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文庆 著
图书标签:
  • 视觉传达
  • 平面设计
  • 设计原理
  • 色彩理论
  • 排版设计
  • 字体设计
  • 图像处理
  • 品牌设计
  • 设计思维
  • 视觉营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2872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064357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0
字数:3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视觉传达设计》是面向本科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的学生,可以作为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教材,也可作为平面设计爱好者的自学书籍。使用本教材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图形知识和表现技巧,有一定的创意思维能力,并预先学习过设计基础类课程和掌握一定计算机设计技能。书中叙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图文并茂,传授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法和基本技能,基本涵盖了所有视觉传达设计的范畴。

作者简介

刘文庆,1978年4月生于黑龙江大庆,2002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10年在东北石油大学攻读化工过程机械专业,被授予工学硕士学位。现为东北石油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讲师。
从事教学及相关的科研工作,长期教授视觉传达设计、书籍装帧与包装设计、平面设计、构成基础等专业课程。先后承担并参与省级以及厅局级教改项目7项,在国际会议、国家级以及省级期刊上发表十余篇学术研究论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及特征
第二节 视觉传达设计的相关概念
第三节 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历程
第四节 视觉传达设计的分类
第五节 视觉传达设计的价值

第二章 创意思维
第一节 人类的思维基本形式
第二节 创意思维培养
第三节 创意思维训练的九种方法

第三章 图形设计
第一节 图形设计的释义
第二节 图形创意思维的方法
第三节 图形设计创意的表现手法
第四节 图形在具体设计类别中的运用

第四章 文字设计
第一节 文字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字体结构的特点
第三节 字体设计创意
第四节 字体设计在具体设计类别中的运用

第五章 招贴设计
第一节 招贴的功能及其分类
第二节 招贴的发展历史和风格流派
第三节 招贴的构成要素
第四节 招贴的艺术表现、创意方法和表现形式

第六章 标志设计
第一节 标志设计概述
第二节 标志设计的构成表现
第三节 标志设计的形式
第四节 标志中的标准色彩
第五节 传统图案与标志
第六节 标志的精致化制作

第七章 吉祥物设计
第一节 传统吉祥物
第二节 吉祥物设计流程
第三节 历届夏季奥运会吉祥物
第四节 历届冬奥会吉祥物
第五节 历届残奥会吉祥物
第六节 历届世博会吉祥物
第七节 历届世界杯吉祥物
第八节 历届亚运会吉祥物

第八章 VI设计
第一节 CIS概述
第二节 VI设计
第三节 VI的制作
第四节 VI手册的编排
附:视觉基本元素系统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三、广度与深度的训练
思维的广度是指要善于全面地看问题。视觉艺术思维的广度表现在取材、创意、造型、组合等各个方面的广泛性上。从广阔的宏观世界到神秘的微观世界,从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从传统理念与现代意识的融合,都是我们进行视觉艺术创作所要涉及的内容。在现代视觉艺术设计中,思维的广度似乎更加重要。有时设计一件艺术作品,不仅仅要依靠艺术方面的知识来指导,还要得到其他学科诸多方面的支持。如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设计师不仅要有艺术素养,还需要有建筑学、数学、人体工程学、人文、历史、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知识。
思维的深度是指考虑问题时,要深入到客观事物的内部,抓住问题的关键、核心,即事物的本质部分来进行由远到近、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思考。可以将其形容为“层层剥笋”法。
在视觉艺术思维过程中,思维的深度直接关系到艺术创作的成败。
四、流畅性与敏捷性的训练
思维的流畅性和敏捷性通常是指思维在一定时间内向外“发射”出来的数量和对外界刺激物作出反映的速度。一般说某人的思维流畅、敏捷,则是指他对所遇到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就能有多种解决的方法。如在最短的时间里对某事物的用途、状态等作出准确的判断提出最多的处理方法,
思维的流畅性和敏捷性是可以训练的,并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如美国曾在大学生中进行了“暴风骤雨”联想法训练,其实质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以极快的速度对事物作出反应,以激发新颖独特的构思。在教师出过题目之后,学生将快速构思时涌现出的想法一一记载下来,要求数量多、想法好,最后再对这些构思进行分析判断。经过这方面的训练,人们发现,受过这种训练的学生与没有受过训练的学生相比,思维的敏捷性大大提高,思维也更加活跃。
……

