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第82辑)

老照片(第82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克力 编
图书标签:
  • 老照片
  • 怀旧
  • 摄影
  • 历史
  • 记忆
  • 家族
  • 亲情
  • 时光
  • 黑白
  • 纪实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06281
版次:1
商品编码:1099289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老照片(第82辑)》里述及的人物,颇有几位在“文革”中蒙难的。其中,不堪凌辱而自尽的有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著名学者陈梦家、新闻学教授曹亨闻,被迫害致死的两位是著名电影演员王莹和复旦大学教授曹孚。

内页插图

目录

亲人
走出炼狱(下)
复旦大学新闻馆前的留影
1949年:参加接管北平
《烈火中永生》在重庆拍外景
俄罗斯人的“东方家园”
七十年前的华山风光
我的奶奶
记忆里的姥姥
“戈登将军号”上的乘客
怀念妈妈王立芬
一代才女赵萝蕤
陈洁如的几幅照片
1936年:卓别林在上海
徐悲鸿的明信片
溥心畬弹月琴
金婚忆旧
一张残缺的老照片
岁月如歌
一张录取通知书
我们的财务科
与姑姑有关的回忆
与外婆在一起的时光
川北地区蚕桑业剪影
几多悲剧,一点思考

精彩书摘

不远的静谷。
“静谷”是一个有院墙的园子,偌大的园子里只有父亲住的靠西墙的三间厢房,据说是当年太监住的下房。园内古木林立,苔草丛生,一条条碎石小路,曲曲弯弯。早晨满园雾气,太阳穿过树叶遮蔽的缝隙,婆娑地射进来,雾才一点点散去。乌鸦会成群结队地飞来飞去,呱呱的叫声,给静寂带来一阵喧闹。一次,姐姐和我说,静谷的乌鸦真坏,今天它们把屎拉在正在院里刷牙的爸爸的牙刷上了,我们笑得肚子都疼了。
1959年秋,与静谷相邻的供首长休息娱乐的场所春藕斋要修缮,静谷也在修缮范围,父亲才搬进永福堂。
这是一组院落,由北向南一院套一院,从北头过来依次住着陆定一、张际春、我们家、陈琮英(任弼时夫人)、胡乔木、杨尚昆,但院落的格局不尽一样。
永福堂最早是朱老总住,以后是彭德怀住。彭老总在永福堂住了近七年,庐山会议后去了海淀的挂甲屯。从1959到1966年,我家在永福堂也住了近七年。
永福堂是个只有大北房、东西厢房的三合院,北房两边各有一个小耳房,前院正房是永福堂院子的南墙。
然而,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家。父母亲住永福堂,我们小孩随阿姨住在中南海乙区称做“南船坞”的一座三层灰楼(也叫南楼)。楼里住的多是中央警卫局的干部、医务人员.知名的有警卫局局长汪东兴,副局长王敬先、毛崇横、田畴,毛泽东的保健医生李志绥等人的家。警卫局是保卫毛主席的“禁卫军”,我想,父亲没让我们和他住一起,是为了他随毛主席夜晚工作、白天休息的需要,他把我们安排住在保卫毛主席的一群人中间,当是最最放心的地方了。
……
岁月流金:那些定格在光影中的历史瞬间 图书名称:《岁月流金:那些定格在光影中的历史瞬间》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主题或系列,而是试图以一种更为宏大和跨越时空的视角,梳理和展示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变迁、风土人情、重大事件中那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视觉符号。我们相信,一张没有被精心编排和刻意摆拍的“老照片”,往往蕴含着比文字更丰富、更直接的历史信息。 《岁月流金》的选取标准极为严苛,它摒弃了那些耳熟能详、已被过度解读的经典影像,转而深入挖掘那些尘封在地方档案馆、私人收藏家手中,或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下才显得意义非凡的图像文献。全书分为“市井百态”、“时代更迭”、“风物长存”和“人物侧影”四个主要章节,力求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近现代中国影像图谱。 第一章:市井百态——市井烟火中的生命张力 本章聚焦于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交流。我们细致考察了清末民初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各大城市的街头景象。 内容细述: 交通工具的变迁与街景重构: 深入对比了人力三轮、黄包车、早期公交车乃至解放初期自行车洪流的影像。通过对特定路口和商店招牌的细致比对,还原了如上海南京路、北京前门大栅栏等地的原始商业风貌和人流密度。我们分析了轿夫、洋车夫的工作状态,探讨了这种体力劳动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地位。 