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室系列:冷泉港蛋白质组学实验手册

生物实验室系列:冷泉港蛋白质组学实验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A·J·林克 等 编
图书标签:
  • 蛋白质组学
  • 生物技术
  • 实验指导
  • 冷泉港
  • 生物化学
  • 分子生物学
  • 实验室技术
  • 生命科学
  • 研究方法
  • 生物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412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06483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生物实验室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生物实验室系列:冷泉港蛋白质组学实验手册》为美国冷泉港实验室蛋白质组学课程培训用书,为蛋白质组学工作者案头必备实验手册。
内容涉及各种蛋白质制备和分离方法、质谱分析的一般方法、用于蛋白质表达的编码序列的高通量克隆、蛋白质芯片的制备和使用以及验证这些数据的分析方法等内容。书中附有大量的以step-by-step形式展现的操作程序,针对关键性步骤增加说明性文字加以点拨,并有信息框阐述关键的知识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生物实验室系列:冷泉港蛋白质组学实验手册》适用于生物、医学基础和药学等专业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和相关研究人员查阅参考。

目录

简介1实验1全细胞裂解物的双向凝胶电泳和MALDI 质谱分析
操作程序1.1酵母细胞裂解液的制备
操作程序1.2IPG胶条的再水化和等电聚焦
操作程序1.3等电聚焦胶条的平衡
操作程序1.4第二向--SDS.PAGE
操作程序1.5用SYPRO Ruby进行全蛋白染色
操作程序1.6用Pro.Q Diamond进行磷酸化蛋白染色
操作程序1.7用Pro.Q Emerald进行糖蛋白染色
操作程序1.8用考马斯亮蓝进行全蛋白染色
操作程序1.9用质谱兼容的银染进行全蛋白染色
操作程序1.102D胶的图像分析和蛋白质回收
操作程序1.11胶内酶切
操作程序1.12MALDI点靶29实验2用于质谱分析的蛋白质复合物的纯化
操作程序2.1培养并收集TAP标记的酵母细胞
操作程序2.2为纯化TAP标记蛋白质复合物制备酵母细胞抽提物
操作程序2.3第一步亲和富集--利用IgG亲和色谱从酵母抽提物中捕获TAP标记的蛋白质复合物
操作程序2.4第二步亲和富集--TAP.标记的蛋白质复合物的钙调蛋白亲和色谱
操作程序2.5与磁珠的结合
操作程序2.6蛋白质复合物的亲和纯化
实验3用MALDI TOF/TOF串联质谱进行肽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操作程序3.1实验描述
实验4蛋白质复合物分析--高灵敏液相色谱与串联质谱联用
操作程序4.1HPLC柱毛细管的制作
操作程序4.2填装微毛细管FSC柱
操作程序4.3微毛细管RP.HPLC与ESI.质谱联用
实验5用IMAC和质谱分析磷酸化肽
操作程序5.1制备IMAC样品
操作程序5.2制备IMAC柱和反相捕获柱(前柱)
操作程序5.3制备IMAC柱
操作程序5.4样品处理
实验6全细胞裂解物的多维蛋白质鉴定技术分析
操作程序6.1使用多维蛋白质鉴定技术分析全细胞裂解物
实验7全细胞提取物的定量质谱检测技术(iTRAQ)
操作程序7.1从酵母细胞制备肽
操作程序7.2以iTRAQ试剂标记肽
操作程序7.3应用反向色谱柱提纯肽
操作程序7.4多肽等电聚焦95实验8串联质谱数据的分析及确认
操作程序8.1使用Global Proteome Machine系统分析LC.MS/MS数据
操作程序8.2使用ProteinPilot软件进行肽段和蛋白质鉴定
操作程序8.3对数据库检索程序鉴定为能够匹配肽段序列的MS/MS谱图
进行评价118实验9开放阅读框的高通量克隆--构建大量表达结构
操作程序9.1利用Gateway LR反应构造表达结构
操作程序9.2用Gateway LR反应产物化学转化感受态细菌
实验10蛋白质微阵列的构建--核酸可编程性蛋白质阵列
操作程序10.1用氨基甲硅烷包被载玻片
操作程序10.2在96孔板中制备细菌的培养物
操作程序10.3从96孔板中分离质粒DNA
操作程序10.4DNA的生物素化、沉淀及样品布阵
操作程序10.5NAPPA载玻片上蛋白质的表达
操作程序10.6检测NAPPA载玻片上的蛋白质
操作程序10.7在NAPPA芯片上测定DNA151
实验11使用核酸可编程性蛋白质阵列鉴定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
操作程序11.1NAPPA芯片与查询蛋白共表达
操作程序11.2在NAPPA芯片上检测查询蛋白
附录1钠升电喷雾电离离子源和串联质谱装置和示范
附录2溶液内蛋白质的消化
附录3凝胶内胰酶消化已分离蛋白
附录4三氯乙酸蛋白质沉淀法
附录5氨基酸的单同位素和亚铵离子分子量
附录6氨基酸二肽分子量
附录7LTQ离子阱的使用方法
附录8肽段混合物离线去盐
附录9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附录10DNA的定量
附录11注意事项
索引

