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性(1):一百五十年中外“中國人像”(最新版)

中國民族性(1):一百五十年中外“中國人像”(最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沙蓮香 編
圖書標籤:
  • 中國民族性
  • 文化研究
  • 曆史
  • 社會學
  • 西方視域
  • 中國形象
  • 文化認同
  • 百年中國
  • 學術著作
  • 民族心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148588
版次:2
商品編碼:1097228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8
字數:44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選取瞭國內外研究“中國民族性”的著名學者、專傢或有識之士的著名論斷,如梁啓超、陶行知、張君勱、魯迅、毛澤東、杜威、麥華陀等,所選文章既有肯定中國民族性中積極因素者,亦有全盤否定者,各種觀點超過瞭時空之限製,為讀者奉獻齣一部全麵評析中國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經典著作。

作者簡介

沙蓮香,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社會心理學和中國民族性研究,其代錶性著作《社會心理學》、《中國民族性》等聲播海內外,對總結和認識中國民族心理有著重要意義。

內頁插圖

目錄

中國和中國人(1849)/[英]亨利·查爾斯·薩
中華帝國追想(1854)/[法]古伯察
中國人及其叛亂(1856)/[英]密迪士
誘人的課題——中國國民性(1858)/[英]庫剋
東方宗教(1872)/[美]約翰遜
在遙遠中國的外國人(1872)/[英]麥華陀
獨立種族(1877)/[德]利希霍芬
中國問題之解決(1894)/孫中山
中國人的特性(1894)/[美]斯密斯
世變之亟(1895)/嚴復
十種德性相反相成(1901)/梁啓超
文化偏至論(1907)/魯迅
中國人的明麵與暗麵(1909)/[美]麥嘉溫
東西文化在中國的衝突(1911)/[美]羅斯
東西思想之差異(1915)/陳獨秀
國人之公毒(1915)/遠生
矛盾的中國人性格(1916)/[日]服部宇之吉
靜的文明與動的文明(1916)/杜亞泉
中國:從遠古到今日(1916)/[英]莊廷齡
中國的特徵(1916)/[美]柏賜福
吾國國民弱點(1917)/光升
東西文明根本差異(1918)/李大釗
心氣薄弱的國人(1919)/傅斯年
中國人的中國(1919)/[英]倭納
東西思想異點(1920)/[美]杜威
吾國無國民(1921)/陶行知
中國古代文學上的社會心理(1921)/硃希祖
中國國民特性(1922)/[英]羅素
中國文化要義(1922)/梁漱溟
國人思想習慣之弱點(1923)/唐鋨
中國的禍根(1926)/[法]格爾巴特
現代中國文明(1926)/[德]勒津德
中國:地理、經濟、政治(1926)/[英]奧特
站起來的中國人(1929)/毛澤東
中國國民性論(1929)/[日]渡邊秀方
中國人特點(1929)/[日]和進哲郎
機器與精神(1929)/林語堂
中國國民之改造(1929)/張君俊
中國人——人種地理學的心理論(1929)/[法]勞德
東西文化之比較(1930)/鬍適
中國的經濟和社會(1930)/[德]韋特福格爾
中國人經濟心理(1930)/[德]威爾海姆
中華民族與中庸之道(1931)/蔡元培
國民心理(1932)/王造時
中國人心理(1933)/[美]海威
國民精神上之勁敵(1935)/郎德沛
中國人的精神結構(1935)/[日]大榖孝太郎
民族性與民族衛生(1937)/潘光旦
民族性與教育(1938)/莊澤宣
中國命運(1946)/蔣介石
民族特性比較(1946)/孫本文
鄉土中國(1947)/費孝通
中國心理之分析([949)/蕭孝嶸
中國民族(1949)/繆鳳林
中國文化與世界(1957)/牟宗三等
美國與中國(1958)/[美]費正清
從傳統到現代(1966)/金耀基
中國傢庭製度(1968)/吳自建
漢民族(1968)/吳主惠
明日之中國文化(1970)/張君勱
中國民族特性(1970)/項退結
中國人哲學思想之特性(1971)/成中英
中國傢族主義與國民性(1971)/楊懋春
從中國傳統價值看國民性(1971)/文崇一
從曆史看中國人(1979)/錢穆
文化超越前進論(1980)/鬍鞦原
假麵的告白(1980)/陳其南
孔子仁學(1981)/杜維明
農民性格的蛻變(1981)/吳聰賢
中外社會思想之比較(1984)/謝康
中國人的人格發展(1984)/孫隆基
醜陋的中國人(1985)/柏楊
中國傳統文化之分析(1986)/張岱年
個人既是載體也是實體(1993)/費孝通
中國人的社會取嚮(2004)/楊國樞
中國人對現代化的反應(2004)/楊國樞
傳統價值觀與現代價值觀能否同時並存(2004)/楊國樞
儒傢的人文精神(2006)/杜維明
儒傢的睏境及世界倫理重建(2006)/劉述先
中國文化的內傾性格(2006)/餘英時
附錄1 韋伯談中國人的性格/王容芬
附錄2 關於中國國民性的10種見解/梁漱溟
附錄3 中國17省人的性格特點
主題索引
編後記

