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家埠卷(附光盘)

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家埠卷(附光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骥才 著
图书标签:
  • 木版年画
  • 杨家埠
  • 民俗
  • 传统艺术
  • 中国年画
  • 地方文化
  • 艺术设计
  • 收藏
  • 图像
  • 文化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45710
版次:1
商品编码:11058117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5-02-01
页数:363
附件:光盘
附件数量: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一笔巨大的遗产,它清晰地描绘出农耕时代人们的精神天地,炽烈地展示了老百姓的心灵向往,缤纷地表达了那个漫长的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的全相。本集成不是一般意义的画集,不是书斋中材料的蒐集与编辑,它是21世纪中国民间文化工作者对木版年画所做的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普查成果。此次普查强调文化学、人类学、民俗学、美术学等各学科的交叉融合;采用文字、录音、摄影和摄像同步的全记录;内容涉及从历史遗存到活态现状、从作品到制作、从艺人到销售张贴、从艺诀到年俗,而且将所有产地囊括其中,一网打尽,不留死角。此种普查在历史上应属首次,也是终结性的。大量的第一手的发现性的素材和严格的学术整理,是本集成重要的价值。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目录

总序:中国木版年画的价值及普查的意义
杨家埠卷序:普查与收获
概说 杨家埠年画总概
代表作
①画的部分
门神 门画
神马 家堂
风俗
吉祥喜庆
戏文故事
娃娃
花卉
时事风俗
新年画
②版的部分
分类与张贴
①按题材分类
②按体裁分类
③杨家埠年画分类贴用及其功能一览表
④张贴图示
制作的习俗与工艺
①犒劳案子
②制作过程
③工序图示
工具材料
①刻版工具
②印画工具
③版材、颜料及其制作
④纸
画店与艺人
①画店
②艺人
③杨家埠历代画店与艺人传承一览表
销售与画庄
①销售的形式
②一九四九年前杨家埠画店在外设庄销售表
③杨家埠年画销售现状
与年画有关的民谣、故事与传说
①杨家埠口传的年画谚语
②杨家埠口传的年画艺诀
③杨家埠年画唱卖谣
④杨家埠年画题诗配画
⑤与年画有关的故事与传说
附:杨家埠年画调查影像资料(见本书所附DVD光盘)

