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拓本精华(24):泰山刻石

历代拓本精华(24):泰山刻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海林 编
图书标签:
  • 泰山刻石
  • 拓本
  • 石刻
  • 书法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中国古代
  • 碑帖
  • 珍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36617
版次:1
商品编码:1099273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代拓本精华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历代拓本精华》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精选馆藏级宋拓本、明拓本,彩色精印,字口清晰,墨色沉稳。《泰山刻石》为《历代拓本精华》系列中的一本。泰山刻石为秦始皇、秦二世东巡泰山时所刻,均为李斯所书。现彩色影印出版经明代安国收藏的一百六十五字本。

内容简介

  

公元前二百一十九年,秦始皇东巡泰山,刻辞于石上。秦二世胡亥即位第1年,又刻诏书于同一石上。据传秦始皇辞和二世诏书均由李斯书。宋代大观二年(一一O八年)春,刘跛随乡人登临泰山,探访秦代刻石。时隔五年,刘跛再次登上泰山,宿于绝顶,查看并传拓泰山刻石。据其记述,这块刻石埋置土中,高不过四五尺,形制似方而非方,四面广狭不等,皆有刻字。其中,有十二行字是始皇辞,有十行是秦二世诏。
   在流传于世的泰山刻石拓本中,明代安国收藏的一百六十五字本珍贵。此本亦为颖上李介人和无锡华夏等人收藏过,后流入日本国。现藏于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泰山刻石」是存世秦代篆书之代表作,编者将其彩色印出,供读者鉴赏。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石刻艺术史论》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严谨的学术态度,系统梳理了自先秦至近代的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发展脉络、风格演变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全书共分十二章,约五十万字,力求构建一部全面、深入、富有洞见的石刻艺术通史。 第一章 绪论:石刻艺术的源流与界定 本章首先界定了“石刻艺术”的范畴,涵盖了摩崖石刻、碑碣、造像、画像石、画像砖等多种艺术形式。追溯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源头,从新石器时代的岩画遗迹谈起,探讨了早期图腾崇拜与石材雕刻的萌芽。重点分析了史前至夏商时期,礼器与卜辞对后世石刻艺术形式的奠基作用。 第二章 殷周时期的石器与礼制 详细考察了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石质礼器在宗法制度中的地位。通过对特定出土石器(如石磬、石簋等)的研究,揭示了早期符号系统和文字载体在石材上的初步实践。重点分析了西周时期“礼”对雕刻内容与形式的约束,以及早期铭文(金文)向碑刻转化的技术基础。 第三章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与艺术的多元化 本章聚焦于春秋战国时期,思想解放与诸侯争霸背景下,石刻艺术呈现出的多元化趋势。重点剖析了这一时期丧葬习俗的变化对石刻内容的影响,尤其关注了画像石的兴起,如楚国地区神秘而富于生命力的雕刻风格。同时,探讨了各国文字异形对后世书法艺术的深远影响。 第四章 秦汉帝国:统一与宏大叙事的开端 秦汉时期是石刻艺术走向成熟和国家化叙事的关键阶段。本章将秦始皇的功业刻石视为中央集权在石材上的体现,分析了其艺术特征。随后,深入研究了汉代画像石(特别是山东、四川地区)的叙事手法、宗教观念(如羽化升仙主题)和世俗生活描绘。碑刻方面,重点探讨了隶书成熟期,碑文内容如何服务于政治宣传、人物表彰与功德记录。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宗教的介入与雕塑的转型 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石窟造像成为这一时期石刻艺术的主流。本章以云冈、龙门等石窟群为核心案例,系统梳理了印度犍陀罗艺术、中原汉地艺术在风格上的融合与再创造过程。分析了石刻造像中“褒衣博带”的审美取向如何反映当时的士人风尚。摩崖造像则展现了地方势力的信仰实践。 第六章 隋唐:盛世气象与艺术的巅峰 隋唐时期,石刻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章集中分析了唐代碑刻的书法成就,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家的作品如何成为后世楷书的典范。石窟艺术方面,重点探讨了唐代造像由早期秀骨清像向丰满圆润、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的转变,并分析了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 第七章 五代十国:区域风格的再次分化 在分裂的背景下,本章考察了五代十国时期,石刻艺术在不同区域(如后蜀、南唐)如何承接唐代遗风,并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审美趣味。