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

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继光 著
图书标签:
  • 北京
  • 乡愁
  • 文化
  • 历史
  • 记忆
  • 城市
  • 怀旧
  • 老北京
  • 民俗
  • 摄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403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360466
品牌:理想国(imaginist)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55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首届“梁思成建筑奖”得主张开济、沈从文高徒汪曾祺、老舍之子舒乙、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学者赵园、社会学家费孝通助手张冠生专文导读——当北京还是北京的时候,总有一种温暖,在缓慢的暮鼓晨钟中……收拾残片,我们记录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古城拆毁的速度。
  ★ 一个人和一座城30年来的影像故事——从1984到2006年,作者行走于北京的大街小巷,拍摄了5000余幅照片。本书选取其中近420幅作品,并附上详尽的文字说明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共12万字,再现了1980年代至今30多年间北京的城市变迁。
  ★ 黑白镜头下的朴素记忆,对北京城有敬意的解读——1950年2月的梁陈方案《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建议整体保护北京古城,但终未被采纳。这本北京“残片图本”,是她即将消失和已经消失的那部分的残片。许多照片中所拍的地方,今天已被夷为平地。作者以后的残片记录了我们有过的历史,帮助我们设法构想逝去的岁月。
  ★ 23个专题,集中展现消失中的大城——从皇宫遗址、贡院学堂,到市井民宅、胡同院落;从门钹柱础、店铺门脸,到摇车炕席、石碾农具,作者用草图、文字、胶片不倦地“记下在废墟上看到的一切”,“一个现代堂吉诃德,为文化留下残片的尊严”。

内容简介

  温故影像“沈继光·残片图本系列”之《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
  老朋友舒乙(借父亲老舍的话)说:“世上最好最美的事,往往是最愚傻的人干出来的啊!”
  老朋友史铁生说:“若要简单,任何人生都是可以删减到只剩下吃喝屙撒睡的……其实人间的事,更多的都是可以删减但不容删减的。”
  沈继光说:30年前“拍摄残片的彩色底版,在时间的消磨中其影像渐渐模糊”,甚或30年后的我,“也由健壮敏捷而变得步履蹒跚、白发添头了,终将成为残片而消逝”。
  从1984到2006年,沈继光行走于北京的大街小巷,拍摄了5000余幅照片。本书选取其中近420幅作品,分23个专题,集中展现消失中的大城——从皇宫遗址、贡院学堂,到市井民宅、胡同院落;从门钹柱础、店铺门脸,到摇车炕席、石碾农具……每幅图片后,附有详尽的文字说明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共12万字,再现了1980年代至今30多年间北京的城市变迁。


作者简介

  沈继光,1945年生于北京羊房胡同。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美术系。1987年举办个人画展。参加日本举办的“中国现代画家油画展”。1992年应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之邀,举办“胡同之没”黑白摄影展。1997年举办“家园·沈继光 邢国珍油画展”。2002年《旧京残片——沈继光摄影作品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沈继光摄影插图本《老舍的北京》、《城南旧事》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2003年在北京大学举办《残片古城》摄影展。2005年《老物件——复活平民的历史》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2006年为作家史铁生《过去的事》、《活着的事》、《写作的事》配摄影作品。2009—2012年在三味书屋先后举办个人艺术展:《走不上的地平线——我与油画》回顾展,《心在天壤间》摄影作品展,《借草——逃往诗意的栖居地》设计作品展,《赴滇七日谈》图文展。2013年温故影像“沈继光?残片图本系列”,生命托付的老镜头,精选而成《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物语三千——复活平民的历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这些非常珍贵的“残片”……给人们显示了一个更古老、更真实、更平常、更富于人情味、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的北京,一个人们所喜爱、所欣赏、所怀念和所向往的北京!
  ——张开济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再见吧,胡同。
  ——汪曾祺


  一部民间艺术史,一部真正的生活百科全书,一部智慧的发明专利注册簿,十分了不起,肃然起敬。
  ——舒乙


  沈继光借助于照相机的镜头,读一座消失中的大城,捕捉其呈现于夕阳余晖中的苍凉姿态,所传达的不只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变迁,也是一般所谓的历史推移、时间迁流的消息,和这动荡、流转留在“物”也即“普通人生”之上的印痕。
  ——赵园