前言/序言


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家埠卷 一、 溯源:杨家埠年画的历史长河 杨家埠木版年画,这颗璀璨的民间艺术明珠,在齐鲁大地的沃土上绽放出独特的光彩。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经过几百年的孕育与发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 发端与萌芽(明朝): 杨家埠年画的起源,与明朝时期卫所制度的实行、商业的繁荣以及民间信仰的普及息息相关。作为当时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军事重镇,杨家埠吸引了大量人口,也催生了丰富的民间文化需求。年画作为一种集绘画、雕版、印刷于一体的艺术形式,以其通俗易懂、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特点,迅速成为节日庆典、婚丧嫁娶、乔迁新居等场合不可或缺的装饰品和祈福载体。最初的杨家埠年画,可能受到当时北方年画风格的影响,色彩质朴,线条粗犷,题材多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时令风俗为主。 繁荣与发展(清朝至民国): 清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杨家埠年画迎来了第一个繁荣期。此时,年画的制作技艺更加成熟,题材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除了传统的吉祥图案和神话故事,还涌现出许多反映现实生活、针砭时弊的作品。在画风上,杨家埠年画逐渐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例如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色彩运用大胆热烈,线条流畅有力,构图饱满协调。民国时期,尽管受到西方艺术和印刷技术的影响,杨家埠年画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并出现了一些新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例如在一些年画中可以看到西式建筑、服装的影子,反映了时代变迁。在制作工艺上,雕版技艺精益求精,手工套色印刷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传承与创新(当代): 新中国成立后,杨家埠年画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保护。许多优秀的年画艺人被发掘和培养,年画创作和生产得以延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杨家埠年画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之路。艺术家们在继承优秀传统元素的同时,不断吸收新的艺术理念和表现手法,创作出许多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杨家埠木版年画也逐渐走出国门,在国际上获得认可,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二、 艺术特色:杨家埠年画的独特魅力 杨家埠年画以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在众多地域年画中独树一帜,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其独特的魅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色彩的张扬与热烈: 杨家埠年画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便是其大胆、鲜艳、饱和度极高的色彩运用。大红、大黄、大绿、大蓝等主色调被直接、纯粹地运用,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种色彩搭配不仅符合民间审美的情趣,也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年画中的色彩并非简单堆砌,而是经过匠心独运的组合,相互映衬,和谐统一,营造出浓郁的节日喜庆氛围。例如,在表现神话人物时,会运用鲜亮的金黄色来突出神圣感;在描绘吉祥图案时,则会用浓郁的红色来象征吉祥和喜悦。 线条的粗犷与传神: 杨家埠年画的线条,不同于工笔画的细腻委婉,而是以粗犷、流畅、富有力量感而著称。简练而精准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和动态,赋予画面生动的表情和饱满的生命力。这种线条的处理方式,既方便了雕版印刷的工艺要求,又体现了民间艺人朴实、豪放的艺术个性。人物的眼神、动作,即使是简单的几笔,也能刻画得栩栩如生,充满韵味。 构图的饱满与均衡: 杨家埠年画的构图往往显得非常饱满,画面中充满了各种吉祥元素,几乎没有留白。画面元素之间的安排错落有致,疏密有度,形成一种稳重而又充满活力的整体感。即使是复杂的题材,也能通过合理的布局,清晰地展现主要内容,使观者一目了然。这种饱满的构图,不仅满足了人们对新年“多子多福”、“五谷丰登”等美好愿望的视觉呈现,也反映了民间艺术的实用性和装饰性相结合的特点。 人物形象的夸张与变形: 杨家埠年画的人物形象,常常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表达。例如,寿星的肚子鼓鼓囊囊,表现其长寿富态;财神的胡须飞扬,体现其慷慨无私。这种变形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于对生活经验的提炼和对人物性格的深刻理解,通过艺术的加工,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有趣,更具象征意义。 题材的广泛与象征意义: 杨家埠年画的题材极其广泛,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对神灵鬼怪的祭拜,也有对生活习俗的描绘,还有对历史故事的演绎。 神话传说类: 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牛郎织女”、“八仙过海”等,这些题材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神话的向往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拜。 吉祥喜庆类: 如“年年有余”、“福禄寿喜”、“牡丹图”、“麒麟送子”等,这些作品直观地表达了人们在新的一年里祈求富裕、健康、子嗣兴旺的愿望。 历史故事类: 如“穆桂英挂帅”、“三国演义”等,这些题材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传递着忠义、勇敢等传统美德。 时令风俗类: 如表现春节、元宵节等节日习俗的年画,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 戏曲人物类: 借鉴戏曲表演的元素,刻画生动鲜活的戏剧人物,深受百姓喜爱。 动物花卉类: 如猫、狗、鸡、虎、花鸟等,也常常被赋予吉祥的寓意,成为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工艺流程:杨家埠年画的匠心独运 杨家埠年画的制作,是一项集绘画、雕版、印刷、手工于一体的复杂工艺过程,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汗水。 1. 制版: 画面绘制: 首先由画师根据创作意图,在纸上绘制出最终的年画图案。这张底稿将是后续雕版的基础。 刻版: 选用意大利白松、梨木等质地坚韧的木材,将木板刨平,然后用特殊的“影写”或“阳刻”、“阴刻”等技法,将绘制好的图案精细地雕刻在木板上。年画的色彩越多,需要的版也越多,每一种颜色都需要一块独立的版。雕刻师傅需要极高的技巧和耐心,才能将细致的线条和丰富的层次雕刻出来。 2. 印刷: 手工套色印刷: 这是杨家埠年画最核心、最考验技术的环节。 第一道工序(勾线版): 首先用墨色版的雕版印刷出画面轮廓线。 后续套色: 然后,根据画面的色彩需求,依次将不同颜色的版,在已经印有轮廓线的纸上进行套印。艺人需要精确地掌握版的位置和力度,确保每一块版都能准确无误地套在预定位置,不出现偏差。 墨色运用: 墨色多为手工调配,色彩鲜艳且具有独特性。 纸张选择: 常选用皮纸、粉皮纸等吸墨性好、韧性佳的纸张。 3. 装裱与修饰(如有): 部分高端或特殊年画,在印刷完成后,还会进行手工的描绘、点染、金箔贴饰等,以增加画面的华丽感和艺术价值。 四、 保护与传承:让古老艺术焕发新活力 杨家埠木版年画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与传承工作至关重要。 技艺传承: 鼓励老艺人传授技艺,培养新一代的年轻艺人,确保雕版、印刷等核心技艺得以延续。 创新发展: 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鼓励年画艺人在题材、构图、色彩等方面进行创新,使其更贴近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生活内容。 市场推广: 通过展览、拍卖、文创产品开发等多种渠道,将杨家埠年画推向更广阔的市场,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学术研究: 加强对杨家埠年画的历史、艺术、民俗等方面的研究,为年画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数字化保存: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珍贵的年画原作、雕版等进行数字化采集和保存,建立数字档案,为未来的研究和展示提供便利。 五、 结语 《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家埠卷》的出版,是对这门古老艺术的一次深度挖掘和系统梳理。它不仅是一部记录杨家埠年画发展脉络、展现其独特艺术魅力和精湛制作工艺的学术著作,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次有力传承和生动呈现。通过本书,我们得以窥见杨家埠年画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深厚民俗底蕴以及民间艺人质朴而又充满创造力的艺术精神。它提醒着我们,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那些蕴藏着民族集体记忆和文化基因的传统艺术,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光芒,值得我们去珍视、去守护、去发扬。