精彩書摘

在這種富於伸縮性的網絡裏,隨時隨地是有一個“己”作中心的。這並不是個人主義,而是自我主義。一切價值是以“己”作為中心的主義。
孔子的道德係統裏絕不肯離開差序格局的中心,“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我們一旦明白這個能放能收、能伸能縮的社會範圍,我們可以明白中國傳統社會中的私的問題瞭。我常常覺得:“中國傳統社會裏一個人為瞭自己可以犧牲傢,為瞭傢可以犧牲黨。”
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會關係網絡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剋己復禮”、“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體係的齣發點。
從己嚮外推以構成的社會範圍是一根根私人聯係,每根繩子被一種道德要素維持著。社會範圍是從“己”推齣去的,而推的過程裏有著各種路綫,最基本的是親屬:親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
孝、悌、忠、信都是私人關係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卻常常提到那個仁字。《論語》中對於仁字的解釋最多,但是也最難捉摸。
·團體道德的缺乏
孔子的睏難是在“團體”組閤並不堅強的中國鄉土社會中並不容易具體地指齣一個籠罩性的道德觀念來。凡是要具體說明時,還得迴到“孝悌忠信”那一類的道德要素。正等於要說明“天下”時,還得迴到“父子、昆弟、朋友”這樣具體的倫常關泵。
不但在我們傳統的道德係統中沒有一個像基督教裏那種“愛”的觀念一一不分差序的兼愛,而且我們也很不容易找到個人對於團體的道德要素。“為人謀而不忠乎”一句中的忠,是忠恕的注解,是“對人之誠”。“主忠信”的忠,可以和衷字相通,是由衷之意。
團體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衝突裏更看得清楚。就是負有政治責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間的道德。所有的價值標準也不能超脫於差序的人倫而存在瞭。
……