  一念成仁。三十年里,万幅(照片)成阵。一个现代堂吉诃德,为文化留下残片的尊严。
  ——张冠生

目录

【残片之序】/张冠生
【托予悲风】/沈继光
【先民留痕】
……图001宣武大栅栏三井胡同/图002西城西岔胡同/图003磨盘院胡同与恭俭胡同的拐口/图……/图008崇文小席胡同
【孤寂城垣】
……图009东南城角崇文门迤东/图010崇文东南城墙遗址/图011崇文明城墙遗址/图……/图023京郊西山
【青瓦粼粼】
……图024灰色调子—古城老院—朴实中见精美/图025大风景/图026粼粼瓦舍/图……/图034瓦垄
【大器宫阙】
……图035雪霁,紫禁城的墙和角楼/图036“至此下马”/图037崇天敬地,白茫茫的世界/图……/图063故宫入画
【胡同幽深】
……图064胡同和院落之美/图065胡同的味道和情调/图066雪后的胡同/图……/图097小拐棒胡同
【门联文厚】
……图098门联:多文为富,和神当春。门额:善/图099门联:为善最乐,读书便佳/图……/图105门联:慈晖永驻,棣萼联芳
【百姓人家】
……图106把门再推开得大点儿,与阳光成这个角度,就好看了/图……/图132出门,就是对面老屋的后山墙
【馆栈南城】
图133馆匾:江西安福会馆/图134南海会馆:康有为故居在焉/图……/图141大安栈
【学堂眷情】
……图142京师大学堂建筑遗址/图143大雪刚停,宫殿式的旧教学楼,门簪二字“迪吉”/图……/图179刻石文
【昨日青楼】
……图180临春楼/图181上联:瓜李沉浮群餐秀色/图……/图186不是青楼,曾是青楼
【庭院蒙荫】
……图187花荫凉/图188阁楼下的葡萄和瓜蒌的藤蔓架/图……/图199四合院正房的东山墙
【戏台一梦】
……图200尘封了几十年的安徽会馆戏台/图201真是个大戏楼啊 /图……/图207门簪四字:梨园永固
【街巷里坊】
……图208聚贤里,有斜木电线杆的窄巷/图209磨砖对缝,不苟一丝/图……/图232瞧!那非凡的足迹
【郊野斜柯】
……图233郊野,日头躲到云里去了/图234靠近钓鱼台行宫的老林古潭/图235郊野大柯/图……/图244公用的碾盘
【兴隆不再】
……图245店铺栉比,百货云集,喧嚣交易,盛极一时/图246老商铺楼阁的护栏与雕纹的檐板/图247木雕饰文/图……/图278野地里的蜂箱和养蜂人的工具
【飘零故居】
……图279老舍先生的出生地—小羊圈胡同/图280文学大师老舍诞生在这小院里/图281老舍故居的庭院/图……/图310伶界大王谭鑫培故居老楼
【老寺清音】
……图311白皮松/图312晓钟塔铭/图313古柏密藤,奇古绝尘/图……/图328太清
【平实流年】
……图329大杂院唯一的水龙头和石水槽/图330一对生火做饭的家什,过日子就是这么回事,琐碎而辛劳/图……/图340破烂,谁家都有
【匠心不死】
……图341砖雕精美的如意门楼/图342曾是能工巧匠的作品—您瞧/图……/图356缓缓的坡道
【布衣生趣】
……图357荫凉下的鸟笼/图358古城的和平/图……/图376“葫芦儿,冰糖的!”
【圮屋夕照】
……图377老人,抽着烟袋锅子,晒着太阳/图378棋盘,太老了,老得让你心醉/图……/图388“十一月(农历),人家墐户,藏花木于窖,食兔羹。女子嫁者多归宁,为母浣濯,曰报娘恩。”
【教堂墓石】
……图389北堂/图390人格的力量:凝聚/图391大门的柱头/图……/图406瓦斯教堂,至今仍在胡同里保留着
【别兮唱挽】
……图407凝视/图408晨光/图……/图415古城远去了,我望着;看不见影了,我仍望着;站在这弯弯的泥土小径上
后记 【收拾残片】/沈继光
外辑
【老北京的再现者:沈继光】/舒乙
【残片古城】/赵园
【胡同文化】/汪曾祺
【思古悠情,温故知新】/张开济

