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玉米田間寶典叢書:黃淮海夏玉米田間種植手冊》按玉米生産管理環節撰寫,介紹每個玉米生長發育時期栽培管理要點,可能遇到的逆境、病蟲害和齣現的生長異常,主次分明,發生規律簡明扼要,技術措施簡單明瞭、切實可行。《玉米田間寶典叢書:黃淮海夏玉米田間種植手冊》編寫力求深入淺齣、通俗易懂、圖文並茂、簡明實用、可操作性強。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玉米生長發育圖解
一、生育期
二、生育時期
三、玉米的器官
第二部分 播種
一、播前準備
二、播種技術
三、苗前化學除草
四、播後苗前噴灑殺蟲劑
第三部分 苗期管理
一、苗期發育及管理要點
二、苗期生長異常
三、苗期自然災害
四、苗期病害的識彆與防治
五、苗期蟲害的識彆與防治
六、苗後除草劑的使用
第四部分 穗期管理
一、穗期發育及管理要點
二、穗期自然災害
三、穗期病害的識彆與防治
四、穗期蟲害的識彆與防治
第五部分 花粒期管理
一、花粒期發育及管理要點
二、花粒期的自然災害
三、花粒期生長異常
四、花粒期病害的識彆與防治
五、花粒期蟲害的識彆與防治
六、防早衰與促早熟管理技術
第六部分 收獲期管理
一、成熟標誌
二、機械收獲
三、青貯收獲
四、整地作業
五、子粒降水貯藏
附錄1 夏玉米生長發育階段特徵及管理要點
附錄2 玉米田間調查方法
附錄3 玉米自然災害評估
附錄4 玉米病蟲害與生長異常診斷方法
附錄5 復閤肥用量估算方法與常用肥料品種及特性
附錄6 常規肥料混配一覽錶
附錄7 農藥混閤安全使用知識
附錄8 農藥配比方法及濃度速查錶
附錄9 玉米種子質量標準及簡單鑒彆方法
附錄10 如何鑒彆真假化肥
主要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一、成熟標誌玉米子粒生理成熟的標誌主要有兩個:一是子粒基部剝離層組織變黑,黑層齣現;二是子粒乳綫消失(圖61)。
玉米授粉後30天左右,子粒頂部的胚乳組織開始硬化,與下部多汁胚乳部分形成一橫嚮界麵層即乳綫。隨著澱粉沉積量增加,乳綫逐漸嚮下推移。授粉後50~60天,果穗下部子粒乳綫消失,子粒含水量降到30%以下,果穗苞葉變白並且包裹程度鬆散,此時粒重最大,産量最高,是最佳的收獲時期。
有些地方有早收的習慣,常在果穗苞葉剛發黃時收獲,此時玉米正處於蠟熟期,韆粒重僅為完熟期的90%左右,一般減産在10%左右。自蠟熟開始至完熟期,每晚收1天,韆粒重增加l~5剋,畝增加産量5~10韆剋(錶6-1)。適當推遲玉米收獲期簡便易行,不增加農業生産成本,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産量,是玉米增産增效的一項行之有效的技術措施。
一、機械收獲玉米機械化收獲技術是在玉米成熟時,用機械完成對玉米的莖稈切割、摘穗、剝皮、脫粒、秸稈處理等生産環節的作業技術(圖6-2,圖6-3)。
1.收獲時期按照玉米成熟標準,確定收獲時期。適期收獲玉米是增加粒重,減少損失,提高産量和品質的重要生産環節。美國玉米一般在完熟後2~4周或更晚直接脫粒收獲,收獲時子粒含水量常下降到15%~18%。我國玉米收獲適期因品種、播期和地區而異,多在蠟熟末期。
2.質量要求機械收獲子粒損失率≤2%.果穗損失率≤3%、子粒破碎率≤1%.苞葉剝淨率≥85%.果穗含雜率≤3%.莖稈切碎長度(帶秸稈還田作業的機型)≤10厘米、還田莖稈切碎閤格率≥90%。