精彩书摘

  开始解析结果之前,记住以下几个关键点是非常重要的。数据库检索是没有偏向性的。数据库中所有的蛋白质和肽段序列都会与每个MS/MS谱图进行常规对比。检索引擎不会做关于样品中可能存在什么蛋白质的任何假设。这也许是此技术最为重要和最为有力的方面。出乎预期的蛋白质能够被鉴定到,研究者可能没有预计到这些蛋白质会在样品中存在。只有蛋白质数据库中存在的肽段和蛋白质会在输出文件中列出。如果一个蛋白质或肽段的序列不在数据库中,那它将不会被鉴定到。检索算法不会进行MS/MS谱图的从头序列分析(de novo sequencing)并产生肽段序列。程序只会使用设置的参数将数据库中的肽段序列与MS/MS谱图进行匹配。分子量大的蛋白质与分子量小的蛋白质相比,更容易被鉴定到。LC—MS/MS方法只会将样品中胰酶消化后的全部肽段中的一部分进行碎裂。一个蛋白质经胰酶消化后产生的肽段越多,此蛋白质产生的肽段被选择进行碎裂的机会就越多。分子量小的蛋白质经胰酶消化后只会产生很少的几个肽段,有可能会逃脱检测。LC—MS/MS和MALDI—MS方法在碎裂来源于高峰度蛋白的肽段时存在偏好性。由于选择母离子用于碎裂的过程通常根据离子峰的强度,因此离子强度较强的峰将被选择进行碎裂,一而离子强度较弱的峰将会被忽略并很可能逃脱碎裂。尽管肽段离子化的效率不同,但是平均来讲,一个肽段或蛋白质的丰度越高,产生具有强信号母离子肽段的可能性就越大。低丰度肽段和蛋白质会逃脱检测。发生未知氨基酸改变或替换的肽段不会匹配到蛋白质数据库中的任一序列,也不会被列出。再一次说明,不在数据库中的蛋白质序列不会被鉴定到。某些数据库检索程序可以进行称之为“同源性”(homology)的检索,这种检索方式允许存在氨基酸替换。任何具有在检索参数中没有指明的修饰氨基酸的肽段将不会被列出。这些肽段将会逃脱检测。检索程序只会检索并列出那些具有检索参数中已包含的修饰氨基酸的肽段。既然LC—MS/MS的优缺点都与数据库检索分析息息相关,下面我们将描述一个用于初步评价数据库检索结果的方法。