精彩书摘

  【收拾残片—以摄影细读大城一座的手记】之一
  (一)拍摄残片的一次清点
  用画面来表达某种感受,对于我,似乎较为合适些。一涉及文字,就非常困难了。但真切的作品,大约总带有一种“倾诉”的特质,倘读者能从画面上“听出”一点什么来,那些可能就是我想要说的。
  在文字的严肃面前,自己不得不绕着走,以获得解脱。虽然每幅作品下面也有一两行文字,那也只是力所能及、东拼西凑的小注罢了,稍有一点正式的文字,也是引自《燕都丛考》等方面的书籍。倘论到考证,那是属于专家们的工作,我几乎只能做提供画面这样的事。
  图片,是1983年到1996年拍摄的,共计一千六百余幅。
  基本每幅都注明了拍摄地点,如某某街、某某胡同,至于更详细的诸如门牌号数等信息,则存于原始记录的稿本中,必要时可供查用。
  陆陆续续十四年的拍摄,对于一座有三千余年历史的古城,不过是它一瞬的曝光而已。所记录的内容,也仅限于个人目力、脚力、精力、能力乃至财力所及,想拍摄而无缘相遇、看到后却不能走近、走近后不得拍摄,以至于根本无法看到的内容就更多了。
  后来,深感自己的无力与渺小,同时也愈加明白了历史上许多代人相续来做一件事情的艰难和必要。
  借助照相机记录这座文化古城的工作,西方人曾做了一点,这和相机的发明使用源于西方有关。我们自己做得不多,记录的范围也往往停留于殿宇园林、王府宅院,始终缺少以此现代工具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古城文化档案的基本意识。
  文化,宽泛地讲,是人类的生活方式。经过历史的积累沉淀,被记录的内容应该远比人们习惯认定的更为广阔、复杂、丰富、久远和生动。悠久的古城,不光是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当是属于世界的一份人文遗产。不同的人以不同的眼力和角度,在古城的各个时期留下了对它的记录,一沓沓,一册册,显示了对它的深切关注。我这次工作,将井台、石碾、磨盘、柱础、城墙、角楼、庙宇、寺庵、教堂、公园、过街楼、贯通巷、胡同、院落、石蹲、门联、影壁、学堂、会馆、客栈、货栈、戏楼、饭庄、面铺、线庄、布店、粮仓、堆房、妓院、当铺、煤油庄、玉器铺、杂货庄、油盐店、香烛店、钱庄银号、首饰楼、棺材铺……以及藤椅、鱼缸、鸟笼、苇箔竹帘、洗衣板、扫帚、簸箕……吹糖人的家什、磨剪子锵菜刀的条凳……都纳入了画面,以为它们都和城与人融为一体,造成了曾经存在过的一种文化,应该记录它们,保留下它们的面孔。
  不管是以画册或其他什么方式,我热忱地祈望它能作为古城档案中极微小的一部分,归宿于图书馆或博物馆,供别人研究。
  如果画面中弥散着一种情调,体现出某种品味,这属于个人的审美取向,希望读者能原谅我偏爱这样的取向。由于每个记录者的取向差异,因而展现出来的几乎是完全不同的、只属于他自己心中的一座古城。
  古城消逝着。
  不是说城市的消逝。它其实正在迅速变成一座现代化都市,但恰恰我所认定的和被吸引的、原来的某些东西,却正一天天急速地消逝。倘大家细心,目前还有残存的断片能够被我们收拾和记录下来。
  残片,隐藏着历史、传统、文化、人性的痕迹,说不清,道不尽,所以能够被更多的人感受到,人们可以在反复品味和重新审视后受到启发。
  残片,可以成为通向诗意的一条途径,让我们设法构想失去的整体。艺术的力量有时反倒来源于这样的残缺。只要稍微提醒一下,就可以用想象、用情感,乃至用信念去充实那余下的空白。
  残片,也许它们的价值就在于它们是“最后的”,它们同过去的时间存在一种联系。残片,也许它所涉及的东西超出它自身,有着呈现出全部面貌时品性的集聚性,甚至更为强烈动人。它以独特的形象告诉我们有过的历史—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历史。人类不能切断历史的长河、传统的长河,因为那是来自母亲的长河。将新支流汇聚其间,就可以了,否则,我们将失去生命的脉流。收拾记录残片,“温故而知新”—我们的思绪、情感便会更加活跃起来,于是在风浪里,我们就有了安稳的压舱石。
  胡同、四合院以及相应的古老建筑物组成了古城有特色的布局和景观。
  关注颓败斑驳的胡同、老屋,同时,也看到住在里面的人所受的困扰—已经是几代人生息繁衍,却至今拥挤在百年前原有的空间里,实在无法容身了。人们希望拆迁而住进高楼,得一点宽敞、方便的改善,这是可以深切理解的。人,首先需要的是基本的安居环境。忽略百姓生活的艰难而呼吁不要拆除,与忽略胡同里有历史价值的老房建筑而肆意拆除,同样都是时髦的,也是让人感到痛楚的。
  古城最终会成为什么风格什么模样,把握这古城命运的人们该有相对应的文化和审美品性,才能不辱使命,才能不愧对先人和后来者。
  写到这里,我想到一位朋友,他刚从美国归来,带回杰出的艺术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1902—1984)的一本作品集,并告诉我说:由于亚当斯和他的艺术同人接续对美国约塞米蒂等地的山川、森林风光做了艰巨的摄影记录工作,创造出大量卓越的作品,以其艺术的魅力和对保护大自然之美的呼唤,影响了立法人。于是那些地区被划列为国家公园,受到永久性保护,已经为未来的美国人民保全下来了,成为属于美国也属于世界的自然遗产。