用户评价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集学术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于一体的杰作。从精美的封面设计,到高质量的印刷,再到内容上丰富的年画图像和深入的文字解读,以及光盘中多媒体的呈现,都展现了编纂者对杨家埠年画的无比热爱和严谨态度。它不仅仅是一本供人欣赏的画册,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民间艺术的百科全书,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民间艺术感兴趣的朋友们。这本书会让你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会让你重新认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们。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杨家埠年画世界的大门,让你得以窥见那份古老而鲜活的艺术魅力。

评分

我对书中关于年画的解读方式非常欣赏。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图像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每幅年画背后的文化根源和象征意义。例如,当介绍到“莲年有余”的年画时,文字不仅仅解释了“莲”与“连”、“鱼”与“余”的谐音,还探讨了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鱼和莲花所代表的丰富寓意,如生生不息、连绵不绝等。这种解读方式,让读者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年画的内涵,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视觉欣赏。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文化探索之旅,每一次翻页,都可能发现新的惊喜和感悟。这本书的作者或者编纂者,显然对杨家埠的年画有着深刻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们用一种通俗易懂却又不失学术性的语言,将这些古老的艺术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翻阅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那些充满生命力的色彩。红、黄、蓝、绿、黑,这些色彩在木版上被巧妙地组合、运用,构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画面。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的年画,每一个人物的眼神,每一个动作的姿态,都充满了戏剧张力。例如,我看到一幅关于《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年画,孙悟空那桀骜不驯的神情,手中的金箍棒闪耀着锐利的光芒,周围的仙官们惊慌失措,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和力量。又例如,那些描绘民间习俗的年画,如“嫁女”、“娶亲”等场景,人物的服饰、器物的细节都刻画得十分到位,仿佛能听到热闹的鞭炮声和欢快的锣鼓声。我特别注意到,杨家埠的年画在色彩的运用上,既大胆鲜艳,又和谐统一,没有一丝一毫的突兀感,这背后一定蕴含着老一辈艺人精湛的技艺和对色彩的敏锐感知。每一幅年画,都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朴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理想与憧憬,都凝聚在这小小的木版之上。我对这本书能够如此细致地呈现这些色彩的细节感到由衷的赞叹。

评分

光盘的加入,无疑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它为冰冷的文字和图像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我迫不及待地插入了光盘,映入眼帘的是一段精心制作的开场动画,画面随着悠扬的民间小调缓缓展开,各种经典的杨家埠年画元素穿梭其中,瞬间就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年画气息的世界。接着,我看到了关于杨家埠年画制作工艺的纪录片,从选材、雕刻到印刷,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十分详细。我看到了艺人们专注的神情,他们娴熟的手法,以及每一个步骤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汗水。特别是雕刻环节,看着艺人手中的刻刀,在木版上游走,一点点地勾勒出形象,那种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让我肃然起敬。还有印刷的部分,艺人们如何用刷子将颜料均匀地涂抹在版上,然后小心翼翼地将纸张覆盖上去,再用力拓印,看着一幅幅色彩饱满的年画渐渐成型,那种成就感和喜悦感,仿佛也传递给了屏幕前的我。光盘中的内容,让我对杨家埠年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是停留在视觉层面,而是对其背后的文化和技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走进了一个琳琅满目的民间艺术宝库。除了精美的年画图像,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文字介绍,对每一幅年画的创作背景、寓意、以及其在民俗文化中的地位都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年画背后故事的解读,比如,我看到了一幅关于“状元及第”的年画,文字就详细介绍了科举制度的由来,以及民间对功名利禄的渴望,这幅年画不仅是一幅图画,更是当时社会观念的一个缩影。还有那些关于生肖、祭祀、节令的年画,每一幅都蕴含着丰富的民俗知识,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发现,杨家埠的年画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庭和睦的祈愿,以及对国家昌盛的期盼。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生动的故事和图画,带领我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情感的民间世界。

