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阅世、读史明智、读史育人、读史资政。王立群读史系列丛书是在央视百家讲坛基础上增补、润色、完善、修订而成,比电视更深刻、更完整,让您开卷有益,让您读史明智。王立群先生的读史系列丛书既不同于正史的严肃晦涩,也不同于演绎、影视作品的杜撰戏说、漫无边际;它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做到了学术性与通俗性的完美结合。
王立群教授是专业历史学者,作品严谨,尊重史实,同时又是百家讲坛著名的三驾马车之一,语言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因此讲史很注重学术和通俗的统一。《宋太宗》既不同于正史的严肃晦涩,也不同于演义、影视作品的杜撰戏说、漫无边际;它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做到了学术性与通俗性的完美结合。
《王立群读宋史:宋太宗》采取传记特点和历史评论相结合的写作方式,讲解赵光义“大兴科举”和“提倡文治”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以大众视角关照和解读历史,寄托了知名学者王立群先生的个人生活体验和强烈的爱憎情感。
长期以来,宋太宗赵光义并没有受到世人足够的重视与关注,他本人更因为“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等长期遭人诋毁和非议。然而,真正的历史并不会因为后人的漠视与误解而消退她本来的繁华。赵光义作为大宋的第二位皇帝,继承长兄大业,励精图治,为宋代的稳定、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一生,是奋斗与变革的一生,也是毁誉参半的一生。《宋太宗》将为大家揭示这位自诩与周公相提并论的一代帝王奋斗的心路历程、统一历程、改革历程。
王立群,生于1945年3月14日,山东新泰人。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出版有《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现代〈文选〉学史》《〈文选〉成书研究》等学术专著,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一 粉饰履历
假大空/高大全
二 光义尹京
宋初三人行/分道扬镳/哪里出了问题
三 赵普罢相
姚恕不恕则平不平/赵普好像是被“雷倒”的/不光雷打,还有风吹
四 步步紧逼
妈妈说:国有长君是社稷之福,百年之后你要传位给你弟弟/光义想:既然妈妈说让我接你的班,我就得时刻准备着/暗流汹涌
五 无所不能
在最合适的时候,在最合适的地点,利用最合适的人,干了最想干的事/能让的我都让出去,我只想要一样东西:都给我闭嘴
六 太平兴国
只有八天的太平兴国元年,走进了一个新时代/天子脚下杀人的闹剧:贼喊抓贼/越是太祖奈何不得的人,我越要处置
七 文人的春天
龙飞榜井喷了/据说是因为一个人/仅因为一个毫无瓜葛的人显然是不够的/崇文院可不仅仅是一项形象工程
八 四部大书
四部大书的基本情况/一心干好安排给你们的工作,其他的别胡思乱想/一举多得的事,何乐而不为
九 今非昔比
从一手硬、一手软到一刀切、重点抓/地盘越来越小了,权力越来越少了/一个不可思议又可以捉摸的事件
十 漳泉纳土
王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天子/留从效:岂劳大军久戍于此/陈洪进:一步一个脚印/终于走在了前头
十一 吴越献地
钱镠:敞开门做节度使,关起门来搞生产/钱俶的两次进京:丢了精神,丢了自由,丢了国家/没有刀光剑影的兼并
十二 强弱异势
北汉:我有恃故我在/北汉与辽:七年之痒/大宋与辽:从对抗到缓和
十三 钉破并州
不要再说了,我决定了/里外通吃/从地球上抹掉它
十四 兵败高梁河
冲动是魔鬼/冲动的代价/败局早已注定/后果的确很严重
十五 赵德昭之死
战场上老大找不到了/老大不见了立小老大/老大很郁闷/老大发火后果很严重
十六 满城之战
仗打得那叫一个爽/战场忽悠很给力/谁指挥枪:不在场的在场/人可以不在,权力不能不在
十七 西线有战事
东边不亮西边亮/先说说杨业/背后捅刀子这一手很厉害
十八 瓦桥关之战
辽国: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大宋:起个大早赶个晚集/五战四败一战据说是赢了/两种后遗症并发
十九 东山再起
持续被边缘化/人倒霉了喝口水都噎着/不做大哥好多年影响依然
二十 继承的危机
宋太宗登基:自己能做的都做了,危机依然没有彻底化解/落魄赵普:该出手时就出手/宋太宗、赵普:为了不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
二十一 王室冤案
身在高处就会不胜风雨/这件事你怎么看?此中必有蹊跷/赵普对卢多逊:打蛇七寸太宗对赵廷美:扫地以尽/形象是个大问题
二十二 从开封尹到开封尹
李符:一颗临时的关键棋子/权知开封府:边珝—李穆—刘保勋—辛仲甫—王祜/赵元僖:新的皇位继承人/好大一个圈
二十三 七相三参
第一轮:赵普复相,流放一个,罢免一个,上来两个/第二轮:赵普再次被罢,太宗重新洗牌/一个时代的彻底结束,一个时代的真正开始
二十四 枢密风波
制衡:三对一的格局/真假其实不关键,关键是让你出局/干脏活不闭嘴是要被清洗的/一个共同的目的:权、势岂可轻假于人
二十五 封禅未遂