  在我们这里,能否在还不是太晚(有些是已经够晚了)的时候,在那些真正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还没有被完全破坏之前,把它们科学地保存下来、为我们的后代把这份遗产传续下去呢?
  也许,这正是我记录古城残片的一个重要的起因,也是我的一个理想,尽管起初我并没有清晰地想到这一层。
  整本书的图片安排,也许让人不解,似乎没有秩序,没有甲乙丙丁的归类和说明。
  其实,这还是缘于我的初衷。
  拍摄的原初,是自己在胡同小巷里,流连徘徊,闲观静赏,慢慢品味着古城身上的一砖一石,发现了什么,被什么感动了,就琢磨什么,就拍什么。没有预先的“蓝图”,更没有细则定规,几乎完全是兴之所至。
  拍摄是一种劳作,要付出辛苦,但又被发现新奇的兴奋和找到微妙构图的享受占据了,进而也忘掉了身旁熙熙攘攘红红绿绿的一切。
  我知道我在寻找一个艺术秩序,一个内在的牵连:秋的落叶,冬的洁雪,白的天空,枯的树干……若与残片相依相伴,会豁然有意;雨的凝重,雾的弥漫,光的投抹,影的遮蔽……倘和残片浑然成一,会难舍难分。流动轮回的大自然公开而又秘密地带给古城诗的境界,却让我们执著地将其秘密破译出来,是多么的惬意!
  为什么不让更多的人共享这惬意呢?我想到了阅读画册的人。倘不违初衷,依流连随意而编排画面,不是也可以让读者一样,同我们一起在这座古城做可能的流连,做兴之所至的静赏吗?
  书,不是非要告知什么,更不必装出一副板正的面孔。读者比我们更富智慧和情趣,让他们自己在轻松地翻阅中,
  去感受自己所希望感受的,去指点自己所希望指点的,去向往自己所希望向往的,度过一点自由的时光吧。我猜想,这编排的动议是可以被采纳的。
  我深深感恩于我的父母、我的亲人、我的师长、我的朋友和一切曾经指导、关怀、帮助我的人们。没有他们,我一无所能。如果这册书中蕴含着一个真情,那就是献给他们的,也是献给所有人的。
  记录拍摄古城的过程,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历史文化知识的补习。作为在这个城市长大的我,也深深感恩于这座古城所给予我的滋润与熏陶。
  章节选摘
  【先民留痕】
  曾经与人类生活做伴的各种用途的石质器物,仍被供奉在百姓人家的门前。几千年前,先民在此聚集,生息。后来,社会的演变让古老的生活器物成为无声的遗产,散落在整个大城胡同的角角落落,你随时都能抚摸到“我们从何而来”的历史足迹。古城的“古”,不是只写在书里或挂在嘴上,而是“古”在我们俯拾皆是而又熟视无睹的脚下。
  【孤寂城垣】
  北京外城的北城墙,是由内城的东南角楼和西南角楼城墩连接处并分别向东西延伸的一段城墙。在距西南角楼二百米处,有小城门,称西便门,城台之上有城楼。1952年,为“改善交通”,将西便门城门拆除改建为一豁口,同年在疏浚护城河的工程中将水关以及其东的城墙拆除。此为西便门附近河道甘雨桥的老木桥,圆木大桩,支撑弥久,躯体掏空,尽付岁流。四下,草藻依依,水光婆娑,动人至极。存照后不久,被拆,今无迹。
  【青瓦粼粼】
  失去了城的整体设计与管理,也就失去了城的整体面貌,失去了城—有上千年历史的城的价值和魅力。这张片子系1986年所拍。当时我的油画老师邢国珍领我到西花市大街南侧一座五六层高的建筑前,我又爬上了楼顶,对四周极尽搜寻,拍了十几幅,这张是顺光的,是花市上三条、上四条的民居。
  【大器宫阙】
  你能亲自摸一摸逝去历史的岁月流光吗?不能。因为它们已经不在。但是,又能。这砖墙就是,它是可以让你亲自抚摸的,让你体验到你渴望体验的那些思绪情怀。给这幅片子再起个名字,叫“时光抚摸”吧。没料想,拍摄后不久,古建修缮部门奉命用泥灰把它们凸凹的面孔统统覆盖,抹平了,甚至连砖缝都不见了。一片片现代的泥灰!整齐,整齐得让你真想大哭一场。
  【胡同幽深】
  无从考证的磨盘、柱础、石碾石臼—北京人把它们用做护墙,放在胡同拐角。它们笨拙地蹲在那里,默默诉说城市的历史,时时刻刻、不分昼夜。我能听懂它们那厚实的语言。
  【门联文厚】
  细看,这老门上的对联儿曾经被有意地砸、凿、刮、涂,此行径一般可推断是十年浩劫初起发生的。古旧的门对儿在当时被视为“四旧”(旧文化、旧思想、旧风俗、旧习惯)而要给砸烂或清除。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清除”和远没有清除干净的痕迹。外期间我常常想家,但是,我感觉好像第一次真正回到了家。
  【百姓人家】
  过了大约七八年光景,1991年吧,我又一次拍摄古城胡同,又走到了小酱坊胡同。上次拍摄是用黑白胶卷,这次用彩色的,打算再拍一遍22号院门上的门钹。待我走到,发现原来不是原配但还是一对儿的门钹,只剩下一个了。另一个不知失落何方。
  ……