前言/序言


《大觀:中國人的時代肖像》 內容梗概: 《大觀:中國人的時代肖像》並非一本講述具體曆史事件或人物傳記的著作,它是一部以宏大的視角,通過梳理和呈現近一百五十年來,不同時代、不同背景下的“中國人像”,摺射齣中國社會變遷、文化演進與國民精神麵貌的深刻演變。本書旨在以一種多元而立體的維度,喚醒讀者對“我是誰”、“我們是誰”這一根本性問題的思考,通過對曆史影像、文學敘事、藝術創作、社會評論等多種媒介中“中國人”形象的集萃與解讀,勾勒齣我們民族在近代以來跌宕起伏的曆程中所經曆的身份認同的重塑、價值觀的碰撞與融閤,以及個體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復雜心緒。 本書的精髓不在於對某一個曆史時期或某個群體進行詳盡的文獻梳理,而在於通過一係列精心挑選的、具有代錶性的“中國人像”,展現齣一種流動的、動態的群像敘事。這些“中國人像”可能是清末民初西學東漸浪潮中的維新誌士,他們對國傢的未來充滿憧憬,也對傳統文化進行著反思;可能是民國時期風雲變幻下的各色人等,有奔赴革命洪流的熱血青年,有安享太平盛世的士紳名流,也有在時代夾縫中艱難求生的普通百姓;可能是新中國成立後,建設祖國的勞動者、知識分子,他們以樸實無華的姿態,在廣袤的土地上揮灑汗水;也可能是改革開放以來,擁抱世界、銳意進取的先行者,他們身上凝聚著時代的活力與開放的精神。 本書不拘泥於單一的視角,而是力求呈現一種多層次的解讀。一方麵,它關注外部世界如何觀看“中國人”。從鴉片戰爭前後西方人筆下的“東方奇觀”,到近現代國際社會對中國國民性的不同解讀,本書試圖梳理齣中外視野下“中國人像”的異同與演變,揭示其中可能存在的誤讀、偏見,也探索理解的橋梁。另一方麵,它更側重於“中國人”如何觀看自身,如何塑造自我形象,以及在曆史洪流中不斷自我定義的過程。從古老的哲學思想中汲取力量,到吸納外來文化元素,再到最終形成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民族精神,這一內在的建構過程是本書探討的核心。 《大觀:中國人的時代肖像》並非一本通俗的曆史讀物,它更傾嚮於一種基於文化研究和曆史哲學的深度探索。每一幅“中國人像”的背後,都蘊含著復雜的社會經濟背景、政治思潮的湧動、以及時代精神的烙印。本書將引導讀者去體會不同時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他們所麵臨的挑戰,他們所懷抱的理想,以及他們在曆史舞颱上所扮演的角色。通過對這些“肖像”的審視,讀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國近一百五十年來所走過的道路,以及這些經曆如何塑造瞭今天的中國麵貌和中國人的集體意識。 本書的另一大特色在於其跨學科的視野。它不僅會藉鑒曆史學的研究成果,還會涉及社會學、人類學、文學評論、藝術史、電影研究等多個領域。通過不同學科的視角,能夠更全麵、更深入地解析“中國人像”的豐富內涵,例如,在文學作品中,我們會看到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描摹;在繪畫、攝影作品中,我們會捕捉到人物的肢體語言和神情;在社會評論中,我們會洞察公眾輿論和時代情緒的走嚮。這些多元的呈現方式,將使“中國人像”更加鮮活、立體。 《大觀:中國人的時代肖像》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審視和反思中國近現代曆史與國民性演變的獨特窗口。它鼓勵讀者跳齣碎片化的曆史敘述,去構建一個更加連貫、完整的關於“中國人”的認知體係。通過對這些“時代肖像”的細緻品讀,我們不僅能夠迴顧過去,更能理解當下,並對未來産生更清晰的洞見。這是一次關於民族身份、文化傳承與時代精神的深度對話,一次對“我們是誰”的追問,一次對中國人民偉大精神的禮贊。 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嚴謹而不失生動,深刻而不失可讀性。它旨在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界限,與不同時代的中國人進行一場跨越百年的心靈交流。無論是對曆史學研究者、文化學者,還是對中國近代史和國民性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本書都將提供一次富有啓迪意義的閱讀體驗。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通過對“中國人像”的解讀,喚醒讀者自身的思考,激發對民族命運和個體價值的深刻感悟。 總而言之,《大觀:中國人的時代肖像》是一部以“中國人”為核心,以近一百五十年的曆史變遷為背景,以多元的視角和跨學科的方法,對中國人民的時代群像進行深度解讀的著作。它是一麵映照曆史的鏡子,是一本解讀國民精神的百科全書,更是一次關於我們如何走到今天的深刻追問。通過這本書,讀者將有機會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重新認識我們自己,認識我們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一個對曆史細節有著較高要求的讀者而言,這本書在史料的紮實程度上給予瞭我極大的信心。我留意到作者在引用原始文獻時那種近乎偏執的審慎態度,每一次對“中國人像”的定性,背後都有著確鑿的來源支撐,而不是空泛的論斷。這種學術的嚴謹性,使得即便是那些觀點較為尖銳的章節,也顯得不虛浮、有根有據。我個人對書中關於某一特定時期(比如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西方報刊如何利用漫畫和軼事來構建一個“神秘而落後”的東方形象的分析尤為著迷。那些圖文並茂的分析,清晰地展示瞭宣傳工具如何有效地塑造大眾心理。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告訴瞭我們“彆人怎麼看我們”,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分析工具,幫助我們反思在特定曆史情境下,我們自身的反應和自我認知又是如何被這種外部審視所影響和塑造的。可以說,它是一本關於“他者凝視”如何反噬自身認同的深度研究報告。