我國絕大多數地區收獲時玉米子粒含水量偏高(30%~40%),因此,在沒有烘乾條件時,使用玉米收獲機作業隻可完成摘穗、集箱和秸稈還田等作業,不直接脫粒。要直接完成脫粒作業,需推遲收獲期,讓玉米子粒在田間脫水到含水量25%以下。一般完熟期玉米子粒含水量大約在30%左右,以後每天下降0.3~0.8個百分點。其中,潮濕、冷涼天氣每天降水不足0.3%,高溫、乾燥天氣可降水1%。一般早熟品種、早播玉米脫水快;苞葉薄、少、鬆、果穗下垂、種皮薄、滲透性好的品種脫水快。
三、青貯收獲青貯玉米是指以新鮮莖葉(包括穗)生産青飼料或青貯飼料的玉米品種或類型。根據用途又分為專用、通用和兼用3種類型。青貯專用型指隻適閤作青貯的玉米品種;青貯兼用型指先收獲玉米果穗,再收獲青綠的莖葉用作青貯;青貯通用型是既可作普通玉米品種在成熟期收獲子粒,也可用於收獲包括果穗在內的全株用作青飼料或青貯飼料。
遵循産量和質量均達到最佳的原則,用於青貯的玉米最佳收獲時期為乳熟末期至蠟熟初期,乳綫高度在1/3~2/3,秸稈含水量60%~70%(窖貯60%~65%,罐貯或袋貯65%~75%)。收割期提前,鮮重産量不高,而且不利於青貯發酵。過遲收割,黃葉比例增加,含水量降低,也不利於青貯發酵。青貯兼用型玉米在收獲玉米果穗後應盡早收獲青綠的莖葉用作青貯。
青貯玉米收割部位應在莖基部距地麵3~5厘米,因為莖基部比較堅硬,縴維素含量高,青貯發酵後適口性較差,在切碎時容易損壞刀具;另外,提高收割部位可以減少雜質雜菌等帶入窖內而影響青貯發酵的質量。大麵積種植青貯玉米最好采用全株青貯收割機(圖6-4)。青貯機械收獲要求,秸稈含水量≥65%,秸稈切碎長度≤3厘米,切碎閤格率≥90%,割茬高度≤15厘米,收割損失率≤5%。四、整地作業隨著玉米機械收獲作業的推廣,玉米秸稈還田的麵積逐年擴大。
……
前言/序言
《黃淮海夏玉米田間管理實用指南》 一、 引言:黃淮海夏玉米産業概況及本書價值 黃淮海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産區,其夏玉米種植曆史悠久,技術成熟。該地區光熱資源豐富,土壤肥沃,為夏玉米的生長提供瞭得天獨厚的優勢。然而,受製於復雜多變的氣候條件、病蟲草害的頻繁發生以及市場需求的多樣化,黃淮海夏玉米的生産效益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為瞭幫助廣大種植戶科學有效地管理夏玉米田,提高産量和品質,降低生産成本,本書應運而生。 本書凝聚瞭眾多長期耕耘在黃淮海夏玉米生産一綫的老農、技術推廣人員和科研專傢的實踐經驗與智慧。它不同於一般的理論書籍,而是聚焦於夏玉米在田間的實際操作,力求將最實用、最易懂、最接地氣的管理技術呈現給讀者。從播種前的準備到收獲後的儲存,本書涵蓋瞭夏玉米生長周期的每一個關鍵環節,旨在成為廣大黃淮海地區夏玉米種植戶的得力助手,幫助他們解決生産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實現增産增收。 本書的最大特點在於其“實用性”和“地域針對性”。我們深知,不同地區、不同土壤、不同年份,夏玉米的管理策略也會有所差異。因此,本書在內容編排上,特彆注重結閤黃淮海地區的具體氣候特點、土壤類型、常見病蟲草害以及主流種植模式,力求提供一套切實可行、易於模仿的田間管理方案。我們不追求過於深奧的理論闡述,而是將科學技術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操作指南,讓每一位讀者都能輕鬆掌握,並將其應用到自己的田間實踐中。 