还原出那个字在当时语境下的真实含义和书写习惯,让人不得不佩服这种“工匠精神”。整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古典雅致,但又不失学者的严谨,读起来既有品味历史的乐趣,又不怕被那些晦涩的考据绕晕。尤其是一些关于古代工艺流程的描述,那种手把手的带领感,仿佛我能亲眼看到古人在工作台前忙碌的身影。不过,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可能就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某些章节的专业性太强,需要一定的古汉语基础才能完全领会其中三昧。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值得所有对传统文化有执着热爱的人收藏和细读的宝典。

评分

我是一个对地方风俗和民间文化特别感兴趣的“非主流”读者,所以当我发现《乡土札记集锦》这本书时,简直像挖到了宝藏。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接地气,一点也不矫揉造作,它像是一本老照片集,记录了许多正在迅速消逝的、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生活片段。比如,它详细描绘了江南某一水乡在特定节气里,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的某种面食,从选料到揉制、蒸煮的每一个细节都描述得绘声绘色,让人光是想象那个味道和气味,就感到满足。作者显然是花了大量时间在田间地头和老人口中搜集的资料,这种第一手的生活体验,是任何二手资料都无法替代的。最让我感动的是,书中流露出的那种对故土的深沉眷恋,它不是空泛的怀旧,而是对具体的生活细节的珍惜和记录。这本书读起来很“暖”,它提醒我们,文化不只存在于宫廷典籍之中,更深藏在每一个普通人的柴米油盐、一颦一笑里。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想要了解“真实的中国”的读者。

评分

老实说,我原本对这种偏学术性的读物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会像是在啃一块坚硬的石头。但是《文脉探源》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它的叙事非常流畅,简直像是在听一位博闻强 i 的长者娓娓道来。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局限于某个朝代或某个领域,而是跨越时空,将看似不相关的文化现象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宏大的网络。我特别喜欢它探讨“士”这个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从先秦的游侠精神,到魏晋的名士风流,再到宋代的理学影响下的文人形象,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新颖,总是能提出一些让人拍案叫绝的观点。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史实堆砌,而是充满了对人性的洞察和对时代精神的捕捉。读完之后,我对我们今天所谈论的“知识分子”的身份和责任,都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那种深沉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就感觉很有分量,很适合在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热茶,慢慢品味。

评分

永言《语文学论集》读后

评分

943年10月生于上海,浙江湖州人。196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任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编审,四川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辞书学会理事,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中亚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会员,中外关系史学会会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员,中国辞书学会会员。

评分

永言《语文学论集》读后

评分

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

评分

巴利语佛典汉译的新开端——兼谈我国傣族佛典的整理研究

评分

第二编包括1 篇序文和5 篇书评。第8 篇《当陈寅恪已成为历史》,是对上世纪80 年代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陈寅恪文集》的一个总评,也是对主事者魏同贤先生的回忆所作的呼应和补充。第9 篇《〈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让更多人认识陈寅恪》,是陆键东君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入选《南方都市报》“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总结”十大图书后,该报文化副刊部约我写的一篇评论文章。第10 篇《〈陈寅恪诗笺释〉序》是我为别人写的第一篇序言,当时的惶恐,记忆犹新。这篇序言除了被胡文辉君放在《陈寅恪诗笺释》卷首,还曾和该书的另外两篇序言一道,提前发表在《中国文化》上。现在的增订稿,最大的不同是补写了两条长长的注释。第11 篇《〈陈寅恪诗笺释〉六题》,既是对《陈寅恪诗笺释》一书的评鉴,也是数次阅读此书的心得记录,同时对该书提供了一些匡补意见。第12 篇《往事如烟耐追摹》,评论的是《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筼》;第13 篇《“从先生可以见世界万象”》,评论的是《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这两篇文章,最初都刊登在报纸上,采用的是夹注的形式,现在统一换为尾注,而且作了必要的补订,既尽量保持文章发表时的原样,又努力跟踪最新的研究成果——最值得关注的是林伟博士发表在2012 年第1 期《世界哲学》上的论文《陈寅恪的哈佛经历与研习印度语文学的缘起》。

评分

巴利语佛典汉译的新开端——兼谈我国傣族佛典的整理研究

评分

3目前研究

评分

关于越南语的系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