饮食文化的“物证”: 选取了大量关于传统小吃摊贩、茶馆内部景象以及家庭伙食的照片。例如,一张拍摄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四川某县城茶馆的照片,不仅记录了人们饮茶的姿态,更通过墙上的标语、桌椅的磨损程度,侧面反映了当时物资的稀缺与民众的休闲方式。 教育与童年: 呈现了跨越百年的学堂景象。从光绪年间蒙学私塾的简陋陈设,到民国时期新式学堂的集体照,再到解放后“扫盲运动”中孩子们在田间地头学习的场景。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几张展现女童接受教育的珍贵照片,它们无声地讲述了“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的松动与瓦解。 第二章:时代更迭——宏大叙事下的微观印记 本章旨在通过极具冲击力的历史事件现场,探究重大政策与社会结构调整对个体命运的影响。我们避免了过度政治化的解读,而是关注事件发生时,人们的即时反应与环境细节。 内容细述: 基础设施的奠基与挑战: 展现了修建铁路、架设电报线等初期工业化进程中的场景。重点展示了修路工人、测绘人员的艰辛,以及第一次使用蒸汽机车或发电机时的民众围观景象,捕捉了传统与现代碰撞时的敬畏与不解。 城市空间的重塑: 对比了拆除城墙、修建新式马路前后的同一地点的影像。例如,对某一城门被改造或拆除前后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城市规划理念的转变——从防御性、传统性向开放性、功能性的过渡。 特定历史时期的物资配给与生活痕迹: 选取了凭证购买日用品、排队领取粮票的影像。这些照片的价值在于其对“稀缺经济”的直观记录,每一个排队的人、每一个粮本上的印章,都是一个时代的侧面写照。 第三章:风物长存——建筑与地理的沧桑 本章着重于那些承载了地域文化和时间记忆的固定景观,探讨其如何在大时代的洪流中被保留、改造或消逝。 内容细述: 传统民居的形态与变异: 展示了中国南北方不同地域(如徽派建筑、客家土楼、北方四合院)在遭遇工业化浪潮冲击时的影像记录。通过对比不同年代对同一类民居的拍摄,可以看到材料的替代、结构的简化,以及功能上的改变(如将祠堂用作工厂)。 江河与港口的生命线: 聚焦于中国重要的水系,如长江、黄河沿岸的码头景象。这些照片记录了竹筏、帆船与现代轮船并存的奇特画面,以及纤夫们在岸边休息的坚毅面孔,展现了水运在中国经济中的核心地位。 宗教场所的日常与变迁: 选取了一些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宗教活动依然保持日常化进行,或者在功能上发生转化的寺庙、教堂影像。照片中的香火、信徒的衣着、供桌上的陈设,都为研究世俗化进程提供了视觉佐证。 第四章:人物侧影——无名者的肖像学 本章摒弃了对“伟人”的记录,转而关注那些在历史进程中默默无闻、却不可或缺的普通劳动者、手艺人、以及特定职业群体。 内容细述: 手艺人的“匠心”: 记录了铁匠铺、木工房、传统印刷作坊中的工作场景。这些照片的珍贵之处在于捕捉了那些复杂且需要长期训练的肢体动作——比如一位老木匠雕刻榫卯时的专注神情,或是制陶工匠手上泥土的质感。 新兴职业的诞生: 包含了早期电话接线员、邮递员、甚至早期电影放映师等新式职业的形象。这些人物的制服、工具,是社会职业分工现代化的直接体现。 家庭与乡土的连接者: 几张罕见的、记录了乡间医生(郎中)、接生婆以及地方戏班演员的照片,展示了他们在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时,所扮演的文化与生命维系者的角色。 结语: 《岁月流金:那些定格在光影中的历史瞬间》旨在提供一个“去中心化”的历史观察窗口。每一幅图像都是一个未被完全言说的故事,它们共同汇聚成了一部厚重、复杂且充满生命力的中国近现代史诗。本书以其丰富的、未经雕饰的视觉材料,邀请读者进行一次深度的、沉浸式的“阅读”历史的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编辑排版的角度来看,这一辑的逻辑编排非常流畅自然,不像有些画册那样仅仅是照片的堆砌。它似乎采用了一种隐性的叙事线索,从开篇的集体活动,过渡到个人的生活场景,再到某个特定物件的特写,最后收尾于宁静的风景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情感闭环。特别是那些描绘童年场景的照片,简直是杀手锏。那些孩子们的眼神,那种无忧无虑的嬉闹,是现代社会里极度稀缺的“纯粹感”。它们没有现在孩子身上那种被过度规划的痕迹,充满了自然生长的野趣。阅读这本《老照片(第82辑)》,就像是完成了一次高质量的“时间旅行”,它没有提供廉价的感伤,而是提供了一种沉静的、充满力量的回望。合上书本时,我感到了一种久违的踏实,仿佛跟自己的根源又进行了深层次的连接。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影像文献整理与展示。

