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代拓本精华》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精选馆藏级宋拓本、明拓本,彩色精印,字口清晰,墨色沉稳。《泰山刻石》为《历代拓本精华》系列中的一本。泰山刻石为秦始皇、秦二世东巡泰山时所刻,均为李斯所书。现彩色影印出版经明代安国收藏的一百六十五字本。
  公元前二百一十九年,秦始皇东巡泰山,刻辞于石上。秦二世胡亥即位第1年,又刻诏书于同一石上。据传秦始皇辞和二世诏书均由李斯书。宋代大观二年(一一O八年)春,刘跛随乡人登临泰山,探访秦代刻石。时隔五年,刘跛再次登上泰山,宿于绝顶,查看并传拓泰山刻石。据其记述,这块刻石埋置土中,高不过四五尺,形制似方而非方,四面广狭不等,皆有刻字。其中,有十二行字是始皇辞,有十行是秦二世诏。
          在流传于世的泰山刻石拓本中,明代安国收藏的一百六十五字本珍贵。此本亦为颖上李介人和无锡华夏等人收藏过,后流入日本国。现藏于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泰山刻石」是存世秦代篆书之代表作,编者将其彩色印出,供读者鉴赏。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其中对“疑伪”拓本的处理方式。在许多古代文献中,总有一些版本因为流传过程中的损坏、伪造或后世的过度修摹而真伪难辨。这本书在这方面展现了极高的学术审慎度。对于这些存疑的版本,作者群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类到“正品”或“赝品”,而是用一整章节的篇幅,详尽地列举了支持和反对其真实性的所有证据链——包括纸张的年代痕迹、墨色的化学分析推断(尽管是基于拓本的间接判断)、以及不同专家的相互矛盾的论点。这种近乎“法庭辩论式”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它教会我,在研究古代文献时,批判性思维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任何“定论”是不可挑战的,这种开放且求真的态度,是这套丛书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与逻辑的迷宫。它没有采用传统的左右分栏或者线性的时间顺序,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跳跃但内在逻辑严密的网状结构。比如,相邻的两页,左页可能展示的是唐代某个大家碑刻的完整拓本局部放大图,而右页则可能直接跳跃到宋代对其进行“影刻”或“翻刻”的版本对比,两相映照之下,时间流逝和艺术风格的演变被瞬间拉近。排版师在处理题跋和考证文字时,也巧妙地运用了留白和字体大小的对比,使得主体拓片影像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所有的辅助信息都像是背景的陪衬,时刻提醒读者,核心价值在于原初的刻石影像。这种排版哲学,成功地将厚重的历史信息,转化成了一种可以直接用眼睛感受和比较的“空间叙事”,极大地提升了研究效率,避免了被文字信息淹没的风险。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粗砺感的纸张,触感非常扎实,让人联想到古代碑刻那种历经风霜的质感。色彩搭配上,主色调是深沉的墨黑与古朴的米黄,中间穿插着少许朱红的印章痕迹,整体视觉效果既庄重又不失艺术感。尤其是书脊部分的处理,烫金的书名在光线下熠熠生辉,但又不像市面上许多浮华的书籍那样招摇,而是透着一种低调的奢华。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为考究,厚度适中,墨迹的呈现效果极佳,即便是精细的线条和阴影也能被清晰地捕捉和还原,这对拓本的研究价值来说至关重要。装订方式似乎采用了锁线或类似的坚固方式,使得整本书可以完全平摊在桌面上,这对于细致比对和临摹工作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拿起来的第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制作工艺上投入的巨大心血,这无疑为阅读和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舒适且专业的载体,让人对手中这份“精华”充满了敬意和期待。
评分我真正开始沉浸于内容之后,才体会到这套选本的难度和深度并非普通入门书籍可以比拟。它似乎是面向已经有一定金石学基础的读者群体的,许多碑文的释文和考证都采用了非常专业且晦涩的术语,许多地方需要对照其他参考资料才能勉强理解其深层含义。选材上,侧重点明显放在了那些极具争议性或艺术价值颠覆性的版本上,而非仅仅罗列最常见的那个版本。例如,对于某一块著名碑刻的某个特定时期的重拓本的选取,其细微的笔画差异和刀法特征都被放大并置于显微镜般的审视之下,这种对比带来的知识冲击是巨大的。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看懂”字形,更要“理解”刻制者或拓印者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技术限制与审美取向,这种学术层面的深度挖掘,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与乐趣,绝不是翻阅图册那样轻松愉快,而更像是一场严肃的学术对话。
评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索引系统设计得极其精密,几乎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考虑到拓本的复杂性和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地理位置的众多,如果索引做得不好,那么查找特定信息就会变成一场灾难。然而,此书的索引不仅包含了清晰的碑名、地名索引,更令人惊喜的是,它还建立了“刀法特征词条索引”和“特定时期风格特征索引”。这意味着,即便是你只记得某块碑的某个特定笔触的形态,或者模糊记得某个朝代的某种刻法,你依然可以通过索引迅速定位到所有相关的拓本页面。这种“反向查找”的能力,极大地提升了工具书的价值,它不再仅仅是一本展示成果的书,而成为了一个可以被深度检索和交叉引用的研究数据库,对于任何需要进行细致的风格比较和溯源的学者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评分非常精美,是临帖的很好拓本
评分秦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天下第一山”——泰山最早的刻石。嘉庆二十年(1815年),泰安旧尹蒋因培带领同邑柴兰皋在山顶玉女池中搜得残石2块,尚存10个字,遂将残碑嵌于岱顶东岳庙壁上。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东岳庙墙坍塌,泰安知县徐宗干“亟索残石于瓦砾中”,嘱道人刘传业将残石移到山下,嵌置在岱庙碑墙内,并写跋记其经过。光绪十六年(1890年),石被盗,县令毛大索十日,得石于城北门桥下,后重置于岱庙院内。宣统二年(1910年)知县俞庆澜为防刻石遭风雨剥蚀,在岱庙环咏亭造石屋一所,将秦泰山刻石及徐宗干的跋和自己写的序共3石嵌于石屋内,周围加铁栅栏保护。1928年迁于岱庙东御座内,修筑一座门式碑龛,将以上3石垒砌其中。建国后,于碑龛正面镶装玻璃保护。释文:臣斯臣去疾御史大臣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
评分不错的书
评分只能说还行吧。。。写。
评分印刷质量好,速度也快!
评分好
评分颜色好看,吸热排汗效果好,这个品牌的衣服很好,推荐购买
评分这本没什么用,字都看不清笔画了
评分泰山刻石拓本精美,难得难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