石碑的制作规模和内容叙事,往往折射出地方政权的文化抱负与有限的资源。 第八章 宋辽金元:世俗化与文人趣味的渗透 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石刻艺术的重心开始向世俗化和个性化偏移。本章重点关注宋代地方志碑刻、墓葬石刻中对日常生活场景的细致描绘,以及文人参与下的碑额、碑阴、题记的艺术化处理。辽、金、元三朝的石刻,则体现了游牧民族与中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如金代的经幢和元代的宗教性造像。 第九章 明清:制度的固化与民间力量的涌现 明清时期,官方主导下的石刻艺术趋于规范化和程式化,尤其在帝王陵寝和功德碑的制作上。本章分析了这一时期碑刻内容的冗余化倾向,以及对前代风格的模仿。同时,本书也将重点放在民间祭祀石刻、牌坊、以及区域性石雕艺术(如牌坊、华表)的技艺发展上,展现其作为地方文化载体的生命力。 第十章 石刻技术与工具的演变 本章专门从技术层面剖析了石材的采掘、运输、凿刻工艺的进步,从商周的简单打制到唐宋的精细“线刻”技术。通过对不同时期工具痕迹的比对分析,为艺术风格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的解释。 第十一章 石刻艺术中的符号学解读 本书引入符号学和图像学方法,对石刻上重复出现的图像元素(如龙凤、瑞兽、祥云、几何纹饰)进行系统分类和意义阐释,探讨它们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伦理观和宗教信仰体系中的定位。 第十二章 结语:当代保护与研究的挑战 总结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独特贡献及其对后世艺术的持续影响。最后,探讨了现代工业化、自然侵蚀对地下及摩崖石刻造成的威胁,并提出了当代文物保护与学术研究面临的紧迫问题与未来方向。 本书配有大量高清拓片、原位照片及考古测绘图,旨在为历史学、艺术史学、考古学及书法研究领域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一部权威性的参考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其中对“疑伪”拓本的处理方式。在许多古代文献中,总有一些版本因为流传过程中的损坏、伪造或后世的过度修摹而真伪难辨。这本书在这方面展现了极高的学术审慎度。对于这些存疑的版本,作者群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类到“正品”或“赝品”,而是用一整章节的篇幅,详尽地列举了支持和反对其真实性的所有证据链——包括纸张的年代痕迹、墨色的化学分析推断(尽管是基于拓本的间接判断)、以及不同专家的相互矛盾的论点。这种近乎“法庭辩论式”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它教会我,在研究古代文献时,批判性思维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任何“定论”是不可挑战的,这种开放且求真的态度,是这套丛书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与逻辑的迷宫。它没有采用传统的左右分栏或者线性的时间顺序,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跳跃但内在逻辑严密的网状结构。比如,相邻的两页,左页可能展示的是唐代某个大家碑刻的完整拓本局部放大图,而右页则可能直接跳跃到宋代对其进行“影刻”或“翻刻”的版本对比,两相映照之下,时间流逝和艺术风格的演变被瞬间拉近。排版师在处理题跋和考证文字时,也巧妙地运用了留白和字体大小的对比,使得主体拓片影像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所有的辅助信息都像是背景的陪衬,时刻提醒读者,核心价值在于原初的刻石影像。这种排版哲学,成功地将厚重的历史信息,转化成了一种可以直接用眼睛感受和比较的“空间叙事”,极大地提升了研究效率,避免了被文字信息淹没的风险。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粗砺感的纸张,触感非常扎实,让人联想到古代碑刻那种历经风霜的质感。色彩搭配上,主色调是深沉的墨黑与古朴的米黄,中间穿插着少许朱红的印章痕迹,整体视觉效果既庄重又不失艺术感。尤其是书脊部分的处理,烫金的书名在光线下熠熠生辉,但又不像市面上许多浮华的书籍那样招摇,而是透着一种低调的奢华。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为考究,厚度适中,墨迹的呈现效果极佳,即便是精细的线条和阴影也能被清晰地捕捉和还原,这对拓本的研究价值来说至关重要。装订方式似乎采用了锁线或类似的坚固方式,使得整本书可以完全平摊在桌面上,这对于细致比对和临摹工作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拿起来的第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制作工艺上投入的巨大心血,这无疑为阅读和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舒适且专业的载体,让人对手中这份“精华”充满了敬意和期待。