评分

这本《老照片(第82辑)》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每一页都像是一扇通往旧时光的窗户。我尤其喜欢那些捕捉了特定历史瞬间的集体照,比如几十年前某个工厂的职工合影,或者是一所学校的毕业典礼。照片里的每个人,他们的穿着打扮、神情举止,都细致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翻看这些照片,我仿佛能听到当时的喧嚣,闻到空气中特有的味道。更让人动容的是那些朴素的家庭合影,那种未经修饰的真挚情感,隔着光阴都能清晰地感受到。有些照片里的物件——比如老式的家具、缝纫机、甚至是墙上的挂历——都成为了触发记忆的绝佳媒介。我常常会盯着某张照片出神,想象照片背后那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思考着“那时的人们都在想些什么呢?”这种与历史的温柔对话,让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获得了一种难得的心灵慰藉和沉淀。它不仅仅是影像的集合,更像是一部无声的社会史教科书,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现了我们走过的路。

评分

这本影集最让我感触良多的是它所蕴含的“时间流逝的残酷美学”。有些照片里,是同一群人在不同年份的对比,可能是同一条街景在十年间的变迁,那种对比带来的冲击感是巨大的。比如,一个曾经繁华的商铺,如今可能只剩下一堵残垣断壁;或者一对年轻的新婚夫妇,他们的面容随着岁月的侵蚀,最终定格在晚年的慈祥之中。这种无声的对比,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有力量地提醒着我们:万事万物,皆在流转。我甚至在其中找到了几张似乎与我家族历史有那么一丝丝关联的场景,虽然无法确证,但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让我对书中的内容产生了近乎私人的情感投入。它提醒我,每一张老照片的背后,都站着无数个已经远去的生命个体,他们的爱恨情仇,都凝固在了那一方寸的纸张里,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致敬。

评分

坦白讲,最初拿到这本影集时,我有些担心内容会过于单调或者主题过于集中,毕竟是“第82辑”,系列已经持续了很久。然而,这次的选片角度非常巧妙,它成功地在怀旧的基调上,加入了对“生活细节”的深度挖掘。我特别欣赏那些关于某个特定行业或者地域风俗的组图,比如早年间南方小镇的码头劳作场景,那种人与自然、人与工具之间形成的独特张力,非常具有冲击力。摄影师的构图和用光处理也值得称道,即便是模糊的旧照,也能看出其内在的美学价值。我注意到,有些照片的冲印质量本身就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颗粒感和色偏非但没有成为瑕疵,反而增添了一种无可替代的“年代质感”。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纸张的触感和墨水的质感都让人感觉非常舒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感油然而生。它不是那种翻完就丢的书,而是值得反复摩挲、细细品味的物件。

评分

说实话,很多老照片看得多了,难免会产生一种“审美疲劳”,总觉得是旧瓶装旧酒。但《老照片(第82辑)》带来的体验却是新鲜的。这次的编辑团队似乎在挖掘一些“非主流”但极具社会学价值的影像资料。比如,我看到了一组关于旧时城市里“小人物”的抓拍,那些擦鞋匠、收破烂的、街头艺人的瞬间,他们的神态是如此的生动和真实,没有摆拍的痕迹,充满了生活的韧性。这让我反思,我们现在看待历史,是不是总聚焦于那些宏大叙事而忽略了支撑起社会日常运转的底层生命力?这些照片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口,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最真实、最接地气的一面。它们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教科书上被精简掉的、充满烟火气的历史侧面。读完这一辑,我对自己所处的时代,以及那些“被遗忘的人们”的贡献,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共鸣。

评分

《老照片》山东画报出版社于1996年底新创刊的一本杂志,一经面世,便以别开生面的图书样式、回望历史的新颖视角,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曾经创下每辑发行30余万册的销售业绩,引发了风靡全国的“老照片文化热”。   《老照片》的成功出版,开启了中国出版业的“读图时代”,相继被业内权威媒体评选为“新中国出版业五十件大事”之一、“1978-1998二十年难忘的书”之一、“改革开放30年原创畅销书”、“改革开放3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300书”之一、“新中国六十年六十本书”之一。2009年9月,在南方阅读盛典品牌评比中,《老照片》在“最受读者关注视觉类图书”获得了2万多张选票,名列第一名,并且投票率高达45%。   《老照片》为32开杂志,每期定价15元,200页左右。《老照片》上面所刊载的文章都是读者投稿,每一幅文章都是围绕一幅或者几幅老照片(要求是20年前的照片)所撰写,可以是介绍故事上边的人物,也可以是介绍故事上的人的经历、发生的故事。可以是政治人物、历史人物,也可以是家长理 老照片第71辑封面

评分

每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看看过往的人们经历的故事,增进心智,有益广博。特别是年轻人,应该多坐下来静静地看看凡人凡事。

评分

我每一册都买。这期封面是卓别林,银幕下没了小胡子的大师看起来那么的慈祥,大师,你可知道现在的喜剧电影有多烂吗?