前言/序言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生命科学随着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的认识、探索而萌芽,随着人类生产和科学实践的进步而发展。现代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学、医学、农学等传统学科领域,以及生物学、生物技术与环境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而产生的新型学科体系。20世纪后叶,现代生物科学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就,使得生命科学在自然科学体系中的位置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成为21世纪的带头学科。人们对生命科学也寄予了无限的期望,希望能够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疾病危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回顾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实验技术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如17世纪Leeuwenhoek等人发明并应用显微镜技术,直接催生了“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1973年Cohn和Boyer完成了DNA体外重组实验,标志着基因工程的肇始;1988年Kary Mullis发明的PCR技术甚至使生命科学产生了飞跃性的发展。可以说,生命科学每时每刻离不开实验,实验是开启神奇的生命王国大门的钥匙。没有实验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就没有生命科学今天的巨大发展;同时,生命科学的发展又对实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刺激了后者的不断进步。生命科学正是在“实验催生和验证着基础理论,理论指导和发展了实验技术”的不断循环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有助于生命科学工作者更多地了解相关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更好地设计实验方案,更有效地开展实验过程,更合理地处理实验结果,化学工业出版社组织出版了《生物实验室系列》图书。系列图书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本着“经典、前沿、实用,理论与技术并重”的原则组织编写,分批出版。
在题材上,系列图书涵盖综合实验技术和单项实验技术两个方面。其中综合实验技术既有以实验目的为题,如“蛋白质化学分析技术”,内容纵向覆盖多项实验技术;也有以某一生命学科领域的综合实验技术为题,如“发酵工程实验技术”、“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等。而单项实验技术则以深入介绍某一专项技术及其应用为主,在阐述其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横向介绍该项技术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如“双向电泳技术”、“流式细胞术”等。
在内容上,系列图书主要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强调先进性——除了系统介绍常用和经典实验技术以外,特别突出了当前该领域实验手段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发展,为国内专业人员起到借鉴和引导作用。二是强调可操作性——对于每一项实验技术,系统介绍其原理方法、设备仪器和实验过程,让读者明了实验的目的、方案设计以及具体步骤和结果处理,以期起到实验指南的作用。
本系列图书坚持质量为先,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出版资源。一方面,邀请国内相关领域兼具理论造诣和丰富实验室工作经验的专家学者编著;另一方面,时刻关注国际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和先进技术的进展,及时引进(翻译或影印)国外知名出版社的权威力作。
《生物实验室系列》图书的读者对象设定为国内从事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和相关领域(如医学、药学、农学)的专业研究人员,企业或公司的生产、研发、管理技术人员,以及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等。
我们殷切希望《生物实验室系列》图书的出版能够服务于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需要,同时热忱欢迎从事和关心生命科学的广大科技人员不仅对已出版图书提供宝贵意见和建议,也能对系列图书的后续题目设计贡献良策或推荐作者,以便我们能够集思广益,将这一系列图书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不断丰富品种,推陈出新。
谨向所有关心和热爱生命科学,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孜孜以求的科学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祝愿我国的科技事业如生命之树根深叶茂,欣欣向荣!
化学工业出版社生物·医药出版分社