评分

我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这些年画。有时候,我会被它们鲜艳的色彩所吸引,那种纯粹而热烈的色彩,仿佛能够驱散一切阴霾,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有时候,我会被它们憨厚的人物形象所打动,那些圆润的面庞,夸张的表情,虽然不符合西方写实的审美标准,却充满了东方特有的质朴与可爱。有时候,我又会被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所震撼,这些年画,是民间艺术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情感的载体。我常常会对着书中的某一幅年画,陷入沉思,想象着创作这幅年画的艺人,在寒冷的冬夜,围着炉火,一刀一刀地雕刻,一笔一笔地描绘,他们心中怀揣着怎样的情感?他们希望将这份祝福和喜悦,带给千家万户。这本书让我有机会去触碰这些古老的艺术,去感受那份来自民间的温度和力量,去体会那些朴实无华却又深沉的情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引人入胜了,中国红的底色,配上烫金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几个大字,显得格外庄重而典雅。再看到“杨家埠卷”和“附光盘”的字样,我作为一个对民间艺术颇感兴趣的读者,内心早已按捺不住想要一探究竟的冲动。收到书的那一刻,纸张的质感、印刷的精美,都让我对这本书的内涵充满了期待。我常常在想,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让这些世代传承的木版年画,穿越时空的阻隔,来到我们眼前?它们承载着怎样的故事,又诉说着怎样的民间情感?杨家埠,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浓厚的地域色彩,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古朴的乡村图景,家家户户贴上色彩斑斓的年画,喜庆祥和的氛围扑面而来。而“集成”二字,更是暗示了其内容的丰富和详尽,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画册,更可能是一部关于杨家埠年画的百科全书。光盘的加入,更是让我惊喜,这意味着除了静态的图像,我们或许还能看到动态的制作过程,或是听到关于年画的深入讲解,这种多媒体的呈现方式,无疑会极大地提升阅读的体验感和学习的深度。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感受那份来自古老东方的艺术魅力。

评分

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年画”这个词的内涵。我原本以为年画只是春节时贴在门上的装饰品,但阅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它原来承载着如此丰富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杨家埠的年画,不仅仅是简单的图画,它们是民间故事的载体,是民俗文化的缩影,更是人们情感的寄托。那些关于灶王爷、门神、财神的年画,寄托着人们对家庭平安、五谷丰登的祈愿;那些关于生肖、花卉、戏曲人物的年画,则展现了民间生活的乐趣和审美情趣。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充满烟火气的民间中国,一个在色彩与线条中流淌着古老智慧与淳朴情感的中国。这本书让我对民间艺术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也让我更加珍视这些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评分

这本书的印刷质量真的令人惊叹。纸张的厚实感,让每一幅画作都显得格外沉静和有分量。墨色浓淡的处理恰到好处,无论是细腻的线条还是大面积的色块,都得到了完美的呈现。我特别喜欢那些带有传统水印痕迹的年画,那种略带粗糙的纸张质感,配合着手工印刷的独特韵味,仿佛能触摸到岁月的痕迹。我反复摩挲着那些画面的细节,比如人物的发丝、服饰的纹理,还有那些象征吉祥的花卉图案,每一个笔触都清晰可见,仿佛艺人就在我的眼前挥洒着他的创作激情。我常常会想象,在过去的年代,艺人们是如何在一块块木头上雕刻出如此精美的图案,又如何用笨拙却充满智慧的双手,将色彩一层层地印制在纸上。这本书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欣赏到这些艺术瑰宝,并且能够体会到其制作的艰辛和艺术价值。这种高质量的印刷,是对这些传统艺术最真挚的尊重,也让我能够更深入地感受杨家埠年画的独特魅力。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编排和设计是相当用心的。每一张年画都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确保了观赏的舒适度。留白的处理也很到位,不会显得拥挤。文字介绍部分,字号大小适中,排版清晰,阅读起来毫不费力。而且,不同类型的年画被巧妙地归类,有的关于神话故事,有的关于民间传说,有的关于吉祥图案,使得整个集成显得条理清晰,易于查阅。我特别喜欢书中为每一幅年画都标注了创作年代和出处(如果可知),这对于研究和学习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资料。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杨家埠年画历史发展的介绍,让我对这一艺术形式的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种严谨而细致的编排,不仅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更彰显了编纂者在学术上的严谨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是一份具有研究价值的文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