二、 播種前的準備:打牢豐收基礎 “磨刀不誤砍柴工”,夏玉米的豐收,首先要從精細的播種前準備開始。這一個環節的質量,直接關係到齣苗整齊度、個體生長勢以及後續管理的便捷性。 1. 地塊選擇與前茬作物: 選擇標準:夏玉米適宜選擇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層深厚、肥力較高、pH值在6.0-7.0之間的沙壤土或壤土。避免選擇低窪易澇、鹽堿化嚴重或前茬作物為豆科蔬菜(可能攜帶根結綫蟲)的地塊。 前茬影響:夏玉米在前茬作物中,小麥、水稻、花生等均可。但若前茬為玉米,則需要注意輪作,以減輕病蟲害的發生,尤其是紋枯病、玉米螟等。若前茬為豆科作物,應注意深翻土地,以改善土壤結構,減少病害傳播。 2. 土壤耕翻與深鬆: 時機:鞦季或春季播種前均可進行。一般在鞦季翻地,鼕季凍融可改善土壤結構,有利於蓄水保墒。 深度:根據土壤類型和耕作習慣,一般深耕20-30厘米。對於長期耕作且土壤闆結嚴重的地塊,建議進行深鬆,深度可達35-40厘米,以打破犁底層,改善土壤通氣透水性,促進玉米根係深紮。 注意事項:耕翻後及時耙地,使土壤平整,碎土,消滅雜草。 3. 基肥施用與土壤改良: 基肥重要性:基肥是玉米整個生長季營養供應的基礎,對提高産量和品質至關重要。 肥料種類:以腐熟的有機肥為主,如農傢肥(豬、牛、羊糞)、堆肥、餅肥等,每畝施用量2000-3000公斤。配閤適量的化肥,如磷肥(過磷酸鈣、磷酸二銨)和鉀肥(硫酸鉀、氯化鉀),畝施用量分彆為10-20公斤和5-10公斤。 施肥方式:條施或穴施於耕層中下部,避免與種子直接接觸,以免燒種。 土壤改良:對於土壤酸化或鹽堿化嚴重的地塊,可在耕翻時配閤施用石灰(每畝100-150公斤)或適量的草木灰,以調節土壤pH值。 4. 精選優良品種: 選擇原則:根據當地氣候特點、土壤條件、病蟲害發生情況及市場需求,選擇抗病性強、産量高、適應性廣、成熟期適宜的夏玉米優良品種。 品種來源:務必選擇正規渠道購買種子,注意查看種子包裝袋上的生産日期、保質期、品種名稱、生産廠傢等信息,確保種子純度與活力。 品種類型:黃淮海地區夏玉米品種多樣,有早熟、中熟、晚熟之分,可根據當地的播種時間、生育期長短及收獲期安排進行選擇。 5. 種子包衣與藥劑處理: 目的:提高種子發芽率和齣苗率,防治苗期病蟲害,增強幼苗生長勢。 包衣內容:市售包衣種子已進行相應的藥劑處理。若自留種子或購買未包衣種子,可選用種子處理劑,如拌種劑(如咯菌腈、戊唑醇等)和殺蟲劑(如噻蟲嗪、吡蟲啉等),按照說明書的劑量進行處理。 注意事項:藥劑處理時,藥劑應均勻沾在種子錶麵,並充分晾乾,避免藥害。 三、 精細化播種:確保苗齊苗壯 播種是夏玉米生産的第一步,也是決定玉米産量潛力、管理效率的關鍵環節。精細化播種,能有效提高齣苗率,保證苗齊、苗壯、苗勻。 1. 播種適期確定: 關鍵指標:播種時間主要依據土壤溫度和當地的無霜期。一般當土壤錶層5-10厘米地溫連續5天穩定在10-12℃以上時,即可播種。 黃淮海地區:一般在5月上旬至中旬為適宜播種期,具體時間需根據當地氣候和當年的具體情況(如春季氣溫迴升快慢)進行調整。過早播種,地溫低,種子易腐爛,齣苗慢,幼苗生長弱;過晚播種,生育期縮短,影響産量形成。 2. 閤理確定播種量與密度: 播種量:播種量受種子純度、發芽率、播種方式、栽培密度及土壤肥力等因素影響。一般情況下,每畝播種量為1.0-1.5公斤。 種植密度:種植密度是影響玉米産量的重要因素。黃淮海地區夏玉米適宜種植密度為每畝3500-4500株,具體密度應根據品種的豐産性、植株的抗倒性、土壤肥力及栽培管理水平綜閤確定。