译者的话
基因组学研究揭示了生命的蓝图,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才能使我们真正了解生命的本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以其作为研究对象的蛋白质组学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蛋白质几乎参与并主导了生物体中的任何一种生命活动,所以当疾病发生时其往往处于问题的核心,并且几乎所有药物都是通过修饰蛋白质功能起作用。这决定了蛋白质在疾病发病机理及防治研究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正是由于蛋白质参与了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生命活动,使其具有独特的化学特性,远比通过以较为单一的氢键配对形成的DNA复杂得多。因此,针对蛋白质研究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并且随着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研究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无论在成熟度还是在高通量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发展。
为了迎接蛋白质组学研究时代的到来, Andrew J�盠ink和Joshua LaBaer教授通过对学生6年多来的蛋白质组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在不断修改与完善的基础上,总结出版了本书,包括各种蛋白质制备和分离方法、质谱分析的一般方法、用于蛋白质表达的编码序列的高通量克隆、蛋白质芯片的制备和使用以及验证这些数据的分析方法等内容。冷泉港实验室的《分子克隆实验指南》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国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希望本书也能对国内蛋白质组学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和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的相关实验室多年来一直从事蛋白质组学研究工作,在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在学习与工作之余组织了工作在科研一线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翻译了包括该手册在内的多本蛋白质组学专著。 由于蛋白质组学的快速发展,而我们的知识有限,译文中难免存在疏漏和谬误之处,恳请同行和广大读者不吝指正,译者将不胜感激。
译者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生物实验室系列:冷泉港蛋白质组学实验手册》之外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旨在不提及原书内容的情况下,勾勒出另一部可能专注于不同生命科学领域的书籍轮廓。 --- 《细胞信号转导:分子机制与前沿技术解析》 图书简介 生命活动如同一个精密运作的复杂机器,其核心在于细胞对内外部环境刺激的快速、精确响应。这种响应的执行者,便是贯穿始终的“细胞信号转导”网络。本书《细胞信号转导:分子机制与前沿技术解析》是一部深度聚焦于细胞通讯机制的综合性专著,旨在为生命科学研究人员、高级本科生及研究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知识平台,用以理解生命体如何从最基础的分子层面调控生理与病理过程。 第一部分:信号转导的基础理论与核心通路 本书伊始,首先确立了信号转导研究的理论基石。我们详细阐述了细胞信号转导的通用模型,包括信号的接收、传递、放大、整合与最终的效应。着重分析了膜受体(如G蛋白偶联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与核受体在识别信号分子(如生长因子、激素、细胞因子)时的结构特征与激活机制。 随后,内容深入到三大经典信号级联通路: 1. MAPK 通路: 阐释了从Ras到ERK的经典通路如何介导细胞增殖、分化与生存。特别讨论了JNK和p38通路在应激反应和炎症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以及这些通路在肿瘤发生中的异常激活。 2. PI3K/Akt/mTOR 通路: 这一通路被誉为细胞生长的“总开关”。本书细致描绘了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的亚型,Akt(Protein Kinase B)的激活机制,以及mTOR复合物(mTORC1和mTORC2)在蛋白质合成、自噬调控中的核心地位。 3. NF-$kappa$B 通路: 深入探讨了核因子 $kappa$ B 如何作为关键转录因子,被激活以响应免疫刺激和炎症因子,并解析了其在细胞凋亡和抗病毒防御中的复杂作用。 第二部分:信号网络的调控与交叉对话 生命体的信号网络并非孤立的直线,而是高度交织的网状结构。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于信号转导的复杂性、动态平衡及调控机制。 我们详细探讨了信号转导过程中的关键调控事件,包括: 磷酸化与去磷酸化: 激酶与磷酸酶(如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在信号开关中的“跷跷板”作用,以及它们在信号时序和空间特异性中的重要性。 小分子GTP酶的开关作用: 以Ras家族、Rho家族 GTPases 为例,解析它们如何通过GTP/GDP循环精确地控制信号在膜内和细胞骨架间的传递。 信号的反馈与前馈调控: 阐述了正反馈回路如何实现信号的快速放大,以及负反馈回路如何确保细胞对刺激的响应适度且可逆,维持细胞稳态。 细胞间通讯: 讨论了旁分泌、自分泌、内分泌信号的传递,以及缝隙连接(Gap Junctions)介导的直接通讯在组织同步化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信号转导的前沿技术与应用 理解机制的同时,掌握研究这些机制的实验工具至关重要。本部分是本书的特色之一,系统地介绍了当前用于解析细胞信号转导的先进技术。 高分辨率成像技术: 重点介绍FRET(Förster共振能量转移)和BRET(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如何用于实时、分子水平监测两个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构象变化;以及利用荧光探针技术追踪特定信号分子在活细胞内的动态分布。 蛋白质组学与磷酸化位点分析: 尽管本书不专注于蛋白质组学,但我们探讨了如何利用高分辨率质谱技术(如高精度质谱)对信号转导过程中的激酶底物进行大规模鉴定,并利用亲和纯化技术富集特定信号复合物。 遗传学工具: 深入解析了使用CRISPR/Cas9技术进行特定信号分子基因敲除或敲入,以及使用光遗传学(Optogenetics)技术,通过光照精确控制信号转导蛋白的激活或抑制,实现对细胞行为的“遥控”。 生物信息学方法: 介绍了如何利用计算模型和网络分析工具,从海量数据中重建复杂的信号通路拓扑结构,预测关键调控节点。 第四部分:疾病中的信号失调 信号转导的失控是几乎所有人类疾病的共同特征。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结合临床案例,探讨了信号通路紊乱在关键病理过程中的角色。 癌症: 集中分析了受体酪氨酸激酶(RTK)的持续激活、抑癌基因(如PTEN)的失活以及关键信号节点突变(如KRAS)如何驱动肿瘤的发生和进展。同时,讨论了针对这些信号靶点的小分子抑制剂和抗体药物的研发策略。 代谢性疾病: 探讨了胰岛素信号通路在2型糖尿病中的抵抗机制,以及AMPK在能量感应与代谢平衡中的调控地位。 神经退行性疾病: 分析了炎症信号(如NLRP3炎性小体激活)和自噬信号在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中的潜在作用。 《细胞信号转导:分子机制与前沿技术解析》力求成为一本既有深厚理论基础,又紧跟实验前沿的参考书。通过对信号转导这一生命核心过程的系统梳理,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生命体如何应对复杂环境,并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坚实的分子基础。本书内容翔实,图表丰富,适合需要掌握最新研究动态的生物医学研究工作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三 作为一名生物医药领域的从业者,我一直对蛋白质组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非常关注。《生物实验室系列:冷泉港蛋白质组学实验手册》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深入了解的渴望。它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指南,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推动药物发现的“战略手册”。书中通过多个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示了蛋白质组学在识别生物标志物、理解药物作用机制、评估药物疗效以及发现新的药物靶点等方面的强大作用。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组学集成”的章节所吸引,它强调了将蛋白质组学与其他组学数据(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相结合的重要性,从而构建更全面的生物学模型,加速药物研发的进程。书中对各种高通量蛋白质组学平台的介绍,让我对当前主流的技术有了全面的认识,并且对其在不同药物研发阶段的应用场景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且严谨,但又不会过于枯燥,能够有效地吸引读者深入阅读。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思考如何将先进的蛋白质组学技术更有效地应用于实际的药物研发工作中,意义非凡。