何谓封禅/三番上表两种请愿;推辞多次下诏封禅/不是朕不想封禅心中实在有点忐忑/暴雨没有浇灭大火浇灭了渴望
二十六 七年纠结
想打不敢打:心有余悸/想打不能打:宋辽胶着/不打还想打:蒙羞披耻/契丹一朝突变太宗不再纠结
二十七 真真假假
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一个很不寻常的女人/绯闻成了情报/一个军事奇才的别有用心
宋太宗一生至少用过三个名字:大宋王朝建立之前叫赵匡义,这是他父亲赵弘殷给起的名字;其兄赵匡胤做了大宋的开国之君后,他就需要避讳了,被改名赵光义,这是赵匡胤赐的名字;等他当上皇帝后,觉得这个名字不过瘾,这次是他自己说了算,于是就改名赵炅(jiong)。“炅”字,上面“日”字,下面“火”字,就像一轮太阳和熊熊火光,合二为一,光辉明亮,普照天下。宋太宗是他的庙号,是他死了以后在太庙被立室奉祀时的代号,不过我们习惯都称他死后才出现的庙号。
正史的传记部分,尤其是皇帝的本纪一般都采用编年的方式撰写,某年某月某日干了什么事情、发表了什么重要讲话、视察了什么地方等等,一般都会有准确的记载。大宋开国的时候,赵光义已经22岁了。但是,《宋史》的《太宗本纪》对他这二十二年的记载非常简单,而且基本是些空话、套话,是典型的假大空。那么,《宋史》中是怎样记载他这二十多年的履历的呢?
五代后晋天福四年(939)十月七日,赵匡义出生在开封的军营。赵匡义的出生像他的哥哥赵匡胤一样,也很神奇。先是,他们的母亲杜太后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位神人捧着一轮红日交付于她,后来就怀上了赵匡义。分娩的时候是在夜晚,也出现了神奇的现象:红光像熊熊大火一样直冲云霄,而且周围的大街小巷弥漫着一种特殊的香气(是夜,赤光上腾如火,闾巷闻有异香。《宋史》卷四《太宗本纪》)。这和宋太祖的出生没多大区别,都是红光、香气什么的。赵光义继承了他兄长的位子,为了证明是天生注定,在出生上也要相当,至少不能落了下风。何况兄弟俩,不只同一个父亲,还同一个母亲,相似度更要大一些了。当然,那是因为他们都做了皇帝,没有做皇帝的他们同父同母的弟弟赵廷美(赵匡美、赵光美)出生就没这么神奇了。不仅没有这么神奇,当上皇帝的赵光义为了消除赵廷美对其皇位的威胁,还不惜往他们死去的父亲头上泼污水,说赵廷美不是杜太后生的,是他们的父亲赵弘殷和一个姓耿的乳母的孩子。这样就可以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名正言顺地将赵廷美排除在外。这是后话。太宗之后,接班的不是赵廷美,而是自己的三儿子赵恒,这个孩子因为做了皇帝,出生也就很不寻常,他的母亲也做梦,也梦见收获太阳,出生的时候也会出现红光等。不用说,这些神奇,连写史的那些人都不会信。但是,请记住,这是给皇帝作传记的一个亘古不变的套路。套话、假话,什么时候都不能少,古今一样。
《宋史》中对赵匡义早年的记载用了三句话。第一句是“帝幼不群,与他儿戏,皆畏服”,这是说赵匡义从小表现就与众不同,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时,大家都有点怕他,都愿意听他指挥。总之,这句是说赵匡义从小就具备当领导的潜质,是当领导的料。第二句是“及长,隆准龙颜,望之知为大人,俨如也”,这是讲赵匡义外貌与众不同,高高的鼻梁,圆起的眉骨。“隆准龙颜”,这可是帝王的面相。这句是说,赵匡义不仅是做领导的料,而且不是一般的领导。第三句是“性嗜学”,就是天生地非常爱学习。为了证明这一点,《宋史》中记载了与此相关的一个事例。
赵弘殷,也就是赵匡义的父亲,在出征淮南,攻破州县以后,财物一无所取,只是到处搜求图书,然后送给赵匡义,并不断鼓励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因此,赵匡义擅长文事,多才多艺。这件事情还记载在《东都事略》(卷三)中。但是,仔细考察一下,这件事情的可信度似乎不高。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带着一股子“说书人”的魅力,但又绝非街头巷尾的野史杂谈,而是浸润了深厚学术功底的文笔。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架子,读起来非常亲切,仿佛一位博学的长者,坐在你对面,娓娓道来太宗那些不为人知的往事和抉择背后的考量。我喜欢它处理细节的方式,比如对宋太宗日常起居、对儒家经典的研读,甚至是与大臣们私下的交流片段,这些“烟火气”的描写,让这位帝王形象变得丰满而真实,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个刻板的符号。光盘的加入,无疑是现代出版物的一大亮点,它提供了一种多媒体的解读路径,或许能从声音和影像的角度,补充文字描述的不足,这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碎片化信息接收的现代人来说,是一种非常友好的学习方式。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能满足深度研究需求,又能让普通读者享受阅读乐趣的佳作。