一般來說,高肥地、大穗型品種可適當提高密度;低肥地、中矮稈品種可適當降低密度。 考慮因素:應在上述目標密度基礎上,根據種子發芽率適當增加播種量,以保證最終的閤理密度。 3. 適宜的播種方式與深度: 播種方式: 機械播種:目前主流的播種方式,效率高,播種深度和株距均勻,是實現精細化播種的首選。 人工播種:對於小麵積種植或機械化程度不高的地區,也可采用人工播種。 播種深度:播種深度是影響齣苗的關鍵因素。黃淮海地區夏玉米一般適宜播種深度為3-5厘米。 淺播:如在墒情較好、土質疏鬆的地塊,可播種在3厘米左右; 深播:如在土壤乾燥、保墒能力差的地塊,可播種在5厘米左右。 注意事項:播種深度要一緻,避免忽深忽淺。過淺易旱,齣苗不齊;過深則齣苗睏難,幼苗細弱。 播種行距與株距: 行距:一般為40-60厘米,具體根據品種的株型和機械化作業要求確定。寬窄行種植(如50+20厘米)有利於增加群體光能利用率,提高産量。 株距:根據目標種植密度倒算,例如,若目標密度為4000株/畝,行距50厘米,則株距約為33厘米。 4. 利用良種田與測産田: 良種田:選擇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的土地,精心管理,作為播種母種田,確保種子質量。 測産田:在種植過程中,可選取代錶性的田塊,進行精細化管理,作為産量測定和技術示範的田塊,通過對比試驗,總結成功經驗,為大麵積推廣提供依據。 四、 田間管理:全生育期精細化嗬護 夏玉米的田間管理是一個動態、係統、科學的過程,貫穿於玉米的整個生育期,是實現高産穩産的關鍵。 1. 苗期管理(齣苗至大喇叭口期): 查苗補苗:播種後10-15天,結閤除草,及時查苗。發現缺苗、死苗,及時進行補播,可用當地已齣苗的玉米苗或適齡期的人工育苗進行補栽,注意及時澆水。 間苗與定苗:當玉米苗長到3-4片葉時,進行間苗,拔除弱苗、病苗、過密苗,每穴留2-3株壯苗。當玉米苗長到5-6片葉時,進行定苗,每穴留1-2株壯苗。定苗密度應根據品種、土壤肥力及預期産量目標而定。 除草:苗期是雜草生長旺盛的時期,也是除草的關鍵時期。 人工除草:結閤間苗、定苗進行。 化學除草:在玉米3-5葉期,可選用玉米專用除草劑,如“莠去津+硝磺草酮”等,注意按照說明書的劑量和施用方法,避免藥害。 病蟲害防治: 主要病害:玉米苗期易發生玉米乾腐病、玉米黑穗病等。 主要蟲害:玉米苗期常見的害蟲有玉米螟、蚜蟲、地老虎等。 防治措施:一旦發現病蟲害,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如用藥劑(如滅掃淨、毒死蜱等)防治玉米螟,用吡蟲啉等防治蚜蟲。對於病害,可選用相應的殺菌劑。 2. 生長中期管理(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 追肥:此期是玉米一生中需肥量最大的時期,稱為“臨界期”。 施肥種類:以氮肥為主,配閤磷、鉀肥。常用尿素、磷酸二銨、硫酸鉀等。 施肥方式:采用開溝條施或穴施,施在植株基部兩側,深度10-15厘米,然後培土。 施肥量:根據土壤肥力、品種和預期産量而定。一般在玉米喇叭口期施用一次,抽雄期前可根據長勢再施一次。 注意事項:施肥不宜離植株過近,避免燒根。雨前、雨後施肥效果更佳。 中耕除草:結閤追肥,進行中耕,疏鬆土壤,提高土壤通氣性和保水保肥能力,同時消滅雜草。 抗旱排澇:該時期若遇乾旱,需及時灌溉,尤其是在玉米開花授粉期。若遇雨澇,要及時排水,防止漚根和病害發生。 病蟲害防治: 主要病害:此期是紋枯病、粗縮病、南方銹病等高發期。 主要蟲害:玉米螟、玉米蚜蟲、棉鈴蟲等。 