评分

平淡是心灵的单纯与宁静。 “我只能用平平常常的思想感情去了解他们,用平平常常的方法表现他们。这结果就是淡。” 这种淡,就是真,这种淡,也很浓。

评分

大历史中的普通人的经历,很丰富,有助于我们更深的了解过去的时代。

评分

品相很好,价格合适,很满意

评分

内容丰富详实 推荐购买

评分

大历史中的普通人的经历,很丰富,有助于我们更深的了解过去的时代。

评分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作者在做班主任工作的时候也有很多的无奈,她曾经这样说过:“‘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在我看来,这句话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一路的。如果是教师之外的人这样说的,那他就是在恶意地欺负人,把教师往绝路上逼;如果教师自己这样说,那他不是幼稚就是自大狂,迟早要碰个头破血流。我曾经属于后一类。那时,我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看薛老师这些话,你能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老师,她说的话就象是邻居唠家常那样真诚自然。对于书中她大胆、直率的言辞,我很钦佩,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胆识、思维的。她能把一件看似简单惯常的事情剖析提头头是道,透过了表象看到了它的内在根源。她有勇气把一些不同与大家都说的话写在纸上,让别人看,虽然多数人心理或许也如她所想。但凭这一点儿,就让人佩服至极。比如,她对“老师象蜡烛、春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些话的评析,一针见血,道出了我们老师的共同心声。之所以造就了她感说真话,敢于抵制一切不利于学生成长和进步的制度。因为薛老师的人生信念就是:缺乏真诚、理性和趣味的日子是不值得过的。教育教学中有了平衡愉悦的心态,正确的定位和良好的策略,才能在饱满热情中,在正确策略中扶植学生向上?多读书,可以让你觉得有许多的写作灵感。可以让你在写作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运用一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和生活哲理。让别人觉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 多读书,可以让你全身都有礼节。俗话说:“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 这套《罗马人的故事》是一部煌煌十五册的巨著,作者盐野七生写了十五年,我曾整整读了一年。读后,逢人就推荐。我读的是台湾出版的繁体横排本,当时感到奇怪:为什么这样的书,在大陆却看不到?没想到,现在就有了简体中文版。大概是因为此前我在各个场合不遗余力的推荐,中信出版社希望我能为之写篇序言。   过去我也读过罗马史,比如《罗马帝国衰亡史》,但这类史书,更多是从政治、军事的角度来理解罗马帝国。盐野七生不同,她的这套《罗马人的故事》以现代史观的方法论来解读罗马,这其间涉及国家与民族、君主与公民、宗教与人性、权力与秩序、科学与技术、领导与公关等方方面面,视野极广,见人所未见。正如她自己所说:“别的研究者是写自己知道的,而我则是写我想知道的。”    我是从事房地产行业的,所以对书中所讲罗马帝国的城市与建筑极为关心。在第十册《条条大路通罗马》中,作者专门讲了罗马的道路建设:与其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倒不如说“条条大路起罗马”。罗马是这个庞大帝国的心脏,而这些四通八达的国家公路,有如血管脉络,把政令和资源高效率地传输到帝国的每个角落。   盐野七生说,东方帝国在修建长城的时候,罗马人正在修建罗马大路。接着,她就告诉读者,两千年过去了,罗马修的大路现在还在使用。这时,你会很自然地想:中国的长城,现在除了收门票之外,还有没有用?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朝修建的,而且从工程的角度讲,也有很多质量问题。同样是国家主导的巨型工程,哪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更有用?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联想。为什么罗马修的路现在还能用?作者展示了一张罗马大路的剖面图,告诉你这个路是怎么修的,为什么能连续使用上千年?这样的图示还有很多。作者很愿意从科学与技术的角度解释,罗马帝国有其与众不同的力量,而建筑在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建筑给市民和士兵带来极大的安全感。   在作者的描述之下,罗马帝国宛如一个强大的跨国企业,《罗马法》就好比这个企业的内部规章。这个企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企业文化、思维惯性、话语系统、人力资源储备,甚至还有自己的保安系统。制度、人才、资源配置等等,都是罗马得以长盛不衰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这部书会被国外一些研究者拿来当作领导者论、组织论、国家论的现成教材。   盐野七生贯穿始终地自我设问,并希望回答:为什么只有罗马人能成就如此大业,为什么只有罗马人能够建立并长期维持一个巨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