前言/序言


雕塑的语言:形态、材料与空间叙事 书籍简介 《雕塑的语言:形态、材料与空间叙事》是一部深度探索三维艺术——雕塑——其核心要素、历史演变及其在当代语境下所扮演角色的权威性著作。本书摒弃了传统艺术史的线性叙事,转而从“语言”的角度切入,将雕塑视为一种独特的、非文字的交流系统,探究其如何通过物质形态、触觉体验和环境关系来表达复杂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观念。 本书旨在为艺术学生、策展人、建筑师以及所有对物质世界如何被塑形和感知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从史前石器到最新装置艺术的丰富谱系。 --- 第一部分:雕塑的物质语法——形态与结构 本部分聚焦于雕塑作为物质存在的基本要素。雕塑的“语言”首先建立在它占据并塑造空间的能力之上。 1. 形态的辞海:轮廓、体积与负空间 雕塑的形态并非随机的堆砌,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组织。本书详细剖析了凸显形态的几种关键机制: 实体性与空洞性(Mass vs. Void): 深入探讨实体(如布朗库西的抽象形式或米开朗基罗的躯干)与负空间(作品周围或内部的空间)之间的辩证关系。负空间不仅仅是“没有雕塑”的地方,而是被雕塑积极界定和激活的构成要素。我们分析了亨利·摩尔如何利用穿孔来引导观众的视线穿透作品,使其与环境对话。 运动的表征: 讨论如何通过线条的张力、曲线的流向以及结构的平衡点来暗示或捕捉运动。从古希腊胜利女神的动态褶皱到贾科梅蒂笔下行走的人形,形态是如何讲述一个“正在发生”的故事。 表面的文法: 表面处理——打磨、粗粝、蚀刻、抛光——直接影响着光线与观众的互动。不同的表面纹理赋予了作品不同的情感色彩,从冰冷的理性到原始的冲动。 2. 结构与稳定的逻辑:承重与悬置 雕塑的“语法”要求其在物理上站得住脚。本章深入探究了结构工程对美学表达的制约与解放: 支撑的艺术: 传统的基座、支柱与现代的内部框架。探讨艺术家如何将结构本身(如大卫·史密斯对焊接钢材的暴露)转化为作品主题的一部分,而非仅仅是隐藏的支撑。 张力与平衡: 分析平衡点的微妙之处。一个看似岌岌可危的悬臂结构,其内部蕴含着强大的张力平衡,这种物理上的不稳定往往能营造出精神上的不安感或轻盈感。 --- 第二部分:材料的语境——触觉与象征 雕塑的表达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所选用的材料的“本性”及其文化暗示。材料不再仅仅是媒介,它们是思想的载体。 1. 物质的本源:石头、木材与金属 本书对几种核心材料进行了深入的物质社会学分析: 永恒的沉思(石材): 考察从大理石到花岗岩,石材如何承载着纪念性、重量感与时间的维度。分析其开采、切割、打磨过程对作品最终性格的决定性影响。 生命的记忆(木材): 探讨木材的有机性、纹理的独特性以及其易朽性所带来的关于生命与循环的主题。特别关注非洲部落雕塑和现代木工艺术中的温暖与亲近感。 工业的宣言(金属): 青铜铸造的复杂工艺,钢铁的冷峻与力量。分析金属在20世纪如何从传统雕塑的材料转变为现代工业精神和技术进步的象征。 2. 当代材料的词汇扩展 当代雕塑极大地拓宽了“材料”的范畴。本章关注非常规材料如何重塑雕塑的定义: 软性与可塑性: 树脂、塑料、织物、泡沫等材料带来的轻盈感、临时性和对传统“永恒性”的挑战。 环境材料与废弃物(Found Objects): 对日常物品(现成品)的挪用,它们自带的“前史”如何丰富了雕塑的叙事层次,如杜尚的现成品哲学在三维空间中的延伸。 --- 第三部分:空间的句法——环境、身体与时间 雕塑的语言只有在被感知、被体验时才得以完整。本部分转向了雕塑与其周围环境、观众身体以及时间流逝之间的动态关系。 1. 场所特定性(Site-Specificity)的论述 不再将雕塑视为可以随意移动的客体,而是探讨它们如何与特定的地理或建筑空间产生不可分割的联系: 环境的激活: 分析大型户外雕塑(如理查德·塞拉的锈蚀钢板)如何通过其尺度和材料特性,迫使观众重新校准自己的身体与环境的关系,将行走、环绕本身纳入观看体验。 内在空间与心理景观: 讨论如何通过装置或内部结构来创造一个可供观众进入或体验的“内在空间”,将外部的观看转变为沉浸式的叙事。 2. 身体的参与与触觉反馈 雕塑语言是高度触觉的,即使我们被禁止触摸,其暗示的触感依然强烈。 尺度的人类学: 雕塑是相对于人体尺度的。是比人高大而令人敬畏(纪念碑),还是亲密而可握持(小型工艺品)?这种尺度的选择直接影响了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权力关系。 时间性与过程雕塑: 探讨雕塑如何体现时间。这既包括材料在自然条件下的老化、腐蚀(过程艺术),也包括观众在作品周围行走时,由于视角变化而产生的时间序列感。雕塑的意义在“移动”中被重新组合。 --- 结语:从对象到事件 《雕塑的语言》最终将雕塑的定义推向了后现代的边界:雕塑不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物体”,而是一种发生的事件——是材料与光线、身体与空间、历史与当下的复杂交汇与对话。本书引导读者超越对“形似”或“美观”的简单判断,深入理解每一种形态、每一种材料选择背后,艺术家如何运用物质的词汇,构建出坚实而又充满张力的非言语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解剖课”。作者挑选的案例跨度极大,从古老的罗马铭文到当代顶级的交互界面设计,几乎覆盖了所有媒介类型。我最喜欢的是它对“信息层级构建”的详尽拆解。在分析一个复杂的政府信息图表时,作者没有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如果……那么……”的假设,逐步推导出最终的视觉结构。比如,它会先展示一个完全没有区分主次信息的文件,然后通过增加字重、调整对齐、引入引导线等一系列步骤,清晰地展示每一步操作是如何影响信息接收效率的。这种“反向工程”式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锻炼了读者的逻辑分析能力。它不是在喂给你成品,而是在教你如何“拆解”成品,这才是真正培养独立设计师的关键。看完这些案例,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那些看起来“凭感觉”做出来的优秀设计,背后都遵循着一套严谨的、可被系统分析的视觉逻辑。