防治措施:根據病蟲害的種類,選用閤適的殺菌劑和殺蟲劑,及時防治。例如,紋枯病可用三唑酮、戊唑醇等防治;玉米螟可用辛硫磷、氯蟲苯甲酰胺等防治。 3. 生殖生長管理(抽雄至灌漿期): 輔助授粉:在自然風力不足或授粉不良的情況下,可進行人工輔助授粉,以提高結實率。 閤理密植管理:繼續關注群體生長情況,若密度過大,群體生長過旺,可適當進行個體稀植,摘除過密、過弱的植株,保證個體通風透光。 病蟲害防治: 主要病害:玉米矮化病、褐斑病、銹病等。 主要蟲害:玉米螟、蚜蟲等。 防治措施:加強田間觀察,及時發現並防治。 “一噴三防”:在玉米抽雄期至灌漿期,可進行“一噴三防”(即防病、防蟲、防早衰)的葉麵噴施,提高葉片功能,促進灌漿,增加粒重。可選用殺菌劑、殺蟲劑、生長調節劑和微量元素等復配。 4. 成熟期管理(灌漿至成熟期): 適時收獲:根據玉米品種的成熟期、用途及天氣情況,確定收獲時間。一般當玉米果穗苞葉變黃、籽粒變硬、乳綫消失時,即可收獲。 病蟲害防治:此時期應注意防治鼠類、鳥類對成熟玉米穗的危害。 收獲方式:可采用人工收獲,也可采用機械收獲。機械收獲效率高,但需注意調整機械,避免損傷玉米穗。 晾曬與乾燥:收獲後的玉米穗需要及時晾曬,降低籽粒含水量,以利於儲存,防止黴變。 五、 病蟲草害綜閤防治:綠色高效農業的保障 病蟲草害是影響夏玉米産量和品質的主要因素之一。采取科學、綜閤的防治策略,對於實現綠色高效的農業生産至關重要。 1. 病害防治: 常見病害:玉米乾腐病、玉米黑穗病、紋枯病、粗縮病、南方銹病、褐斑病、矮化病等。 防治原則:預防為主,防治結閤,因病施策。 具體措施: 選用抗病品種:選擇抗病性強的優良品種是根本。 加強田間管理:閤理輪作,深翻土地,適時播種,閤理密植,平衡施肥,及時中耕,避免植株受傷。 藥劑防治:根據病害種類,在發病初期及時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殺菌劑。如: 乾腐病、黑穗病:可用多菌靈、萎銹靈等拌種或噴霧。 紋枯病:可用三唑酮、戊唑醇、甲基硫菌靈等。 南方銹病:可用代森錳鋅、戊唑醇、三唑酮等。 清除病株殘體:收獲後及時清除田間的病株殘體,集中燒毀或深埋,減少病原菌的越鼕場所。 2. 蟲害防治: 常見蟲害:玉米螟、玉米蚜蟲、二化螟、粘蟲、地老虎、棉鈴蟲等。 防治原則:以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為主,科學閤理使用化學防治。 具體措施: 農業防治: 輪作:與非玉米作物輪作,可減少玉米螟的發生。 清除田間殘茬:收聽後及時清除秸稈,減少玉米螟的越鼕場所。 早播:適當早播,使玉米在玉米螟發生高峰期前通過幼苗期,減少危害。 生物防治: 保護和利用天敵:如寄生蜂、捕食性昆蟲等。 使用生物農藥:如蘇雲金杆菌(Bt)製劑,對玉米螟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化學防治: 藥劑選擇:根據玉米螟的發生規律和危害時期,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殺蟲劑。 防治時期:關鍵時期是卵孵化盛期和幼蟲鑽蛀初期。 常用藥劑:如辛硫磷、毒死蜱、氯蟲苯甲酰胺、氟蟲腈等。 噴施方法:注意噴施於玉米喇叭口期、抽雄期等關鍵時期,藥液要均勻噴施在植株心葉和玉米穗上。 防治蚜蟲:可用吡蟲啉、啶蟲脒、聯苯菊酯等。 3. 雜草防治: 重要性:雜草與玉米爭奪養分、水分、光照和空間,嚴重影響玉米生長發育和産量。 防治原則:化學除草與農業除草相結閤,適時、適法、適藥。 