前言/序言

  序
  张冠生
  一
  埃及纸草残片,镶于精致镜框,挂在一个个家庭壁上,供人欣赏。
  中国丝绸残片,存于密封展柜,摆在博物馆专题展区,让人艳羡。
  曾经,它们仅是浩瀚中的一滴。纸草残片属于卷帙一页,丝绸残片本为霓裳一角。
  读者开卷,卷帙浩瀚。衣者穿戴,霓裳飞动。文化活着时,滋润万民,生活中俯仰皆是,有大美而不言。
  如今,可怜巴巴一片,却成文化标志。
  卷帙散了,朽了,余些残篇。霓裳裂了,烂了,剩下一角。文化死,大美去,断简残篇被供于厅堂。那个文化,只余游丝。
  二
  继光兄已苦心孤诣拍摄了近三十年文化碎片,主题是“物语三千”。
  取景器后,是澄澈的眼,悲悯的心。他那么用心,以致听出了物之语。了不起!
  想到张大千有篆章“三千大千”。佛家对世界构成有个说法—以须弥山为中心,同一日月所照一方天地为一小世界。一千个这样的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因有小千、中千、大千三个千字,故有“三千大千”。
  继光兄的“三千”,是小千、中千还是大千,或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听出了物语,听得分明、清晰、入神、陶醉,从皇城之狭到乡野之阔,从黄钟大音到纤毫游丝。
  一人心力,对抗漫天毁弃。大德如梁思成,平民有沈继光。
  三
  多年前,有过这样一句话:无论多么遥远,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苦难,那苦难里就有我的一份。
  有人把这句话作为知识分子诞生的标志。
  不管今天的知识分子如何自我作践,毕竟有过真正的尊严。
  1984年,又有一句话:再也无法忍受。我无力遏止把母体文化毁作残片的横暴,但愿全身心记录碎片的光影。
  这句话滚烫在继光兄内心。一念成仁。万幅成阵。
  无论他显得多么堂吉诃德,毕竟在为文化留些残片的尊严。残而有光。
  四
  残片的光影,在北京三味书屋流泻。墙上挂着的残片,换过多少轮?
  车流如河、群楼似山的长安街上,那间书屋低矮,孤独,静穆,庄严。
  同一时刻,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公布展览主题:“碎裂的文化=今天的人?”
  想到本雅明,1920年代就以碎片文体写书。
  或是人类终于悟出了保持文明的特殊方式?当下的文明,干脆让它一上来就是残片。北京民众讽刺长安街另一端的几座现代建筑,起名“大裤衩儿,棺材板儿,阴阳脸儿,肚脐眼儿”。如此文明物体,不仅碎,且碎得难看,还那么集中,像是审丑竞赛。
  五
  本文收笔时,北京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成了残片。
  “国家不幸诗家幸。”相信已近古稀的继光仁兄还会奔波如常,继续其光。