評分

從文筆風格上說,這本書的敘述節奏把握得非常得當,雖然主題宏大且涉及領域寬泛,但作者的語言駕馭能力使得閱讀過程保持瞭一種令人愉悅的流暢感。它不像純粹的學術專著那樣晦澀難懂,而是用一種兼具學者洞察力和散文傢筆觸的混閤體呈現齣來。尤其是在描繪一些關鍵曆史轉摺點時,作者的敘述會不自覺地帶上一種史詩般的厚重感,仿佛讀者正親曆那個充滿矛盾與張力的年代。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中西方文化差異時,所采取的“既不全盤否定西方視角,也不盲目美化本土經驗”的平衡立場。這種中正平和的態度,使得我們能夠更清醒地看待曆史遺留下的諸多復雜遺産。它迫使讀者跳齣二元對立的思維框架,去理解“中國人像”是如何在文化、政治、經濟等多個維度上不斷被解構、重構的過程,這無疑是極具時代意義的思考。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在時間隧道中進行的田野調查,隻是調查的對象是人類心靈深處對於“差異”的認知結構。我個人非常關注社會心理學層麵上的互動影響,而這本書恰恰在這方麵著墨頗深。它沒有止步於錶麵的外交辭令或貿易往來,而是深入挖掘瞭文化衝突如何內化為彼此刻闆印象的“土壤”。特彆是涉及到近代以來,西方社會內部不同思想流派(無論是人類學、殖民主義宣傳,還是後來的自由主義思潮)如何不斷地修正和固化他們對“東方人”的認知模型,這種精妙的對比和梳理,簡直是大師級的展示。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散落在塵封檔案中的零碎文字和圖片,重新組織成一幅關於民族身份建構的動態長捲。通讀下來,我清晰地感覺到,我們今天所討論的“民族性”,絕非一成不變的內核,而是在與外部世界持續不斷的對話、摩擦與鏡像反射中被動態塑造齣來的産物。這種動態的、關係性的視角,徹底顛覆瞭我過去那種靜態看待“國民性格”的傳統觀念。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初見便帶有一種沉穩的曆史感,裝幀也顯得頗為考究,讓人不禁對其中蘊含的深刻內容抱有極高的期待。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中國人像”這一宏大主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跨越時空的敘事野心。能夠將一百五十年的時間綫索梳理得如此清晰,並試圖從中提煉齣民族性這一復雜命題,本身就是一項艱巨的工程。初讀之下,那些關於早期接觸與誤解的章節,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它不像教科書那樣隻是羅列事實,而是通過大量的史料和引述,還原瞭當時中西方視野中彼此的形象構建過程,那種既充滿好奇又夾雜著傲慢與偏見的復雜圖景,讀來令人唏噓。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尤其是在分析不同曆史時期,外部世界如何根據自身需求和文化預設來“塑造”和“觀看”中國人時,那種抽絲剝繭的分析方法,著實令人拍案叫絕。這種深度的剖析,遠超齣瞭簡單的民族誌描述,更像是對一種持續發生的“他者化”過程進行瞭深刻的元認知審視。對於想探究“我們是誰”以及“我們是如何被看見的”這兩個核心問題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其堅實且富有啓發性的起點。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啓發,或許在於其對“時代性”與“永恒性”的辯證思考。我們通常認為民族性是相對穩定的內核,但作者通過這漫長的一百五十年的梳理,有力地論證瞭外部視角下的“中國人像”是如何隨著全球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的消長而發生戲劇性轉變的。當中國積弱時,形象多是帶有憐憫或輕衊的刻闆印象;而當中國開始崛起時,形象則迅速演變為焦慮、挑戰或新一輪的誤讀。這種“風嚮標”式的變化,映射齣的不僅僅是外部世界的偏見,更是世界格局變遷的客觀反映。閱讀這本書,就像是照瞭一麵鏡子,它讓我們看到,我們如何被世界理解,往往比我們內心深處如何定位自己,更能決定我們在世界舞颱上的位置和命運。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齣瞭一係列更深刻的問題,值得每一位關心國傢身份和國際形象的人反復咀嚼和深思。

評分

編的很糙,很多文獻都是依據二手轉引,文獻被剪裁得支離破碎,已經無法看到原文的語境。總的來說,這本書隻能當做文獻的索引

評分

人大的教授也不過如此

評分

編的很糙,很多文獻都是依據二手轉引,文獻被剪裁得支離破碎,已經無法看到原文的語境。總的來說,這本書隻能當做文獻的索引

評分

人大的教授也不過如此

評分

人大的教授也不過如此

評分

編的很糙,很多文獻都是依據二手轉引,文獻被剪裁得支離破碎,已經無法看到原文的語境。總的來說,這本書隻能當做文獻的索引

評分

編的很糙,很多文獻都是依據二手轉引,文獻被剪裁得支離破碎,已經無法看到原文的語境。總的來說,這本書隻能當做文獻的索引

評分

編的很糙,很多文獻都是依據二手轉引,文獻被剪裁得支離破碎,已經無法看到原文的語境。總的來說,這本書隻能當做文獻的索引

評分

人大的教授也不過如此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