评分

评价二 我是一位在蛋白质组学领域深耕多年的研究员,平时主要专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这次偶然翻阅了《生物实验室系列:冷泉港蛋白质组学实验手册》,让我对蛋白质组学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拓展。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实验方法,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深入浅出地探讨了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策略和挑战。它强调了从实验设计之初就应考虑数据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以及如何选择最适合研究问题的实验技术。书中关于定量蛋白质组学和定性蛋白质组学的比较分析,让我对不同方法的优劣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我今后在选择实验平台时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导。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如何对海量蛋白质组学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和解读,包括常用的统计学方法和通路富集分析等,这对于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有意义的生物学结论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研究方法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这对于深入理解蛋白质功能至关重要。整体而言,这本书不仅提供了技术指导,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让我能够更系统、更深入地思考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各个环节。

评分

评价四 我是一名实验室的管理员,负责采购和维护各种实验设备以及指导新入职的研究人员。这次收到《生物实验室系列:冷泉港蛋白质组学实验手册》,我感到非常满意。这本书的编排非常合理,从基础的实验准备到复杂的仪器操作,再到数据分析,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它对于设备的选择、维护以及日常保养都有详尽的指导,这对于我们实验室的日常运营非常有帮助,能够有效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故障率。更重要的是,书中提供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为新成员的培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让他们能够快速掌握实验技能,减少因操作不当而产生的错误,提高实验的整体效率。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实验结果的质量控制和验证方法的强调,这让我们能够更自信地依赖实验数据。这本书的图文并茂,使得复杂的操作步骤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它为我们实验室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技术规范,也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参考平台。我坚信,这本书将成为我们实验室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极大地提升我们团队的整体研究水平。

评分

评价一 这本《生物实验室系列:冷泉港蛋白质组学实验手册》绝对是蛋白质组学领域新手入门的宝藏!作为一名刚踏入这个领域的研究生,我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各种仪器、试剂、实验步骤都让我头晕目眩。然而,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将复杂晦涩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清晰易懂的步骤,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提供了详尽的实验设计思路,还细致地讲解了各种常用技术的原理和操作要领,比如质谱分析、Western Blotting、ELISA等等,每一步都标注得非常清楚,配以高质量的插图,简直是手把手教学。最令我惊喜的是,它还分享了一些实验优化的小技巧和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些经验之谈是书本上很难直接学到的,却能极大地提高实验的成功率,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实验安全和数据处理的强调,这让我能够更全面、更严谨地开展研究。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也能从中找到新的启发和灵感,例如书中对新兴蛋白质组学技术的介绍,让我对该领域的最新进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总而言之,如果你想在蛋白质组学领域有所作为,这本书绝对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书,它能让你在实验室里自信满满地展开探索。

评分

评价五 作为一名对生命科学充满好奇的独立研究者,我一直致力于探索前沿的科学技术。《生物实验室系列:冷泉港蛋白质组学实验手册》这本书,为我打开了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一扇新大门。它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实验步骤,而是更侧重于培养读者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书中对不同实验方法的原理进行了深入剖析,引导读者理解“为什么”这样做,而不仅仅是“怎么做”。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实验设计中的偏倚控制”的章节,它让我意识到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潜在问题,并教会我如何规避它们,从而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书中还对新兴的蛋白质组学技术,例如单细胞蛋白质组学和空间蛋白质组学,进行了前瞻性的介绍,让我对蛋白质组学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非常精炼,但信息量却非常大,它鼓励读者主动去查阅相关的文献,去深入地探索研究的边界。对于任何渴望在蛋白质组学领域进行创新性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激发灵感、指引方向的宝贵资源,它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拥有了一个强大的智囊团。

评分

还可以,买了好几本工具书了

评分

产品不错 产品不错 产品不错

评分

很好的书,实验很详细

评分

内容涉及各种蛋白质制备和分离方法、质谱分析的一般方法、用于蛋白质表达的编码序列的高通量克隆、蛋白质芯片的制备和使用以及验证这些数据的分析方法等内容。书中附有大量的以step-by-step形式展现的操作程序,针对关键性步骤增加说明性文字加以点拨,并有信息框阐述关键的知识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评分

nice,一直想要的书

评分

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

评分

买书的读者也要努力学习!

评分

书质量不错,材质舒服,讲解的内容很实用,感觉很赞!

评分

实验流程介绍非常详细。必备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