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习练太极者很多,但并不明白究竟什么是内功,内功到底是怎样练成的。为了养生、强身、技击,习练多年却达不到想要得到的效果,使很多习练者深感困惑。 《以拳证道(太极拳道系列之理法篇)》作者李光昭自幼跟随父亲习练拳术,专攻传自杨家先人的杨氏太极。作者先父潜心研究体悟一生,将太极哲学思想与身体运化相结合,独悟太极拳的真义,并秘传作者。作者五十多年如一日,通过不断的研习、感悟,体味到看、听、悟、摸的演习和传授的方法。
《以拳证道(太极拳道系列之理法篇)》作者李光 昭从比较宽泛的角度诠释了“拳”与“道”的关系即 是“术”与“道”的关系,由拳入道,由道悟拳。在 修习拳道时心中明确是为道修拳、以道修拳,拳是道 中之拳、道是拳中之道。作者认为,太极的修习本就 是对一种哲学、一种“道体”的修习,其*终形成的 是一种思维、一种世界观,而拳道论,乃是修习过程 当中——也即由拳入道过程中——一条通路。
《以拳证道(太极拳道系列之理法篇)》分上下两 部分,上篇包括知阴阳、明动静、明虚实、明刚柔; 下篇有道、拳、有、无、中、空、松、紧等内容,是 修习太极内功的入门功法。作者把家传的独门*技传 授世人,让习练者获得身之健康,心之净化,善养浩 然之气,气固而神自定,祛病延年,健康益寿。以此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身心。
李光昭,十六岁起随父亲李树田习练太极拳,至今已五十余年,遵循“悟道炼己、修拳做人”的父训,沿着“明理、身证、体悟”的路线,坚持“以拳入道、以拳悟道、以拳证道”的宗旨。 李树田先生自1926年起师从白旭华习练杨氏太极拳(白旭华深得杨健侯、杨少侯父子两代人的亲传).又从师于徐嵩霖(字岱山)习练杨氏小架、太极刀等功法(徐岱山先生系杨澄浦入室弟子,是得到少侯内功真传的极少数人之一)。在白旭华、徐岱山的亲授真传下,数十载深研苦修,內功心法有深厚的造诣。在继承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看、听、摸、悟”**特色的修为方法。 在拳道修为过程中,作者把理法提炼出一须三要之核心.把心法摸索出一求三修之主旨,把功法总结出一拔三能之法要,从而在太极拳道修为、传承的道路上,探索出一条**新意的路径。 作者原是一名从事科研工作的工程师,曾任北京市包装食品机械研究所所长。1984年下海经商创办公司,2006年在事业有成时于毅然关闭公司及所属工厂、酒店,以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太极拳道修为的总结以及拳道的传播和传承事业中。 近年来在《武魂》、《搏击》、《东方养生》等刊物上撰写过多篇太极论文,多次受邀在国內外举办太极单道讲座及传播活动,被共青团中央及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聘请为青年导师,并于2011、2012年两度被授予“**导师”称号。
序一 感悟太极拳道
序二 学太极 悟人生
序三 拳与道的关系
自序 自悟
引言
诠说
前言
**章 知阴阳
第二章 明动静
第三章 辨刚柔
第四章 分虚实
理法
**章 何谓道
第二章 何谓拳
第三章 何谓无
第四章 何谓中
第五章 何谓空
第六章 何谓松
第七章 说紧
第八章 说重
第九章 说舍
第十章 说运
第十一章 何谓沉
第十二章 何谓分
第十三章 何谓劲
第十四章 何谓势
第十五章 何谓变
第十六章 何谓机
第十七章 何谓应
文献辑录
一 张三丰(《太极拳经》)
二 王宗岳(《太极拳论》等)
三 佚名(待考《十三势歌》)
四 杨氏太极拳老谱(《八门五步》等)
五 武禹襄(《四字秘诀》)
六 李亦畲(《撒放秘诀》等)
习悟心得
身体的智慧 生命的真意
《以拳证道》读感
感悟太极拳道
太极拳道习悟谈
后记
作为一名长期练习其他内家拳的朋友,我一直想尝试接触太极的精髓,但总感觉在“松柔”与“整劲”之间难以找到平衡点。这本书带来的最大启发,在于它对“中正安舒”的精辟解读。作者似乎拥有将复杂概念简单化的魔力,他将太极拳的桩功比喻成一棵扎根于大地的树,根系越深,树冠的抗风能力就越强,这个比喻非常直观且富有画面感。读到关于步法和转换的部分时,我尝试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想象中的模拟,发现很多过去困惑我的动作滞涩问题,在理解了核心的“轴心旋转”原理后,似乎迎刃而解。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沉稳,没有丝毫浮夸或夸大其词的地方,它始终保持着一种谦逊而又自信的姿态,让你相信,你正在接触的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真理,而不是某人一时的灵感迸发。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真正好的武术书籍,应该能够跨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与不同背景的习练者产生共鸣。