具體措施: 農業措施: 耕翻整地:翻地時將雜草深埋,減少雜草種子萌發。 中耕除草:在苗期和生長中後期,結閤鬆土、追肥進行中耕,及時拔除雜草。 閤理密植:保證玉米群體密度,形成鬱閉的植株,抑製雜草生長。 化學除草: 苗前除草:播種後齣苗前,噴施土壤封閉型除草劑,如乙草胺、異丙甲草胺等,有效防除一年生雜草。 苗後除草:在玉米3-5葉期,選擇性除草劑,如“莠去津+硝磺草酮”、“煙嘧磺隆”等,有效防除闊葉雜草和禾本科雜草。 注意事項:嚴格按照除草劑的說明書施用,注意天氣情況,避免藥害。 六、 科學收獲與儲存:顆粒歸倉,減少損耗 科學的收獲與儲存,是確保夏玉米産量和品質的最後一道重要環節,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提高經濟效益。 1. 適時收獲: 判斷標準: 外觀:果穗苞葉變乾變黃,籽粒堅硬,頂端光澤度下降。 濕度:籽粒含水量一般在20%-25%左右。 乳綫消失:用指甲掐籽粒,若有乳狀液流齣,則尚未成熟;若齣現糊狀,則成熟度較高;若已變硬,則說明乳綫基本消失。 影響因素:收獲過早,籽粒水分含量高,容易發黴變質,産量也未達最高;收獲過晚,易受倒伏、病蟲害、鳥類為害以及天氣變化的影響,造成損失。 品種特性:不同品種的成熟期和收獲適期也略有差異,需根據具體品種進行判斷。 2. 收獲方式: 人工收獲:對於小麵積種植,或在機械無法進入的地塊,可采用人工收獲。優點是精確,可根據玉米穗的成熟度進行挑選,減少損失。缺點是費時費力,效率較低。 機械收獲:目前主流的收獲方式。 優點:效率高,省時省力,適閤大麵積推廣。 缺點:需要根據地塊情況選擇閤適的收割機,並注意調整收割參數,避免損傷玉米穗和籽粒。 注意事項:選擇晴朗天氣進行收獲,避免雨後潮濕作業。 3. 收獲後的處理: 脫粒:收獲後的玉米穗可選擇直接晾曬脫粒,或進行機械脫粒。 晾曬: 目的:降低籽粒含水量,防止黴變,延長儲存期。 方法:將玉米穗平鋪在曬場或晾曬架上,注意翻曬,使受光均勻。一般需要2-3天,或更長時間,直至籽粒乾燥。 注意事項:避免在雨天或潮濕天氣晾曬,防止黴變。 乾燥:對於雨水較多的地區或希望快速乾燥的,可采用機械烘乾設備。 4. 安全儲存: 儲存條件: 乾燥:玉米粒的含水量是儲存的關鍵。一般要求在13%-14%以下。 通風:儲存倉庫應保持良好的通風,防止潮濕和悶熱。 清潔:儲存前要徹底清掃倉庫,清除鼠、蟲、黴菌的隱患。 密閉:防止鼠、蟲、鳥類進入。 儲存方式: 糧倉儲存:最常見的儲存方式,需注意倉庫的防潮、防鼠、防蟲措施。 地窖儲存:適用於小批量儲存,但要注意防潮和通風。 氣調儲存:通過控製儲存環境的氧氣、二氧化碳、氮氣等氣體比例,抑製呼吸作用和微生物活動,延長儲存期。 監測與管理:儲存期間,定期檢查玉米的溫度、濕度和是否有黴變跡象,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七、 結語 黃淮海夏玉米的種植,是一項集科學技術與豐富經驗於一體的係統工程。本書從播種前的準備到收獲後的儲存,細緻地梳理瞭每一個環節的關鍵技術和注意事項,旨在為廣大種植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田間管理工具。我們深知,技術的應用需要因地製宜,不斷實踐。希望本書能成為您在夏玉米種植道路上的忠實夥伴,助您掌握科學的種植方法,剋服生産中的難題,實現夏玉米産業的更高質量、更有效益的發展,最終收獲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