评分

与其他强调软件操作或潮流趋势的书籍截然不同,这本书的视角显得异常宏大且具有历史的穿透力。它不是在教你“怎么做”,而是在引导你思考“为什么这样”。我尤其欣赏它对设计史的梳理,它没有把设计史简单地看作一系列风格的更迭,而是将其视为社会、技术和哲学思潮相互作用的产物。例如,当谈到包豪斯运动时,作者巧妙地将当时工业化生产的进步与理性主义思潮结合起来,解释了为什么功能至上的设计理念会应运而生。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回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去理解那些经典设计决策背后的时代精神。这种深挖根源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设计本质的理解,让我明白,任何成功的视觉传达,其背后都必须有坚实的文化和社会土壤支撑。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将自己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坐标系中去审视当前的工作,而不是被眼前的屏幕和工具所局限。这本书的厚度,体现在它对设计思维的重塑上,而不是信息的简单罗列。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这本书对色彩心理学的深入剖析之中,它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不像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作者似乎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调酒师,而不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家,他用生动的比喻和大量的案例研究,将原本抽象的色彩光谱变得触手可及。记得书中有一段描述“蓝色”如何影响消费者的信任度,它没有直接引用那些枯燥的统计数据,而是通过对比两个虚拟咖啡馆的门头设计——一个使用冷峻的钴蓝,另一个使用温暖的湖水蓝——来展示同一种颜色在不同饱和度和明度下的情绪导向差异。这种“情景代入式”的讲解,让我立刻就能在脑海中构建出画面,理解色彩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产生的细微差别和巨大影响。更让我称赞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红代表热情,绿代表自然”这种肤浅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跨文化背景下色彩符号的演变与冲突,这对于我们现在进行全球化设计工作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的知识点,避免了文化上的沟通失误。看完这一部分,我立刻想拿起色卡重新审视我手头正在做的那个标志设计,感觉看待世界都多了一层滤镜。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封面那种深沉的墨蓝与跳跃的亮黄在触感上就带来了强烈的对比和冲击力,让我拿到手就忍不住想翻开。内页的排版极其讲究,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把控,都体现出一种克制而有力的美学态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章节过渡页上使用的那些极简的几何图形和色块组合,它们既不喧宾夺主,又能精准地引导读者的注意力。比如在谈论“品牌识别系统”的那一章,作者居然用了一整页纯粹的灰色作为底色,只在角落里放了一个极小的、高饱和度的红色点,那种留白和聚焦的处理方式,简直是在无声地示范“少即是多”的精髓。很多设计理论书籍要么就是排版得像教科书一样呆板,要么就是堆砌了太多不必要的装饰元素,而这本书,它本身就是一本关于如何有效沟通的绝佳范例。翻阅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那种对每一个像素、每一条线段的敬畏之心,这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光是看着目录和页眉页脚的设计,我就觉得自己已经上了一堂生动的版式课了。这让我对阅读内容本身充满了更高的期待,因为它已经用最直观的方式证明了作者在“视觉”层面的专业功底。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一位沉稳、睿智的导师进行的深度对话。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内敛,却又充满了洞察力,很少使用浮夸的形容词,但每一个遣词造句都直击要害。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用户体验与美学平衡”时的那种哲学思辨。它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说“美学必须服务于功能”,而是探讨了在现代媒介中,美学本身是如何成为一种功能,如何通过愉悦感来提升信息的接受度和用户粘性。书中探讨了许多关于“形式追随功能”的反思,提出了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比如在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什么样的“形式”才算得上是真正高效的?这种对设计伦理和美学价值的探讨,远远超越了技术层面,触及到了设计作为一种社会角色的深度。读完后,我感到自己的设计观被拔高了一个层次,不再满足于做出“好看”的东西,而是开始追求设计行为背后的意义和长远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