评分

我真正开始沉浸于内容之后,才体会到这套选本的难度和深度并非普通入门书籍可以比拟。它似乎是面向已经有一定金石学基础的读者群体的,许多碑文的释文和考证都采用了非常专业且晦涩的术语,许多地方需要对照其他参考资料才能勉强理解其深层含义。选材上,侧重点明显放在了那些极具争议性或艺术价值颠覆性的版本上,而非仅仅罗列最常见的那个版本。例如,对于某一块著名碑刻的某个特定时期的重拓本的选取,其细微的笔画差异和刀法特征都被放大并置于显微镜般的审视之下,这种对比带来的知识冲击是巨大的。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看懂”字形,更要“理解”刻制者或拓印者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技术限制与审美取向,这种学术层面的深度挖掘,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与乐趣,绝不是翻阅图册那样轻松愉快,而更像是一场严肃的学术对话。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索引系统设计得极其精密,几乎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考虑到拓本的复杂性和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地理位置的众多,如果索引做得不好,那么查找特定信息就会变成一场灾难。然而,此书的索引不仅包含了清晰的碑名、地名索引,更令人惊喜的是,它还建立了“刀法特征词条索引”和“特定时期风格特征索引”。这意味着,即便是你只记得某块碑的某个特定笔触的形态,或者模糊记得某个朝代的某种刻法,你依然可以通过索引迅速定位到所有相关的拓本页面。这种“反向查找”的能力,极大地提升了工具书的价值,它不再仅仅是一本展示成果的书,而成为了一个可以被深度检索和交叉引用的研究数据库,对于任何需要进行细致的风格比较和溯源的学者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评分

非常精美,是临帖的很好拓本

评分

秦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天下第一山”——泰山最早的刻石。嘉庆二十年(1815年),泰安旧尹蒋因培带领同邑柴兰皋在山顶玉女池中搜得残石2块,尚存10个字,遂将残碑嵌于岱顶东岳庙壁上。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东岳庙墙坍塌,泰安知县徐宗干“亟索残石于瓦砾中”,嘱道人刘传业将残石移到山下,嵌置在岱庙碑墙内,并写跋记其经过。光绪十六年(1890年),石被盗,县令毛大索十日,得石于城北门桥下,后重置于岱庙院内。宣统二年(1910年)知县俞庆澜为防刻石遭风雨剥蚀,在岱庙环咏亭造石屋一所,将秦泰山刻石及徐宗干的跋和自己写的序共3石嵌于石屋内,周围加铁栅栏保护。1928年迁于岱庙东御座内,修筑一座门式碑龛,将以上3石垒砌其中。建国后,于碑龛正面镶装玻璃保护。释文:臣斯臣去疾御史大臣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只能说还行吧。。。写。

评分

印刷质量好,速度也快!

评分

评分

颜色好看,吸热排汗效果好,这个品牌的衣服很好,推荐购买

评分

这本没什么用,字都看不清笔画了

评分

泰山刻石拓本精美,难得难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