好的,为您呈现一本名为《时间的回响:都市变迁中的个体记忆与城市精神》的图书简介。 --- 时间的回响:都市变迁中的个体记忆与城市精神 图书简介 《时间的回响:都市变迁中的个体记忆与城市精神》 是一部深度聚焦于现代都市快速发展进程中,个体经验的流逝、集体记忆的重塑以及城市精神内核嬗变的非虚构力作。本书摒弃宏大叙事的窠臼,转而潜入城市肌理的细微之处,通过一系列精心选取的人物故事、历史场景的重构与空间符号的解读,探讨在钢筋水泥的扩张面前,人们如何锚定自我,以及一座城市如何在其不断的“更新”中,保留或消解其独特的“在场感”。 本书的写作风格沉稳而富有洞察力,语言精准考究,力图在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之间找到平衡点。它不仅是对城市发展现象的观察,更是一次关于“记忆的考古学”实践。 第一部分:消逝的场所与身体的记忆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都市空间改造对生活主体产生的深刻影响。随着城市更新计划的推进,大量承载着集体记忆的物理空间——老旧的里弄、传统的作坊、市井气息浓郁的“毛细血管”商业街——被拆除或重新包装。 一、尺度断裂与“陌生化”的居住体验: 作者首先关注了“居住”这一最基本的人类行为在都市化进程中的异化。书中详细描摹了从传统多代同堂的院落生活,到高密度、高效率的现代公寓楼宇的迁移过程。我们审视了这种空间尺度的骤然变化如何影响邻里关系和社会互动模式。传统上依赖于身体接触和非正式交往建立的社会网络,在高楼的玻璃幕墙后逐渐瓦解。个体在封闭的单元中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却也同时承受着被孤立的风险。书中通过对几位“原住民”的深度访谈,记录了他们对“家”的定义如何从一个固定的、可感知的物理场域,转变为一个流动的、基于电子通讯的心理概念。 二、技艺的“非物质化”:最后的匠人与失传的手艺: 本书花费大量篇幅记录了那些在工业化和标准化浪潮中逐渐边缘化的传统手工艺人。这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对“制造”这一行为背后所蕴含的知识体系和时间哲学的考察。无论是手工木匠、传统面点师,还是老式钟表维修工,他们的技艺往往依赖于数十年如一日的身体实践和环境的反馈。当工作场所被纳入商业地产项目,这些手艺人面临的困境不仅是生计问题,更是身体知识如何传承给下一代的技术难题。书中细致描绘了工具的质感、材料的脾性以及在特定光线下操作时的微妙感受,以此重现一种正在远去的、与物质世界深度对话的方式。 三、街道的“去公共化”:从“第三空间”到消费终端: 传统意义上的街道,是市民生活、社交、信息交换和偶遇发生的核心场所。作者考察了现代城市规划如何将街道空间的功能单一化——将其导向快速通行或纯粹的商业消费。本书通过对某一典型老街区改造前后的对比研究,揭示了“慢生活”和“非效率”的社会功能是如何被系统性地清除。那些曾经作为非正式集会地的长椅、街角的水井、路边摊贩的固定位置,都被标准化、同质化的公共设施所取代,导致城市公共生活的活力显著下降。 第二部分:记忆的叠印与叙事权力的转移 城市不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记忆的容器。本部分探讨了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官方叙事与民间记忆之间的张力,以及历史景观如何被重塑以服务于当代目标。 一、官方修缮与民间遗忘:历史的“精确化”陷阱: 当一座城市决定“保护”其历史时,往往采取的是一种高度选择性和美学化的修复方式。本书批判性地分析了这种“景观化”的历史保护策略。它关注的是建筑的立面、重要的历史事件的纪念碑,而忽略了构成普通人日常生活的“非重要”遗迹——如墙上的涂鸦、老旧的电线杆、被随意堆放的杂物。这些被视为“城市污点”的元素,恰恰是市民个体记忆的物理投射。作者指出,当历史被过度“干净化”,它就失去了其复杂性和生命力,成为一套可供观赏、但无法进入的剧本。 二、代际记忆的“信息差”: 城市新一代的居民往往通过官方出版物或旅游指南来认识这座城市。他们的“历史”是扁平化的、线性的,缺乏多重经验的叠加。本书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居民的叙事对比,清晰地展示了这种记忆的“断层”。对于年长者而言,一座建筑可能代表着童年、战乱、奋斗与新生;而对于新搬来的年轻白领而言,它可能仅仅是通勤路线上一个需要绕行的点,或者一个设计精美的咖啡馆背景。这种叙事权力的转移,导致了城市历史的“透明化”——即所有人都看得到,但没有人能真正“触摸”到。 三、符号的挪用与精神的流失: 随着城市向全球化和“宜居城市”形象靠拢,大量的本土文化符号被提取出来,作为营销工具被重新包装。作者审视了这种符号消费现象:当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被凝练成几个易于传播的视觉标签时,其背后的复杂历史和矛盾性就被稀释了。