这本书就具有这种普适性。它的理论架构极其严谨,逻辑链条清晰完整,即便是对武术一窍不通的人,也能从中感受到一种严密的系统性思维。从基础的功法要求,到高级的对敌策略,作者都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进行阐述,没有留下明显的逻辑断层。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地图,每一个知识点都准确地嵌入到整体框架中,这对于知识的吸收和内化至关重要。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认知结构得到了优化,对于如何学习任何复杂的技能都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方式。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理法”之作,值得所有追求武学真谛的人反复研读。
评分我购买过不少武术书籍,很多都因为讲解过于晦涩或者图文分离,让人抓不住重点,练起来不得要领。然而,这本书在编排上看得出是用心良苦。它在叙述理论时,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时而如行云流水般顺畅,时而又如重锤敲击般掷地有声,读起来酣畅淋漓,完全不会感到枯燥。特别是关于“劲力”的阐述部分,作者没有用那些空泛的形容词,而是非常具体地描述了气沉丹田后,力量如何在经络中传导、如何在接触瞬间爆发的物理过程,这种科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极大地满足了我这个偏爱逻辑的读者。我甚至可以想象,如果配上专业的插图或视频讲解,这本书的价值将更上一层楼,但即便仅凭文字,它也构建了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为后续的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教会我如何用“心”去引导“形”,而不是被表面的套路所束缚。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用词考究,充满了古典的韵味,但绝非故作高深。它仿佛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体潜能开发和生命哲学的深刻智慧。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意”与“气”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这部分内容对我进行冥想和内观修炼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它让我意识到,武术的练习并不仅仅是身体层面的训练,更是一场心灵的修行。作者的文字有着强大的穿透力,能够直达读者的内心深处,引发自我审视和反思。读完某一章节后,我常常会放下书本,静坐片刻,去体会呼吸的起伏和身体内部能量的流动,这种引导性的阅读体验,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从未有过的。这本书的深度,足以让一个初学者感到启发,也能让一个老拳师读出新的感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见就吸引了我,那种水墨晕染的太极图,配上遒劲有力的书法字体,立刻让人感受到一种深邃的文化底蕴和武术的刚柔并济。我一直对传统武术心存敬畏,总觉得其中蕴含着超越肢体对抗的哲学思想。刚翻开第一页,作者的引言就如同醍醐灌顶,他没有急于讲解招式,而是从“道”的层面去剖析太极拳的本质,将人体的运动与自然规律、宇宙运行的宏大命题联系起来,这种宏观的视角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武术书籍那样,仅仅停留在“怎么做”的层面,这本书更像是在引导读者去“理解为什么”——为什么这些看似缓慢的动作,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和变化。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对传统经典的敬畏和深入挖掘,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仿佛在跟随一位真正的宗师,一步步揭开太极的神秘面纱。书中的文字虽然精炼,但意境深远,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这绝非一蹴而就的快餐读物,而是值得长期研习的宝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