评分这部书光是名字就带着一种庄重和厚实感,初拿到手,那种沉甸甸的分量就让人对宋太宗赵光义的一生充满了探究的欲望。我个人对宋朝的历史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尤其是“靖康之耻”之前的稳定和繁荣时期,而宋太宗恰恰是那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那种素雅的色调和略带古朴的字体,让人仿佛一脚就踏入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精准的笔触,没有过多的渲染和主观臆断,而是将史料的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读下去,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太宗在“陈桥兵变”后的如履薄冰,以及他如何巩固赵氏江山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心力。书中对于他处理与周边政权关系,尤其是对辽朝的策略,剖析得尤为深刻,让我对这位帝王的政治手腕有了全新的认识。那种将复杂的权谋斗争,抽丝剥茧般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功力,实在令人赞叹。而且,附带的光盘更是增色不少,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能有视觉和听觉的辅助,更能增强代入感,使得原本就引人入胜的文字更加鲜活立体起来。
评分坦白讲,市面上关于宋代帝王的研究汗牛充栋,但真正能让我一口气读完并意犹未尽的并不多见。这部《王立群读宋史:宋太宗》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它建立了一种极具说服力的叙事逻辑。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太宗下一个“好”或“坏”的定论,而是专注于还原历史情境,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个时代背景下,任何一个决策的复杂性与艰难性。书中对雍熙北伐的得失分析,尤其精彩,它不回避军事上的挫败,但同时也肯定了其对宋朝整体国策的奠定意义。这种客观中立又不失洞察力的视角,让人读后回味无穷。而且,这本书的排版和纸张质量都非常考究,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细节之处见真章,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尊重。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完全按照时间顺序线性推进,而是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进行了深入的专题剖析,使得对太宗的理解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例如,关于他如何处理与他哥哥(宋太祖)遗留下来的权力架构的关系,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证其政治智慧,而非仅仅是简单的权力继承。它成功地将一个在历史上常被放在“开国皇帝”阴影下的君主,独立地塑造为一个复杂、多面且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如果换做是我处于那个位置,面对那些内忧外患,会如何抉择。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思想的碰撞,是评判一本历史读物是否成功的最佳标准。光盘的内容,如果能进一步探讨作者的考证方法,那就更加完美了,但就目前呈现的质量而言,它已经极大地丰富了对宋太宗的整体认知。
评分拿到这本关于宋太宗的著作,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部帝王传记,更像是一部深度解读北宋早期政治生态的专题研究报告。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高潮迭起,引人入胜,绝非那种平铺直叙、堆砌史料的枯燥读物。特别是书中对太宗晚年对内廷官制的改革,以及他如何试图平衡开国功臣与新兴士大夫集团之间的矛盾,那些细节的描摹细致入微,让人仿佛能闻到当年朝堂上的硝烟味。我尤其关注他对太宗“焚书”事件的解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审判,而是从维护政权稳定的角度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这种历史观的成熟和宏大,极大地提升了整部作品的学术价值。与其说我在读一个人的生平,不如说我是在跟随一位高明的历史向导,重新丈量北宋初年那段充满变数与定型的历史进程。那种行文中的严谨与灵动并存,使得即便是对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被卷入赵光义的世界。
评分好
评分行之远 步之实
评分只能说一般
评分和历史说的一样,还有王教授独家的分析,内容精彩,有生动性,是正版,问题重要价格便宜很好、省的我还要再跑来跑去上书店,这么大热天也不想跑出去,京东的速度也快,今天买的明天就到了,而且还送货上门,所以我喜欢在京东买,真的不错哦,强烈推荐大家可以买
评分刚看,不错,名家作品不同于戏说,喜欢严肃的历史!
评分一直在京东买书,很好,很不错,喜欢,喜欢王老师的书
评分王立群我是一只很喜欢的,所以就买了这本书。
评分碟子内容少了点,书倒是值得一读。学习中国历史文化,做一个文化人。
评分书很不错,很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