本书深入剖析了这种“去语境化”的符号挪用,如何导致城市精神的空心化——外观上光鲜亮丽,内核却日益趋同于全球任何一座快速发展的都市。 第三部分:在变动中寻找锚点: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图景 在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环境的剧烈动荡中,个体如何构建其内在的稳定感?第三部分转向对当代城市居民心理韧性的探索。 一、临时性生存哲学: 本书探讨了“不确定性”如何成为现代都市生活的默认设置。频繁的搬家、工作岗位的迭代、社交圈的快速更迭,使得许多人被迫接受一种“临时性生存”的哲学。他们不再对未来做出长期规划,而是专注于优化“此时此地”的体验。这种哲学在带来适应性的同时,也带来了持续的焦虑感——人们总感觉自己只是这座城市过客,从未真正拥有过某个角落。 二、新社群的构建与“数字乡愁”: 面对传统社区的瓦解,本书观察了新型社群的兴起,例如基于兴趣爱好(如跑团、读书会)或职业标签的松散连接。同时,也关注了“数字乡愁”这一现象——通过网络媒介,个体试图重建与过去生活环境的情感联系。然而,这种虚拟的连接能否替代真实空间中的情感支持,是本书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网络上的记忆重温,是否只是一种对物理失落的被动补偿? 三、个体对“时间感”的重塑: 最后,作者总结了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人们如何挣扎着重新定义“时间”。传统的时间观念是与自然、季节和生产周期紧密相连的;而现代都市的时间是机械的、标准化的、被量化的。本书试图捕捉那些试图在日常的重复劳动中,为自己争取到“非生产性时间”的努力——无论是对特定街角的固执返回,还是对旧物物件的珍视。这些微小的反抗,构成了现代都市人维持精神完整性的最后堡垒。 《时间的回响》 是一部邀请读者放慢脚步、细看脚下土地的书。它不提供廉价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一种深切的理解:一座城市的伟大,不在于它能建起多高的塔楼,而在于它能容纳多少不同世代、不同经历的生命故事,并给予它们安放灵魂的空间。这本书是对所有在城市化洪流中,努力保有自己“在场感”和记忆重量的人们,献上的一份沉思与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描摹昔日风貌的文字,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宝贵的“时间参照系”。在当下,我们很容易被新奇和速度所裹挟,忘记了生活曾经可以有另一种形态。这本书犹如一面被拂尘的镜子,清晰地映照出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比如对器物的使用寿命的珍惜、对季节更替的敬畏,以及那种渗透在生活细节里的仪式感。作者的笔触虽然带着怀旧的底色,但其探讨的主题远超简单的怀旧本身,它触及了现代性对传统价值的消解,以及个体如何在快速变迁中保持自我认同的核心命题。这种深层次的思辨隐藏在日常的叙述之下,需要读者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它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初读时可能被生动的场景吸引,再读时则会开始思考那些场景背后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总而言之,它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深厚历史洞察力的作品,值得反复玩味。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隽永而克制”。它没有过分的煽情,没有歇斯底里的控诉现代化的进程,而是用一种非常沉稳、甚至略带疏离的笔调,冷静地记录和描摹着那些正在消逝的场景。这种克制反而带来了更大的情感冲击力,它留白很多,把想象的空间交给了读者,让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经历去填补那些画面。比如,书中对某种特定节日习俗的描述,没有长篇大论地解释其历史渊源,而是着重于仪式本身带来的那种微妙的情绪波动,那种融入骨血的仪式感。我个人最欣赏的是作者对“人情味”的刻画。在高速运转的社会里,邻里之间的那种不设防的关照、街坊邻居间的日常寒暄,这些看似琐碎的互动,被作者赋予了近乎哲学的重量。它提醒我们,一座城市之所以为人所爱,最终依靠的不是钢筋水泥的堆砌,而是人与人之间那些温暖而坚韧的联系。这本书无疑是一份诚挚的献礼,献给所有对“慢生活”和“真实情感”仍抱有向往的人。

评分

这本关于老北京的文字,光是书名就带着一股子浓郁的怀旧气息,让人忍不住想一头扎进去,去探寻那些被时光冲刷得模糊的街巷和生活印记。我特别喜欢那种细细咂摸历史味道的笔法,它不是那种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在那些微小之处,比如某条胡同里老理发店里那把吱呀作响的转椅,或是某个四合院里槐树下夏日午后的蝉鸣。作者显然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情感,他捕捉到的那些场景,即便是没有亲身经历过,也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仿佛能闻到煤球炉子烧出来的饭菜香,能听到鸽哨划破长空的声音。这种文字的力量在于它的“在场感”,它让你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而是在那个逝去的时空里漫步,触摸着那些旧物的温度。书中的叙事节奏像极了老北京人聊天时的慢悠悠,不急不躁,却句句带着韵味,娓娓道来,让人在不经意间就沉浸其中,直到合上书本,才发现窗外已是另一番景象,心中却还留着那份旧日时光的余温。 这种怀旧不是简单的留恋过去,而是一种对文化根脉的追溯和珍视,它让我们在快速迭代的现代都市中,找到了一处可以安放记忆的角落。

评分

坦白讲,我最初被这本书吸引,完全是因为封面设计带来的那种老照片般的质感,那种略带泛黄的色调和笔触,立刻勾起了我对老物件的迷恋。读进去之后,我发现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他懂得如何利用细节的堆砌来构建一个立体的世界。举个例子,他描写某处市场里小贩的吆喝声,不是简单地写“他们在叫卖”,而是精确到声调的起伏和特定词汇的选择,让人仿佛能从文字中“听”到那个嘈杂却又生动的场景。这种对声音、气味乃至光线的精准捕捉,让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故事性。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近乎考据的严谨,他似乎对每一个提到的地点、每一种消失的物件,都做足了功课,使得文字的厚重感油然而生。读完后,我立刻拿起手机去搜索那些提到的老字号和地标,发现许多已经不复存在,这种遗憾感恰恰是这本书想要传达的核心情绪之一——时间不可逆转的伤感,以及对那些不可复制的“美”的缅怀。它成功地将地方志的深度和散文的抒情性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评分

我很少读到如此具有画面感和节奏感的非虚构作品。作者在铺陈故事时,总有一种老匠人打磨一件木器时的耐心和专注。他似乎对“空间”的转换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度,从一个深宅大院的内院到街市的喧嚣,空间转换之间,人物的命运和情感也随之微妙地变化。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书,而是在经历一场精心设计的“城市漫步导览”,只不过这位向导深谙历史的秘密和时间的冷暖。其中一些篇章的结构安排得极其巧妙,比如将两个看似不相关的旧物放在一起对比描写,却能在结尾处产生强大的共振,揭示出更深层次的社会变迁主题。这种叙事上的“错位之美”,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而且,作者的用词非常讲究,很多生僻但极富表现力的词汇被恰到好处地使用,这不仅提升了文本的文学品味,也让那些老北京的物件和场景更具质感和不可替代性。它不仅仅是回忆录,更像是一部关于“存在方式”的田野考察。

评分

作者认为,摄影术的发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看待历史的方式,从此,历史由被回忆、被叙述,变成了可以观看的。仅仅依赖照片虽然不足以构建系统的历史叙事,但历史叙事却不能不因照片的存在与介入,而发生某些微妙的改变。照片是一柄双刃剑,在以其具象、直观的属性,为历史叙事与研究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常常让一些“历史成见”面临尴尬。

评分

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

评分

记录了北京的旧影,燕京大学的那几张感人

评分

好书就要收下

评分

就是觉得照片有些小,要是本大画册也许效果更好些?

评分

作者认为,摄影术的发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看待历史的方式,从此,历史由被回忆、被叙述,变成了可以观看的。仅仅依赖照片虽然不足以构建系统的历史叙事,但历史叙事却不能不因照片的存在与介入,而发生某些微妙的改变。照片是一柄双刃剑,在以其具象、直观的属性,为历史叙事与研究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常常让一些“历史成见”面临尴尬。

评分

作者认为,摄影术的发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看待历史的方式,从此,历史由被回忆、被叙述,变成了可以观看的。仅仅依赖照片虽然不足以构建系统的历史叙事,但历史叙事却不能不因照片的存在与介入,而发生某些微妙的改变。照片是一柄双刃剑,在以其具象、直观的属性,为历史叙事与研究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常常让一些“历史成见”面临尴尬。

评分

没有想象中的好

评分

从1984到2006年,沈继光行走于北京的大街小巷,拍摄了5000余幅照片。本书选取其中近420幅作品,分23个专题,集中展现消失中的大城——从皇宫遗址、贡院学堂,到市井民宅、胡同院落;从门钹柱础、店铺门脸,到摇车炕席、石碾农具……每幅图片后,附有详尽的文字说明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共12万字,再现了1980年代至今30多年间北京的城市变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